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默森Studio
-
2 # 使用者7179177417282
那是最最傻逼的傻逼思維罷了。跟比爾蓋茨吃飯的人還少嗎?別人除了加深對比爾蓋茨的更深影像外,那些出錢買單的傻逼們是問還記得誰(當然不可以百度了),難道這還不足以證明是最傻的傻逼嗎?
-
3 # 五柳傳承
實際上和巴菲特共進午餐而且還是搶拍進的所謂富豪們在一般平民百姓中算是富豪了,而和引領高科技創始人任正非先生相比,充其量也只能是九牛中之拔一毛而以!
誰看過任先生炫過富嗎?任先生和老巴特進過午餐嗎?這就是人和人之間的差別!
-
4 # 李國旺
富豪花錢拍午餐會,有個人的、民族心理的、自抬身價、取經等多重可能。
一是個人自我意識中的發展需要。富豪有了錢,已無生存之憂,亦無享樂之慮,按馬斯洛需求理論分析,需要名聲,需要品牌,需要被社會認可,需要得他人尊重。
二是民族潛意識中強裝門面需要。華人自1840年以來,雖然已經站起來、富起來,但民族潛意識中還沒有自強起來,需要強國之名人來裝飾門面,但除了參拍午餐會,其他門路中國富人不得其門而入。
三是品牌宣傳需要。富豪透過拍得國際名人特別是午餐會,既表現了慈善行為,又可通過幾百上千媒體為其宣傳,省卻了品牌宣傳的鉅款,從經濟上看很划算。
四是不排除中國富人與國際富人一起,取得真經的可能。往年中國富豪拍得午餐會,確實有成功案例者。
總之,中國富豪熱衷於國際品牌午餐會,無法對其進行簡單的道德審判,他們樂於花錢,真如天要下雨一樣,由他去吧!
但願這些富人的慈善午餐會拍賣行為,可為中國脫貧致富盡力。
一屋不掃,卻去掃天下,好是好,可長久否?
-
5 # 奇靈山人
與人共進午餐還需要進行競拍,估計不是富人們錢多的有點無聊,就是想借巴菲特的名頭來炒作自己……
與世界名人共進午餐本來就是一件榮幸之至的事情,可透過競拍的方式來進行,就有些適得其反。特別那些花高價競拍共進午餐的人,除非證明手頭有錢之外,難道真以為吃一頓飯就可以讓你的人生得到提升嗎?哪怕有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效果,放在現代資訊傳播如此之快的大資料時代,也不會得到什麼改變。
所以,高價競拍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人不是暴發戶,就是虛榮的有些無聊的所謂富人而已。真正有才華和有思想的人根本不會去做這種高價競拍共進午餐的無聊行為……除了錢多的沒地方花的傻冒
-
6 # 手機使用者52681964888
因為巴菲特有好的思路,有好的投資專案!他可以看見未來哪個增長,因為他有好的團隊分析給他,他在分享給他的朋友!我覺的這個飯局值得!就像跟李嘉成的司機一樣,李嘉誠開支票給司機,司機說不用了,因為開車時聽到李嘉成的電話所以他也買了點!一個道理...
-
7 # 使用者2607690402248627
特,幾乎是全世界投資者頂禮膜拜的英雄。每年在奧馬哈舉行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是全世界價值投資者的盛宴。很多人提前好幾天到達奧馬哈,在大會當天一大清早就趕著排隊進場,目的就是為了能夠近距離聆聽巴菲特和芒格這兩位“先知”的教誨。
想要和巴菲特見一面,吃頓飯,坐下來聊兩句的人數不勝數。為了滿足大家的這個要求,從2000年開始,巴菲特將和自己一起午餐的機會,放在網上公開拍賣。拍賣得到的資金捐給他指定的慈善基金會。
和巴菲特吃一頓飯,要花多少錢?在2000年,是2萬美元。也就是說,向巴菲特指定的慈善基金會捐2萬美元,就能和股神吃一頓飯。但是接下來幾年,這頓飯的價格水漲船高,越來越貴。2003年,對沖基金經理David Einhorn花了25萬美元拍得和巴菲特吃飯的機會。2006年,段永平花62萬美元拍下這頓飯。
再接下來,巴菲特午餐的拍賣價格又更上一層樓。2008年的私募基金經理趙丹陽:210萬美元;2014年的新加坡美容大亨蔡國雄:216萬美元;2015年的天神娛樂董事長朱曄:234萬美元。
後來,成功拍得與巴菲特一起午餐的富豪都選擇匿名,因此沒有人知道這些神秘人物的真實身份。最新的價格,是2018年的330萬美元。
和巴菲特成功吃上一頓飯的富豪中,有一位很有意思,那就是蓋伊·斯皮爾。2007年,斯皮爾和他的朋友莫尼什·帕伯萊,共同以65萬美元的價格拍下和巴菲特吃飯的機會。在那之後,斯皮爾寫了一本書,叫做《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分享了他面見巴菲特的前因後果。
在書中,作者分享了幾條最重要的投資心得。在我看來,這些心得是經過了多年實踐後提煉出來的精華,值得大家細細品評。
第一、不要去盯盤。
很多炒股的朋友,一般都有盯盤的習慣。以前智慧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每天早上來到辦公室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啟電腦看一下股價。後來智慧手機普及了,隨時都可以點開APP查閱各種股票和指數的價格,以及相關新聞,因此股民們查股價的頻率更高了。
在很多投資者看來,股票市場瞬息萬變,如果不牢牢盯住股價的變動和相關的新聞,很可能就會錯過一個大的上漲或者下跌。因此,盯盤,成了他們最普遍的投資習慣之一。
事實上,在巴菲特的辦公室裡,他連電腦都沒有。巴菲特曾經說過:
如果你沒有做好準備持有該股票20年,那就別去買。
因此,股票市場每天的價格波動,對巴菲特來說都是低質量的噪音,根本不值得關心。
在本人的歷史文章《聰明的投資者做懶漢》中提到,看自己的交易賬戶越頻繁,看到自己虧錢的機率也越高,白白增加了自己的焦慮感。聰明的投資者,堅持長期投資,忽略短期波動,選擇做一個“投資懶漢”。
第二、如果有人想要賣給你什麼東西,別買。
這是一條非常有意思的經驗,我基本認同。
斯皮爾的意思是,當對方奔著把一項產品或者服務賣給你的時候,他所說的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賣。因此當你和對方交流時,就好像一個業餘玩家面對職業玩家,很容易成為對方的“下酒菜”。很多時候,在你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會被對方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所迷倒,稀裡糊塗買了自己不該買的產品。
在我和讀者們溝通的時候,經常聽到這樣的案例。連續好幾個星期,被賣保險的或賣理財的顧問連續“轟炸”,感到拉不下臉,差一點就要“投降”購買了。但是後來仔細分析一下自身的需求,以及產品的價效比,發現該產品根本不適合自己,或者費用太貴,沒有競爭力,長吁一口氣,慶幸自己沒有在頭腦發熱的時候下單。
更理性的方法,是獨立思考,做好自己的功課,對自己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做充分的比較研究,搞清楚了自己的需求,然後再詢問對方的銷售,該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特點、優缺點等。在貨比三家之後,再在冷靜的時候做決定。
斯皮爾在書中提到一個小竅門,那就是,任何人如果想向你推銷任何東西,不要聽他們說,而是讓他們透過Email發過來。在閱讀文字的時候,我們的頭腦更加冷靜,分析起來更加理智,也更不容易受到那些巧舌如簧的銷售的情緒影響,在頭腦發熱時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第三、不要去見或者聽公司的管理層。
很多人在做股票研究的時候,會依賴公司的高管。比如他們會參加公司每半年的電話會議,或者參加公司舉辦的路演,聽公司的高管宣傳自己的股票。
問題在於,公司的CEO和CFO,往往也是最出色的銷售。他們總是能把公司最光鮮的一面展露給公眾,而把醜陋的一面非常巧妙地掩蓋起來。因此當我們參加了高管的宣講會,或者聽了他們的季度財報電話會議後,很可能受到高管的情緒影響,做出對股票不夠客觀的判斷。
斯皮爾在書中提到,巴菲特在做公司研究的時候,主要就是閱讀公司的財報,以及證監會要求公司公佈的各種表格和資料。這些冷冰冰的資料,反而能夠更加客觀的反映公司的真實情況,也有助於我們做出更加冷靜的判斷。
當我們看中了一隻股票,或者有了一個投資想法後,很多人會急於和別人分享。分享給人帶來很愉悅。它可以顯示出我們的睿智,讓我們自我感覺良好。和對的人分享,也可以讓我們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是不是遺漏了什麼重要的考量。
問題在於,如果和錯的人分享自己的想法,那麼效果很可能適得其反。比如對方可能很自負,純粹為了證明他對你錯而跟你抬槓。在網上和別人分享自己的投資思路時,很可能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槓精”。或者對方可能有相關利益,為了鼓勵你買(或者賣),向你兜售他的想法。像這樣的情況,都是不理想的分享物件。
在斯皮爾看來,完美的分享環境,應該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保密。即雙方互相信任,都不會把交流的資訊說出去。
2)沒有人告訴對方應該怎麼做,而只是純粹分享資訊和看法。
滿足了上面三個條件的投資分享,可以真正做到毫無顧忌,天馬行空,並且不受任何想法以外的因素所束縛,才能夠最大程度地釋放投資者的思想自由,真正做到無障礙交流。
第五、不要在開市的時候買賣股票。
斯皮爾認為,在開市的時候去買賣股票,投資者很容易受到上下波動的股價的影響,以至於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不該浪費的地方。比如我們看到股票價格上漲了,很可能會想,要不我等等,等它價格跌下來,就能以更便宜的成本買進。或者我們看到股票價格下跌了,可能會想,說不定價格會跌更多。在多變的市場中短線操作,試圖在一天之中的高點賣出,低點買入,註定是一場永遠都不可能贏的遊戲。
因此斯皮爾的做法,是想好自己的入手價位後,在股市關閉後下單,只期望獲得第二天開市後的平均價格。這樣的話,就能讓自己從紛繁複雜的日交易活動中抽身而出,不再在買入或者賣出股票的時候糾結焦慮。這樣的做法,對於維持一顆冷靜的大腦,不被頻繁波動的市場所幹擾而做出不理智的決定,無疑是有很大好處的。
第六、如果你買了股票以後該股票大跌,那就強迫自己至少持有兩年。
在做了很多研究之後,投資者好不容易選中了一個自己看好的股票,並決定出手買入。而他們最大的噩夢,無疑是在買入該股票後,股價大跌。這個時候,一些投資者可能會坐不住,倉促之間割肉平倉。或者,他們會怨天尤人,焦躁不安,甚至不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麼。
對於這種情況,斯皮爾給自己立了一個規則,那就是,如果該股票在買入後大跌,那麼他就強迫自己至少要持有2年以上。這麼做的好處,有兩個:
首先,這條規則讓自己在購買任何一支股票之前,都三思而後行。因為萬一買錯,自己不得不為此付出代價,承擔後果。巴菲特曾經說過:
每個股民,都應該想象自己有一張打孔卡,上面有20個打孔位。每買一支股票,就要打一個孔。打完了,就再也不能買股票了。
巴菲特的意思,是每個人如果想象自己一輩子只能購買20支股票的話,那他們在購買任何股票之前,都會謹慎得多,只會在做足功課,慎重考慮之後,才出手下單。
其次,如果剛買進股票就大跌,投資者的心情,一定是極度沮喪的。這個時候,做出的判斷往往是錯的,很可能會選擇在錯誤的時候割肉平倉,蒙受損失。強迫自己持有2年,至少能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至於在股價大跌,心情極度糟糕的時候,做出讓自己後悔的衝動決定。
第七、不要去宣傳自己買了什麼股票。
在知乎、雪球、集思錄等網站上,有很多博主會曬自己的投資組合,向別人宣傳自己的投資邏輯。名氣更響一些的基金經理,會在電視、雜誌和報紙採訪中談論自己買了哪一隻股票,或者看中了哪一個潛在的“獨角獸”。
但是在斯皮爾看來,這樣的作法弊大於利。因為當你去談論這些股票的時候,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自己的判斷。
在本人的歷史文章《有哪些最容易讓你上當的投資陷阱?》中,我提到過美國的心理學教授,羅伯特·西奧迪尼提出的有效說服六原則。其中之一,是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指的是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做了某種帶有傾向性的選擇或者判斷,那麼我們會習慣堅持自己的立場,越走越遠。小孩子們對於這點理解得很透。當大人無意間漏出一兩句話時,小孩子們會記得很牢,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搬出來,向大人當面質問:你不是說過,我可以買XXX麼?你怎麼說話不算數?
由於一致性原則的影響,當我們和別人談論了自己購買的股票後,特別是在比較正規的場合,那麼這就可能對我們產生一定的限制,阻止我們做出及時的改變。
斯皮爾舉了一個自己經歷的例子。他購買了一支叫做EVCI的股票。該股票在他買入後的一年半內,漲了7倍。斯皮爾自我感覺非常好,在接受雜誌專訪時,誇誇其談,和記者分享這個成功的投資案例。後來,EVCI股價開始下跌,但是由於斯皮爾做了那次專訪,他內心隱隱有點捨不得賣股票。接下來,股票價格跌去了一半。斯皮爾非常懊惱,總結出深刻的教訓:如果沒有和別人去談論EVCI,他很可能早就把這支股票賣了,也不會遭受那麼大的損失。
上面7個投資心得,是斯皮爾基於自己的經歷和教訓,和讀者們分享的經驗總結。它們未必每條都正確,也未必對每個人都管用。但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了一定投資經驗的讀者朋友,一定能夠從中讀出對自己有價值的資訊。當然,百聞不如一見,如果您對書中的內容感興趣,還是找原書讀一下,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參考資料:
Buffett’s 20th Annual Charity Lunch Auction to Kick Off in May
蓋伊·斯皮爾:《與巴菲特共進午餐時,我頓悟到的5個真理》,2015
伍治堅:《聰明的投資者做懶漢》
伍治堅:財富管理,何去何從?
伍治堅:《有哪些最容易讓你上當的投資陷阱?》
-
8 # 海川70109335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錢是吹泡騙來的,再象空氣似的花出去,崽花爹錢不心疼,象網紅一樣還可騙白痴有何不可呢?不然怎麼會流行傻子太多騙子不夠用這句流行語呢?本山大叔的忽悠只是戲臺上,已經落伍了。區塊鏈才是流行的忽悠,長江後浪推前浪呀。
-
9 # 樂鄉之樂
你見過做工業企業的富豪老闆和巴菲特吃過天價午餐麼?那些吃飯的人要的是廣告效應,要的是風口上的財富增值速度。
-
10 # 胡化立
【為啥富豪花巨資和巴菲特吃飯?】首先,吃飯本身就是一次社交。吃飯不重要,和什麼人一塊兒吃飯比較重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和金融大佬巴菲特一塊吃飯,可以與巴菲特交流下資訊,順便推薦下自己的專案,謀求可能的合作,這都是非常直接的好處。
其次,這是一個信任和實力背書。透過與巴菲特一塊吃飯,借巴菲特的超級影響力,給自己的專案和自己的個人品牌做背書,增加企業外部夥伴對公司的信任度,有在資本市場的,甚至可以直接拉抬自己公司的股價。
最後,這是一次公關事件。和巴菲特一起吃飯,是新聞關注的焦點事件,事件擁有強大曝光量和話題性,能幫公司和旗下專案在短期獲得巨大的知曉度,免費迅速上“熱搜”,所以這也像是一次“標王”式的表演。
說到底,對於實力企業來說,與巴菲特一起吃飯,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營銷事件,當然,由於拍賣款是用於慈善,老爺子也是樂於配合。
另外,在補充下“巴菲特午飯”的背景資訊。巴菲特慈善午餐始於2000年,源於巴菲特已故的第一任妻子Susie的想法,她生前長期保持著與格萊德基金會的緊密合作。50多年來,格萊德基金會一直為有需要的人提供熱飯、醫療和住所、兒童保育和家庭服務,平均每年大約提供75萬份免費餐食,也歡迎更多為這些弱勢群體積極維權的愛心人士。
今年中國商人孫宇晨以創紀錄的456.7888萬美元成交價成功拍下巴菲特20週年慈善午餐,並將於當地時間7月25日,在舊金山與巴菲特共享這場盛宴。
-
11 # 三點三客
富豪為什麼不惜高昂的代價與巴菲特共進午餐?再窮也要往富人堆裡擠
巴菲特的簡介:彭博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排行榜,沃倫·巴菲特排第9名。胡潤研究院釋出《2018胡潤全球富豪榜》,巴菲特以6450億元保持第二位。因投資的各行各業,收益巨收,傳說中的“股神”。他的投資思路跟策略,不得不讓很多人羨慕和敬仰。
即使窮也要站在富人堆裡,任何行業都在遵守20/80定律,80%的人是窮人,20%的人是富人;80%的人掌握了20%的財富, 20%的人掌握世上80%財富。吸引定律:成功吸引成功,民工吸引民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影響力先不說今年拍下巴菲特午餐的孫宇晨所從事的行業,這個日後自有定論。綜觀國內所拍下巴菲特午餐的富豪,都在所在行業成為佼佼者,個別除外。所以,在跟巴菲特交流過程中,一個思維,一個決策,一個看法等都有可能對富豪受用終身。
所謂高人指點,少走彎路,名師指路,重踏成功人的路。
而且,拍下當年巴菲特午餐的富豪,無非都成為當年世界的熱點,成為眾人飯後茶餘的焦點。先不提有沒有炒作的成分,但給企業無形打了廣告,這影響力是普通的廣告費是達不到的。
向著未來 努力奔跑人的一生其實不長,好多事情根本經不起蹉跎。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定數,我們無力改變,唯一能做的就是經營好當下,籌劃好未來。所以,我們只有不斷去努力奔跑,不悔此生。不斷往富人堆裡擠,有一天成為富豪了,也讓別人請你吃午餐。
回覆列表
大到富豪高價拍下同巴菲特共進午餐機會再大肆宣傳,小到普通人在朋友圈曬認識名人,或言談之間宣稱同某名人有交往,這些行為有區別,但目的基本相似,即利用名人的“光環效應”獲利。諾貝爾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對“光環效應”有專門論述。
所謂光環效應,也叫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心理:即首先知道某人的一些優點後,會主觀想象其也有其他優點;而首先知道某人的一些缺點後,會臆想其也會有其他缺點,後者也叫“惡魔效應”。
具體而言,巴菲特是人們崇拜的股神,大家對其投資股票的能力深信不疑。因為光環效應的作用,人們會認為他懂得更多做人或做生意的道理,或者會認為同他共進午餐的人可得到他的真傳。巴菲特是股神,那麼同他一起吃飯的人沾了“神”氣,也會成為“小神”、“小巴菲特”。愛屋及烏,人們也會對這些“小神”盲目崇拜。那些花錢拍下共進午餐機會的人,比如段永平、趙丹陽等人,深諳此效應的作用。他們利用共進午餐的機會向巴菲特請教還在其次,利用巴菲特“股神”身份帶來的光環效應炒作獲利,才是他們的真正目的。從新聞報道獲知,他們後來的確獲利頗豐。
關於(名人的)“光環效應”,有如下幾點可以探討:
1、是人就會受到光環效應的影響;
2、越是著名、成功的人物,其光環效用越大;
3、光環效應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
4、利用名人的光環效應為自己做廣告獲利,就是對光環效應的重要正面應用之一;
5、光環效應的不良影響有以貌取人、過分重視第一印象、以偏概全等;
要想避免光環效應,或消除其壞影響,按《思考,快與慢》一書的介紹,有3個方法:
消除不恰當的關聯;
獨立思考;
讓系統2發揮作用。
就同巴菲特共進午餐此事而言,我們可以調動系統2來質疑:
“難道用3個小時同巴菲特交談真的能學到真經嗎?”,
“巴菲特的理念真的適合中國嗎?”,
“這裡面是否有炒作的因素?”
仔細思考以後,頭腦會清醒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