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
2 # 把書讀薄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叔本華說:“我們讀書時,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我們只不過重複他的思想活動的過程而已,猶如兒童啟蒙習字時,用筆按照教師以鉛筆所寫的筆畫依樣畫葫蘆一般。我們的思想活動在讀書時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們暫不自行思索而拿書來讀時,會覺得很輕鬆,然而在讀書時,我們的頭腦實際上成為別人思想的運動場了。所以,讀書愈多,或整天沉浸讀書的人,雖然可藉以休養精神,但他的思維能力必將漸次喪失,此猶如時常騎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較差,道理相同。”
其實,叔本華的提法並不算新鮮,他說的只不過是死讀書的書呆子下場而已。
《孟子•盡心章句下》就有言: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讀書,你要看啥就信啥,那腦袋不被撐破,也好不到哪裡去,因為你如何去消化各種南轅北轍的說法呢?
弗蘭西斯•培根在《培根論人生》一書中言:“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衡。”
須知,讀書的目的,不是被洗腦,而是開啟自己的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的也很清楚了。
光讀書不思考,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光思考不讀書呢?我覺得,還是行不通的。不讀書學習,那就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我沒見哪個人是從不讀書,竟然也能成為大學問家的。
叔本華的話,說的有點矯情,甚至有點做作。不排除有炫耀自己是天生有才識的意味——他差不多是想說:您看,我不用多讀書,靠自己思考就遠遠優越於你們了。你們整日裡讀書的,也沒弄出什麼成就,都是一群傻蛋。
魯迅說:“讀死書會變成書呆子,甚至於成為書廚,早有人反對過了,時光不絕的進行,反讀書的思潮也愈加徹底,於是有人來反對讀任何一種書。他的根據是叔本華的老話,說是倘讀別人的著作,不過是在自己的腦裡給作者跑馬。這對於讀死書的人們,確是一下當頭棒,但為了與其探究,不如跳舞,或者空暴躁,瞎牢騷的天才起見,卻也是一句值得紹介的金言。不過要明白:死抱住這句金言的天才,他的腦裡卻正被叔本華跑了一趟馬,踏得一塌胡塗了。”
木心說,拜倫自稱不讀書,死後發現其藏書裡滿是註解,真是天縱英才。
他們哪裡是不讀書呀,這您也信?
上學時,有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喜歡這樣做:在班級裡整天勾搭同學玩,表現出一副不把學習當回事的樣子,然而,一考試,他的成績還是相當好。你要覺得,人家天生聰明,不用學就會,那就錯了。他回家如何學習,你哪裡知道。
-
3 # 山風蠱
記得電影版《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學太極,張三丰問他你忘記了多少,太極精髓是無招勝有招,同理,叔本華說這話的意思也一樣,書看再多也是別人的經驗,別人的總結。世間的道理其實就那麼多,所謂大道至簡。如果你真正掌握了這些道理,汲取了精華,那還用看那麼多書嗎?
其實,成名後的作家已經很少看書了,不是看不起別人的作品,而是殊途同歸,別人的作品已經給他帶來不了啟發了。現在他們需要做的就是忘記,忘記具體的內容,具體的書本,從而達到無招勝有招的境界。
具體到你,如果你真的覺得自己看的書夠多,那就不要看了,放下書去思考,把書裡的東西變為你自己的東西。這有個量化標準,就是拿起筆寫出來。古語"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誠不我欺。如果你寫了,那就證明我對了,如果你還沒開始寫,相信自己,拿起筆,你一定行。
但前提是你看的書足夠多!
-
4 # 在下千城
關於讀書有兩類差異非常大的觀點,一類是讀書要精讀,重點讀一些經典書籍,這類人物就是叔本華;另一類觀點是要泛讀,各個方面的書籍都要讀。當然,還有第三類這種的觀點,先廣泛閱讀再精讀,我個人支援第三種觀點,也在踐行這種觀點。
但結合我現在的讀書進度,我在轉向叔本華的觀點,讀書不要那麼多,重點研習和精讀經典書籍即可。比如我最近開始讀卡耐基的書籍、德魯克的書籍、曾國藩的書籍,這些思想大家的書籍非常值得我們做精深的研讀。
原因之一在於這些書籍都是經過時間驗證的的確能帶來精神和思想啟發的書籍,讀一本這些書籍比讀同類的十本書二十本書甚至還要有價值,因為很多其他的書籍可能就是從這一本經典書籍中引發出來的。
原因之二在於讀書的時間和精力問題,我們都需要上班、顧及家庭生活,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每天有大量時間讀書,而透過研習經典書籍,重點突破幾本好書,可以讓我們更加聚焦和集中,不用分散過多精力。
-
5 # 有書快看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些人說誰誰讀書讀傻了,但又會聽到開卷有益的說法,在這兩種讀書的悖論下,很多人就像頭腦中有兩個小人兒在打架,一個小人兒說讀書會讓你傻fufu的,另一個小兒說讀書會讓你亮堂堂的。於是,有人在兩者間徘徊不定。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提出過讀書不要讀太多的觀點,他說“從根本上說,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為,惟有它們才是我們反覆領悟的東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別人饗桌上的殘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他的這種觀點,不是說不讀書甚至讀極少的書,他所強調的其實是讀書的“選擇性”、“思考性”和“實踐性”。
這是一個跟風的時代,但讀書不能跟風,選擇性的讀書很重要。我們經常會看到網上曬出的某些書單,稱是某高校借閱最多的書,於是很多人為了接近(裝)學霸(逼)便盲目地去讀這些書,這樣的跟風做派,對於讀者本人,他買了書,是否讀了本書,是否從中有所收穫,只有自己知道。有一則很爛俗的故事:一個女生為了滿足虛榮心,對朋友說自己讀了多少多少書,而且這些書都是上過多次書單的書,但當朋友問她從這些書中獲得了什麼的時候,她支吾半天。同時,很多人不曾讀過真正有營養、有深度的書,卻讀過大量的網路書籍。我們說他讀過書吧,但這些書對他有益嗎?說他沒讀書吧,但他確實又讀過。所以,讀書在精不在多,與其濫讀,不如不讀。
讀書是重走作者的路,但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我們上小學初中時,老師經常會問某一篇課文作者的思想感情,而這些思想感情其實就是作者對某些事的思考,但這不是我們的思考。叔本華反對死讀書、讀死書的人,這種沒有自我思考的讀書方法,就像現在很流行的說法:那都是別人玩兒剩的。別人一遍一遍咀嚼過的東西,因為不思考,所以又去咀嚼,想想都覺得膈應。
讀書不思考,其實是別人在代替我們思想,而我們只是麻木地在複製。這種“拿來主義”,會讓我們成為別人思想的奴隸。所以,不思考,讀書愈多,或整天沉浸於讀書的人,雖然可藉以休養精神,但他的思想能力必將漸次喪失,此猶如時常騎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較差,道理相同。有許多人就是這樣,因讀書太多而變得愚蠢。經常讀書,有一點閒空就看書,這種做法比常做手工更會使精神麻痺,因為在做手工時還可以沉緬於自己的思想中。
如果說讀書思考是養分,那麼實踐就是果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如果讀了萬卷書卻沒有行萬里路,那只是仰望了星空,卻沒有腳踏實地,那還是不要讀那麼多書了。鐵齒銅牙的紀曉嵐寫過一個故事:有一個叫劉羽衝的讀書人,性格孤僻,好講古制。一次他偶爾得到一部古代兵書,伏案讀了一年,便自稱可以統率十萬大軍。恰好這時有人聚眾造反,劉羽衝便訓練了一隊鄉兵前往鎮壓,結果全隊潰敗,他本人也差點兒被俘。後來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讀了一年,又聲稱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讓他在一個村子裡試驗,結果溝渠剛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順著渠道灌入村莊,村裡人險些全被淹死。從此劉羽衝悶悶不樂,每天總是獨自漫步在庭院裡,千百遍地搖頭自語道:“古人豈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鬱中病死。紙上談兵為王,作戰實踐為寇。讀書不實踐,自以為懂了很多,但面對真正的情況時,連自己怎麼shi的都不知道。
其實有書君很贊同叔本華讀書不要讀那麼多的觀點的,但關於這個觀點是有前提條件的:不選擇,不思考,不實踐。有書君在開頭說“讀成傻子”和“開卷有益”的悖論,其實在一定情況下一點兒也不衝突,那就是讀書時做到思考、實踐、選擇!
-
6 # 水寒雅芙
很可惜,你從小便可始閱讀,卻從來不學會思考問題,不知穿透文字看作者想表達的思想,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古語云盡信書不如無書。
閱讀必須有質量的要求,你讀一百本無用之書不如別人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書讀得多又有什麼用。如果你熟一本而曉天下之理,那麼你還需要讀無用之書嗎?如果你學會處處留心,事事觀察,你一樣可以獲取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一個處處留心觀察的人比一個只知道讀死書的人獲取知識的機會要多得多。
書中雖然有黃金屋,但你如果讀死書而不知道靈活運用還不如不讀書,讀死書者無易於緣木求魚。讀書之人要活學活用,也要學會質疑。一個不會思考的人,讀再多書也只是一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塗抹的黑板,因為你根本不會創新。
讀書者切忌囫圇吞棗,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你一本書如果讀不透文字之外的意思,那麼你便是竹籃打水空一場。
菲兒隨筆2018年8月21日21:47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個嚴肅的問題,平時我有個習慣,從小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就是喜歡閱讀,主要是文學類的,哲學的,小說之類的,可是最近不知怎地想起了叔本華大叔說的,“讀書越多,留存在腦中的東西越少,兩者造成反比。讀書多,他的腦海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塗抹的黑板一樣。”
回覆列表
博爾赫斯好像說過類似的話,我們讀書的時候是用別人的頭腦思考。注意,閱讀這是汲取知識的一種方式。我們習慣上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某種程度上說,行萬里路比讀書更值得提倡,因為讀書吸收的都是別人的經驗,對我們而言是二手的經驗。而行萬里路吸收的是一手經驗。就從這點上來說,讀書很多也可能不如行萬里路收穫得多。
但問題是,對大多數而言,我們囿於生活的限制,大多數都是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我們的經驗十分狹窄,這個時候讀書就成為了彌補我們缺失經驗的最好方式之一。這就說到了讀書的用處,讀書很多好嗎?這個問題好像有些白痴,讀書多了當然比讀書少了好啊,這還用問?還真不一定,對一個人來說,他一輩子讀幾本書,很可能勝過另外一個人讀很多書。讀書的多少隻是形式,更多的時候,是看你讀書的時候,從書中收穫多少經驗。福樓拜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一個人足夠認真地讀上十本書,他就可以成為一個聖人。換句話理解,讀一千本書也罷,對十本書也罷,關鍵看你讀什麼書,怎麼讀,如何讀,以及最重要的是如何重讀。
楊絳那句在網路上流傳很廣的話說,你的問題是讀書太少,想得太多。如果你覺得讀書太多,反而覺得沒啥收穫,只能說明你是讀書太多,想得太少。這個“想”說白了就是思考,就是回味書中經驗與我們人生,現實,外界,環境等經驗之間相互印證。為什麼最有效的方式是帶著問題去讀書?因為問題激發出了疑問,而疑問是最好的經驗催化劑。閱讀可以幫我們體味不同的人生,感受不同的經驗,提前試錯別人的生活。我們的生活都是一次性的,只能試著生活,想要過幸福圓滿的生活,自然是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謂老人言也不過是一種過來人的經驗。書中收集了無數前輩的經驗,供我們分析,思考,應對,總而言之,我們要把讀書的經驗與我們的現實和人生經驗結合起來,才能有效率。要不然,讀點風花雪月,悲傷春秋,這種情緒性的文字,過了就過了,這樣的書讀再多也是收穫一堆廢話——說白了就是心靈雞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