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明明是提出合理化建議,卻被對方扣上“無端指責”的帽子,結果不歡而散?不妨試試“肥皂水效應”:將批評夾在讚美中。以讚美的形式巧妙地取代批評,以看似簡捷的方式達到直接的目的。
13
回覆列表
  • 1 # 家庭指南

    你是否記得,上一次給別人提建議時,你是什麼樣的感覺?

    你是否記得,上一次聽到別人給你建議時,你是什麼樣的心情?

    提建議本是一個不帶感情色彩的行為。然而既然需要建議,一定是因為有不足之處,有不足之處,就暗含著批評和不滿。

    中國有句老話:“忠言逆耳利於行”。於是人們形成了思維定式,對人有好處的話一定不中聽。這道理是不錯,可事實上,人人都愛聽好話。

    英國小說家毛姆在其《人性枷鎖》中說過一句名言:“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請你批評指正,他所真正要的還是讚美。”

    因為這是人性所在。就算最後真的利於行,也是逆耳在先,有多少人能過得了這個坎?

    於是我們忍不住思考,難道真的沒有順耳的忠言嗎?

    美國前總統柯立芝有一位漂亮的女秘書,人雖長得很好,但工作中卻常因粗心而出錯。

    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漂亮計程車。”這句話出自柯立芝口中,簡直讓女秘書受寵若驚。

    柯立芝接著說:“我相信你同樣能把公文處理得像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處理公文時很少出錯了。

    一位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後,便問柯立芝:“這個方法很妙,你是怎麼想出的?”柯立芝得意洋洋地說:“這很簡單,你看見過理髮師給人刮鬍子嗎?他要先給人塗些肥皂水,為什麼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覺痛。”

    這個故事後來被管理學界稱之為“肥皂水效應”就是將批評夾在讚美中。

    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將對他人的建議夾在前後肯定的話語之中,減少負面效應,從而使當事人愉快地接受對自己的建議。

    很多研究都得出類似這樣的結論:“在公司裡,如果經理表揚員工,員工就會努力工作;在學校中,如果老師表揚學生,學生就會認真學習。

    然而,一旦他們意識到經理和老師讚揚的目的是為了操縱他們,員工和學生很可能會產生逆反心理,當他們發現這些表揚的潛在目的之後,可能也會心存疑慮。

    因此,從批評轉向表揚,只是邁向讚美式建議的第一步。想讓忠言“順”耳的關鍵在於如何從表揚變成鼓勵+讚美。

    讚美如何做到呢? 有這樣幾個小技巧:

    1

    傾聽背後的善意:某件事情雖然可能產生了不好的結果,但起因並非全部是負面的。所以嘗試心平氣和地問一句“為什麼“?或者這樣表達:“你對……如此生氣,如此心急如焚,你一定非常在乎……非常想改變現狀。”看看會有什麼不同?

    2

    真摯坦誠的表達:對於你的……我感到非常認同,你能夠……真的非常不容易,你是怎麼做到的?

    3

    不帶評判的接納:凡事都能一分為二,即便是感覺很糟糕的事情,仍然有許多積極的特徵。跳出評判與是非的框架。

    4

    發自內心的欣賞:為了讚美而讚美,或是帶著目的去讚美,往往會讓人感到有些“假”。只有發自內心的欣賞,才能體現讚美的價值。

  • 2 # 小九隻中意王俊凱

    只有在說笑中提出才是最好的。不是每個人都會聽人的建議的,相當一部分之前不聽你的建議,之後卻會抱怨你。一般不要說你怎樣,怎樣或該怎樣就還能接受。如果引起了別人反感那還不如不說,傷感情。建議用自己舉例或他人舉例子。

  • 3 # 愛學的叨叨

    第一,以平輩自居,不要自以為是前輩就高高在上

    第二,理解對方真實的動機,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發表感受,建立信任感

    第三,用自己的錯誤來說明真正的做法。

    我們來看一組對比:

    目標:建議不要在博物館拍照

    A:我覺得在博物館拍照都很傻,走進博物館,應該多花時間多看文物,感受文化和歷史,不要總是想著拍照,你拍的那些照片畫素也好清晰度也好,都不如官網上的圖片。你去羅浮宮參觀,自己拍的照片又遠又小,根本看不到,而官網上的圖片連裂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下載就好了,拍它幹嘛!多感受多體會,多好啊~

    B:說實話,我以前去博物館時也喜歡拍照,走哪兒拍哪兒癮很大,可是每每看到官網上精美的照片時,就會覺得自己太傻了,不僅發現自己拍的照片太醜了,還發現博物館裡面的東西原來可以這樣美,可是我當時為了拍照,沒有好好享受和體驗那樣的美。我擁有的所有記憶就是這幾張難看的照片和朋友圈裡幾個不痛不癢的贊罷了,我這是不是很傻。所以我希望年輕的朋友們,不要像我過去那樣傻,我現在雖然也拍拍照,但我更多的是沉浸在博物館的氣氛裡,歡迎朋友去博物館看看,只是可以這次可以試試不把相機拿出來~

  • 4 # 蕭秋水

    這個提問本身就是有問題的:不管是誰,不管是什麼情況,批評別人,都很難讓對方愉快地接受,所以最好還是轉換一下自己的思維,從三個方面進行思考:

    1、能不能少些“批評”?

    為什麼一定要批評?

    這個事情和自己有沒關係?屬於自己的份內之事嗎?比如說對別的部門的事情,如果不是需要協同,那麼,最好不要插嘴,管好自己的部門就行了。

    有些人過度熱心,動不動就想批評人,這是病,得改。

    就像華為提萬言書的員工一樣,自己覺得非常有成就感,但站在任正非的角度,卻不見得領情。這是嫉賢妒能麼?不虛心接受批評麼?他為什麼不能愉快地接受?

    換了你是任正非,你愉快麼?

    換了你天天被人批評,你愉快麼?

    所以,該說的才說,不該說的,最好三緘其口,惜言如金。別拿心直口快不當事,得罪了人都不知道,還委屈。

    2、就算是建議,也要謹慎地給出,而不是見人就給。

    就像前一條說的那樣,難道“為了你好”就可以亂給建議了?

    很多當爸媽的不是天天催著自己的孩子相親嗎?這不也是建議?

    但孩子就一定要聽嗎?

    身在職場,有些職責範圍內的事,要兢兢業業,盡心盡力,就算是得罪人也要說,而有些建議,不見得中肯,就不說為妙。

    一個人務必要分清楚自己的責任範圍,這是職場的基本常識。

    3、給建議需要講究藝術。

    較好的給建議法,被稱為“三明治”法則。

    三明治法則是先進行肯定,然後指出問題,最後提出改進方案、給出光明前途。這種方式往往用於績效反饋,有利於員工接受上級建議和意見。

    麵包——認同、欣賞、關愛、幽默感

    肉——建議、批評

    麵包——鼓勵、希望、信任、支援

    看,這樣的話,談話就分成了三個部分,而且前後兩片面包都是正向的,這種方法,雖然不見得人人都能夠愉快地接受,但也是效果顯著。

    不妨試試這種方法。

  • 5 # 文博文先生

    一、以身作則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作為一名領導,在做事的時候下面有許多雙雙眼看著你,正人先正己,身正令才行。只有自己做得對,才有資格去批評別人,否則,當你在批評他的時候,他心裡就會嘀咕到“你不是也做的不對嗎”,表面上你把他訓得跟孫子似的,其實這孫子心裡一直在數落你的不是。

    二、有理有據

    批評,不是你發洩自身情緒的藉口。批評要有批評的內容,必有可批評之處才可批評,不能無的放矢。所謂“對事不對人”,也就是必須要有事情發生,才能針對這件事做出點評。如果胡亂說一通,怎麼能讓人信服呢?你必須得指出它不好在哪裡?否則,無端的謾罵只會讓別人覺得你的無能,讓別人覺得你的領導水平止於此,甚至懷疑你的人品。

    三、重話輕說

    批評人畢竟是個讓別人不怎麼光彩的事,所以要注意方式方法,這樣才容易讓人心裡接受。拿破崙曾經說過:“無論你的觀點多麼正確,話語多麼重要,如果你說話的口氣不對,別人也是不願傾聽,更不會認同。”我們在增廣賢文裡也學到一句話:“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在職場中中要學會一點:重的話應該輕著說;也就是以委婉、溫和的口氣來跟別人說,尤其是批評人這件事上面,善意的委婉的說話總會讓別人容易接受。請記住:批評,並不是為了罵人,而是為了把工作做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如何看待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