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紅小巖談古論今

    《列子‧湯問》篇中的出現的岱輿是最早有可能與臺灣相關的稱呼,不過並無法確定此地是指臺灣,而《三國志‧吳志孫吳傳》中提到的夷州也是如此,現在有些學者認為,夷州也有可能是指日本或是其他海上諸島。

    關於臺灣名稱比較沒有異議是明朝以後的稱呼,張燮在《東西洋考》提到雞籠、淡水、北港、東番、打狗等名稱,都是以地方代替全體作為臺灣的稱呼,其中東番與臺灣閩南語發音相似。

    萬曆年間曾經來過臺灣的陳第在《東番記》裡面用大員稱呼臺灣安平,比起東番,大員閩南語發音又更相近些,因此臺灣的名稱應是由此轉變而來。

    比較晚的稱呼是日本豐城秀吉,他為侵略大明須借道臺灣,致書中提到高砂國、高山國。

    1664年以後,鄭氏政權駐紮在臺灣曾改國號叫東寧王國。

    另外,連橫連雅堂在《臺灣通史‧開闢記》中記載:“臺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號。”即因明代漳泉移民入臺者,常因惡劣天候所虐而喪生,故稱之埋冤,但此說從未流行過,疑為連雅堂自撰。

    除此之外,也有與外國人有關的相關稱呼,如荷蘭人到臺灣後,從其官方文書中得知,他們稱安平為臺窩灣,由此可推斷,與臺灣(Taiwan) 音近之稱呼,有可能都是由島上原住民語所演變。

    其他,尚有葡萄牙人稱呼臺灣為美麗之島(Formosa)。

    這些應該就是臺灣在歷史上的全部稱呼。

  • 2 # 史上雜談

    一、秦朝——-夷州《史記·始皇本紀》記載:“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來、方丈、瀛洲,仙人居之雲”。時人的解釋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來為日本、方丈為琉球,瀛洲為臺灣。

    二、西漢——東鯷漢朝的《漢書·地理志》記載:“江南多溼,丈夫多夭,會稽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後來有一部份日本與中國的學者,推測東鯷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臺灣。

    三、三國——夷州《三國志·孫權傳》記載:“將軍衛溫遣諸葛直以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所在絕遠,不得卒至。但得夷洲,數千人而返”。沉瑩《臨海水土誌》記載:“夷洲在臨海東南”,“土地無霜雪,草木不死”,“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齒”,“戰得頭,著首還,中庭建一大材,高十餘丈,以所得頭差次掛之,歷年不下,彰示其功”。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後,“士眾疾疫死者十有八九”。據沉瑩的《臨海水土誌》,對於夷州方位、地形、氣候、居民、物產、習俗,均有詳細的敘述。有不少學者把“夷州”認為是今日的臺灣,並以“臨海水土誌”為有關臺灣的最古文獻,特別是中國學者大體上都持這種說法。

    四、隋朝——流求國《隋書·東夷列傳》記載:“流求國居海東,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將軍陳稜要求土著投降,被拒,遂擄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返”。《隋書》所稱之流求,所述的風土習俗、方位和文化系統皆與三國夷州頗多相似之處,所以學者之間多認為《隋書》所指之流求即為臺灣。從隋朝到明朝,臺灣一直被稱為流求或琉求。到明洪武受封時,才將臺灣改稱為小琉球,而與日本統治下的琉球有所區別。

  • 3 # 精彩片刻

    臺灣省名稱的由來 臺灣島是我們中國最大的海島。臺灣省古時候叫夷州或琉球。臺灣省的臺南一帶有個叫“臺窩灣”的土著民族,後來,人們的發音轉化了,把“臺窩灣”叫成“大員”、“大灣”、“臺員”,以後就統稱全島叫臺灣了。

  • 4 # 心靈的天秤

    據我所知臺島,夷州,琉球,臺灣,海灣,瀛洲都是中國寶島臺灣的名稱,臺灣少數民族眾多,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自古都是我的交通要塞,臺灣島自然資源豐富,有著得天獨厚的氣候生態條件,臺灣島在中國歷史上的眾多名稱可以看出寶島的特色。所有的名稱都與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工大,西交和北大三所學校哪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