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樓

    《水滸傳》講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李逵、武松、魯智深那都是一頓吃上四五斤牛肉不帶點滾的主兒。其實,在古代,能打慣戰的人物飯量都很厲害。

    據《發矇記》載:廉頗年老,日啖肉百斤。宋明帝啖白肉至二百片,蜜漬鱁鮧一頓數金缽。蕭穎胄啖肉膾二斗。唐張興一飯肉十斤。馬希聲食雞五十。範汪啖青梅一斛都盡。齊王好食雞炻,日食雞七十。臨江王妃江無畏好食鯽魚頭,日進鯽魚三百石。晉宦者廖習之,食量寬博,晉祖曰:“汝腹中有五百斤鐵磨。”

    肚子中有個五百斤的鐵磨,什麼食物進肚裡都磨成粉末了,這比喻形象。

    宋朝的宰相張齊賢是個大胖子,飯量賊大。《邵氏聞見錄》曾這樣記載:張齊賢一人有數人的飯量,自言平時未嘗吃過飽飯。一次村民請客,他先在前面酒席上吃;到酒宴的後半場,他看見村民家院子裡掛了一張牛皮,就取下來煮煮吃了個精光。宋太祖光臨西都時,張齊賢獻十策於馬前,太祖把他召至行宮,賜予酒食,這位齊賢兄就直接用手從大盤抓取肉塊,邊吃邊說,毫無懼色。宋太祖歸來後對自己的弟弟、即後來的太宗說:“我得了個好宰相啊,就是這個張齊賢。”

    張齊賢被罷相貶謫知州時,當地官員不知他飯量多少,所以廚吏用置一大桶,他吃多少就往桶中倒多少,桶滿了,張齊賢仍然在吃。

    張齊賢不僅是體質豐大、食量過人,肚子裡也真能盛事。早年他請客,一位家奴偷竊銀器數件藏在懷中,正好被張齊賢看到,卻悄沒做聲。晚年他做宰相後,門下雜役大都弄個一官半職,而偏偏沒這家奴什麼事。家奴痛哭,問為啥沒我的差事啊。張宰相才把三十年前的事抖摟出來,說我肯定不能用你。連一個小小家奴偷盜銀器的事兒都能存上三十年,在最後一刻派上用場,真可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

    我有一同事,有次與幾位朋友打賭,說自己一頓能喝下20只生雞蛋。同事們都不信,紛紛押注,出400元賭他喝不完。於是我們來到菜市場,買了20只雞蛋,借一海碗,當場打雞蛋。賣雞蛋的說自己看有的雞蛋有縫了,就開啟喝掉,才喝了5只就竄稀啦。誰知我這位同事喝下兩海碗雞蛋汁,啥事沒有,拿起400塊錢拍著肚子滿意地走了!

  • 2 # Balance的奧秘

    我猜廉頗應該算一位。否則,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為什麼會在《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提出: “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樣淺顯的問題呢?

    料想,廉頗雖年邁,牙胃依然好。飯量不一般,英雄仍氣慨!

    但本人對此無法進行考證,如果諸君不以為然,權且一樂!

  • 3 # 歷史三日談

    杜月笙爹媽死的早,在家鄉吃百家飯過活。

    但是有些人的思想,天生就有天馬行空的基因,能夠幻想出別人想象不到或者不敢想的事情,杜月笙就是這樣一個人。

    吃百家飯的他少不了遭人白眼,但杜月笙卻又是一個自尊心很強的人,在日復一復平淡如水卻又如履薄冰的生活裡,杜月笙覺得人生不當如此,應該還有別的方式。

    他渴望找到那種方式,以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

    沒有別的辦法,與老家外高橋一江之隔的上海灘十里洋場,就是不錯的去處。

    以現在的時空距離標準,外高橋到上海縣城,決然算不上遠,但對於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孩子杜月笙來說,這段距離,似乎就是天涯到海角的距離。

    他心裡充滿了恐懼和不安!

    在出發以前,他還少些東西,那就是路費1,正所謂窮家富路,既然要出門,即使平時再硒惶膿包,都會想辦法在褲兜裡裝上些錢。

    杜月笙沒錢,他還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也沒人借給他錢,但在老家,他還有一樣值錢的東西,那就是父母留給他的唯一財產――祖宅。

    當然,祖宅最後由於親眷的反對沒有賣成,杜月笙在外祖母的幫襯下,順利的來到了上海灘十里洋場,在一家叫鴻元盛的水果店做學徒。

    這段日子好不好過?早年間杜月笙從來沒對人提起過,倒是他偷雞摸狗、賭錢的事情被人說道了不少。

    但據杜月笙晚年移居香港後,無所事事,苦悶至極時就讓家人做蛋炒飯,家人也不知道其中緣由,想著1杜月笙老糊塗了,放著豐盛的1山珍海味不吃,淨吃那不鹹不淡的蛋炒飯。

    杜月笙曾對家人說:“想當年,我在水果行當差,一頓飯可以吃七碗蛋炒飯,但老闆只給吃一碗!”說話間,老淚都掉了出來!

    當時的杜月笙,顯然是在想家,想念上海灘,但能吃7碗蛋炒飯,也算是大飯量了吧?

  • 4 # 歷史密探

    仔細研究一下,古人飯量大的還真不少。樊噲在鴻門宴上可以生吃一整條豬腿,還是生的,注意這裡說的是粗壯的豬腿,而不是豬爪子。還有符秦、乞活、夏默等人,據說可以好不費勁的一餐啖肉三十餘斤,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

    宋朝有位著名的將領與政治家叫張齊賢,聽到這個名號,你很難把他跟飯桶聯絡到一起。但是,能人就是有各種嗜好,終於有一個名人是吃貨了。初次見趙匡胤的時候,吃了五大盤熟牛肉還沒吃飽。他小時候家裡很窮,從來沒吃貨飽飯,有一次村裡大戶人家施捨飯菜,他大吃了一頓之後還不過癮,就趁人家不注意,把整張牛皮偷偷拿回家煮了吃了。

    南宋也有位能吃的宰相叫趙溫書,也是特別能吃,號稱吃遍天下無敵手。但是,整天因為找不到知己而苦惱,有一次,有個兵馬監聲稱自己也很能吃,據記載,兩人當天共進米酒三鬥,豬、羊肉各五斤,蒸米糊五十碗。光看這個資料,一般人就飽了。最後,那兵馬監押的肚子突然“砰”地一聲巨響,眾人都以為是他的腸子脹破了,原來是腰帶斷了。

    這麼能吃的人如果放到現在可能算是一種病,一般人如果沒有強大的經濟支撐,遲早會自己被自己吃垮的,所以,我們可不能學他們暴飲暴食,一旦把胃撐大了,變胖的日子就開始了。

  • 5 # 大先生的故紙堆

    代表人物當然是老將廉頗。“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答案是能,就是愛上廁所。

    據說他一頓飯能吃十斤肉,一斗米,還是在年紀老邁的情況下,可以說是非常能吃了。

    另一個比較有名的就是樊噲了,這位仁兄在鴻門宴上逞英雄,生吃了一條豬腿。

    當然也有專家研究說,豬腿不是生的。雖然《史記》中說“生彘肩”,但是“生”是形容詞,就是一隻很大很大的豬前腿,帶著肩膀的意思。

    不過不管是不是生的,能一頓整吃一條豬腿,飯量也是驚人了。

    還有一位將軍,也是飯量界的魁首,這位就是薛仁貴。

    在《說唐後傳》中,有這麼一段,

    “仁貴回身又走,只見前面有座涼亭,走到亭內,有一座灶頭,好不奇異……仁貴團團一看,並沒有什麼人影,便將籠頭除下,只見一個面做的捏成一條龍,盤在裡邊,拿起來團一團,做兩口吃了下去。又掇開底下一蒸,有兩隻老虎,也是面做的,也拿在手中捏做一團,吞了下肚。又掇開第三架,一看有九條面做的牛,立在蒸內,也拿起來捏攏了,做四五口吃在腹中,不夠一飽。”

    一龍二虎九牛,還不夠一飽,很棒了。

    據說,薛仁貴因此有了“一龍二虎九牛之力”。

    說一個比較冷的吧,諸葛亮在病重時,司馬懿派探子打探他能吃多少食物,探子回報說,每天只能吃三升米,司馬懿大喜過望,認為他食少而事繁,命不久矣。

    專家估算,三升合現在1斤左右糧食,一天1斤主食,按現在的標準是不少的,病重還每天1斤,也算是超級吃貨了吧。但是,史書記載,當時一個士兵每天吃7升米都是很少很少的,就是2斤多主食。

    古代人因為烹飪方式,吃飯習慣和今天不同,所以飯量應該是比今天人大的。按今天標準算,古代人應該都算飯量超人吧。

    《西遊記》裡說,豬八戒在高老莊做上門女婿的時候,食量驚人,僅早間點心,也要100多個燒餅。週末了,祝大家吃嘛嘛香。

  • 6 # 文史大世界

    古人留給我們的很多財富,讓我們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當中受益很深。學古人會做事,古人的一些做事方法,讓我們現代的人不得不佩服。想想那個時候,什麼都不方便,但是古人卻非常的聰明。他們想的方法而且都是有智力,有才華的人。比如說諸葛亮,劉備等等。他們的一些思想和方法,讓我們現代的人很敬佩。古人做事是講究一定的原則的。他們的原則性很強,而且辦事效率也比較高。

    當然啦,古人留給我們的都是一些閃光的智慧。我們只能透過這些智慧,去慢慢的摸索古人的生活和工作狀態。甚至是猜測他們當時的心理。比如說李逵一天能吃五斤牛肉,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一點點誇張。當然啦,它這種是一種比喻,李逵是一個大力士。現在的人也講究是能吃才有勁兒。強調的是能幹活的人,有體力的人,他們飯量也大。古代有一些飯量比較大的人。他們的形象時刻都在我們腦中出現。比如說廉頗,有這麼一句話就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話大家也許對這句印象非常深刻。

    其實古人也許並不能吃這麼多,飯量也許沒這麼大。所謂心寬體胖,古人的心胸比較開闊。一般飯量大的人,性格也比較開朗。

    一般都是出現這個是一些飯量比較大的古人,一般都是出現在小說裡面。

  • 7 # 梅子雨6666

    宋朝的時候,吃牛肉一般事要遭官司的,牛的屠宰記錄是要上報官府的,因為牛是很重要的勞動力。一天吃五斤牛肉,純屬小說杜撰

  • 8 # 三千熱情

    不說古代了。就說說現代

    我想現在的直播平臺裡的大胃王也比李逵吃的多吧。

    1. 大胃王密子君

    能吃一隻羊的選手。李逵不是對手。

    2.日本的木下

    能吃。李逵不是對手。

    3.南韓的賓士小哥

    那一天不是吃個5斤。人家吃的還是豬五花好嗎。李逵不是對手。

    在多的就不說了。這些都是靠吃飯活著的。李逵真的不是對手。

  • 9 # 朝文社

    首先要糾正下,“李逵一頓飯吃5斤牛肉”的事,只是發生在《水滸傳》小說裡,但放在真實歷史上,下面這幾位歷史名人,卻是實實在在的“大胃王”。一頓飯吃五斤牛肉?那只是個小意思。

    首先一位此中高手,正是北宋宰相張齊賢。

    北宋名相眾多,張齊賢卻是其中出身比較苦的一個,卻也早有好胃口。以至於宋太祖巡視洛陽,叫還是草根的張齊賢來行宮赴宴時,面對人生大好機會的張齊賢,上了宴會就大吃大嚼,邊吃邊拿一雙油手畫地,暢談大宋治國藍圖,是為中國古代著名的《畫地十策》。如此憂國憂民不忘吃的表現,把宋太祖當場看了一頭汗,回來就衝弟弟(未來的宋太宗)吐槽:張齊賢這吃貨我不用了,你當皇帝的時候再用吧。

    但千萬別以為,張齊賢只是個吃貨,後來宋太宗登基,不停委他以重任,讓他抓司法,他就清理一批冤假錯案。讓他治理地方,他走哪都治出一片太平,典型“能吃又能幹”。後來遼國犯邊,北宋邊防軍都嚇得躲貓貓,打著飽嗝的張齊賢,招來兩千多民兵一番動員,一頓奇襲就把遼國北院大王主力打崩潰,連北院大王的兒子都給抓了俘虜。是為中國古代著名以少勝多戰役:土墱寨之戰。

    那麼這能吃能幹更能打的張齊賢,飯量該有多大呢?他當年在安陸當知州時,連安陸的廚子都很好奇,特意在宴會上給他算了算,結果一算嚇一跳:張齊賢一頓酒宴,飯菜吃了整整一大桶,酒喝了整整一大缸。還有一次在天壽院養病,連吃藥丸子,都是一次吃五六兩,嫌藥丸子太苦?夾上大餅捲上藥丸子,再夾上大肥肉片子,照樣一張張吃。吃藥,都是這麼大飯量。

    而在明朝年間,以《晉江方誌》記載,也有一位“能吃能幹”的官員,常被當時好事者,拿來與張齊賢比飯量:明朝正德年間名臣邱養浩。

    邱養浩,明代福建泉州人,曾做過四川和江西等地巡撫,也曾在朝中做都御史,親手提拔的名將,正是多年後的抗倭英雄俞大猷。這樣一位做事幹練眼光精準的能臣,飯量也毫不含糊,天生一副“腰帶十圍”的大身板,屬於虎背熊腰的體型。吃飯場面更是震撼,每次開飯時,先來一隻蒸豬外加二十張餅,瞬間就叫他全掃光。這還只是開胃小菜。

    待到正餐開始後,這位邱養浩大人,更要被區別對待,明明一樣的菜,卻要給他專門配備大盤子,盤子裡的菜餚數量,都是其他人的幾倍。就是這麼多菜,他幾口下去,就吃得乾乾淨淨,以至於大家嚇得忘了吃。好些明朝圍觀群眾,得知後更連連感嘆:大明朝能比宋朝張齊賢還能吃的,就他邱養浩了。

    過,說到底,這二位“大胃王”,真正名垂青史的,卻並非震撼的飯量,卻還是一生過硬的業績。能吃固然稀奇,但既能吃又能做事,才是真優秀。

    參考資料:《宋史》《晉江方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聽的英文歌推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