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帶你看世界地理
-
2 # 二鍋頭餃子哥
“白馬非馬”,出自《公孫龍子·白馬論》,公孫龍乃是戰國時期名家派的代表人物,字子秉,趙國邯鄲人。代表著作為《公孫龍子》,其中最重要的兩篇是《白馬論》和《堅白論》,當然了還有《名實論》《指物論》《通變論》等等。他除了提出來“白馬非馬”外,還提出了“離堅白”等觀點,能言善辯,巧舌如簧,可以說是詭辯學的祖師爺。
一、何謂“白馬非馬”。話說有一天,平原君的門客公孫龍騎著一匹白馬要出城,可當時有禁令,馬匹不得出城。公孫龍為了讓自己的白馬能出城,就對看門的守衛說:“我的白馬不是馬。因為我的白馬有兩個特徵,一是白,二是有馬的形狀,而馬呢只有一個特徵,就是隻有馬的外形而已。有兩個特徵的白馬怎麼可能是隻有一個特徵的馬呢?”
這個守衛一聽蒙圈了,呆住了,糊塗了,貌似公孫龍說的有道理啊,於是就讓公孫龍帶著白馬出城了。想想似乎有點可笑,馬當然包含白馬了,公孫龍只強調了個別與一般的區別,卻故意忽視了個別是蘊含在一般之中的,割裂了個別與一般的辯證統一關係,因此陷入了詭辯論。那麼這裡還有沒有別的解讀呢?我們先看看公孫龍的名實吧。
二、何謂“名與實”。公孫龍說過這麼一段話:“天地與其所產焉,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過焉,實也。實以實其所實 而不曠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其正者,正其所實也 ;正其所實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則唯乎其彼此焉。謂彼而彼不唯乎彼,則彼謂不行;謂此而此不 唯乎此,則此謂不行。其以當不當也。不當而當,亂也。故彼彼當乎彼,則唯乎彼,其謂行彼;此此當乎此,則唯乎此,其謂行此。其以當而當也。以當而當,正也。故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可。彼此而彼且此,此彼而此且彼,不可。夫名,實謂也。知此之非此也,知此之不在此也,則不謂也;知彼之非彼也,知彼之不在彼也,則不謂也。至矣哉,古之明王。審其名實,慎其所謂。至矣哉,古之明王。”
說白了,公孫龍認為“物”是外部客觀世界,“實”是客觀世界呈現在人們內心世界的概念,“名”則是一種基於外部世界和內部世界相符合的一種方法,名是指向“實”的。公孫龍為什麼這麼強調名實呢?因為先秦春秋和戰國時代,社會動盪,人心喪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所以名家就依靠辯,來促使名實相符,確定社會秩序,以達到政治目的。
三、兩者關係。“白馬非馬”和與“名和實”到底是什麼關係呢?小編認為“白馬非馬”是“名和實”的具體表現之一,“名和實”是“白馬非馬”學說的本質所在。公孫龍非常注重名和實的相符,認為名實的脫離必然會導致混亂。在他看來,稱謂顏色的“白”怎麼能是稱謂形體的“馬”呢?“白”和“馬”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兩個不同的“名”,因此這種所謂的“客觀存在”反映到人們的內心世界,自然就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公孫龍認為他確實是做到了名實相符。
其實,縱觀整個公孫龍的學說和思想,我認為公孫龍所說的“白馬非馬”並不是通常大家所理解的“白馬不是馬”,而是指“白馬異於馬”,“非”是“異”的意思。白馬當然不同於一般的馬了,不僅如此,黑馬、黃馬等都是異於一般的馬。
四、整體評價。公孫龍的思想雖然有形而上學、主觀唯心主義、詭辯思維嚴重的一面,但在戰國那個時代還是有非常重要的時代意義。公孫龍獨特的哲學和邏輯思維,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瑰寶,對現在哲學和邏輯史作出了重大貢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特別是其“名實”學說,邏輯性非常強,可以說公孫龍是中國先秦名家學說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國邏輯學理論大廈的真正奠基人。
-
3 # 遠來的歌
謝邀。不能說“白馬非馬”一點哲學價值都沒有,但這個命題之所以被歷史淡化到了邊緣的邊緣,是因為它被一致認為是詭辯。而名和實的關係這一哲學命題是中華民族極為重要也極具重要意義的、極具影響力的哲學辯題。“白馬非馬”產生玄學,產生坐而論道,只言不行,或者知而不行。名與實關係的辯論產生實用哲學,產生實幹實為,既言又行,知行合一。所以這兩個哲學命題之間無任何實質性的聯絡。
附:名與實的關係弄清楚了,真正名副其實地落實了則是執政者與人民的幸福,反之則是上下、官民、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共同災難。東德與西德的關係就證明了名實關係的重要。兩德的執政者都奉行並竭力鼓吹自己為人民服務而且還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名”,結果三十年內東徳的綜合實力只有西德的幾十分之一。東西德均認為東德是人間地獄。究其實,東德說的比做的好聽到不能再好聽的程度了,西德說的遠不如西德的好聽,但說到做到了。由此可見對於名與實的關係辯證是何等重要!東德執政者被人民鄙夷拋棄是何等的悲劇!
-
4 # 蒼風讀書
實是存在的,不因別人的叫法而改變。名是帶有心理意願的。他即包含了對事物的細分,又屬於另一個名的分支。
這裡,動物〉馬〉白馬。是層層細分關係。白馬屬於馬,但不能代表馬。所以白馬非馬。
-
5 # 言者青青
“白馬非馬”是趙國的公孫龍在《白馬論》中提出的詭辯論命題。
“白馬非馬”(網路圖片)
公孫龍的觀點是“白馬非馬”,意思是白馬不是馬,因為白馬是色彩,而馬是形態,這是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兩回事。白馬指的是白色和形態,而馬僅僅指的是形態。
這一詭辯論點是在睜著眼說瞎話。這一論點混淆了名和實的關係。白馬是名,在這裡用“白”這個詞是來修飾馬的,是告訴大家這是一匹白顏色的馬。怎麼就“白馬非馬”了呢?這是客觀存在的帶有實質性的事實,誰也甭想偷換概念,來否認馬的存在這一客觀事實。
公孫龍的詭辯是把同一事物的名和實的關係給有意混淆了。什麼是“名”?什麼是“實”?例如馬,這既是“名”又是“實”。而白馬,這是馬的特徵,是在告訴人們,這是一匹白色的馬。“白”雖是名詞,在這裡是修飾詞,來修飾馬的,而“馬”是名詞,指的一叫“馬”的動物。也就是說,先有了馬,才有了白馬,否則,就不可能稱之為“白馬”了。就好比花,是先有了花,才有了菊花,荷花牡丹花等等一個道理。
公孫龍(網路圖片)
這樣去認識“名”和“實”的關係,我們的邏輯思維就明確了許多。
馬是“名”與“實”的融和統一體,而白馬是馬的外表特徵,是人們用這一特徵來告訴人們這是一匹白馬,而不是黑馬,僅僅是“名”,而不是“實”。如果我們堅持“白馬非馬”,請問:“白馬非馬”是什麼?是“白”?怎麼講?能講的通嗎?很明顯,這是在混淆兩個不同的概念,是在強詞奪理。
“白馬非馬”混淆了“名”和“實”這兩個概念。白馬在這裡指的是白色的馬,實質就是說的馬,一匹白色的馬。馬在這裡不用解釋或特指,誰也知道這就是馬,是實實在在的馬的客觀實質的存在。怎麼能說“白馬非馬了呢?”這不是強詞奪理又是什麼呢?
“名”是“表”,“實”是“裡”。這兩者的關係是應該是表裡如一的關係。“名”是根據“實”而產生,“表”是根據“裡”才顯露,沒有“裡”就沒有“表”。
表裡如一(網路圖片)
總之,“白馬非馬”論點實際上是在挑戰“名”和“實”,“ 表”與“裡”的關係。我們今天的人不能做強詞奪理“白馬非馬”的人,要實事求是,做表裡如一的正直的人。
回覆列表
“白馬非馬”和名與實是由名家公孫龍提出的,從內涵、外延、共相三方面論證,白馬和馬在這三方面都不同,所以白馬非馬。
荀子也有對其提出了批評,指其是“以名亂實”。單純從“名”的角度講,白馬和馬不是同一個概念,所以白馬非馬,但是從“實”的角度講,一匹白馬就是馬。
但是荀子也犯了錯誤,因為白馬非馬中的“是、非”和實際指稱的“是、非”並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從內涵‘、外延、共相三方面同時進行判斷,而後者是從概念的包含關係來判斷。
聽說,有一次,公孫龍經過一個關隘,守兵說:“馬不能在此經過。”公孫龍回答說:“我的馬是白馬,白馬非馬。”守兵無言以對,於是,公孫龍牽馬過關了。實際上在這種情境下使用“白馬非馬”,是偷換了概念,也是偷換了邏輯,完全是辯辭,沒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