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山下大福記實錄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電子書正呈現出越來越旺盛的生命力。 英國《每日電訊報》近日報道了正在席捲英國的“電子書”浪潮:一批享有盛譽的出版商紛紛進行“紙書電子化”運動,將小說這個紙書的最後陣地也放棄了,而之前,小說憑藉其扣人心絃的故事情節和連載性銷量一直不錯,被認為是紙書的最後生存希望。 在古時,好學的智者能拉上滿滿一車竹簡“書”輾轉於各地;而現在,人們懷揣一個手機或者PDA(個人掌上電腦)就能在周遊世界的同時讀萬卷書。隨著技術的成熟,有影象甚至有動畫的多媒體電子書日漸流行。一些電子書特有的“電子工具”也廣受歡迎,如能自動更新的電子腳註,像電影剪輯一樣的動畫插圖,可以參與論壇討論的連結等。 “不出兩年,電子書的吸引力會令足夠多的人傾倒。”英國一家文學作品及文學人才經紀公司負責人西蒙·特爾文認為。 特爾文大聲疾呼:“出版方式必須與時俱進,否則死路一條。對於在網路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來說,我們必須找到符合這批讀者口味的新閱讀方式。” 特爾文是從網路的快速發展中窺見這一趨勢的。在如今網路發展十分迅速的年代,電腦已成為“必需品”,許多上班族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與電腦螢幕相對,這就孕育和催生了一個巨大的電子書市場。 電子書閱讀的終端裝置也在快速發展,如膝上型電腦、PDA、智慧手機等的普及使電子書的流行變得勢不可擋。出版商比一般人看得更遠,對他們來說,可量化的營銷效果會帶來大量的網路廣告,一座巨大的金礦擺在面前。 英國文化公司“金樹葉”的建立者琳達·本尼特說,2005年時電子書還是新興事物,而如今大部分文學出版商都盡其所能地把書籍掛上網。電子產業正在發展他們的忠實讀者,而這些忠實讀者的能量也是驚人的,有的讀者能上傳50到500部小說以供分享。 電子書一下子變得時髦起來,出版商們想方設法分上一杯羹。因發行《哈利·波特》而名聲大噪的英國出版商Bloomsbury也趕上來湊熱鬧。 不久前,該出版社負責人尼傑爾·牛頓,提到要利用媒體平臺為讀者、作者、出版商打造一個“獨一無二的社群”,而這個平臺就是電子書。 在認識到電子書的重要性後,Bloomsbury網路主管斯特芬尼·鄧肯也積極行動起來,加快了書籍上網的速度。 鄧肯覺得電子瀏覽這種閱讀方式很有優勢。當大量的書籍被做成電子文件後,你會發現其中的一大妙處——不需要你再去手抄那些如山的筆記。特別對於那些涉及到艱深知識的專業書籍,其電子版將會是學生、研究人員的首選。 電子書的優勢是如此明顯,其席捲整個網路的勢頭讓很多人都深信:電子書必將取代紙質書。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有人就提出了不同觀點。 身處電子書浪潮最前沿的特爾文認為:“就像無數讀者一樣,我也很喜歡線裝書的味道,那濃濃的油墨香味讓人回味無窮。”就像電影院不可能取代戲院,電視機不可能取代電影院一樣,電子書也不可能取代印刷書.

  • 2 # 漢唐風情

    紙質書所具有的情懷和質感,電子書代替不了。電子書的便攜性,紙質書也代替不了。從大方向考慮,便攜性的閱讀具有成為大眾閱讀的主流傾向。在傳播方面,可先利用電子書的快速傳播的特性進行“試水”,當讀者反映良好,則可以考慮利用紙質書進行情懷培養,增加閱讀深度。電子書、紙質書各有其特色功能,與其考慮電子書替代紙質書、紙質書替代電子書的較量,不如考慮如何增加大眾閱讀和加深大眾閱讀的深度。

  • 3 # 灰木蘭

    過去幾年,至少在國內,我們說電子書無法取代紙書,主要是因為很多書只有紙質版。從2016年起,幾乎所有出版機構發行的新書中,紙書只比電子書晚上線半年左右。所以,現在,對很多人來說,抱著嘗試看一看的心態,那些很快會有電子書的書,他們就不把買紙質書當作優先選項了。畢竟內容才是最根本性的,而紙書和電子書在內容上完全一致。

    一方面,當紙質書和電子書同步售賣時,只是載體不同的它們對一般讀者來說似乎沒什麼區別。另一方面,在這個房價、租金越來越貴的時代,電子書改善了讀書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這一點在搬家時能得到充分體現。此外,電子書有紙質書望塵莫及的檢索便利性。一本設計精良的紙質書或許可以透過目錄、索引等方式實現檢索功能,但終究無法給書與書之間的快捷檢索提供可能,但如果你能搭建一個自己所藏電子書的全文索引資料庫,就可以快速全文檢索自己收藏的全部電子書,旁徵博引會變得非常簡單。

    綜上,不難發現,時代變了,那些鼓吹“全電子螢幕”時代的人,當然有理由認為紙書會被電子書取代。

    但是,無論人們如何哀嘆紙書的頹勢,截至目前,紙書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紙質書對人的資訊攝入有獨特作用。

    有研究證實,電子書和紙書對學習的幫助程度存在差異。受制於物理上的侷限,讀者無法像在紙書上那樣在電子書上做筆記、貼小紙條,同樣不能做的還有翻來翻去和摺頁等。對專業類書籍而言尤其如此。多數讀過兩種介質作品的人也有切身體會:閱讀電子書後的記憶和理解不如紙書。

    一本書,有不同的版式設計、特定的插畫風格,甚至頁碼、天頭地腳的微妙變化……這些來自編者的巧思都是為了賦予書籍更多獨特的東西,幫助讀者留下記憶。讀者擁有一本書,在上面摺頁,劃線,這樣的閱讀和記憶,相對於純數字產品,更符合人類的記憶特點,就像在森林裡尋找最獨特的一片樹葉。當這些細微的感受進入記憶,有時候,你把這本書找出來隨手一翻,會想起許多年前一個下午,在某個地方看過它,折了一頁,或者寫了一行小字,甚至夾了一片樹葉……

    閱讀雖然是一種抽象的大腦活動,但實際上,閱讀本身是我們透過接觸書籍主動訓練出來的能力。人並非天生善於閱讀。在這種意義上,文字是我們所處實體世界的有形部分。正如原研哉所言,書籍是資訊雕刻的載體。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把自己做過筆記的書小心地會收起來,在書架放好,需要的時候很容易調取,因為那本書閱讀後,是與自己產生過關聯的。在電子書身上,這些記憶難以建立。

    迴應前文對於電子書節省空間的說法。其實相比紙質書,電子書還有一個壞處,那就是因為它不佔空間,每個人能夠收納的好書好文章實在太多,本來應該珍重地一頁一頁翻閱的好內容在電子裝置上很容易變成只會佔用硬碟的若干T的文件,彷彿漂浮在宇宙中的一粒粒塵埃,當你擁有大量電子書的時候,恐怕再也沒有過去買到喜歡的紙書,著急讀完但又不捨得讀完的心情。

    如此說來,電子書既然不能取代紙書,那它會不會在逐步改進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像紙書甚至變到“完美”的程度,和紙書一樣,可以折、可以翻,可以劃線寫字,可以畫畫,甚至可以夾上自己的心愛之物留作紀念?電子書變得和實體書一樣,是不必要的,它的未來形態還不可知,也許當電子書變幻至今天的你我都無法想象的便利程度時,它就真的能取代紙書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英語不好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