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0
回覆列表
  • 1 # 速讀G先生

    之前和大家分享了注意力、意志力、自控力、精力管理、時間管理的大量內容,學習這些知識的終極目的就是為了高效的、深度的工作和學習。那麼對於高效、深度的工作,有沒有更直接的一些方法呢?答案當然是有,下面就拿卡爾·紐波特的《深度工作》一書和大家講講具體的方法。

    這本書比較實用的乾貨主要是“4個深度工作的準則”: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摒棄浮淺。下面給你一一講解:

    一、深入工作(培養深度工作力)

    這個準則我之前已經分享過了,這裡簡單回顧一下:

    很多人做不到深度工作和學習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人們會優先處理阻力最小的工作,久而久之大腦就形成了思維定式,不願意去深度的思考、工作、改變。第二是忙碌代表生產力的思維定式和偏見。第三是深度工作需要的時間和注意力都被網路分散了。

    做到深入的工作有4個步驟:第一步是選擇一套深度工作的日程模式(禁慾模式、雙峰模式、節奏模式、記者模式);第二步是培養出適合的深度工作習慣(找到一個不會被打擾的場所,然後設定深度工作時間和任務);第三步是像經商一樣執行(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重要的、能激發熱情和動力的目標,然後用引領性指標來衡量能否成功的程度,再在計分板上記下每次深度工作的時間,最後定期回顧並調整)第四步是定期休息大腦(勞逸結合方能提升深度工作質量)。

    具體詳細的內容,可以看這篇文章:

    如何培養“深度工作或學習”的能力?(可以複製搜尋檢視)

    二、擁抱無聊

    排隊、等車、等人、工作間隙等等閒下來的時候或者無聊的時候你會幹什麼?

    我想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經常做的事情是“拿出手機來看”。你可能覺得閒下來或無聊的時候玩手機很正常啊,無可厚非,等需要專注的時候再去專注就好了。可事實上沒這麼簡單,一旦你的大腦習慣了隨時分心(比如有事沒事都隨時拿起手機來看),你的大腦就可能被重新編排,即使在你想要專注的時候,也很難擺脫這種積習,從而不能夠勝任深度工作。

    所以,我們要學會擁抱無聊,學會跟自己獨處。

    首先要做的就是:在閒下來或者無聊的時候不看手機;在工作學習中,包括工作間隙也不去看手機(可以預先設定一個可以看手機的時間,其餘時間都不看,然後嚴格執行),這會讓你的大腦慢慢地學會專注。

    其次,找更有意義的事情去做。無聊的時候不看手機那要做什麼呢?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練習冥想,練習記憶一副撲克牌(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像“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撲克牌記憶法”那樣練習記憶),或者檢索、回憶一下最近學到的某個知識等等,這都可以很好地鍛鍊提高我們的專注力。

    三、遠離社交媒體。

    首先來學習一下作者提出的“任何益處法”。任何益處法說的是:現實中,一個東西或一件事情,它只要給我們帶來一點點好處,我們就會忽略掉它所帶來的不好的結果,然後就會撲上去。

    比如社交媒體,由於我們可以在上面與朋友互動、獲得即時資訊、買/賣東西等,所以就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進去。因為這些好處,我們就很少或者不願意去做深度的思考社交媒體會帶來的不好的結果,比如時間大把大把的浪費掉、精疲力竭(比如熬夜玩電腦/手機),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對此,我們要明白關鍵少數法則,也就是二八法則。根據這個法則,我們應該把自己主要的注意力、精力、時間,放在那些能夠帶來關鍵性突破的少數事情上。

    四、摒棄浮淺。

    首先,你要知道你自己的每項工作任務是浮淺的還是有深度的。那如何評估工作的深淺度呢?一般來講,需要大量專業技能的工作通常是深度工作,因為它既有更多的價值回報,又可以鍛鍊能力。新人透過簡單學習就能很快上手做的不錯的工作,大多是浮淺工作。

    其次,設定浮淺工作數量和時間,從而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傾注於有深度的工作上。對於崗位新人來說,浮淺工作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對於崗位基本工作非常熟練的資深員工來說,浮淺工作預算通常在工作時間的30%~50%之間,更多的時間應該用在有深度的工作上。

    如果你的浮淺工作很多,阻礙了你進行深度工作,你應該合理地拒絕或減少某些浮淺工作。甚至可以和領導聊聊,把一些浮淺工作外包出去,或者招一些實習生來做浮淺工作。從而讓自己有時間和精力對崗位工作進行深入思考,從而提升公司的效益,也促進自身的發展。

    掌握速讀記憶,倍增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專業訓練提升“快速閱讀能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助你輕鬆高效的讀書、學習!如果你這些方面的能力差,就快去試試吧~

  • 2 # 王國營734

    人每天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比如:我們開了一天長途,完了會感覺特別疲憊。用心開了一天的會,完了會感覺腦子會有些痛。這就深度工作後的體驗。

    在每天的工作中,我們有效利用時間的效率是非常低的。因為有各種各樣樣的干擾。書中都有介紹。

    我的感悟是:我們一天的工作應該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日常工作。二是昨天的工作。三是戰略性工作。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成績。但我們要做到像書中說的,要做好時間分割。

  • 3 # 椰子樹3108

    可能每個人的觀點都是有差別的,《深度工作》這本書,我認為主要是講如何有效利用時間,集中突擊最重要的事情,遠離無謂的社交平臺,這種做法更適合工作狂,也更容易有所成就,因人而異吧,我覺得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人生的目的各種各樣,活著不僅僅為了工作,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你想怎樣就怎樣。

  • 4 # 不忘卻的回憶

    在這個瞬息萬變、浮躁的時代,我們全神貫注於一件事上越來越難,總是不斷被各種資訊引誘或者打擾,讓我們疲憊不堪。

    是的,深度工作是一種能力,這本書不僅剖析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意義,同時給出了操作性極強的實踐工具,助我們有效提升專注力,繼而擁有深度工作的能力。

    與之相似的一本書是《刻意練習》,可以串起來思考,也許我們會重拾自信,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

  • 5 # 九月魷鯨

    小A即將畢業,正在著手寫作畢業論文,期限就在眼前,於是小A決定,從此刻開始,專注在論文的內容上,一定要在今天完成一個大綱。還沒寫個開頭,小A突然想到一個資料沒有查,開啟搜尋引擎,右下角跳出了熱搜的某明星的最新訊息,順手就點了進去,接著看網友評論、同行的評論。接著三十分鐘已經過去。小A趕緊回到資訊檢索,但大腦中殘留剛剛的資訊還在保持好奇心。再過沒多久,小A覺得有些餓,去尋找食物,一個小時過去了。中午時候,小A決定睡個午覺再開始。

    小A今日的最終結果是明日再開始。

    在需要進行高質量論文的書寫過程中,小A遇到的一個重大障礙是意志力的分散。

    小B今日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案必須提交,他已經有了大概的輪廓,但是在一些細節操作上在尋找更優質的方法。他決定用早上的時間去思考這一部分。但從他的電腦開啟開始,斷斷續續有資訊進來、他覺得應該儘快的回覆和清理,接著突然想起昨天的一件未完成的內容,打斷了他原本的思路。

    最終,他只能在截止日前,提交一份中規中矩的方案。

    為了創造高價值的成果,他需要更多的專注思考時間。

    《深度工作》是由卡爾.紐波特著作的一本關於如何透過如何進入高認知研究狀態創造高價值的技能培養方法。卡爾.紐波特在書中提供了多個案例來詮釋高認知的集中工作創造的價值。這其中包括蒙田建立的私人圖書館、馬克吐溫在農場中完成的《湯姆索亞歷險記》、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遠離職場的鄉村塔樓中所著作與導師弗洛伊德的思想差異《心理型別》。

    那麼深度工作是什麼呢?它能如何解決小A和小B所遇到的問題呢?

    深度工作: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是個人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

    卡爾.紐波特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博士,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家。在他與麻省理工計算理論小組完成博士學業階段,他發現保持深度專注是一門關鍵的技能。他未曾用過除了部落格以外的任何社交媒體,這說明,他難以被人們在網路上找到。在這之後的10年,他透過深度工作的方式,出版了4本書,獲得了博士學位,並且成為喬治城大學的終身教授。儘管如此,他卻很少在工作日工作到下五六點。

    從這個概念之中,我們可以理解深度工作,需要一個無干擾的環境,不管是網路或者是環境。而讓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需要有一個清晰的研究方向和目標。

    而這不就是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眾多問題之一嗎?社交網路、電腦、手機、以及意志力的薄弱。或許我們不能完成目標,並非是目標高不可攀,只是我們已經養成了浮淺的工作習慣,難以在事物上投入長時間的高質量專注。

    但在這個全球資訊的網路化時代,人們透過網路來溝通、確認、分享、探討。那麼對於知識工作者來說,隔離網路,真的可行嗎?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對於這個看法,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在新經濟形勢下成為贏家有兩個核心能力非常關鍵:

    1、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

    2、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能達到精英層次的能力

    而這兩個,正是深度工作的價值。

    《深度工作》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卡爾.紐波特透過深度工作的哲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的角度客觀詮釋了深度工作的益處;第二部分提供具體的在這個網路時代深入日常工作的深度工作法。

    在神經學上來說,大腦神經元周圍生長的一層脂肪組織,起到絕緣作用的髓磷脂。透過反覆的利用同一個迴路,固化這個技能。可保持神經元乾淨和正常運轉。可以讓我們思維更快、更清晰。

    在第二部分,卡爾.紐波特提出了四個準則,分別是工作要深入,擁抱無聊,遠離社交媒體,摒棄浮淺。

    一、工作要深入

    《深度工作》提出了四種哲學

    禁慾主義哲學:透過摒棄或者最小化浮淺工作,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適用於目標明確,並且工作成就取決於其工作產出的部分人群。例如,作家、研究者。這是一個幾乎隔離與網路干擾的方式。

    雙峰哲學:將時間分為兩半,一年內的幾個月或者一週中的幾天,進入深度工作模式,其他時間做其他的事情。這個方式同樣需要高專注無干擾的環境,並且是以天為單位。適合與需要有能夠支援深度工作期間無收入的來源情況。例如榮格,一部分的時間在偏遠的塔樓進行工作,而另一部分時間回到診所,忙碌看診,參加活動。

    節奏哲學:這個是在我們的工作日常中最為適用的一個方式。每日有一個固定的時間、安排做固定的事情,並且能設立提醒機制,以及能夠儘快的讓我們進入專注的狀態之中。例如,《吉田醫生哈佛求學記》中的吉田醫生在每天早晨固定一個時間起床、並且在孩子們起床開啟一天前,完成學習內容。

    在四種哲學狀態中,可以選擇對於自己工作、生活學習更適合的一種,嘗試執行。但在執行時我們會遇到一個大的障礙,就是文章開頭小A無數次遇到的意志力轉移。

    《意志力》的作者鮑邁斯特透過對205名人員配備傳呼機,並且隨時呼叫,讓測試人員回想在過去30分鐘的感受或者當時的慾望,透過對7500多個樣本的研究,得出結果如下:人們整天都在抵抗慾望。人們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某些浮淺事物上的衝動是常態。而在你進入浮淺事物後,會更難迴轉到深度工作中,因為你的大腦會對剛剛更簡單的事情抱有注意力的殘留,那麼如何更好的應對呢?

    卡爾.紐波特提出習慣化自己的工作行為。

    靈感並不時時都有,那麼作家的秘訣是什麼?村上春樹有一個每日清晨固定書寫規定數字內容的習慣。所以養成一個習慣是非常有益的。

    透過固定的地點加上固定的時間,可以讓大腦有一個更快的適應過程。而有一個時間的界限也不會覺得似乎盡頭無期。

    工作開始之後呢?設立固定模式的結構性產出。如何開始?如何進行?如何反饋?以減少每次注意力的選擇消耗。也能更快的進入深度工作狀態中。

    如何支援自己的工作?不論何時,讓大腦更快進入專注、放鬆的狀態之中,設立儀式習慣。透過一杯茶或者一段冥想開始。在休息間隙,可以散散步,或者補充事物,讓身體和大腦能夠有力量讓工作繼續進行。

    在這個手機不離手、WIFI不能斷的時代,我們的工作和時間被分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碎片。而我們也養成了注意力分散的習慣。沒有長時間的專注投入,對於沉浸學習研究事物而創造的價值感,更是微小甚微。透過長時間的專注投入所能創造的價值。我們都應該嘗試,並且創造適用自己的深度哲學。

  • 6 # 夢歸秦淮

    《深度工作》這本書的核心是在網際網路為核心淺資訊時代時代倡導深度工作,專注於做一件事情,深入學習一種技能,活出專注的人生。

    網際網路時代造就了一種假象,我們往往非常忙碌,夜以繼日,但工作卻沒有絲毫的成果。這種現象的根源就是網際網路使我們的工作從深度工作環境進入了膚淺的工作環境。

    使我們的思考和工作往往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不能深度的工作和思考。

    深度工作的實質就是高質量的工作產出等於時間乘以專注度。如果我們不能專注於做一件事情,耗費再長的時間,也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四個流派當中,我個人覺得雙峰哲學是最適用於網路資訊時代的工作要求的。在精力充沛、需要專注的時候,集中精力攻破最難的事情。當我們中午吃完午飯的時候,胃液流向消化系統,我們在犯迷糊想打盹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可以挑選一些簡單而不需要很多腦力的工作。

    同時《深度工作》這本書還提出了深度工作的四個行為準則。

    我們要像美猴王一樣養成習慣,像沙僧那樣遠離社交媒體,像白龍馬那樣對工作深度的專研,不要學習豬八戒,遠離強刺激。

    總之,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如何在網際網路前資訊的時代善用腦力,創造出不可替代的價值,建立一個別人拿不走的身份和標籤,單位時間內專注一件事情,提高做事的效率,深度思考。匠人精神,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的問題。

    乾貨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長。

  • 7 # 八月吃西瓜

    簡單概括一下,這本書大致可以分為2個部分

    1,瞭解深度工作的重要意義,指短時間內快速學習掌握某種技能的核心技巧,它需要不被幹擾的時間以及保持足夠專注的精神方可實現,那麼問題來了,如何讓自己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足夠專注?接下來就是第二部分——

    2,教你如何對抗外界干擾使得自己保持專注。

    因此它可以算得上是一本另類的時間管理書,旨在讓人體會到達到‘深度’狀態所帶來的好處,同時傳授如何分配自己的時間,更好的進入到‘深度’狀態。

  • 8 # 在下千城

    在很多倡導“高效工作”、“提高效率”的書籍或文章中都曾經提到過一個詞:心流狀態,其實《深度工作》這本書就是圍繞“心流狀態”在進行講述。整本書都在告訴我們兩個點:

    一是深度工作狀態下,我們的效率會是淺度工作效率的兩倍甚至數倍以上;二是,深度工作狀態是可以透過訓練來達到,並養成習慣的。

    第一,深度工作為什麼可以提高效率

    每個人,不論男女,都玩過遊戲,包括手遊、網遊,而每當我們玩遊戲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就會非常的投入,甚至父母喊你吃飯,你也不願意離開你的遊戲機,甚至連爸媽喊你,你都聽不見。這就是一種“深度工作”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人所有的注意力及思考的方向都集中在一個點、一件事,就好比你統帥你自己所有的神經細胞、腦細胞、各個大腦功能,專供一個堡壘。堡壘內部的敵人沒有外援(沒有外部打擾),自然而然,效率就會上來,攻克任務堡壘的效率也會大大提升,畢竟不用分心去處理外部干擾事件。

    第二,如何訓練自己以達到深度工作狀態

    近幾天我在處理一份資料,正常情況下8個小時只能處理400條左右,但我找到了一個安靜的地方、關掉了手機、關閉了電腦網路,以全屏的形式開啟處理介面然後全身心處理,竟然6個小時做到了600條資料,這是深度工作的結果。而要到達這種狀態,只要克服兩個問題就好。

    一是避免外部干擾,試想你的大腦軍隊正在前方攻打堡壘,但軍隊背後卻來了外部干擾這個敵人,這樣的工作怎麼可能會有效果呢,所以還是老規矩,關掉手機、網路,你離開兩三個小時,世界並不會因你而亂。二是明確自己的任務目標,在這兩三個小時內要做什麼事情,不然中途找不到了處理的工作方向,自然也就半途而廢了。

    《深度工作》這本書相對而言,比較實用,它不僅講了理論,更強調了這種深度工作的狀態是我們可以透過刻意練習來達到的,推薦閱讀。

  • 9 # 央之姑娘

    剛看完這本書,寫完書評,豆瓣上給這本書打三顆星吧。以下是書評部分。

    一星期有五天,我們都是被鬧鈴叫醒,然後像個夾心餅乾一樣擠著地鐵去上班,來到公司開啟電腦,電子郵件、微信、釘釘、QQ等資訊紛至沓來,讓我們疲於奔命,像勤於職守的救火消防員一樣,哪裡需要就去哪裡,著急忙慌地像個旋轉的陀螺,夜以繼日地處理著繁瑣又膚淺的事務性工作,時間悄然流逝,缺少沉浸其中的深度工作,最終導致價值感虛無。

    《深度工作》的作者是卡爾·紐波特,是一位分散式演算法專家,曾以“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會員”的最高榮譽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取得計算機博士學位,目前是喬治城大學計算機科學副教授;紐波特還是一位暢銷書作家,著有《如何在大學裡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 如何考進世界頂尖名校》《優秀到不能被忽視》等暢銷作品;同時還是一位人氣博主,創辦了深受美國中學生歡迎的部落格“Study H acks”,致力於為大家破解工作和學習領域的成功模式。

    卡爾·紐波特

    《深度工作》這本書一經問世就成為引發數百萬討論的年度話題之作,得到《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經濟學人》的力薦。帥氣迷人的卡爾·紐波特在這本書中,倡導一種深度工作的行為模式,反擊以網路為中心的技術壟斷時代,並從神經學、心理學、哲學等角度論證深度工作是有意義的,瞎忙併不代表生產力,深度工作才能帶來價值,並給出四種深度哲學模式,四種行為準則,幫助我們遠離社交媒體,建立深度工作的行為習慣。

    (一)深度工作為什麼很重要

    深度工作的主要價值有:1. 培養專注力,有助於迅速掌握困難的事物;2. 提高認知上限,促進精英級的產出;3. 提升生活質量和職業滿足感。

    從神經學角度看,你的世界就是你所關注事物的產物。還記得上篇書評介紹的大腦如何運作和如何搭建組塊部分麼?專注和練習有助於產生記憶痕跡,幫助搭建概念組塊,有助於大腦思維地圖的重建和連結,反覆利用同一大腦回路,促使少突細胞在這個迴路神經元包裹髓磷脂,從而固化這種技能,迅速掌握新概念新技術新知識。當大腦全力以赴,專注於構建意義世界時,就會降低瑣碎不快的分心事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從心理學角度看,借用心理學家契客森米哈賴的話說,“一個人的身體或頭腦在自覺努力完成某項艱難且有價值的工作過程中達到極限時,往往是最優體驗發生的時候。”只有集中注意力,專注於有挑戰性的工作,努力完成目標,才能帶來高峰體驗——馬斯洛原理中自我實現的需要。

    從哲學角度看,自笛卡爾提出懷疑論後,雖然在政治舞臺上帶來諸多益處,但從形而上學的領域,卻剝奪了世界的秩序和神聖感,而這種秩序和神聖感恰是創造生命意義所必須的。 紐波特認為,要解決現代虛無主義,離不開工匠精神和深度工作。

    (二)如何開啟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帶給我們非同尋常的價值和意義感,但卻與開放式辦公環境和商業世界的主要潮流格格不入,同時最小阻力原則(即在工作環境下,更傾向於採用最簡單易行的行為)深受度量黑洞的保護,進一步限制我們評估缺乏深度工作的實際影響,從而犧牲了長期的滿足感和真實價值的產出。那麼,我們該如何審視這種現狀,正確開啟深度工作模式呢?

    1. 正確看待社交媒體

    在生活中,社交媒體真的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麼?真的有人時刻關心你的生活狀態麼?真的有人在乎你的想法洞見麼?實際上,點贊並不代表認同,或許只是代表“朕已閱”,或者只是手滑,而你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依然是微不足道的。但這並不是說社交媒體的產生毫無意義,不能產生深度對話,而是說我們應該正確認識社交媒體的工具性,而不是讓自己淪為工具。

    在工作中,社交媒體同樣在蠶食每位職業人士的腦力,卻又不能敬而遠之。因為在這個大浪潮下,每個人都被裹挾著,除非閉居幽林。但我們可以有節制的使用,給自己制定番茄工作法,在任務沒有完成前,儘量避免受其干擾。

    2. 選擇自己的深度哲學

    禁慾主義哲學透過摒棄或最小化膚淺職責,從而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其實踐者有明確且價值極高的職業目標追求,能夠排除膚淺關注點,透過工作表現突出而獲得職業成就。適用於個體工作者和需要深度努力才能實現目標的小群體。

    雙峰哲學要求把個人時間一分為二,將某一段明確的時間用於深度追求——像禁慾主義者那樣無干擾的工作,餘下的時間做不需要過度專注的事情。雙峰哲學認為,只有主體在深度工作中投入足夠的時間,才能實現認知強度的最大化,從而得到極端產出。該哲學使用於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實際投入就無法取得成功的人。

    節奏哲學是一種啟發式排程,能夠將深度隨意整合到生活或工作中。平心而論,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很難避免被打擾,因為老闆的需求和商業環境,總是千變萬化且帶有某種突發性,而制定番茄工作法這種節奏哲學,之所以能夠盛行,就是因為符合公司文化和人類天性。

    3. 合理調節,認真執行

    每個人的意志力迥異,對深度工作的訴求不一,適合的深度哲學亦不同。但最關鍵的是,我們都能認識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並願意培養自己的專注力。這樣我們才能在不同深度哲學下,合理調節,認真執行,尋找適合自己的最佳狀態,完成自己的核心目標。

  • 10 # 宋久久

    著名演說家彼得·尚克曼簽約寫一本書,要求他在兩週內完成初稿。尚克曼做了一件驚人的事,他買了一張往返東京的機票,在這往返的30小時裡,完成了初稿。就是這樣他利用最喜歡的環境,保持專注,最終換來物超所值的產出。或許你會問,如此高效的產出,他到底有什麼秘訣呢?答案很簡單,就是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中介紹的“深度工作”。這本書從理論上證明“深度工作”在資訊爆炸時代的重要價值,並傳授日常生活中實行深度工作的具體策略,將我們從網際網路的浮淺工作中解救出來,最終幫助你晉升為不可被替代的稀缺人才和專業精英。

    作者卡爾·紐波特在大學畢業之後的10年時間裡,出版了4本暢銷書(這是第5本),獲得了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的博士學位,還受聘為喬治城大學的終身教授。然而,他2012年才擁有第一步智慧手機,居然還是一位探討學習與工作的人氣博主,並且他一直堅持只工作到5點半。他就這一切的結果歸結於他定義的“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到底有怎樣的神奇之處呢?下面我將從三個方面歸納《深度工作》的重點:一. 深度工作的概念和價值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深度工作的概念。卡爾·紐波特將“深度工作”界定為: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使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這種努力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複製。換句話就是說,無干擾且專注的工作,實現高產出,進行起來有難度,不容易複製。比如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為了超越導師弗洛伊德的理論,他開始利用一段時間隱居在鄉村的石屋中,那裡沒有電,可以讓他不受任何干擾,專注學習並寫作。後來他創作了一系列與弗洛伊德有諸多差距的著作,成為分析心理學創始人。然而,大多數職場小白們的工作狀態,正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我們有大量的緊急會議、手機上不停跳出的提示資訊,過著時刻被打擾的生活。紐波特將這樣的狀態稱之為“浮淺工作”。這類工作簡單,一般是在干擾狀態下進行,不會產生太多新價值。你可能覺得,這樣的浮淺工作並沒有什麼,人人如此,又不會帶來太大損失。然而有一個針對美國1000名腦力工作者的調查顯示,一天當中有28%的上班時間都處於干擾狀態。要是按照每小時21美元的薪水來算的話,美國要花費5880億美元花費在這些干擾狀態上。你不覺得這樣很可怕嗎?前面分析了深度工作的概念,接下來說說深度工作的價值吧。一方面,深度工作可以幫助你高效學習複雜技能。當我們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學習時,會促進神經元上髓磷脂形成。而髓磷脂可以保證神經元輕鬆運轉,起到絕緣的作用。也就是說,當你專注著學習較難的內容時,有了髓磷脂會讓學習過程變得順暢。你可以試試這樣的小實驗,你一邊聽音訊,一邊瀏覽朋友圈,結束後回憶你能記下多少音訊內容。接下來換一種方式,先認真聽音訊,聽完後在刷朋友圈,再記下音訊資訊。毋庸置疑,後者記住的資訊肯定比前者的資訊多,因為無干擾的狀態下,髓磷脂為資訊保駕護航。另一方面,深度工作有助於精英級產出。這一點就更容易理解了,前面關於尚克曼、榮格還有作者紐波特的故事,都是很好例子。那為什麼浮淺工作的產出,卻總是不盡如人意呢?原因在於“注意力殘留”。當你正在寫著企劃案時,微信響了,是朋友約你下班後一起吃飯,於是你回覆他,然後繼續寫企劃案。這樣的事情,我們每天都在重複,然而你是否知道“注意力殘留”就這樣降低了產出效率。當你回到企劃案時,你的注意力依然停留在與朋友的約飯上,而這樣的舉動,也就無法獲得高效產出的原因所在。所以只有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的深度工作才能帶來精英級產出。二 . 阻礙深度工作的三個思維定式我們知道深度工作重要性,但是為什麼還將浮淺工作視為珍寶?原來我們一直存在三種思維定式,分別是忙碌即生產能力、心智殘疾和對網路的任意好處。忙碌即生產能力寶劍鍛鑄師可以憑藉打造寶劍的數量和質量,來體現他的工匠精神;教授的學術水平,可以用論文的H指數來評定;然而我們這群白領的生產能力有什麼來評定呢?大多數的企業都用“忙碌“來評定,難道不是嗎?比如大多數的網際網路公司,都奉行著“996”的工作制。知乎上還有職場小白提出這樣的疑問“年輕人不在996的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對得起自己的青春嗎?"也許你會覺得可笑,但是這種思維定式卻非常普遍。就連雅虎的最後一位CEO瑪麗莎·梅耶爾都認為:”如果你看起來沒有忙綠,我就認為你的產出不高“。我們每天平凡的召開例會,隨時與別人溝通想法,看似忙碌的處理各種工作,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一種工作能力強的假象。然而在這種自欺欺人的忙碌中,我們真正獲得了成長嗎?所以“忙碌即生產力”的思維定式,讓我們沉浸在浮淺工作中,因為這樣更容易管理,也更容易實施,卻迫使我們失去了深度工作的能力。2. 心智殘疾“心智殘疾”就是當注意力長期處於分散狀態時,逐漸喪失專注的能力。比如說,你習慣了在排隊買咖啡時刷朋友圈,習慣了在電梯裡看新聞……。也許你覺得,這沒什麼,認為“當我需要專注的時候,我會像鐳射一樣專注”。不幸的是,並不會這樣,因為這些瑣碎的無聊,會讓你的大腦重新編輯。大多數低等動物的眼睛,都是長在左右兩側的,比如雞鴨鵝。它們的視覺幾乎沒有盲區,這樣的構造成就了它們時刻保持警惕,避免外來威脅,所以大多數時間它們的眼睛都在不停轉動。但是這樣的眼部構造,也剝奪了它們長時間關注一個點的能力,於是它們沒法長期注意,深度思考,最終導致沒法形成像我們一樣結構複雜的大腦。這難道不像我們的“心智殘疾”嗎?即便我們有結構複雜的大腦,因為長期的分心,也在逐漸喪失深度思考的能力,難道這樣不可怕嗎?3.對網際網路的任意好處當網際網路時代來臨時,人們好像忽視了“防人之心”的道理,自以為是的認定新科技都是好的。比如說你覺得每天給朋友圈點贊,有助於朋友之間的友誼;瞭解娛樂八卦可以成為最好的談資,並且打造緊跟潮流的形象;認為秒回是一種美德。於是就這樣形成了“網際網路任意好處”的思維定式,即只要發現某個APP可以給你帶來一點好處,就以充分的理由使用它。只是你有沒有權衡過網際網路的利弊關係呢?就拿朋友圈點贊來說,你給我更新的狀態點贊,而後我又給你點贊,這種行為給每個人帶來的是一種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獲得我在你心裡很重要的假象。造成我們常常會發出一條朋友圈,會反覆檢視有沒有人評論或點贊,於是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注意力,沒能好好工作或休息,獲得的只是一些假象而已。再說你看到的朋友圈,大多數不是朋友的真實生活而已。如果用這些時間拿來和朋友一起喝杯咖啡,見面聊一聊要有意義。紐波特並不是建議你斷絕網路,而是要你去權衡其中的利與弊。

    三 . 實現深度工作的三個策略

    深度工作是一項有重要價值,卻又非常難以習得的技能。所以呢,只有不斷練習,才能實現深度工作,成為職場的專業精英。如何實施呢?分別從安排深度工作日程、擁抱無聊、正確評估網際網路三個方面開展。1.安排深度工作日程如何擺脫忙碌的浮淺工作,轉而開始深度工作呢?首先,選定適合你的深度哲學。紐波特將深度工作的日程安排分為4個深度哲學,本別是禁慾主義哲學(完全與外界切斷聯絡,達到浮淺工作的最小化);雙峰主義哲學(以天、周或季為單位的深度工作);節奏哲學(每天安排幾個小時的深度工作);新聞記者哲學(見縫插針式的進行深度工作)。對於職場小白來說,你無法幾天、一週甚至更長隔絕與外界的聯絡,所以禁慾主義哲學和雙峰主義都不適用,對於新手而言,隨時切入深度工作的新聞記者哲學難度很大,所以對於職場朋友而言,最適合節奏哲學。節奏哲學就是每天設定一個深度工作時間,保持在90分鐘以上的專注工作,並實現產出。很多大師也採取這種方法進行.比如李笑來老師。他的手機永遠都是靜音,關閉全部的的推送通知,因為他認為必須格外提防那些隨時可能入侵,並佔用自己注意力的工具,例如微信,電話。等他結束專注時間之後再來處理那些資訊。

    接下來,要將每日深度工作成為一種習慣,保證一定的結構性,比如看書是堅持不看手機,並制定每20分鐘間隔產出一條讀書筆記。深度工作結束後,則應該給自己一些放鬆或補充能量的安排。只有這樣讓深度工作嚴格且執拗地實行,慢慢的就會讓困難的事變得容易。

    2.擁抱無聊分心隨時都可能改變我們的大腦結構,所以並不是每週進行一天的專注練習,就能培養深度工作的技能。就好像你為了減肥,每週保持一天的合理飲食,其他時間都暴飲暴食,你是很難瘦下來的。所以不僅要計劃好深度工作時間,無聊時間也要嚴格計劃。首先,分割網路時間。每天安排固定的網路時間段,其他時間則應該避免使用網路。所以並不是要你可以迴避上網,而是有規律的上網。即便你需要大量時間使用網路,也是允許的。比如,你需要隨時檢視郵件,則可以每15分鐘檢視一次並處理好,而這15分鐘則是離線時間,則安排一件專注工作。要是你在深度工作時,需要網路查詢重要資訊。作者建議,不要立刻去使用網路,應該選擇等離線工作結束後,再上網查閱。如果手頭的工作,必須要網路才能繼續進行,則建議先休息5分鐘,再開始上網,這樣先短時間抵抗上網的誘惑,可以將兩件事情區分清楚。其次,利用高質量活動消遣。你一定要說,連休息的時間都不能用網路放鬆一下嗎?這也太殘忍了吧?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比如週末或晚上,你也可以安排長時段的網路時間,看看電影,綜藝都是可以的,只是要按照你的安排進行。對於比如排隊、等車這樣的碎片化時間,則可以用冥想來替代。當然你也可以用讀書、鍛鍊等高質量的活動來進行,主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目標來定。3.合理評估網際網路針對網際網路則應該採取一種中庸的方式,不是叫你完全斷絕,也不是所有都接納,而是合理評估網際網路對你的價值,再進行取捨。紐波特提出了一個非常實用的方法——30天”app打包“計劃。首先,選擇佔用你最多注意力的APP,比如微信朋友圈、微博或者抖音等,實行30天不使用的計劃。注意兩點:a 、不用解除安裝。b、不主動告訴別人你實施這個計劃。接下來,經過漫長的30天后,問問自己兩個問題:a、如果一直用這個APP,我會過得更好嗎?b、有很多人關心我沒用這個APP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可以解除安裝它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應該重新啟用。要是你不確定,作者鼓勵你戒掉。也許這樣不僅能讓你知道,你在朋友中的重要性,而且能讓你騰出更多的注意力,做更美好的事情。就像書中多次出現作者威尼弗雷特·加拉格爾的那句話:“我將活出專注的人生,因為這是最好的選擇。”總結一下,這本書告訴我們,深度工作讓我們高效學習並獲得精英產出,而我們卻常常被浮淺工作所困擾;並且提出了深度工作的策略,幫助我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真正實施。深度工作就像肌肉一樣需要鍛鍊,只有我們用專注來抵抗那些網路給我們帶來的誘惑,給自己預設底線,最後將變成一種價值強大且時間更久的東西——習慣,這個時候你也許就變成了職場精英。

  • 11 # 白兔棠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點腦力》這本書提出深度工作在當今社會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技能,並介紹了4種如何進行深度工作的策略。

    說到作者卡爾·紐波特,他是麻省理工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博士,在喬治成大學計算機科學擔任副教授,曾經出版了《如何在大學裡脫穎而出》《如何成為尖子生》《如何靠近世界頂尖名校》《優秀到不能被忽略》等暢銷書。他秉持深度工作的理念,在大學畢業後的10年內出版了4本書,獲得了1個博士學位,發表了數篇論文,進一步證明了深度工作的價值。

    當下有一種觀點認為忙碌代表了生產力,這是一種固定自身價值的思維方式,當工作中沒有其他指標明確生產能力和自身價值的時候,很多工作者就會採用這種評價方式,但是真正衡量你努力價值的是深度工作能力,而深度工作中最主要的則是專注力。

    一、深度工作的意義和價值

    隨著數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人工智慧的不斷突破,勞動力市場發生了變化,機械自動化取代了一部分人工崗位,但是無法取代所有崗位,有兩類人成為了新經濟形勢下的贏家:能夠迅速學習掌握困難事物,使用複雜的機器創造出新成果的高階技術人員及自己工作領域內的經營管理翹楚。

    36歲的唐山路收費人員下崗時哭著說:“自己的青春都獻給了收費站了,除了收費自己啥都不會,也學不會什麼,以後怎麼活?”,與此同時,一位83歲的老人在退休後學習用電子產品網購,被阿里巴巴聘為“產品體驗師”,年薪40萬,這就是學習能力的差別帶來的不同人生,如果你無法學習,就無法成功,若想迅速掌握困難的事情,必須高度專注,可見學習是一種深度工作行為。

    而根據生產力的規律: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專注度

    要達到個人最高的產出效率,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專注在一項任務上,深度工作能夠幫助你實現單位時間內的產出最大化。

    卡爾·紐波特分別從神經學角度、心理學角度和哲學角度分析深度工作的意義。 深度工作能夠幫助我們構建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根據大腦的“大一統理論”——大腦依據我們專注的事物來構建世界觀,長期如此後,大腦就會認為我們生活的外部世界就是如此的豐富和重要,從而使我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得到提升。

    相比休閒時光,我們更加享受工作帶來的滿足感,深度工作讓我們的生活更有價值。

    二、四種深度工作哲學

    《深度工作》中提出了4種適合不同人群的深度工作哲學

    1、禁慾主義哲學

    完全擯棄浮淺工作,實現深度工作的最大化。適用的群體有限,那些追求價值極高的職業目標的知識工作者常常選擇這種哲學,比如創作了科幻史詩鉅著《飛越瘋人院》的斯蒂芬森在個人網站上宣告自己已將所有的時間精力花在了創作中,不會回覆電子郵件。

    2、雙峰哲學

    這種深度工作哲學主張將個人時間分成2塊,1塊用於深度工作,另外1塊用來做其他事情。沃頓商學院的教授亞當·格蘭特的日程安排就是典型的雙峰哲學:在一整年中,他把所有的課程集中到一個學期,剩餘的時間就可以專注於深度工作。

    3、節奏哲學

    把啟動深度工作轉化成一種日常習慣,變成一種工作節奏,在每天的固定時間開啟深度工作,雖然每次時間並不長,累計一段時間也能夠完成一項大工程。

    只有一有空閒時間,立即進入深度工作模式。我們的大腦從浮淺轉入深度模式的速度透過不斷練習才能提高,所以這種方法並不適合新手。

    把深度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你需要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哲學,對於大部分的上班族來說,節奏哲學比較符合他們的日程安排和天性。

    三、培養專注能力、實現深度工作的具體策略

    1、制定計劃,做好時間管理

    如果沒有一天的具體時間記錄,我們的日子總是過的渾渾噩噩的,只有給每天的所有時間做好安排,才能更加聰明地利用時間,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介紹了自己利用時間的方法:準備一本筆記本,每天使用一頁,在頁面左側隔行寫下這天的每個小時,頁面右側製成表格(最好是方格),以半個小時為一個單元,把活動寫入表格中。有了計劃並不是說必須要按照這個安排來實施,一旦有重要的事情發生打斷了日程,可以在頁面右側重新計劃當天剩餘的時間。有需求就有市場,這種安排一天日程的方法早已有許多產品,比如國譽的自我手帳

    2、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

    保持深度工作狀態是一項並不輕鬆的任務,我們在專心於寫報表、總結或者閱讀時,常常會被手機、網頁而打斷專注力,從而把注意力轉移到了那些浮淺的事物上。羅伊·鮑邁斯特在《意志力》中總結:“慾望是常態,而非個案......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使用的過程中會被不斷消耗。”可見,我們要維持深度工作的狀態,光靠意志力是不行的,最好的方法是把它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形成一種習慣。

    透過達爾文的案例你會發現,把深度工作內化成自己的習慣,可以使效益最大化。

    3、遠離社交媒體

    一項調查發現:大部分人每天花在手機上的時間是1—4小時,這些時間並不是整塊被使用的,它被分割成小塊分散在其他活動中,不管是工作的時候,還是娛樂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開啟手機,看看社交媒體上沒有人找他,或者開啟幾個APP隨意瀏覽一下。 這些社交媒體把我們的時間嚴重碎片化,也削弱了我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如何擺脫這些誘惑,重新掌握自己的時間和注意力對於深度工作至關重要。

    我們不得不承認,注意力被分散是難以避免的,卡爾·紐波特介紹了另一種方法來安排這些偶爾的分心時間:預先計劃好使用網路的時間,然後在這些時間之外完全不用網路,這種方法比較符合人性,更容易實施。

    總結一下

    深度工作能力在當今社會日益減少,而其帶來的價值反而日益增加,培養深度工作的習慣,能夠幫助我們在日益浮躁的世界裡創造真實可靠的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性經期前乳房脹痛,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