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商業小添才

    由我國著名學者、文學批評家李長之撰寫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一書的第七章第六節認為 ,司馬遷的根本思想是道家。鄙見以為 ,司馬遷思想中確有濃厚的道家思想因素 ,

  • 2 # 冉湖財經創作

    讓人們記得曾經是怎樣的,還原曾經的歷史,如果沒有司馬遷,現代人對很多歷史將是一片空白,我現代人對思想昇華提供前所未有的思維

  • 3 # 靜一號普洱茶

    說司馬遷與道家,也是說司馬父子與道家的關係,也等於說《史記》對道家有那些記載與評價。

    漢初七十年,一方面“漢承秦制”,又一方面實行“黃老之治”,使經歷秦末大起義的勞苦大眾得以安享太平,儘量避免對外戰爭。因此漢初經濟獲得發展及繁盛,即“文景之治”。《史記》中,高祖、呂后、文帝、景帝、武帝初期的本紀,蕭何、曹參等大臣的世傳,都對“黃老之治”進行了讚頌,而黃老學說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家的學說。“黃老之治”的七十年,在中國史上有特殊的政治意義,道家學說在中國史上唯一一次明確的勝利就是這一時段,留下“蕭規曹隨”、“文景之治”等千古佳話。司馬父子對這一歷史時期的體悟和讚頌,也是後人需要深刻認識的,尤其處於所謂獨尊儒術的武帝時期,司馬遷對漢初七十年的反覆稱頌和詳盡記載,不能不說是有深意的,比如前七十年的無為統治與武帝的有為而多欲的統治,如此分析,誰能說司馬遷是信奉和頌揚武帝朝的儒學儒術呢?又比如漢初四任皇帝與武帝相比,所佔的篇幅也是多出了許多,而且實際上《史記》並不能寫盡武帝本紀(可惜《今上本紀》早已遺失)。

    《史記》對道家的直接記述,見於《老子韓非列傳》。傳中,十分簡略地描寫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等道家人物,以及他們的著作與主見。

    《史記》對道家的直接評價,見於《太史公自序》。文父中,司馬遷全錄了父親留下的傑作《論六家要旨》。司馬談生長在“文景之治”時,又專修了道家理論,他在《論六家要旨》中,先後論述了陰陽,儒、墨、名、法五家的得失,而獨重道家,推許道家為第一,是天下所有學問裡最大的學問,有“海納百川”的大道之勢。當然,他在文章開言便說,一切學問都殊途同歸,天下歸一。這是更為核心而高妙的理念,對現實社會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這篇論文,司馬談寫成於兒子司馬遷出生前,亦即武帝朝政策轉向儒家之前。子承父業,這篇論文或父親的精神對司馬遷的影響肯定是畢生的,《老子傳》最後說“老子深遠矣”,父親對兒子的影響無疑也是深遠的。

    《史記》對道家還有什麼論述嗎?那就在堪稱偉大之作的《貨殖列傳》中。《貨值列傳》可以說是《史記》的最後一篇,也是非常成熟、擺脫個人苦難後的昇華之作。開篇,司馬遷直接指出老子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是不切實的,過時的,再也行不下去的,雖然老子的理想是美好的,善意的。而在接下的論述中,司馬遷發揮了許多道家的觀念,如他認為統治的策略最好是“善者因之”,因,即順應自然、順應民心,使社會與環境保護和諧,並且保持社會經濟的正常發展。《貨殖列傳》充分表現了司馬遷對道家理論的繼承、批判和創新,從而形成了這麼一篇不朽之作。

    總之,司馬父子與道家的淵源是極深的,在《史記》相關的篇章有著十分明顯的表現,尤其司馬遷歷經坎坷,從時代和遭遇中重新認識了道家的文化價值,充分發揮了道家學說的精義。

  • 4 # 巫巫是我

    長久以來,學術界一直就司馬遷思想的傾向而爭論不休:是正統的儒家思想?還是逍遙的道家思想?抑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司馬遷思想的主導方面是崇尚道家的。

    提到道家,黃老,第一反應就是自然主義、無為。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引用了好多《老子》,如《伯夷列傳》中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管晏列傳》中“知與之為取,政之實也”《酷吏列傳》“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等等,關於無為觀點也可以在史記中看出,如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說:“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司馬遷主張在社會上也實行無為。這些例子及多就不一一列舉,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司馬遷的思想裡黃老道家思想在影響這他,但是我們也不能說他是一個純粹的道家黃老學派,因為他同樣也尊重甚至是追崇孔子,要不然也不會將孔子寫入世家。

    為什麼司馬遷可以寫出《史記》,他自己成為聖人。當然多虧了他的父親司馬談,父親對他影響非常大,可以說沒有他父親,他也不可能寫出《史記》,正是司馬談道家思想對他的影響​,還有從小受到的文化的薰陶,太讓他成為像“孔子”一樣的聖人。

    道家雖說是諸子百家之一,但在漢初,也只是一個哲學流派。其代表思想是黃老之術。他跟現在的道家是兩碼事。

    黃老學派以黃帝和老子為創始人,採納了陰陽學派、儒家、法家、墨家的觀點。

    從內容上看,黃老之術繼承、發展了老子關於「道」的思想,他們認為「道」是作為客觀必然性而存在的,指出「虛同為一,恆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見其形」。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術強調「道生法」,主張「是非有,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認為君主應「無為而治」,「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公正無私」,「恭儉樸素」,「貴柔守雌」,透過「無為」而達到「有為」。所謂“無為”就是要求政府儘量不要干涉人們的生活,不要一味追求所謂的豐功偉業和政治霸權。

    在西漢初期,由於秦末連年大戰,百姓的生活、經濟都受到了極大的損壞,在這一時段,黃老思想大行其道,漢文、景二帝都採用了“無為而治”,對文景之治的產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到了武帝時,漢朝的國力已經恢復,是漢朝的主要矛盾由國力不足、內部封國導致的凝聚力不足,轉向關外的匈奴之禍。黃老的無為而治,已經無法適用國內的發展。

    而此時,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學說被武帝採納,自此,黃老之說退出了朝堂,儒家思想獨霸朝堂的時代到來。

    至於宗教意義的道家,直到漢末都有道團出現,典型的就是以張角為代表的太平道和張魯為代表的一斗米道。

    至於司馬遷的思想,確實受道家思想影響比較多,這主要得益於他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談十分推崇道家思想,說司馬遷與道家,也是說司馬父子與道家的關係。

    總之,司馬父子與道家的淵源是極深的,在《史記》相關的篇章有著十分明顯的表現,尤其司馬遷歷經坎坷,從時代和遭遇中重新認識了道家的文化價值,充分發揮了道家學說的精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窮遊的時候,敢坐順風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