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宋安之
-
2 # 澹奕
與中國相比,日本古代沒有強大的中央集權,而且其自然條件與中國這種大陸型國家有巨大區別,讓郡縣制施行起來難度很大。
日本的菊花王朝雖然延續至今,但長達千年的歲月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天皇基本上都是個擺設,幕府控國,幕府將軍為了籠絡人心自然要給各地方勢力一定好處,施行類似於分封制的制度,讓各地方的武士貴族們享受世代的富貴傳承,當然更加合適。
更何況,幕府將軍實力雖然強大,但是各個地方也不容小覷,若幕府將軍強行推行郡縣制將大權收回中央,那就要冒著被各地聯合推翻的危險,比如明朝那樣的“建文帝削藩”。
日本地形南北狹長,山地眾多,並不容易形成統一的強而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所以,日本的政治制度雖然照搬照抄中國很多,但卻與歐洲類似。
-
3 # 小白老師
日本的開化是源於大化改新,其實就是搞中央集權,但是日本的實際情況是各地貴族掌握著很大的實力。日本的中央也絕無秦帝國的實力和底氣,在這種情況下不和地方實力派妥協也是不可能的。
即使在中央為了和蘇我氏鬥爭也是依靠了藤原氏,在這種局面下天皇自身也受權臣的挾制怎麼可能搞集權。此後的攝關政治、院政時代,再到鎌倉、室町兩幕府都是中央和地方的妥協,更不可能中央集權了。直到德川幕府建立起嚴格的幕藩體制才算走出了中央集權的第一步。
-
4 # 國病
這個問題與為什麼別的諸侯國不效仿秦國商鞅變法是一個問題。
人都是自私的,別的諸侯國不願意效仿商鞅變法是因為貴族們不願意壓制自己。日本的貴族們又何嘗不是?所以日本這個學霸有三樣東西沒有跟中國學。太監製度、科舉制度和帝制。
不學太監製度是因為日本基礎文化就有男性生殖器崇拜,其基礎文化其實就是被閹割的那群人的後裔建立的。換句話說日本基礎文化是炎帝體系建立的。也就是O1夏后氏為核心,混過血的D系矮黑為跟隨民族的那群人建立的。太監一詞原本指的就是與他們有關的那部分人。
科舉和帝制郡縣制都是要首先對貴族動刀子的,貴族們不願意,又沒有像秦國那種新興實力吃螃蟹,自然也就不可能變革了。所以讓貴族資格流動起來的制度都很難杯採納。
中國打通上升通道固然更好,但有一個嚴重問題就是良性規則沒有建立起來。這樣就導致鬥爭非常激烈,矛盾非常巨大。人心也非常糟糕。所以後世中國並沒有太好,其實是共輸。如果上升通道打通的同時規則良性還能建立起來,那肯定是好的。日本這種沒有打通上升通道,一出生就決定了一切,底層人沒有希望。但是他穩定,爭奪沒有那麼激烈,所以精神世界更豐富一些。兩種制度,你要哪種呢?
秦制除了帝制和郡縣制,其實還有一個法制。如果劉邦項羽這幫復辟者不折騰。中國可能會好太多。當然,如果沒有趙高,他們也沒有機會。秦的法制如果將帝王也納入,可能結果會不一樣。本來是周制之後最好的一個制度,但是缺了最關鍵的環節。漢代的改革使得這種制度趨向於更糟糕的傾向。
日本之所以沒有改革,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地理面積有限,內部矛盾也有限。屬於島國,又偏居一方,受外來衝擊很少。自己不變革,也就沒機會變革了。
-
5 # 古風散人
首先,從現有的歷史資料來看,我們還無法確定日本最初為什麼採取分封制而不選擇郡縣制。包括日本從奴隸社會走向封建社會,依然是採取分封。對於這段歷史,由於史料的匱乏,神話和史實穿插,使得判斷一些事情的起因變得十分困難。按照現在比較流行的理論,我們可以猜測可能是出於經濟因素。
而日本在後來歷史記錄相對多的幕府時期,施行分封制而不是郡縣制和日本由武士階級掌權關係密切。
日本歷史上,莊園長期存在。莊園主為了保護私人財產,便招募有功夫的人。長此以往,這些被養在莊園裡的高武力值壯丁,就成了一個新的群體——武士。就像秦國國力強盛之後就想得到更多,而去攻打六國。武士群體勢力越來越強以後,就想要改變原本低下的社會地位,擁有更多利益。
平安時代中後期,這個不斷壯大的群體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並最終從以天皇為首的公家手中接過國家權力。
中國周代分封,主要是分封同姓子弟和功臣。而在日本,那些當初一起打下天下的武士,也從他們追隨的主人手中得到了獎賞。
除去少部分從低階武士一步步爬上去的能人,最終獲得封國的受封者大部分還是來自那些武士中的世家大族。
日本武士並不是追隨整個武士集團的首領,而是追隨各自的家主。而那些家主再追隨一位首領(首領本人有效忠自己的“本家”)。所以,正是那些家主率領自己的軍隊加入,首領才有了大軍。故而當最終勝利的果實落到了這個陣營,首領就不得不回報前來支援自己的各位家主。而最皆大歡喜的回報,就是土地和莊園。
這樣的封賞甚至成為了當時的流行風氣。源賴朝的弟弟源義經在替哥哥衝鋒陷陣之後,沒有獲得一點土地或莊園。雖然源義經表示自己是弟弟,幫哥哥是理所當然,沒必要接受土地。但是源義經的心腹卻對此十分反對,認為源義經該去爭取拿到土地或莊園的封賞。
身處封建時代,就像中國一樣,土地往往意味著很多東西。所以,分封制成了日本中央和地方的協調機制。在幕府時期,能夠安撫武士階級的分封制,自然就成了優於郡縣制的選擇。
-
6 # 軒轅十四Rex
因為它沒有發展到那個階段。
這裡就更好地展現了封建制(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差別——前者是生產力低下、資訊傳播力低下、統治力低下時代的不得已選擇;後者是生產力提高、資訊傳遞手段增強、統治力增強之後的必然。
如果有一個足夠強力的中央政權,它當然想直接掌控天下的一切。奈何在能力不足的時代,它只能透過分封諸侯,或者承認事實上的諸侯,這樣的方式,來間接統治全國。
中國上古三代:夏、商、周,都是這樣的情況。名義上,天子是天下共主,但是天子的實際掌控力並不能到達任何一個諸侯國的任何一個角落,就只能採取政治上的“承包制”——把這塊地封給你,你自己世代鎮守,只要你盡到納貢、聽調的義務就好了。
這是天下有“共主”的情況下。在某些文明世界,沒有這個共主的話,分散統治就更明顯了。比如古希臘時代,到最後被強鄰吞併之前,也只是發展到了寡頭強權的時代,並沒有真正統一。
日本多山,雖然地域狹小,但是交通不便,易於封閉,在生產力低下的時代,就很容易割據。早期日本也學習唐制,形成過律令制的國家,但是進入武家政權時代之後,分裂的現象就更加明顯。
所謂“武家政權”,也就是軍政府。將軍是所有軍閥中武力最強者,但是“天下”(日本人的天下)並非只有將軍這一家軍閥,只不過在某一段時間內,這一家比較強大,眾武家都表示臣服而已。一旦將軍闇弱,地方實力派就蠢蠢欲動,“天下”就再一次陷入動亂。
天皇制一直存在,天皇也不是沒有試圖掌控過政權,但是爭不過武家,被武家長期架空了。天皇家族長期被當成吉祥物擺在那裡,代表的是神權的正統,但也僅此而已。
日本所謂的“戰國時代”,也就是一個個小地方武家政權之間互相競爭的最激烈的時代。自由競爭最終會造就壟斷,然而最終壟斷的程度可能會很不一樣。即使是“戰國”最後的贏家德川家康,他建立的幕府政權,也沒有做到消除所有的大名,實行將軍直接掌權的郡縣制。他是靠又打又拉,該妥協時妥協,恩威並施才達成了這樣的結果。做個不見得恰當的比喻,德川家康的統一,類似中國五代時的“正統”政權,他是將軍,可也並不能直接掌控各個大名轄下土地和人口。
也就是說,古代的日本,即使到晚近時代,離統一的目標最接近的德川幕府時代,也沒能廢除封建制,中央政權不能有效地實行直管地方的郡縣制。換句話說:非不為也,是不能也。
回覆列表
同樣古代封建社會,中國與日本的差別很大。
中國沒有永遠的王朝,改朝換代一直輪迴中。
日本的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天皇甘願當傀儡,下面的幕府如中國的封建王朝一樣風水輪流轉,日本特殊的島國環境及其國土狹小,採用郡縣制就意味著要將統治延伸到更下面一層,而古代日本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所謂的幕府就是其中一個封建主建立的,也就是這些封建主的共主,幕府勢大時可以壓制剝削這些割據勢力,卻不能用郡縣制垂直統治到下面,這樣意味著要收其土地,斷其生路,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日本沒有這個條件這個實力實行。
中國古代有“皇權不下鄉”一說,意思到了鄉下偏遠地區,朝廷一般不是直接管轄的,而是靠宗族及其士紳等自治,可以稱之為“朝廷與士紳共天下”,出現這種情況,不是朝廷不想管,而受限於封建社會的交通落後,社會制度的不足及其地方宗族牴觸的問題等等,朝廷也是有心而無力;而日本不採用郡縣制,和中國的道理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日本的不同之處在於,國土狹小,很多中國正常的事情及其制度到了日本不現實或者有一些不正常,還有其大小半割據的封建主特色也是其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