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璀璨的雙子星
-
2 # 尹禾
要是光看《三國演義》,那肯定是去蜀國,因為劉皇叔愛民如子啊。然而事實並不是如此,如果是我,肯定選擇魏國,選城市的話肯定去鄴城。
蜀:蜀國的地理位置其實是很好的,西川也就是四川、重慶和雲貴地區,環境好物產豐盈。劉備雖然不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仁德,但是至少也是英主,諸葛亮又是很好的政治家,還有劉巴等經濟學家致力於恢復生產和調控經濟,總體來說治內還是很安穩的。那為什麼不選擇環境好、社會穩定的蜀國呢?因為蜀國征戰過於頻繁,從諸葛亮到姜維,幾十年一直連年用兵,國庫空虛,百姓賦稅壓力也很大,徵兵壓力同樣比較大。所以作為百姓,在蜀國並沒有特別富裕和幸福。
吳:吳國在江浙地區,按理說由於是產鹽地區,應該很富裕,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地理位置相當於蜀吳兩地的勢力範圍之和,當時就是靠經濟手段稱霸的,最主要的就是產鹽。不過吳國卻沒有發揮這個優勢,反而地廣人稀,曾經在中原招募流民、劫持百姓,回到江東發展生產力。地廣人稀的地方,在戰爭年代,生活壓力還是很大的,雖然地多,但是賦稅壓力也不小。所以如果我是百姓,必然不去東吳的,和平年代那裡是天堂,戰爭年代就不是了。
魏:為什麼選擇魏國呢?首先魏國是中原地區,兩河流域土地肥沃,適合耕種,而且黃巾之亂之後,大部分土地荒蕪,資源比較多。但是荒地能隨便種嗎?在別的勢力範圍不行,在曹操這裡卻是可以的。因為曹魏摒棄了漢朝幾百年的土地私有制度,施行屯田制,大量招募流民,開荒拓田,登記在冊。而且在棗衹等能臣的建議下,耕田者與國家按比例分配收成。這樣能者多勞,多收多得,可以帶動大家積極性,還會有富餘,避免了亂收稅費造成的社會紊亂,而且在鄴城,有滿龐等幹吏維護治安,連曹休、曹洪等曹操的親族兄弟,都被整治過,所以百姓生活安穩,還有地方申冤。另外曹操的用人制度也與他人不同,他摒棄了漢朝的察舉制度,選拔人才唯才是舉,負責選拔人才的毛玠本身就是寒門出身,這樣就避免了貴族對官位的壟斷,平民百姓也有機會做官。
曹魏的強大是有原因的,曹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改革家。選擇居住環境,地理位置固然重要,最主要的是政治和社會環境,只有即穩定又給人希望的環境才會吸引人。所以如果是我,一定會選擇魏國去居住。
-
3 # 都是懟的
如果只是普通民眾,那當然是生活在無戰爭、又富裕的城市。那三國中原腹地基本都是天災人禍的地方。所以只能選擇邊境,而又不受外族侵略的地方。北方外族多入侵,所以不適合。所以比較適合的地方就只有南方。廣東、福建這些沒什麼人的地方,但山越,山賊很多。琉球多天災。所以最適合的地方在益州。但益州多少也很很多小規模戰爭。唯一有一座很福澤的城市沒有被人攻破。那就是成都。劉備進攻西川,兵臨成都。劉章投降。沒有發生戰爭。鄧艾兵臨城下,劉禪投降。也是兵不血刃就拿下成都。也沒有屠城。所以最適合的,就是成都了。
-
4 # 咖啡不解酒醉001
魏國。
曹操安民很有一套。他出徵時,有一次自己的戰馬受驚踐踏了麥田,按照當時的軍規,這種事要斬首的。然後他割掉了一束自己的頭髮,告誡三軍將士,以後再有這樣的事情,就跟這斷掉的頭髮一樣。曹軍所過之處,秋毫無犯。愛民這是其一,魏國經濟繁華,律法嚴明,尊禮重教,有識之士眾多,職業和崗位的選擇面寬,所以活在當時,我選魏國。
回覆列表
如果只是從安全出發,可以說沒有絕對安全的地,全國所有的州郡或多或少都發生過戰爭。北方邊境如京津冀遼還有晉陝北部還要面臨遊牧部落的侵襲,內蒙古還有甘肅青海已經是遊牧部落的大本營了更不用說新疆。川南雲貴湘西南則有南蠻和武陵蠻,閩浙地區和兩廣有百越山越等。以上這些地區也就是後期能去,幽州遼東能早去些,公孫家做出了很大貢獻,觀滄海後北方已基本無礙,南方還不太行。除了上述地區外的中原區,關中區,徐揚區前期有黃巾之亂,而後又開始勢力洗牌,戰亂的厲害,建議中原關中京津冀青徐最好在曹操徵荊州後再去。蘇南地區附近可以早些,孫策坐領江東就可以了200年去挺合適。成都附近,基本避過劉備入川就可以了。荊襄地區隔幾年就會開仗,建議夷陵之戰後再去。綜合來看,成都附近可以去,搬一次家就可以了,先搬家到北方中原或青徐地區,三國時期的核心區,生活水平高。不過要記得,司馬炎統一後就著手去蘇南地區吧。不過那時候已經不是三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