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w3721王建文
-
2 # 閒看秋風999
孔子的道,是"入世"之道;老子之道,是"遁世"之道。孔子之道,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老子之道,是"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孔子與老子幾乎是同時代的人,都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戰亂時期,天子的話沒人聽了,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對此,孔子想到的是辦教育,四處遊學,擁有一大批粉絲。孔子的座右銘是,克己復禮;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恢復周禮,提倡仁義禮智信,就是孔子之道。後來,漢武帝治理天下,由董仲舒推薦,孔子與皇帝老兒的想法不謀而合,從此孔子也上了神壇。
老子則不一樣——出函谷關留下五千言《道德經》一書後不知所蹤。對於周天子以及諸侯紛爭,老子的態度是——你愛幹嘛幹嘛,老子我是不伺候了。多 言 數 窮 , 不 如 守 中 。並且還有更加驚世駭俗的話:絕 聖 棄 智 , 民 利 百 倍 ﹔絕 仁 棄 義 , 民 復 孝 慈 ﹔絕 巧 棄 利 , 盜 賊 無 有 。見 素 抱 樸 ,少 思 寡 欲 , 絕 學 無 憂 。
又過去了幾百年,有人將老子的理論轉化成了中國本土的宗教——道教。至此,老子之道除了開國皇帝為了緩和階級矛盾偶爾為之以外,老子就成了太上老君,指導者中國人如何養生,就連一千年以後的成吉思汗也因此向道長丘處機問道養生。
這就是孔子之道和老子之道的區別。
-
3 # 乾之亨利
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主要講的是倫理,從孝悌開始,進階到仁義禮智信,教導世人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之道是聖人之道,主要講的是道德,從天道開始,教導君王如何做到無為而治、不爭而成。
孔子之道與老子之道相向而行,合起來才是真正的“倫理道德”!
-
4 # 亂答題
老子的道,是道法自然,無為不爭,順其自然,善惡是由自生屬命而定,人生下來就是惡性,以惡才能統一天下,施用惡暴才會變成好人,認為仁禮是亂天下的禍根。—— 孔子認為人類在幼兒時期,性格是很純潔的,後來的好壞都是接觸生活習慣影響造成的,所以主張人類要早期教育,事先灌輸一些優秀的道德思想,講理守法。行仁義,懂禮貌,守規矩,敬老愛幼,講初心守本分。宣揚文統文治,和平天下。世上道路千萬條,條條路都有人走。只要不在道路上違規,橫豎之道各自選擇。
-
5 # 和悅茶道
沒區別。
1闡述的是同一個問題:如何成功。
2老子講“無為而為”,99%的事不要做;
孔子講“慎獨”,也是說“看不準不要輕易去做”。
為什麼呢?因為不擅長。即使擅長也沒準兒。
3 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沒幾人明白?
因為“太主觀”。絕對客觀的是“道”,說不清。
-
6 # Lauzi
孔子之道與老子之道在原則上相同,區別在於那個原則的如何實施。
中國人向來沒有下定義的習慣,名可名非常名,因為一下定義就自我排除了靈活的餘地,不是中庸之道的思維方式。況且,雖然性相近但習相遠、每個個體性格大相徑庭。孔子最討厭的就是一刀切的教育方式,下個邏輯死定義學生不一定理解,或者因為離個性太遠而導致社交應用出錯。既然現在是全民崇拜邏輯的時代,此地不妨下個死定義。個人理解,儒家的仁可分廣義和狹義兩部分。廣義的仁可以代表儒家所有的美德如仁義禮智信;狹義的仁指的就是前述的禮讓,如寓意於禮讓治國、以德治國、禮儀治國。
什麼叫禮讓?小學生也明白,(其倫理原則)不就是無為、不爭嘛。
既然原則上對人無為、不爭,孔子又如何積極入世、建功立業而大有作為呢?這就是學者無法結點連線道家與儒家哲學的地方,更別提後來加上了一個天才莊子揚道抑儒的偉大誤導。實際上,一句話就可以妥協解決道家和儒家哲學、老子和孔子之道的原則相同和處世不同:孔子之道就是有為地實施老子的無為之道。理解這句話的語法容易,理解此話的哲學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它是個悖論,就像禮讓治國一樣。
(如果你不怕羅嗦,詳細論述參見:https://www.wukong.com/user/?type=0)
-
7 # 霧都老徐
老子的道在《道德經》裡對宇宙描述時有著明確的定義,是道是“先天地而生”,符合這個定義的道只能是“形而上的東西”,如基督教裡的上帝。
有意思的是,唯物主義者在這一點上顧左右而言他,暴露出他們內心排斥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說的非科學心態。
-
8 # 行者唯我獨行
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區別有:孔子的道是較具體些,範圍較小隻指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間。孔子的道主要是針對人而言的,是成人之道。孔子的道是做人之道,處世之道,它更具體的闡明做人的原則,也就是做人的標準,如何做好人做好事,是人與事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相處相依的關係和方法。而老子的道是講的是宇宙大道之理,它闡述萬物自然法則,陰陽自然調控,陰陽自然平衡,陰陽自然互補,陰陽自然互根,陰陽自然互變的法則,它闡述宇宙萬物自然生長生存發展制約的自然規律。老子的道是順其自然之道,自然而然之道,自然無為之道。老子的道已包括了孔子的道,孔子的道是在老子的道的基礎上具體化了。
-
9 # 鄭老師回頭客
老子的道和孔子的道區別
老子和孔子都是中國古代的著名的思想家。
老子講“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是高層次的理論。意思是要人們遵從自然規律。只要你能夠努力去做,放平心態你想得到的東西就一定能夠得到。不用勾心鬥角不擇手段去爭去鬥,達不到目的也不用尋死膩活唉聲嘆氣。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仕”,是人應該遵從的規則,講的是一個人必須達到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等等。達到了這些就可以考慮“學而優則仕”了。
他們的思想體系完全融入了華人的血液,人在不知不覺中的所作所為或多或少地反映他們的思想核心。在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時候,會動用所有關係和能量百般爭取,努力奮鬥。成功了歡天喜地,不成功則認為命該如此。其實這是人最應該具備的品質。
老子的道是大道是天道,是從物質本源定義的。他認為:“無,謂天地之始。有,謂萬物之母”。物質世界的無是機緣沒到,只要機緣巧合物質就會產生,現實世界中存在的一切都是某種機緣孕育的結果。
孔子的道是小道是人道,是要人們遵從道德,只有這樣才能才能有資格為社會服務。
-
10 # 當年青山
孔子的“道”是“志於學”的“學”。此處的“學”不同於增長知識的學問的知識,而是他所追求的真理。所以孔子說自己“志於道”,《論語.子路》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那這個“學”究竟是什麼呢?孔子十五歲就志存高遠,一心尋道,一意向學。要了解一個人最好的心思,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看他做了什麼。孔子一輩子其實就做了兩件事:一,古文化遺傳的保護者(高調遊說各國諸侯恢復西周法律)二,古文化遺產的傳播者(象徵性收費教授百姓西周法律)
所以,孔子的道具體說是什麼呢?如果套用好聲音汪峰的提問,孔子一定會說,我的“道”就是要維護和恢復西周的成文法典和道德規範。看現代社會大亂,君不君臣不臣,我心痛啊!
老子的“道”是一說即錯,一說即遠之的“無”。這是老子的形而上學的精髓。孔子的道是給人類社會和家庭的倫理和政治思想。是“道不遠人”。而老子的道,離人倫日用更遠。所以它是“先天地生”又是“寂兮廖兮”的。在天地之前就獨立而成,被解釋成“寂,孤”也未嘗不可。
回覆列表
春秋時期,百花齊放,百家爭嗚。以要求社會穩定的儒家前祖孔子。和要求社會改革改變社會秩序的道家代表老子。打出鮮明旗子周遊列國遊說。孔子的道就是堅定地維護現有社會秩序道德規則:法律條例不能改變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規則不可衝撞抵住使人們夲份中作好份內工作不能抗拒。老子的道是道可道非常道是隨社會發展變代不斷修改完善變革的法令規定條例都會改變。不可一成不變。這兩種理論如同錢幣的兩面,彼此不同卻又相互適應,太平時孔子的道大放光彩。動亂時老子的道又發出奇光,一直流傳直今。是中國哲理思想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