回覆列表
  • 1 # 沃克特爾

    一、《易經》的確蘊涵有高深的哲學理論。《易經》中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闡述,已經比其它哲學要具體、詳細、深刻了很多的層次,但《易經》這些闡述僅僅仍只具有指導性,而遠遠尚未達到準確性的要求,因為《易經》既不是具體的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學,也不是政治、法律、管理、經濟等純粹的社會科學,甚至《易經》本身,和由《易經》衍生的“術數學”,也還比不過現代預測學對具體事物、事件、未來、發展預測的準確。

    二、《易經》之所以蘊涵有高深的哲學理論,是因為《易經》中包含有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也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其“卦爻象形、經傳彖辭、九六初上、時位中正、陰陽乾坤、應比乘承、大小往來、道德性命、錯綜複雜等”邏輯、要素,要遠比普通哲學所研究的主觀與客觀、普遍與特殊、整體與個體、過去與未來、原因與結果等哲學研究範疇要深刻、具體、詳細。

    《易經》是把一個整體,按照“一為為二,萬物類象”的原則,連分三次,依次形成直線一維的“陰陽”、平面二維的“四象”(少陰、少陽、太陰、太陽)、立體三維的“八卦”(乾、坤、震、巽、坎、離、良、兌),並以自然最基本的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八種物象,分別代表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經卦”,形成上數學(高一課本)上的“一一對應”和“集合關係”。

    《易經》中的卦,通常指的是《易經》“八個經卦”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兩兩疊加、排列組合而成的,有六個爻位、兩個時空、六維空間的“《易經》64卦”(乾、坤、屯、蒙、需、訟、師、比……既濟、未濟)。《易經》六十四卦,即按六個維度空間、六個步驟,把一個整體事物、事件,分成了64掛、64塊,或64個單元、或64種情況、狀態,其中包括384爻、384變、或384個要素、元素。那麼,《易經》中,給《易經》64卦,又分別配有卦辭、爻辭、彖辭,並按“上中下”、“天人地”等分別推演出《易經》六十四卦所有的卦、爻、辭之間的符合邏輯的、代表規律、井然有序的道理、分析、關係。

    那麼,《易經》所有的邏輯、規律、有序的道理、分析、關係的表現,如果透過《易經》內在固有的“卦爻象形、九六初上、應比乘承、陰陽乾坤、時位中正、吉凶悔吝、大小往來、錯綜本之、道德性命、經傳彖辭等”,結合具體實際,進行事情、事物、事件的研究,可以客觀地說,《易經》64卦、384爻的這些規則、規律性的指導性和預見性,則是顯而易見、勿庸多言的。

    三、如果說”非占筮不足以通《易經》”,因為,《易經》筮法中,絕大多數時候會有變爻、變卦的出現,有十二訊息卦,如歸魂卦、遊魂卦的提示,又必須加之以人為操作的成分。那麼,《易經》的哲理中,尤其突出表現具體的筮法當中,《易經》當然又包含有哲學上的唯心主義的有關”物質與意識”的延伸應用問題。

    《易經》研究,特別是在傳統《易經》預測研究中,如若沒有對《易經》“術數”專業的學習、研究、實踐,那麼,人們通常會對《易經》的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理解,往往會是浮淺、籠統和語言層次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出真知,鬥爭長才幹”,深化對《易經》原著的理解,客觀上需要有一個基本理論—基礎理論一專業理論一專業技術一實戰檢驗一反思理論,這麼一個“理論—實踐一再理論”的反覆思索、總結、提高的問題。

    另外,既便我們完全掌握了《易經》和《易經》“術數”的所有理論和具體的操作方法,甚至進行了非常多的“理論—實踐—再理論—再實踐”的反覆重複,那麼,由於《易經》和《易經》術數預測不是現代數學、物理、化學上的具體的科學公式,這種預測仍然算不上現代科學預測。因此,《易經》、《易經》術數預測,學習、鑽研的特別好的,對事物、事件、事情的預測,準確率是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的,但是,隨著所預測事情的深入、細緻、具體,特別是預測數量的大幅度提高,那麼,其預測的準確性往往又會打折扣,不是科學,《易經》的預測事物的準確率,數量巨大時,它就不足精確,無法達到100%、千分之千、萬分之萬。

    最後,《易經》本身,包括《易經》“術數學”本身,都是有漏洞的,因此,傳統《易經》和《易經》“術數”預測,都保證不了每次都達到100%精準。

  • 2 # 順其自然逍遙遊

    《易經》是超越哲學的,因為哲學研究的還是對立統一的矛盾世界,而易經教導我們要超越這一切,回到一,回到道,其實就是迴歸自我本心,在那裡,無分別,無執著,法爾如是,本該如是,究竟如是,所謂道生一,一生二,就是如是。

  • 3 # 悠閒的西瓜刀

    《易經》不是一本正兒八經的哲學書,而是一本講古人對自然認知的百科全書。講易經是否蘊含高深哲學,這個就不好說,因為哲學的本體不是物,是人。只要人去思考,就是哲學。一個逼格高的人,讀金瓶梅也能扯出一籮筐哲學道理,一個直人,拿著世界哲學史也當小說看。

    易經為什麼總被人看出高深的哲學,因為看不懂,成書年代太過久遠。只要閱讀解釋分歧大,就充滿了哲學瞎扯的空間。易經如此 道德經如此 金剛經亦如此。你看山海經,雖然玄怪,但不難看懂,也就沒那麼多哲理。所以易經的哲學高深程度,其實與農家日常生活區別不是很大,關鍵看人。

    由於哲學的特性,不講對錯,只講思辨,所以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闡述基本處於“每個人都有個媽”的程度。哲學指導意義 一定要結合實際,離開現實,哲學不過是一段文字遊戲。易經的實際場景都不可考究,所以根本無法指導任何事情,更何況易經根本不是哲學書。

  • 4 # 因果9598

    《易經》講述的是空間並無物亦有物(用現代話講就是空間只有帶正電的粒子和帶負電的粒子,即正電荷負電荷也即過去講的陰陽),有隻為陰陽。陰裡有陽,陽裡有陰。陰吸收陽釋放自身的陽再成陰,如此反覆,形成萬事萬物,形成宇宙。物極必反,形成到高峰便開始逐漸退化,回到原位。宇宙萬事萬物都在輪迴中。

  • 5 # 紹煌

    是的,準確的說,易經不是哲學,哲學是兩點一線的平面思維,易經是三位一體的立體思維,因為哲學不是在事物的對立面羅列事實,就是在單方面無限延伸闡述,再或者對立互相批判,產生非此即彼,非對即錯的思維,再不然好不容易“辯證統一”,卻往往形成悖論,不能自洽。

    而易學,或者玄學,是考慮怎麼利用事物的兩面性,也就是利用陰陽那種矛盾又互補的特性,從而昇華迴歸本源,或者換句話說,利用陰陽的特性,強調生髮的屬性,也即是老子所說的“復歸其根”“三生萬物”。

    易經向世人展示了高維意識,但人們已經迷失在文字的字面意思上,甚至忽略了陰陽符號的意義,或者難以找到思考維度的契合點,從而會說出易經是算命書,或者說出易經是人類早期的嬰兒學問等之類的話來,人類已沉浸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美夢裡,世界已經朝著與易經文明相反的路徑在大跨步前進,如果再不覺醒,會有更多的災難等著人類吧!

    因為易經文明認為,世界是人與物互動從而得到昇華,也即世界是由一陰一陽構成,就好像我們處在這個三維空間,有左右,上下,前後,人類不可以用舍此取彼的思維或者意識去看待萬事萬物,而是要利用陰陽相剋(矛盾)又互補的特性從而回歸本源。

    自然科學,讓人活在毫無人性可言的物理公式定律裡,社會科學,讓人活在毫無物序可言的權謀慾海裡,現代科學,一味追求確定性,只知道見龍,不知道潛龍,一條腿走路,一隻眼看世界,就會形成一個悖論,因為陰陽是相對的,能量也是同等的,對人來說,社會有多“先進”的同時,就會有多“落後”,有多少“建設”就會有多少“破壞”,在這裡,可以任意想象你能聯想到的反義詞,跟現代醫學一樣,醫術越“高超”,就會派生更多病痛,直到人類自己把自己給拖死,

  • 6 # 和甚

    《易經》,現在通行本為《周易》。首先,它是歷史。記載著中華先祖如何活下去的故事。其次,它是文學。經文優雅,高貴。一個卦就有一個故事。愛上《易經》,首先須掃清古代漢語不通障礙。第三,它是哲學。哲學有哲理。哲理可以是正面的有益的,也可以是反面的減損的。當然也可以是有生於無,無生於有。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第四,宋朱熹所言,古之聖人設《易》以教後人也。第五,《易經》精神,合天地之德,日月之明,四時之序,神鬼之吉凶。人間有道德君子如神可敬,也有偽裝小人似鬼可惡。學《易經》,可增長識人判事本領。第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無仁無智,難以入門《易經》。

  • 7 # 養生男人699

    易經者陰陽之變化,(陰陽之氣,高下之理,太少之異也),天地之陰陽也,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其化生者,因天之序,盛衰之時,時有常位之化,而氣無必之變,陰陽變化法四時者,時者天度六節,氣者氣數五運,這就是五運六氣之由來,時和氣應時而氣至,謂之常,氣不應時而至,謂之變,其變者至有先後,曰太過與不及,內經曰:應則順(之正化),否則逆(之災變),逆則變生,變則生病,氣主有所制(時也)歲立有所生(位也),時者六氣,位者五類,六氣五類,有相勝制也(氣相得者),同者盛之,異者衰之(氣不相得者),此天地之道,生化之常也,天氣制勝已,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地氣制己勝,歲主藏害,以所不勝命之,則其要也,五類盛衰,各隨其氣之所宜也,是故靜以待時,謹守其氣,無使傾移,化不不代,時不可違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也,天度者,度日月之行也,移光定位,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其之日,週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五藏五行五運衝氣和於臟腑,六經六節六氣,司天在泉氣交變於手足,五氣交合,盈虛更作,六氣分治,司天地者,五氣更立,各有所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五氣更立,各有所先,非其位則邪變氣不應時太過不及,當其位則正化,氣應時而至,

  • 8 # 趙日金141

    《中庸》:“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見乎蓍龜。蓍即有蓍草演算八卦,筮佔。龜,即龜卜,火灸龜殼,根據裂紋算吉凶禍福。

    武王伐紂,紂亡。箕子獻鴻範九等,收錄於儒家《尚書洪範》,其中之一,擇建卜筮之人。凡七,卜五、佔二,即龜卜為主,筮佔為次。

    儒家經典《春秋左氏》,晉獻公獲驪姬,欲立為夫人。使人占卜,龜卜不吉,筮佔吉。占卜之人建議,龜長筮短,應從龜卜。晉獻公不聽,採筮佔,結果引起“驪姬之亂”。

    筮佔不準,龜卜就準了?不見得。武王伐紂前,龜卜不吉。眾人勸武王休兵,姜子牙卻偏不信,力勸武王出兵,結果是,紂亡。

    據說周文王作《易》,後人稱之《易經》。奇怪的是,《史記》記載,周文王出獵前用的是龜卜,結果遇姜子牙。武王伐紂,周公輔助成王,有傳家之寶《易經》不用,用的都是龜卜。

    《易經》,現有兩個版本,都託周文王之名。一是通行本,二為帛書本。帛書本與通行本大不一樣,一,卦符不同,為“一”與類“八”形。二,六十四卦卦名多有不同,如八個基本卦,鍵(乾),川(坤),辰(震),筭(巽),贛(坎),羅(離),根(艮),奪(兌)。三,卦辭爻辭多異文,但內容大致相同。四,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兩個不同版本的《易經》,哪個是真經?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任何版本的《易經》,都不見蹤影。

  • 9 # 鋤奸勇士

    說易經蘊含高深哲理並無不妥,易理就是講哲學,而且是高深的哲學。一分為二,合二而一,對立統一,聯絡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創生和被生的觀點,全息全向的觀點,從無到有,自下而上,由少到多的觀點,都是唯物主義,自然辯證法。

    但只強調易經中的哲理又有失偏頗。易經是一部大書,既包含易道之道的易理,還包含易道之道的易象,易數。數是先導,像是外在,理是昇華。由數數成像,從像中提煉哲理,才是易道之道的全部。

    一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就是易經創生,推演的歷史。只是由於自王弻掃像後,腐儒更側重大道至簡的抽象概念,過於追求易理,而放棄了對易象,易數的研究。從而讓後人陷入窮經皓首,追求易理的誤區,而錯失了對自然科學,大資料,核心演算法的研究,至使易數牆裡栽花,牆外香的怪事發生,不禁令人扼腕。

  • 10 # 有話少說

    有兩個不同的《易經》,兩個不同的《易傳》,都託名周文王和孔子。

    通行《易經》,包括符號與文字。符號即六十四卦卦符,“一”與“_ _”形。文字即卦辭爻辭。六十四卦卦序: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卦屯,,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濟。

    通行《易傳》包括《彖》《象》《文言》《繫辭上下》《說卦》《序卦》《雜卦》。

    帛書《易經》,一,卦符不同,為“一”與“八形”。二,卦名多有不同。三,卦辭爻辭多異文但內容大致相同。四,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帛書《易傳》包括《繫辭》《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兩個卦序不同的《易經》,哪個是真經?兩個文字不同的《易傳》,哪個是真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兩個多月後瘦了,但周圍人都說自己還是胖了好,該不該繼續減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