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想做成的事卻又一直推遲不做呢?還是你像我現在一樣,任務下達幾天後在某個深夜敲著鍵盤碼字?你可能甚至正是因為又要做的事,才點開著篇文章,而你卻在這裡,漫無目地瀏覽。
新學期伊始,你是否已經信心躊躇,躍躍試試,要實現自己的年度目標。減掉身上過年時囤積的脂肪,閱讀新制定的書單……嘴裡總是常喊健身房,圖書館;心裡也是滿懷熾熱,卻總是拖著拖著不曾行動。
我們把這種行為解釋為重度拖延症,這不是一種病。它是普遍存在於大街小巷,上到熬夜加班的白領,下到為畢業論文焦慮的畢業生,還有你的心裡。
看過一個有關拖延症有趣的比喻: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腦裡,除了有一個理性的有一隻及時行樂的猴子。一旦發生情況時,理性的人會作出實際的行動。而猴子不喜歡這個計劃,搶過方向盤:我們還是去Youtube看一連串的影片吧。
是不是覺得場景如此熟悉?
坐在圖書館準備複習考試的你,剛開啟第一頁
“嘀……”開啟手機
朋友約我下午吃飯
啊,那就再去看看微博又有什麼新鮮事兒
一個小時,兩個小時……
約定的時間快到了,看完這頁就走吧
一下午的時間過去了,如此日復一日的迴圈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猴子只負責簡單與快樂,儘管知道拖延的後果,卻還是推遲本應該做的事。心理學家把拖延症視為一種錯誤的應對機制。一種在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時不能理性應對的狀況,或是在面臨任務時受情緒主導的處事方式。
拖延症患者試圖用逃避來解決問題,所以面對這些情況,我們總是傾向於做一些讓自己感覺愉快的事。
而本不是該時間段進行的娛樂休閒,實際也並不有趣,因為這並非你應得的。這裡的空氣充滿了內疚、不安、焦慮與自我懷疑,反過使人在拖延症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有20%的人都認為自己有習慣性拖延,網際網路的時代在這個龐大的資料下,趁早效率,行動派社群,番茄app等等的工具也應運而生。隨即將人群分為兩派:一波感慨著自己的改變;另一波大呼工具的無用性,這就好比那一句“你懂得那麼多道理,卻還是無法過好這一生”。
不要再呼喊著自己是某病患,我們既然有選擇的自由,就必須作為選擇併為之付出行動。你的遲疑和不行動,最終還是變成了你的選擇和行動。現在立刻離開這裡,也不要點進其他頁面。
去,去做你要做的事。
你有什麼想做成的事卻又一直推遲不做呢?還是你像我現在一樣,任務下達幾天後在某個深夜敲著鍵盤碼字?你可能甚至正是因為又要做的事,才點開著篇文章,而你卻在這裡,漫無目地瀏覽。
新學期伊始,你是否已經信心躊躇,躍躍試試,要實現自己的年度目標。減掉身上過年時囤積的脂肪,閱讀新制定的書單……嘴裡總是常喊健身房,圖書館;心裡也是滿懷熾熱,卻總是拖著拖著不曾行動。
我們把這種行為解釋為重度拖延症,這不是一種病。它是普遍存在於大街小巷,上到熬夜加班的白領,下到為畢業論文焦慮的畢業生,還有你的心裡。
看過一個有關拖延症有趣的比喻:在拖延症患者的大腦裡,除了有一個理性的有一隻及時行樂的猴子。一旦發生情況時,理性的人會作出實際的行動。而猴子不喜歡這個計劃,搶過方向盤:我們還是去Youtube看一連串的影片吧。
是不是覺得場景如此熟悉?
坐在圖書館準備複習考試的你,剛開啟第一頁
“嘀……”開啟手機
朋友約我下午吃飯
啊,那就再去看看微博又有什麼新鮮事兒
一個小時,兩個小時……
約定的時間快到了,看完這頁就走吧
一下午的時間過去了,如此日復一日的迴圈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猴子只負責簡單與快樂,儘管知道拖延的後果,卻還是推遲本應該做的事。心理學家把拖延症視為一種錯誤的應對機制。一種在解決生活上的問題時不能理性應對的狀況,或是在面臨任務時受情緒主導的處事方式。
拖延症患者試圖用逃避來解決問題,所以面對這些情況,我們總是傾向於做一些讓自己感覺愉快的事。
而本不是該時間段進行的娛樂休閒,實際也並不有趣,因為這並非你應得的。這裡的空氣充滿了內疚、不安、焦慮與自我懷疑,反過使人在拖延症這條路上越走越遠,從而形成惡性迴圈。
有20%的人都認為自己有習慣性拖延,網際網路的時代在這個龐大的資料下,趁早效率,行動派社群,番茄app等等的工具也應運而生。隨即將人群分為兩派:一波感慨著自己的改變;另一波大呼工具的無用性,這就好比那一句“你懂得那麼多道理,卻還是無法過好這一生”。
不要再呼喊著自己是某病患,我們既然有選擇的自由,就必須作為選擇併為之付出行動。你的遲疑和不行動,最終還是變成了你的選擇和行動。現在立刻離開這裡,也不要點進其他頁面。
去,去做你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