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孟子不信書

    謝邀請,就我簡單理解而言,這肯定不是無為的思想。以其無私,但他胸懷天下,欲為蒼生謀福利,所要做要付出的更多,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包青天,海瑞,無數抗擊外侮的革命先烈,還有當代好人好事,都是私己者少,為國家,集體,他人著想多,做得更多,所以人民記住了他,永載史冊,後面一句也一樣,爭的是先天下而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2 # 道之人137113144

    怎麼可能啥都不做,做,由其做實實在在的事,各行各業只要雙方自願,首先不要違法,其次不要違背道德的行為,都基本屬於正道。不爭是不強求,守信是首先從我做起,不私是首先奉獻。不強求卻還是要盡心盡力去做事,依正當來收穫成功。信從我做起,真心換真心,誠信換誠信,只要堅持定能收穫別人對你的真心和誠信。不私首先奉獻,就好比我先認認真真工作,在收穫報酬,有時感覺負出收入不成正比,其實是正常的,因為那只是你的計算方式而已,別人的計算方式就是那個樣子,你若平常心接受,繼續認真工作,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老天爺其實真的很公平正義。很多人沒堅持到最後,所以成功的人往往只是少數,不是成功有多難,而是自己不自信十有八、九都在半途就放棄了。我今天早上買菜,我問價芥菜多少錢,你以為我是大主顧,開價五毛,我拿出兩塊五毛線要五斤,他開始後悔猶豫,我直說稱四斤以行,後來你反爾說反正不好賣,抓了六、七的樣子給我也不稱,我天天買菜,我看一眼或者拿一下都能知大概幾斤幾兩。我接受他的好心好意,其實也是一種德性,不要因小而拒絕,那叫專牛角尖,為人處事,雙方舒心不做作不討好,是難能可貴的事,只要堅持正道正心,時間長了你會發現其實你收穫更多。我現在就開始逐漸收穫了,有時都有點驚奇,幸福來得太容易,我要更加回報這個社會,只是我力微,只能多宣傳一下正道的好處,希望世人明白後以收穫幸福。

  • 3 # 流浪的風2021

    謝謝兄臺相邀!值國慶之際,心有感受,淺談一二。見笑!開國偉人,毛爺爺到死還穿著補丁的睡衣,也沒給後代留下萬貫家私,女兒李敏老年有病都看不起!他有私嗎?今天億萬中華兒女都有房住,有學上,有工作,有錢花。這是他老人家唯一的私!周總理無兒無女,但全中國人都願做他的兒女!他們無私嗎?有!中國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給後人爭來了祥和安樂,爭來了太平盛世!

  • 4 # 花若情

    這個問題非常好!首先要理解其想表達的思想,它說的是人做事從形式上不能表現出目的性,這樣反而能達到我們想要的目的和效果,但並不真的意味著我們不爭,無私!形式上的東西往往空洞,沒有支撐,所以我們首先要完善自我,充實自我,實力才是決定強弱的根本因素,這其中其實還隱含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和禮法,謙遜需要實力,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5 # 小妙讀道經

    不要誤讀,要真是什麼都不做,那當初老子寫《道德經》做什麼?這裡的不爭,只是讓我們去行無為之道而已。什麼是無為?不是為了生活而生活,不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這就是無為。後世的人不理解而已,不要認為中庸之道就是在害人,如果理解成這樣,這個人本身就是比較激進的一類人。不爭,是讓我們心態放平,不去與人爭利,但是該做的事情還是要去做,在一種不爭的心態中做事,那麼到最後成就的一定是你自己,而不是與你爭利的那個人。

  • 6 # 微妙玄通冰激凌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分別語見《老子》第七章、第二十二章。

    老子為什麼說“不笑,不足以為道”呢?因為我們平常人都是順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修道則是逆生(即求得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萬物得一以生),在程式上要經過煉己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即“一”、無極)。為了確保修煉效果,是要做基本功的,那就是“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些話語,如果望文生義,不作詳考,必給人消極、不可思議之感。

    何謂“無私”(即忘我無我)?洗心滌慮,隳肢黜聰,物我兩忘,相忘江湖。惟有無私,才能“與天地合其道,與日月合其明。”

    何能“存其私”(即身存)?只有合天地之精華(易有“水火即濟”或曰陰陽和合),才能達到“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的功效。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爭者何?無非想自矜(自執、自持、據為己有),不過,一旦執持,必乖謬於道。道必於“虛極靜篤”中,執念無念,方能於道有德(得),方能尋得“一”。倘於起初、過程之中執持於物、念,必將關山阻隔,與“德”(得)無緣;倘能循“道”而行,水到渠成,則神鬼莫測;且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至此境界,誰又能與之爭呢?

    有道是:“大道無我,有相皆非。不爭之德,萬善鹹歸。”我們平常人所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此語用在修道上,再貼切不過了。

  • 7 # 陳廣逵

    “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出自《道德經》第七章。

    “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出自《道德經》第六十六章。

    另《道德經》第二十二章還有“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幾句話都是老子稱道天地聖人的,他們的共同品質是“不自私”,當然也“不自生”“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這也是老子的處世觀。要保持長久,就要像天地那樣“不自生”,不為自己謀取利益反而能獲得利益。把自己擺在後面的位置上,不往前爭,不圖浮利,不務虛名;讓自身處在爭奪的漩渦之外,不參與利益的爭奪,不為自己謀取利益。為人處世如果能時時處處把自己放在後面,“後其身”“外其身”,反而能得到人們的擁護,反而能佔先,承擔天下的大任,誰還能與之抗衡呢!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前女友病危,而你已結婚,你會去看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