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媽咪生活寶典
-
2 # 乳腺男醫生駱成玉
子宮肌瘤與子宮癌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的。兩者屬於不同的疾病,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良性腫瘤,癌變機會很小;但是子宮癌屬於癌症,兩者性質、表現與症狀有著本質的區別
一、子宮肌瘤:常見的良性腫瘤
子宮肌瘤,相信廣大女性既熟悉又陌生。但是對於什麼是子宮肌瘤,如何治療等不適很瞭解。其實,子宮肌瘤是子宮壁上由肌肉組織和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
1、子宮肌瘤引起疼痛、陰道出血、便秘、反覆流產、尿急尿頻等。
2、盆底檢查和常規B超即可確診。
3、僅當子宮肌瘤引起不適時候方可給予治療。
4、破壞肌瘤的手術和治療方式通常是用來減輕症狀或增加受孕的可能。
子宮肌瘤的發病率很高,根據統計45歲以下女性約有70%存在子宮肌瘤情況。需要注意的是,子宮肌瘤在肥胖人群中更為常發。
子宮肌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是一般認為與高雌激素水平有關。比如在妊娠期,肌瘤常常會明顯增大,而絕經後又會慢慢縮小。
二、子宮肌瘤會不會越長越大,是否會癌變?
這應該是廣大患者最為擔心的問題。
子宮肌瘤有的會有增長的趨勢,其危害跟子宮肌瘤所生長的部位位置等有關,如果是粘膜下的子宮肌瘤,即使是很小,都可能有明顯的症狀,而漿膜下的子宮肌瘤,即便是較大也不一定有症狀。
子宮肌瘤也有惡變的可能性。大於5釐米的子宮肌瘤,其惡變可能大一些,所以需要及早手術治療。而對於小於5釐米的,尤其是漿膜下的、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可以觀察,定期體檢。如肌瘤增大緩慢或未曾增大,可半年複查1次;如增大明顯,則應考慮手術治療,以免嚴重出血或壓迫腹腔臟器。
另外,子宮肌瘤特別是粘膜下肌瘤,常會引起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可能會導致失血性貧血。子宮肌瘤引起的經間期出血、性交後出血、絕經後出血則較為少見。
較大的肌瘤,特別是肌壁間肌瘤,可能會引起疼痛、壓迫感、經期或經間期的腹部沉重感等。肌瘤可能壓迫膀胱,引起尿急、尿頻。如果壓迫直腸,可能引起便秘、不適等。
很大的肌瘤可能使得腹部增大,引起疼痛。
沒有症狀的子宮肌瘤在妊娠期可能引起流產、早產、胎位異常或產後出血等問題
三、子宮癌有哪些症狀?
子宮癌首先是不規則陰道出血。
出血可於任何時間出現,行激素治療者除外。如果行激素替代治療的絕經後婦女出現陰道出血,類似於月經,則預示著子宮癌的可能。因此,若有任何不正常的陰道出血或出血量多,應及早到醫院診治。
陰道分沁物,呈粉色、褐色、水樣或粘稠狀,有異味。經盆腔檢查發現子宮增大。
體重下降,虛弱,下腹、背部及腿部疼痛。這種情況發生在癌腫轉移或擴散時。
-
3 # 醫聯媒體
現在的人們很容易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總是習慣性地把對一些東西的想法變得很固定。例如:對肌瘤和癌症的區別,總是習慣性地認為肌瘤就是癌症,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子的。例如女性經常見到的兩種疾病,即子宮肌瘤和子宮癌,這兩者在很多方面上存在區別。
大家要明白的一點是:肌瘤並不是一定是癌症,一般的肌瘤都是良性的肌瘤,而子宮癌則一種人們常說的惡性腫瘤,這是兩者的第一個區別。第二是兩者的病發年齡段是不同的,子宮肌瘤大概是在女性三十幾歲的時候會比較可能出現,而子宮癌則是在女性機體的抵抗力逐漸減弱的時候出現的,這個時間段大概是在五十歲以後。第三則是兩者在病發時候的區別,子宮肌瘤表現出來的症狀有:
一、最明顯的就是在女性的生理上,即女性在月經的時候的出血量不正常,可能出現大量出血,還有就是有出現經期延後的可能。
二、肌瘤增大出現的一些負作用,即女性會出現白帶、尿頻尿急等症狀,這些都是由於肌瘤的壓迫導致的,並且隨著肌瘤的增大,其症狀還會繼續加重。而子宮癌不同,其表現得更快更直接,直接影響女性的經期,並且直接導致陰道、宮頸等地方出血,疼痛程度比患有子宮肌瘤還嚴重。
這最後一點就是在於兩者的治療方式,子宮肌瘤一般不會立即採取手術,會建議觀察一段時間再做決定,而子宮癌則是刻不容緩,要立即採取手術。就這些區別,大家可以以此加以辨別兩者,以免在出現情況的時候耽誤病情!
指導專家:王立萍,主任醫師,朝陽市第二醫院婦產科。從事婦產科15年,對產科疾病、婦科疾病,尤其是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內膜癌,婦科腫瘤有豐富經驗。
回覆列表
子宮肌瘤是由子宮平滑肌組織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腫瘤。常見的表現有
子宮出血
、疼痛、腹部包塊、鄰近器官的壓迫症狀、白帶增多、貧血和心臟功能障礙等。一部分患者並無症狀,常在婦科普查
時才發現患有子宮肌瘤。子宮肌瘤為最常見的婦科
良性腫瘤,多見於30-50歲,根據肌瘤所在子宮肌壁的部位不同可分為壁間、漿膜下、粘膜下及闊韌帶內肌瘤。 子宮異常出血是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常表現為反覆地、不規則地或嚴重地子宮出血
,或是絕經後子宮出血
。絕經後子宮出血的婦女大約有1/3是子宮內膜癌。因為絕經後陰道異常出血
的婦女有患這類癌的可能性,應及時去看醫生。 常用的診斷檢查有:巴氏陰道細胞塗片檢查,對子宮頸癌的診斷較準確,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也有幫助,但有1/3可以出現假陰性。因此,還需要做子宮內膜活檢,可分段刮取子宮內膜組織進行檢查診斷。 如果活檢或分段診刮檢查結果診斷為子宮內膜癌,還應該進一步明確癌是否已轉移到子宮以外的部位。可供選擇的檢查方法有:超聲波掃描、CT、膀胱鏡檢查、鋇鹽灌腸造影
、胸部X線檢查、靜脈尿路造影
、骨和肝掃描、結腸鏡檢查
和淋巴造影
等。這些檢查都可以提供有用的資訊,幫助制定治療方案,但不是每一病例都需要做所有檢查。 宮體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可輔助放療和化療。手術範圍及放療、化療的合理選擇,直接取決於影響其預後的諸因素。 對腺瘤樣增生或0期病變的治療取決於患者的年齡和生育要求。對於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年齡患者,近年來已證明透過恢復排卵,使子宮內膜逆轉為分泌期可使病變消失。但由於致病因素可能依然存在,故對這些婦女應進行定期隨訪。對於已超出生育年齡的腺瘤樣增生患者,子宮切除是首選療法。 (1)手術治療
目前已形成較為一致性意見,即大多數Ⅰ期和Ⅱ期子宮內膜癌能透過手術治癒。對於Ⅰa期G1癌可透過全子宮加雙附件切除治癒。Ⅰ期低分化癌(G2和G3)以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並結合放療的效果比單純手術為好。當子宮腔直徑>10cm時,亦以此結合療法為宜。 Ⅱ期子宮內膜癌的處理基本同宮頸癌,即行廣泛性子宮切除術加盆腔淋巴結切除。但現今報道的最佳結果乃是透過體外和腔內放射後行子宮切除的綜合治療。這可能由於宮體癌一般發展較緩慢,大多數病灶仍侷限於子宮,即使可能轉移至宮旁和盆腔淋巴結者,以術前放療可望殺滅癌瘤,並能縮減宮體部癌瘤,隨後即使手術不盡廣泛亦能根治;另方面,宮體癌的多數患者已年過半百,許多是肥胖者,且有重要內科合併症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使其不適宜更廣泛子宮切除及區域淋巴結切除術,故術前結合放療有其輔助效用。 (2)放射治療 對於放療的效果及應用方式等仍存有爭議。但一般認為,對Ⅰ期Ⅰ級,無肌層侵犯,單純手術即可。對於Ⅰ期低分化癌(Ⅱ、Ⅲ級),肌層侵犯>1/2,有淋巴結轉移者以及Ⅱ期內膜癌,目前多采用術前腔內鐳療後再行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及術後輔助體外照射。 治療Ⅰ期內膜癌還須依據病理分化、腫瘤浸潤肌層深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和腹腔脫落細胞是否陽性,從而考慮綜合放射治療為宜,以提高治癒率。 另外,單純放療或化療結合多用於年老患者,有手術禁忌證者以及少數晚期病變伴多器官受累者或不能切除的腫瘤所致出血的姑息治療。 晚期癌及復發癌的治療:Ⅲ、Ⅳ期癌多不透過手術徹底切除,目前一般採用放射治療(腔內鐳療加體外照射)及化療。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復發部位是盆腔、陰道穹窿部及隔。若為盆腔復發者,子宮切除術後未行放射的病人,此時應首先放療,即包括全盆腔體外照射和陰道內建鐳或銫治療。 (3)激素和化學治療 如前所述,孕激素能使異常增生的子宮內膜轉變為分泌期或萎縮性子宮內膜,從而可導致子宮內膜腺瘤樣增生或腺瘤的萎縮、逆轉。約1/3的晚期或復發子宮內膜癌患者對孕激素製劑有效,尤其對肺轉移者效果最好,約35%患者有顯著反應。但對盆腔內復發或持續存在的病灶效果不佳。 孕激素治療的最大優點是不良反應小,特別是無一般化療藥物抑制骨髓的嚴重不良反應,且應用方便,不需住院治療,但偶有注射部位疼痛、發紅者,少數患者有輕度浮腫、血壓升高、痤瘡及孕腺癤腫等,但均能耐受,故患者樂於接受。肝功能障礙患者忌用。 孕激素治療和其他細胞毒性抗癌藥化療一樣視為姑息性而不是根治性的。目前最常用的孕激素製劑有17-羥基孕酮或已酸孕酮和醋酸甲地孕酮。最近報道,雌激素拮抗劑對原發腫瘤為雌激素受體陽性的復發病變有效,或當孕激素治療失敗,應用此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