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9
回覆列表
  • 1 # 彥姊情感觀

    中國曆朝歷代都強調文史哲不分家,文學、歷史學、哲學,是中國傳統文科的三大學科。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學術,有一個很好的傳統,那就是文史不分家。文學和歷史是分不開的,文學中也包含歷史的脈絡,歷史學中也有文學的延伸;所以,搞文學的也要懂歷史學,搞歷史學的也要懂文學。中國曆代優秀史學作品和文學作品,都是二位一體的。中國古人說文史,其實其中已經包括了哲學,比如,當時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屬於此。所以不光是文史不分家,應該是文史哲都不分家。

    要想有一個系統的學科知識體系,就要文史哲通曉,既要有文學素養,又要了解歷史,還要知道哲學,才學識兼備。

  • 2 # 創史人

    中國幾千年文化學術,有一個很好的傳統,那就是文史不分家。即文學和歷史學是分不開的,文學中也有歷史學,歷史學中也有文學;所以,搞文學的也要懂歷史學,搞歷史學的也要懂文學。中國曆代優秀史學作品和文學作品,都是二位一體的。

    其實,“哲學”這個詞彙是後來才從印度引進的;中國古人說文史,其實其中已經包括了哲學,只是當時是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之類。所以不光是文史兩者不分家,應該是文史哲三者都分不開、不分家。要想成為一位文化和學術的大師,必須文學、歷史學、哲學三者都通曉。文學、歷史學、哲學,正是中國傳統文科的三大學科。山東大學還有個著名的社科類學術雜誌叫做《文史哲》。至於政治學、管理學、經濟學、新聞學、法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之類,那是近代從西方引進的學科體系。

    文史哲不分家、文史哲通曉,其實就是指一個人的文采、才華、想象力、情懷,與文史知識、學養、功底、治學態度,與思想、見地、智慧、立場,都要具備。古人說要“才學識兼備”,清朝桐城派寫文章提倡“義理考據辭章相結合”,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可是,由於我們這些年來中學教育分科太早、大學院系壁壘森嚴,加之從業人士過於浮躁世故、急功近利,所以很少有人能將文史哲都通曉,搞文學的不懂歷史學、哲學,搞歷史學的不懂文學、哲學,搞哲學的不懂文學、歷史學,或者缺文采,或者缺學問,或者缺識見,難怪再也沒有大師出現了。

    比如文學界的這些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們,絕大多數都是隻有想象力、文采、才情、藝術技巧之類,即文筆不錯、故事講得不錯、人物塑造不錯、技巧也用得嫻熟,可是文史知識和學養、哲學思想和見識卻很差,這怎麼能有大成就呢?

  • 3 # 文史鐸聲有心

    因為文史在作品、能力和意義上都不分家。

    文史在作品上不分家

    在中國文學史上,很多著作既是文學鉅著也是史學鉅著,既具有文學價值也有史學意義。對初高中語文課本還有印象的,可以發現,很多課文就是選自史書。

    如《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史記 屈原列傳》等。

    文史在能力上不分家

    文學家和史學家的語言運用能力都很強,同理,學好文史都需要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澱和思辨能力。雖然文史之間有許多不同,但在基本能力上都是通用的。

    文史在意義上不分家

    雖然文人史官的力量是單薄的,但語言的力量是超乎現象的,文學家和史學家都是以筆為刀,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中,記錄現實、剖析現實、改良現實,文史服務於人心的意義是不分家的。

  • 4 # 史歷曉有話說

    這不由讓我想起了司馬遷的《史記》。古往今來,有道是“華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歷史之所以傳承下來為人們所熟知,就是因為有了文字;而文學,顧名思義,文字的學問。《史記》文筆的精煉無一不體現出與文學的緊密聯絡。還有班固的《漢書》,以及先秦時的《左傳》、《國語》、《墨子》、《荀子》等書籍,那都是著名的文學作品、史書。

    歷史中發生的事件、時間、人物、現象都給文學創作提供了巨大的素材,而文學又得以讓歷史得到傳播。

    文學是歷史的積澱,歷史發展而來。

    比如很多的小說都是以歷史為背景創作的文學作品,如魏晉時的志怪小說,還有現代的一些宮廷劇,抗日劇等。

    況且在較早的歷史前期,文史並沒有區分開來,那個時候就已經是文史不分家了,文史是一家。直到蕭統的《文選》出來後,才把文學與歷史區分開來。

  • 5 # 蝴曉蝶

    樓主這個問題,我可以認為是文學、史學不分家。

    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文學和史學沒有有明確的界限,以至於到後來,乾脆就不分家了。

    為什麼這麼認為?因為文學和史學史相互成就的過程。

    比如說很多文學作品,完全沒有歷史背景參考,那就成了胡編亂造,就算那些玄幻、科幻等作品,或多或少都有時代歷史的因素摻雜在其中。可以說,任何能拿上臺面的作品,多少都有含有史學因素。

    反過來,史學家記載歷史,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學水平,那就是記流水賬。其實很多的史學作品,一定程度上來說也算是文學作品,很多史學鉅著都帶有藝術化的紀實,並不是那種死板的流水賬。

    所以說,文史確實是難以分開的,與其說文史不分家,不如說文史本來就是一家。

    以上為個人見解,如有不當,請批評指正!

  • 6 # 極簡主義倡導

    四書:經、史、子、集互相關聯,各有借鑑引申作用,古典文學中詩詞歌賦,尤其是駢文、多是引經據典,以史話今,反例正史、野史、甚至是民間逸事白話小說都是以文學形式體現,也都具有文學價值。故此文史不分家是為必然,史由文展現,文無史而蒼白!

  • 7 # 堅持下易堅持久難

    在中國文學史上,很多著作既是文學鉅著也是史學鉅著,既具有文學價值也有史學意義。對初高中語文課本還有印象的,可以發現,很多課文就是選自史書。文學家和史學家的語言運用能力都很強,同理,學好文史都需要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積澱和思辨能力。雖然文史之間有許多不同,但在基本能力上都是通用的。

  • 8 # 大諾

    首先講,文史是一個學科。

    文史,是指文學、史學的著作或知識,也可指文化歷史、指詩話、文評之類的書。

    《史記》有道“華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

    通俗講,文靠史來填充,史靠文來記載,文像工具,史像內容,合起來就能代代傳承。

    文史就像有爸爸媽媽就有你,爸爸媽媽分開哪來你。

  • 9 # 任有新2

    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發展過程中的積澱,也就是這個歷史過程中的文字依據(文物則是歷史的實物依據)。文學無不打上歷史的印記,充分記載或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軍事、經濟和風俗人情等等。

    有文無史,可能是其文化本身不發達,沒有被社會主流所承認,或者由於戰爭、天災人禍,出現變異或歷史斷層。如女書就沒有被上層社會承認,也無文學記載,難以成史。突厥或匈奴文字依稀尚存,中間由於戰爭,原始民族遷徒,被同化或混血,文學著作和歷史均出現斷層。甚至同文不一定同種,如印度古老文化燦爛而悠久,但由於侵略或殖民,與今日的印度並不一定關聯。

    可見文史不分家,二者是相輔相存的。只有具有獨立、強盛而燦爛的文化的民族,才能記敘連續豐富而光輝的歷史。

  • 10 # 競舟江上

    那些沒有歷史的國家都羨慕得不得了呢!而且這些國家大多也超級沒有素質。像某某國家,才吃了幾年粽子,就妄想把端午節申遺成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漢字都是用的咱們的,還要出版什麼漢字大辭典,沒歷史沒文化就低調點,總把別人的說成自己的讓人看不起呀!

    我們之所以說文史不分家, 一方面是因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等為文學創作提供了素材; 另一方面指歷史的記載, 歷史知識的傳播要藉助於文學形式。在中國古代許多傑出的史學家, 同時又是著名的文學家, 如司馬遷、班固等; 一些史學名著, 同時又是優秀的文學作品, 如《史記》就被譽之為“ 史家之絕唱, 無韻之離騷”。

    總而言之,簡單來說,就是文學離不開歷史,歷史離不開文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牌子的生根粉成活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