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t1207132794

    運動神經元(motor neuron, MN),是負責將中樞神經(大腦、脊髓等)指令傳遞到效應器官(肌肉)的中轉樞紐,分為上、下兩類,上運動神經元位於大腦,即腦皮質的錐體細胞,它形成錐體束(皮質腦幹束、皮質脊髓束)聯絡並調控下運動神經元的功能活動;下運動神經元位於腦幹(橋腦、延髓)的運動神經核及脊髓前角,接受上運動神經元的指令及調控並透過周圍神經(腦神經、脊神經)指揮與控制肌肉的運動功能。

    運動神經元有哪些症狀?是指運動神經元障礙有哪些症狀吧?

    1.上運動神經元障礙有兩組典型臨床表現:(1)皮質脊髓型:肢體乏力,肌張力增高,肌緊張或痙攣,動作不靈活,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2)皮質腦幹型(假球麻痺):吞嚥困難,飲水嗆咳,語言含糊等。

    2.下運動神經元障礙也有兩組典型的臨床表現:(1)脊髓前角型:肢體肌力減弱或無力,肌張力下降,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肌束顫動,肌肉萎縮;(2)腦幹運動神經核型(真球麻痺):舌肌萎縮,顫動,顎、咽、喉肌、咀嚼肌萎縮無力,表現為構音障礙,吞嚥困難,咀嚼無力等。

    運動神經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 MND),是臨床常見的運動神經元障礙的典型,是原因不明的運動神經元進行性變性類疾病,病變主要損害脊髓前角,橋腦、延髓顱神經運動核、腦皮質的錐體細胞及錐體束。由於病變累及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為不同型別:

    進行性脊肌萎縮(progressive spinal muscular atrophy, PSMA):病變部位主要在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下運動神經元型),先侵犯頸段脊髓多見,臨床上多見30歲左右發病,男性多見,始自一側或雙側手部肌群無力、萎縮,嚴重者呈雞爪手,肌張力降低,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可見肌束顫動,病變可逐漸向上肢蔓延,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帶肌。腰段脊髓受損則下肢肌肉萎縮無力。少數患者肌萎縮始自下肢脛前肌和腓骨肌或頸部伸肌,個別始自上下肢近端肌群。 原發性側索硬化症(primary lateral sclerosis, PLS):常先侵犯下胸段皮質脊髓束(上運動神經元型),成人起病,病程進展緩慢,症狀先從雙下肢開始,以後波及雙上肢,下肢為重,表現為肢體無力,僵硬,肌張力增高,步履艱難,呈痙攣性剪刀步態,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進行性延髓麻痺(progressive bulbar palsy, PBP):病變累及雙側皮質腦幹束(上運動神經元型),出現逐漸加重的假性球麻痺症狀,表現為吞嚥困難,飲水嗆咳,語言含糊,咳嗽無力,甚至呼吸困難,下頜反射亢進。同時或稍後出現軀體運動神經元受損的症狀及體徵。部分患者病變在腦幹運動神經核(下運動神經元),表現為真球麻痺:舌肌、顎、咽、喉肌、咀嚼肌萎縮無力,構音障礙,咀嚼無力,吞嚥困難等。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病變範圍較廣,上、下運動神經元皆累及,屬混合型運動神經元病,是運動神經元病的典型代表,也是運動神經元病中最常見的型別,多於40~60歲隱襲發病,通常以一側手肌無力萎縮為首發症狀,遂病程進展受累範圍擴大,以後逐漸波及下肢和對側,並以上、下神經元混合損傷的的臨床表現為特徵,即既有肌萎縮、肌無力,又有肌張力增高,病理反射陽性,運動功能逐漸衰退,同時可影響頸、舌、咽、喉出現佳球麻痺症狀:吞嚥困難,飲水嗆咳,言語模糊。疾病晚期,儘管感覺和意識尚在,但全身肌肉萎縮,運動功能喪失,最終因無力呼吸危及生命。有人形象地稱本病為“漸凍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琥珀和蜜蠟怎樣區分?如何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