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許多歷史學家研究地理是為了展示人類地方之間的聯絡嗎?
3
回覆列表
  • 1 # 滑滑梯高手

    首先 你配的圖挺不錯的

    何為歷史 就是在特定時間條件下所發生的一系列值得研究且被研究過的事件

    何為時間 就是time在空間中的移動 所以叫時空

    而既然提到了空間 那麼我們所生存的空間目前就僅限於這顆藍色星球

    所以總結來說 就是歷史學家需要研究的物件是“在特定時間特定空間所發生的特定的事件”的這麼一門學問

    如果離開了地理 就談不上空間了

    舉例 埃及歷史發展程序中為與歐洲歷史發展程序中有很大的區別 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埃及更靠近赤道線而歐洲更靠近北迴歸線 且時間也不在同一個軌道上 埃及文明發展時 新月地區正處於小冰期之前 北非大陸那時的綠地覆蓋更廣茂 更適應農耕 歐洲歷史發展約過了小冰期 且離北迴歸線更近 遊牧的習俗是必然

    再舉個例子

    如果把中國大陸和歐洲大陸換個位置 你會發現中國歷史會有很大的變化 原因就在於地理決定了特定人群的人文發展方向 進而影響歷史發展走向

    完了

  • 2 # 明白人

    舉個栗子:高中政治課講的“熱帶之人,得衣食太易,而不思進取;寒帶之人,得衣食太難,而不能進取。惟居溫帶者,有四時之變遷,有寒暑之代謝,苟非勞力,則不足以自給;苟能勞力,亦必得其報酬。此文明之國民,所以起於北半球之大原也。”——梁啟超的地理環境決定論——國內目前視之為唯物主義的觀點。所以,學習歷史需要研究地理,是有根據滴~

    梁的說法有點過於絕對了。

    學科劃分是西方傳入、新中國從蘇聯搬回來的。古代,中國的大學問家往往兼習地理,例如,《水經注》並不全是地理學知識(而是地理和人文的變遷,雖然我們可以稱之為地理學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炎武通地理而非專論地理。中國傳統,地理與人文知識是有很緊密的關係的。近代有了學科劃分,歷史與地理分開了,但是,仍有一門交叉學科,叫做——歷史地理學。

    歷史地理學最簡單的一層意思就是:人地互動。答主就有一個小夥伴學了這個。經常時不時地問她某某一個地區的建置、區劃沿革神馬的。區劃沿革講的是歷代地理環境的變化(水道、土地質量、自然災害)即地理地圖造成的行政地圖的變化,而人類活動也會造成地理環境的變化,這兩者相互影響,會在地理、人文等方面表現出來。歷代人口變遷、絲綢之路沿路人文歷史,都是這個領域的內容。

  • 3 # 肇英

    因為一名歷史學者(或者往高了說,歷史學家),倘使不掌握一定程度的地理學知識,尤其是歷史地理學知識,那麼大概他就很難去開展正規的(或者通俗地說,靠譜的)歷史學研究。

    以中國史為例:

    宋史學界的泰斗,北大鄧廣銘先生,曾參照清代乾嘉學者的意見而提出了研究中國史的“四把鑰匙”——即目錄、年代、地理、職官。然而,就研究中國古代的學問而言,不論治史、治文,抑或其它,恐怕都離不開這“四把鑰匙”。因為首先一點——這些學問都得利用古代文獻,而一個人解讀、研究中國古代文獻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對這“四把鑰匙”的掌握水平。

    中國傳統上就有“輿地學”這樣的地理學問存在。二十世紀初,現代科學意義上的歷史地理學又傳入了進來。它的研究物件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疆域、政區、交通、形勝、人口、城市等等人文地理的情況,以及諸如氣候、土壤、水系、水體、地形、地貌等等自然環境的變遷。其雖然屬於地理學的範疇,但同時亦是歷史學的主要輔助學科之一。就算掌握的稍差,都可能給自己的歷史研究帶來無窮的麻煩,遑論(因不研究地理而)對歷史地理學一竅不通了。

    何況,對於一些專門史分野——譬如軍事·戰爭史——如若不懂地理學,那簡直就更加是兩眼一抹黑,研究什麼的根本就無從談起了……

  • 4 # 沙漠孤狼2017

    我是學歷史地理的,我來回答此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一個關於毛主席讀史書的故事。眾所周知,毛主席喜歡看史書,在他有生之年,基本是史書不離手。但是,在他多年看史書的過程中發現沒有地圖,有些歷史事件很難理解。於是乎,在建國初期, 他在和時任北京市市長、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聊天的過程中,聊到他看史書的過程中沒有地圖所帶來的麻煩,於是交給了吳晗先生兩項工作,其一是點校《資治通鑑》;其二組織人力編繪《中國歷史地圖集》。從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地圖在歷史書籍的閱讀中的巨大作用,偉人讀史讀需要地圖,何止我們一般的人呢?

    1960年毛澤東會見歷史學家吳晗

    言歸正傳,那麼歷史學家為什麼要學習地理呢?地理好比舞臺,歷史好比一幕幕話劇,如果只有表演者而沒有舞臺,那我們所看到的表演很虛,沒有真實感。如我們研究中國古都,沒有把具體的地理形勢弄清楚,不放到具體的地理位置中,很難理解古都的選址和位置的調整,如我們研究戰爭,沒有把戰爭的周邊地理位置和地理環境弄清楚,很難理解戰爭的勝負及當時的戰爭形勢。正因為地理在歷史學中的巨大作用,很多學者認為地理是學習和研究歷史的一把鑰匙(研究地理共四把鑰匙,分別是:地理、年代、職官、目錄),因為地理環境與人類歷史的發展密切相關。

    毛澤東提議,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

    總之,不管是歷史學家還是業餘歷史愛好者,在學習的歷史的過程中,都應該學習地理。如果不懂地理,很多歷史事件是無法弄明白的,且學習了地理,很多歷史事件可以放到具體的時空中,這樣能夠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 5 # 耕讀186

    地理?與歷史有關嗎?為什麼一個研究歷史學者必須瞭解地理?學習歷史必須瞭解地理!否則,無地理概念的歷史就成為一個抽象中的歷史。不僅難以理解歷史事件,同時也無法深入理解歷史的真正意義。地理對歷史的重要意義在一下幾個方面。

    一、所有歷史事件最基本的三要素是:人物、時間、地點。地點在歷史中的意義完全可以透過地理方面知識加以認識。地理特點又是交通、古代通訊和管理統治的主要要素。歷朝歷代的各行政區域邊界彎彎曲曲,這些都是地理特徵決定,而被歷史程序所延續。臺灣學者柏楊敘述歷史時,動不動就是“航空距離”和“兩地直線距離”,這種歷史的認知不僅對歷史事件的深度意義難以認識,可能在某些事情上都無法達到最基本的認識。

    二、地理是構成生活方式和文化的基本要素。首先地理環境決定著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決定著人們民族、語言、文化形成。其次,地理因素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氣候不經決定著農耕收成,氣候往往也是生產方式的決定因素。土地、水資源、山脈、河流這些地理要素構成了民族、語言、文化的最基本形成因素。地理知識的無知,也就很難理解歷史程序最深刻的問題。

    三、地緣政治核心。地緣政治是國家政治中重要組成部分。由地理要素決定的地緣政治,往往決定歷史事件的深層國家策略,若對歷史只是在淺層次的事件本身著眼,而不理解深層次國家地緣政治決定的國家策略,也是無法真正瞭解和理解歷史事件。

    四、軍事戰爭是歷史中很重要的事件,他可能決定國家、民族的命運,其結果也是對歷史程序有很大的影響。戰爭中天時、地利、人和是戰爭勝敗的關鍵三要素,無地理知識難以得地利以取得戰爭勝利。不懂地理去理解戰爭,就如無地圖作戰毫無勝算。

    地理與歷史雖分屬兩個不同領域的學科,但是地理又是歷史關鍵的因素。作為歷史的研究者就必須去了解地理方面的知識。

  • 6 # 齊仙紳

    先舉個例子

    這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形勢圖,為什麼要打這場戰役呢,鐵木辛哥盲目發動哈爾科夫戰役,戰役失敗,蘇聯兵力嚴重不足,只得以極少的兵力死守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背靠伏爾加河是工業城市,水路直通莫斯科,又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拿下這座城市極為重要。

    就這一段的描述,摻雜了幾個學科的知識?每一門學科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是交錯的,歷史學家需要地理知識的用處很多,一個城市能作為一個朝代國都受地理影響,一個地方能成為軍事重地或者政治中心受地理影響,一個地區形成什麼的建築、服飾特色和地理、氣候有關。

    如果頭腦裡的知識僅僅是單一學科,那麼你的研究過程和成果就要受限制,不僅僅是地理還要懂得政治、懂經濟、懂軍事,就比如經濟吧,一個時代為什麼經濟發展好,經濟發展對地方文化有何影響,這些都不是靠歷史知識能解決的。一個歌手有文學底子還能自己創作歌詞呢,事業還能更上一步呢。

    有一些歷史專家分析戰爭,分析時會有些漏洞,並不是因為他們的水平不夠,只是軍事知識的儲備不夠,歷史的規律和道理解決不了軍事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微博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