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民居

    先說結論,我個人認為不重要。且聽我慢慢道來。

    現在有一種觀點,是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要儘量保留民族特色,這個大家普遍都認同。我也曾經很認同。可是後來我漸漸發現,事實上民族在消亡,世界在走向大同,保留民族特色的努力,顯得蒼白無力,最終扛不過優勢文化的侵襲。

    民居的地域特色,也是同樣的道理,早先各個地區都以為能保留自己的特色,還大張旗鼓地宣傳了很多自己的特色,可是幾十年以後忽然被無情打臉,發現彼此之間長得太像,已經分不出來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千城一面”,上海和紐約沒差別,深圳和香港也沒差別,這好像成了大家的一種擔憂,但我覺得挺好啊,有什麼好擔憂的,技術發展和文化融合造就了這個現狀,這是市場的選擇,那我們去接受這個事實就好了,幹嘛非要擰著幹呢?

    這兩年回成都,我會驚訝地發現,現在的小孩子都講普通話了,走在成都的街頭,甚至已經很難能夠聽得到正宗的成都口音,反倒是高中生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據說老外隨便在街上揪住一個高中生都能問路,讓我們這些70後倍感詫異。。。。世界真的在變。

    隨著中國的工業化,現代建築材料和建築技術已經滲透到每個角落,如果以俯視的角度看待中國民居未來的方向,我得出的結論是,中國民居的建築風格必將走向統一。

    有人會說,地域特色是基於當地的氣候,這個當然沒錯,但是現在技術條件都能夠相容各種不同的氣候,就像是一輛汽車,東北能開,海南也能開,一般不會研發一種只用於北方的汽車吧?

    建築的技術含量雖然沒有汽車那麼高,但是空調、保溫、隔熱這些技術的發展使得不同氣候的建築之間的區別越來越小,比如凸窗,有人覺得散熱太快,但只要有low-e玻璃和外牆保溫,那麼新疆也在用,廣東也在用,差別真的越來越小。

    最後說一點,這種風格上的統一,並不意味著抹殺了其他可能性,只是在紛繁複雜的無序狀態中逐漸出現了一種相對的主流,和其他的風格處於並行狀態,競爭狀態,並非一枝獨秀。

    好了今天就寫這麼多,下週咱們聊聊如何統一中國民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二孩媽媽,很多育兒經驗想分享,你們想聽哪些方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