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姬、姜、姒、嬴、妘、媯、姚、姞,應該和母系社會有關吧。
16
回覆列表
  • 1 # 圭海四記

    學過中學歷史或許依稀有些印象:遠古時期分舊石器和新石器兩個時代,以人類社會分,可細分為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

    本文要說明的中國“上古八大姓”,便是萌芽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成熟於新時期時代,換個角度說,成形於母系社會,應用、普及於父系社會。

    上古八大姓的產生背景:黃帝的豐功偉績

    石器,既是原始人類對抗大自然的基本工具,也是衡量生產力和文明水平的指標。

    當人類社會處於舊石器時代時,溫飽是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為了保障族群繁衍的持續,食物的供應一般會優先考慮孕婦,故而母系成員在舊石器時代地位最高。隨著後期精緻打磨石器的發展,生產力逐步提升,部落的規模也漸漸壯大,於是母系社會開始形成,並在各部落間產生各自特有的圖騰或標誌。

    當生產力因石器的變革由量變積累到質變時,人類開始懂得蓄養動物、嘗試農耕技術,溫飽成了一種普遍的現象,人類便開始涉及音樂、祭祀以及權力擴大化等更高階的領域。於是掌握有更多技藝和手段的男人們開始主事,最直接的後果是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轉變,最終孕育出城市、方國和戰爭的概念。

    歸功於中國漢字的象形與傳承,我們目前所知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無一不是以女字為偏旁,如果這些漢字在傳承過程是延續的,那麼其產生必然與母系社會有極大的聯絡,這會不會是那些母系部落的圖騰或標誌呢?

    不妨我們做個假設,這些姓氏原本各對應一個母系部落,後來這些部落在母系與父系角色轉變時被當做是部落的名號繼承下來,成為這個部落人員的姓,或者說是文字化的圖騰。

    按姓氏的原始用途“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姓的產生既是部落勢力之別,也用於區別部落中是否同宗,以免近親結婚。

    但從現有的資料看,上古八大姓並非來自於那個想象中古老母系社會。相反的這八大姓在形成上過程存在較大的時間差,如姬、姜、姞來自炎黃時代,姒、嬴、姚、媯、妘來自堯舜禹時代,而除了姜姓之外,其他姓氏又似乎源於姬姓或多少與之有相關聯,如此錯亂時間序本不足以讓這八大姓並列存在,或者說存在的理由有些牽強。

    於是我們的假設宣告破滅。

    姑且舉個例子,祝融八姓“己、董、彭、禿、妘、曹、斟、羋”中的己,原為黃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個中的一個,本是少昊後裔,己姓方國。後來少昊德衰,顓頊統領之,繼而成為祝融八姓之一,儘管少昊和祝融均源自黃帝,但因首領變化而使一個方國或姓氏源出改變,顯然不是姓氏本身所具備的屬性。

    由此可見,這些姓氏在那個古老的時代或許不是今日意義上的姓(肯定不是),更多的是代表一個部落,如果有德者居之,甚至整個部落都可能跟隨這個首領改姓。

    我們再做個假設,在父系社會中,人文初祖黃帝所在的部落,可能真正的名號叫是軒轅氏,但按姓氏之分,氏用於“別所分”,姓用於“別所出”,故其姓應為為“姬”。我們姑且先這麼認定,姬姓部落在黃帝的治理下發展迅速實力逐漸強大,於是黃帝開始東征西討,吞併了諸多小部落。

    勢力範圍增加,部落及屬民四處分散,黃帝必然會採取措施整合,於是出現了較大規模的聚居地,從而形成了都城。

    而周邊拱衛的衛星城,想必不會放任自行發展,最終黃帝將他們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或者功臣,可能組合成十二姓部落,分別為“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等十二姓。這些姓便自然而然成了姬姓的分支,後世便認為是出自姬姓。如果真的如此,那麼其中的姬姓可能是留給了黃帝的嫡子,或者是姬姓部落最忠誠的夥伴、直系分支。

    或許是在這之前,也可能是之後,黃帝部落正式向當時勢力較為強大的姜姓炎帝部落發起戰爭,以示圖霸之心。結果大家都知道,儘管過程很難,但最終黃帝還是打敗了炎帝,並獲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可是炎帝部落的人實在太多了,姬姓部落一時還無法吃下並消化這些與自身同等體量的姜姓大部落,於是黃帝採取聯盟的形式,搞地區自治,於是姜姓成了僅次於姬姓的遠古大姓。後來證明,這種部落聯盟的方式是正確的,黃帝作為聯盟領袖,帶領著新的部落開疆闢土,創下了華夏,成為今日中國的源頭。

    當然,上古八大姓有一定的排序,這種排序與部落的結合、貢獻和地位有一定的關係,不過如何,炎黃兩個部落的一二位是鐵定的,至於其他姓可能是在後期陸續形成,或者在結盟前產生的,就去梁山排位一樣,不是先來就有用。

    後來的其他姓,可能就有來自與蚩尤之戰,徵東夷所合併的部落,發生的年代可能不完全在炎黃時期。當然正因為黃帝一個開天第一人,所以姬姓部落最為強勢,歷代領袖也基本來自姬姓部落,儘管不是家天下的制度,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其他如姜姓只能當一下次一些的部落首領。如共工氏就是來自姜姓,或許他是一位敢於反抗姬姓政權的人,所以才有撞不周山這樣隱喻的事件發生。

    截止2016年底,中國百強姓氏人口共12億572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87.20%。“上古八大姓”的後裔人口,第一位為“姬姓”,後裔人口7億212萬人,佔比50.78%;第二位為“贏姓”1億7085萬人,佔比12.36%;第三位為“媯姓”1億3357萬人,佔比9.66%;第四位為“姜姓”8913萬人,佔比6.45%;第五位為“姒姓”2587萬人,佔比1.87%;其他三姓幾乎可忽略不計。

  • 2 # 地球工作室

    上古時代,有姓有氏,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不少古姓如姚、姜、姬、嬴等都加女旁,這說明人類曾經歷過母權社會,據美華人類學家摩爾根的研究,人類社會是由母系氏族社會演化而來的,在母系氏族社會,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因而有姓而無氏,所有的姓都從“女”字旁,表明了出生的血緣關係,清楚的說明了同姓人都是同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孫。後來由於子孫繁衍,一族分為若干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個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就成了後起的族號了。

    《通鑑》: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氏者,標示家族血緣之符號也”。《通志·氏族略》曰: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妊人(女子)稱姓。可見姓和氏既有區別又有聯絡。人和動物最大的區別還在於人知其父,而動物不知其父。

    今天我們來說下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姜、姒、嬴、妘、媯、姚、姞。當然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姬、姜、姒、嬴、妘、媯、姚、妊。兩個版本的區別是“姞”和“妊”。

    下面我們分別介紹每一個姓:

    姬姓: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有近5000年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註釋:經過史學家和考古界考證,姬水是河南鄭州新鄭具茨山下的潩水。)姬姓位於《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萬餘,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吳姓、鄭姓、王姓、魯姓、曹姓、魏姓等411個姓[3]佔《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由這411個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姬姓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華夏民族姓氏的起源。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陽氏顓頊、高辛氏帝嚳,周朝始祖后稷、勾吳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滿、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鄭莊公姬寤生、晉文公姬重耳、吳王闔閭,以及神醫扁鵲、法聖商鞅、燕昭王姬職、子產姬僑、禪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際可、新中國前外交部長姬鵬飛等。

    姜姓: 姜姓源出神農氏,炎帝生於姜水,因以水命姓為姜,裔孫姜子牙周初封於齊,到戰國中期,為田氏所滅,子孫分散,有以國名為氏是齊氏,或以姓為氏是姜氏。(註釋:姜水,現具體位置有爭議,一說是寶雞市渭濱區的清姜河,一說是寶雞市岐山縣的岐水。不過二者都在寶雞市境內,所以寶雞為炎帝故里。)秦漢時,姜姓以關東大族向西遷徙充實關中,之後在天水形成著名的郡望,如今姜姓廣泛分佈於中、朝、韓、菲、泰和印尼等國。姜姓在《百家姓》排第32,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60位,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4%。據考證,從齊國第一代國君姜太公起到現在,共有102個姓氏由姜姓繁衍而來,包括呂、許、謝、紀、丘、盧等64個單姓和淳于、東郭、高堂、子雅、雍門、公牛等38個複姓。

    姒姓:姒姓起源於大禹。相傳鯀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兒,因為吞吃了薏苡這種植物而懷孕,生下了禹。黃帝母族有蟜氏、有崇氏(鯀之封國)、夏后氏(大禹之國)、有莘氏、杞氏等國(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後褒姒均為姒姓。在中國眾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說是一個小姓氏。由於分化成了許多個姓氏,分佈在各地的姒姓不足2000人。據史料考證,姒姓是一個有著4000多年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傳頌的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華夏民族傑出的聖祖。陝西城固、浙江紹興禹陵鄉、蕭山、溫州、杭州、四川峨眉山市、峨邊、雲南魯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縣、江蘇蘇州、黑龍江哈爾濱等地區均有此姓。由於絕大多數姒姓都隨氏姓,所以現在姒姓極少,而且主要集中在紹興禹陵村,他們的職責歷代以來主要是守護禹王陵。著名人物有上古有蟜氏、鯀(崇伯)、大禹、夏後啟、有莘氏、少康、勾踐等,以及周幽王之後褒姒。

    嬴姓: 嬴姓,起源於皋陶,皋陶生於曲阜,因而以嬴為姓。(贏姓為秦國和趙國兩國的國姓,司馬遷的《史記·趙世家》說:“趙氏之先,與秦共祖。”)秦國先祖世系: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幾→大駱→秦非子(秦國開國國君)趙國先祖世系:戎胥軒—中潏—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現今嬴姓人在江蘇、山東、雲南、北京、河北、福建、浙江等19個省份均有分佈。江蘇嬴姓人最多,但分佈比較分散;四川、貴州兩省嬴姓人口總數約4000人,山東臨沂市河東區有上千嬴姓人居住,其他地市相加也有約千人;其他各省嬴姓人口相加,約有4000人。

    妘姓:妘姓,起源於祝融氏。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媯姓:媯姓,中國古姓之一,與姚姓同源,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 屬於以居邑名稱為姓。媯姓為上古時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舜帝。(媯姓以居邑名稱為姓,即媯州,轄境相當於今河北省赤城、懷來等地)媯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吳興、南郡為郡望。媯水(今阿姆河)發源於帕米爾高原,源出興都庫什山脈北坡,流經土庫曼及烏茲別克,曲折西北流入鹹海(古時稱“西海”)。

    姚姓: 姚姓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舜(有虞氏,名:重華)生於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元和姓纂》載:“姚,虞帝生於姚墟,子孫以姚為氏。”《新唐書·宰相世系》:“姚姓,虞舜生於姚墟,因以為姓。”(註釋:唐《括地誌》記載的方位故址在今萬里母親河北岸的河南濮陽。另一說法在餘姚、山東鄄城縣。河南濮陽縣南是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經專家多方考證,2000年底,濮陽縣被確認為舜帝故里。)姚姓在全國的分佈如今主要集中於浙江、安徽、廣東、江蘇四省,在宋版《百家姓》中名義上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國百家姓氏名義上排行第51位。

    姞姓:姞姓源於傳說中的黃帝王朝開創者姬軒轅, 是直接由黃帝所賜姞姓。《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引用了《國語》中胥臣對重耳說的前兩句,即“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姞氏即黃帝十二姓其中之一,即黃帝之子伯鯈所承受姓,與《國語》、《史記》中所云是一樣的。伯鯈的後代有改姞成簡寫吉。時至今日,從女旁的帶有母系氏族社會標誌的“姞”姓已經很少了。伯儵。黃帝二十五子之一,史書未載是黃帝的第幾子。《國語》胥臣解釋說:“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陽與夷鼓同己姓。”伯儵即受姓姞氏,是中國上古姞姓惟一的來源。

    各姓氏政權:

    姬姓:周王室和吳、魯、晉、鄭、衛、燕、虞、虢、隨、巴、魏、韓等諸侯國。

    姜姓:齊、申、呂、許等諸侯國。

    姒姓:夏朝和杞國、越國、褒國、繒國、越國等諸侯國。

    嬴姓:秦朝和秦、趙、葛國、徐、莒等諸侯國。

    妘姓:鄅國、夷國、逼陽國等諸侯國。

    媯姓:陳國、齊國。姚姓:不可考。

    姞姓:南燕、鄂國、密須國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英雄聯盟亞索被稱為快樂風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