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壹白

    這個問題是無解的。

    後人對蘭亭序作者的爭議一直存在。蘭亭序和王羲之其他作品皆沒有真跡存世,因此從文物鑑定的角度判斷作者無從下手。郭沫若認為是智永寫的,並和高二適有一番影響較大的學術辯論。從我個人淺薄的認識來看,智永寫的可能性不大,理由如下:

    王羲之書法的結構雄強,字勢險峻,但又不激不厲。米芾、王鐸的書法雖有相同特質,但險峻動感寓於外,而右軍寓於內。說得更直白一點就是王羲之的字看起來溫和、秀美,但結構的險峻、動感在不經意之中。這一點是大王書法難學的主要因素之一。後世溫和秀美一路的書法家如智永、虞世南、褚遂良、孫過庭、陸柬之、趙孟頫等,在這一點遠不及二王。王羲之的結字能在方寸之間大開大合,而整體不失嚴整流美,智永和趙的單字則儘量杜絕大開大合,避免個別筆畫或單字參差過大而影響整體的整齊、秀美。

    蘭亭序的用筆與王羲之傳世的其他作品相差很大,這是爭論的主要原因。但其結構洞達變化非智永所可及的。

    王羲之被初唐李世民所追捧,起碼官方認定《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由此向前推300年左右,即王羲之活躍的年代。而王羲之之前,行書尚未完全發展成熟。因此我們基本上認為作者就在這300多年之間。智永為隋到南北朝時代的人,在晉之後,唐之前。這可能是智永說觀點成立的年代因素。

    我個人更傾向作者是王羲之的觀點。

  • 2 # 蘭亭閱筆

    是書聖寫的,在從技法角度一看就知道了。

    我摘一段我之前寫的文章:逸少(王羲之)的無限天賦加勤奮,對書法綿綿不絕的愛,令他能把書法做到深入,這樣對書法的理解就深刻了,理解深了,發現就多,發現多了,就等於說啊,王羲之眼裡的書法其實就是一個寶藏,按我們今天說的就是:懂得美,發現美!!在王羲之的書法世界裡,如果筆法比喻成武藝的話,那麼就是有十八般武藝,因為這個寶藏他已進去無數次,吃住幾乎都在裡面了。於是他樣樣都會,十八般武藝與兵器樣樣高強,目不暇給吧,有時用用這個有時耍耍那個的。高手的用筆不是單一的,可以多面切換呼叫,但為了使一幅書法內風格的相對統一,對用筆調子的變化是節制的。王羲之的真跡雖然到今天還沒有發現,但流傳下來的碑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羲之的書法面目,它們各個之間,風格不盡相似,甚至不同,這是在不同時間環境心情因緣下王羲之使用了不同的用筆技藝表現。 4D筆法的運筆動作精微而又豪華,手腕不停的作短距離的啟停與瞬時的躍頓(如果你說寫小字不需用到腕之類的話,那我說你和高手之間只是一個腕的距離),還要同步感應照顧疏導筆毫的反彈指向,這樣對精神的集中力對耐心的持續性對動作的精準度都是極高的考驗!不是時時都能保持著的!不知不覺就降了維度了,人,總會偷懶,活是挑簡單的幹,王羲之也不會每次書寫都豪華出擊的,也累啊,書寫是運動式的,瞭解些了嗎?永遠不要學那些執筆姿式隨意持筆姿勢鬆垮垮的大師,大師為了表示有資格做大師就展示了揮手即來手到擒來隨心所欲的瀟灑勁兒,你不能,要老老實實的,任何運動選手在練習的時候都是招式分明一絲不苟的。 書法是真愛,這時的王羲之醉了,後面還能寫好字,想必是微醉吧。微醉,男人都懂,此時狀態大勇,王羲之哪有不懂 !思維和手腕都進入了高能區,旁邊還有高手們的聲聲喝彩!此情此景,王羲之無可救助地陶醉了,不為醉酒,是為醉愛最愛的書法!最愛的寶藏裡面,有平時不常用到的4D筆法,此時不幹更待何時?好!寶劍出鞘,4D劍法一出,名動古今的蘭亭序誕生! 風吹過,雲湧過,天大地大,古今如一,就是不見第二篇蘭亭集序!為什麼,為什麼。寶劍出鞘,瀲灩劍氣繞指留,蘭亭筆法是運動把式了,她雖然可以被接近,但從未被複制!馬拉多納那個最精彩的連過五人的進球,眼花繚亂行雲流水的推進,註定是足球場上的絕美,因為那是球場上雙方隊員和馬拉多納恰好的共同合力演繹。蘭亭集序的那個群解散了,群主王羲之和他的小夥伴們也就各散東西了,無論如何,蘭亭序又怎能再寫一出?!

    蘭亭筆法是如此出種,即使放回王羲之的其他書作比較依然如此,上面說了,這是不矛盾的。說蘭亭序集不是王羲之所書的,那說明了他對書法筆法的認識理解還不夠。

  • 3 # 坂煙

    曦之的《蘭亭序》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關於現在的蘭亭版本,大部分人都認為不是曦之之真跡了,關於《蕭翼賺蘭亭圖》相信書法愛好者都知道,老唐對蘭亭愛到如此地步,相信他會讓原版和其身首相伴千古,一個帝王的身份,能做到這些實在不是一件難事,而當今大多數人都認為蘭亭書法是後來的馮承素寫的,到底何人所寫,所臨,都沒有準確的資訊可考證,其實我們現在也沒必要再糾結這個問題,現在的蘭亭序書法,有誰能站在它的肩膀上忽略它的存在,我想沒有人能撼動它的地位吧,不過個人認為,蘭亭序不一定就是天下第一行書,我個人更鐘愛於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至於當代的排名,那不過是當代人的心理需要吧,非要排出一個一二三天下行書,至於有多大意義,不見得吧。

    總之,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我覺得可以消停了,而更多的經歷是放在作品的本身,一點愚見而已!

  • 4 # 點墨堂主

    書法進入魏晉,琅琊王氏一脈書法冠絕,一脈相承,在歷史上留下許多佳話。個人認為,王氏一脈之所以書法流傳千古,跟我們當下所說的“家風”有很大關係,試想一個出身書香門第的孩子,透過耳讀目染,加上勤奮不止,在書法上有所建樹完全可以理解。

    史料顯示,王羲之初學衛夫人,後學於鍾繇,再後遊歷山水,遍學各家,遂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無論是楷書《孝女曹娥碑》《佛遺教經》,還是行書《蘭亭序》《洛神賦》,亦或草書《十七貼》,都是書法史上一座座巍峨豐碑。

    魏晉時期沒有印刷術,人們學習書法大多透過碑刻或拓片,在一次次傳刻中,因為所持版本不同,刻匠不同,一種字帖就會出現不同版本。

    到了唐代,李世民非常喜歡《蘭亭序》,自己學習之外,就讓馮承素臨摹《蘭亭序》送給他喜愛的大臣。馮承素採用雙鉤摹法臨摹出的《蘭亭序》成為現在最有價值的版本。因為,一,當時被臨摹的極有可能是真跡;二,馮承素本身就是書法大家。

    唐太宗終生臨摹《蘭亭序》,其書法水平了得,一幅《醴泉銘》石刻名垂千古。史傳他臨終想把《蘭亭序》帶入昭陵,甚至讓高宗發誓。

    然而,也有傳說高宗最終還是把這幅珍品留在了自己身邊,最後有被武則天得到。經過刻苦學習,武則天書法作品突飛猛進,從武則天留世的《昇仙太子碑》可以看出,武則天學習的也是二王一脈。也有傳說,武則天臨死前,把《蘭亭序》帶在了自己身邊。

  • 5 # 六翮道人

    感謝邀請。本人所見世傳《蘭亭序》墨本,皆非王右軍真跡。所謂下真跡一等。虞伯施所臨本,被乾隆譽為八柱第一。褚登善所臨有二,一為絹本,另一為領字從山本。馮承素所臨為神龍本。其次有定武刻本,湯刻,張刻皆末見墨本。傳右軍真跡伴昭陵,雖末多考,然已信之。上述諸家所臨《蘭亭序》足見書學之道深遠,書藝法要精微。期待此神物早日與世人相見,再現昨日風采。往昔輝煌!

  • 6 # 墨魚軒書畫

    謝謝邀請。《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對於《蘭亭序》的作者而言千百年來大家都認為是王羲之。而且在學術界裡也都認為《蘭亭序》是王羲之經典之作,但是對於《蘭亭序》的真跡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它並沒有真的流傳下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只是唐代馮承素的摹版而已。

    那麼對於《蘭亭序》的真跡問題,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在當時就進行了一次非常大的討論,也被後來人們稱為“蘭亭論辯”。其實關於《蘭亭序》,在古代中就有很多的傳說,說當年唐太宗得到了“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非常的喜愛,所以在臨終的時候就對李治說,等自己死了自後就把《蘭亭序》作為隨葬品埋進昭陵;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武則天去世的時候,把《蘭亭序》帶進了乾陵;最後一種說法就是太平公主借出宮後遺失了,後來就遺落到了民間。

    現在看來,且不論真假,蘭亭序本身書法高雅就好,是古代先賢書家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就象毛主席當年批覆“蘭亭論辯”時說的“筆墨官司,有比無好”。

  • 7 # 湘順1

    《蘭亭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當時的一些名士王羲之、謝安、孫綽、王獻之等人,在浙江會稽的蘭亭舉行了一次盛大的詩酒會。參加這次宴會的共有41人。他們在溪水旁席地而坐,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作序,這就是價值連城韻高千古的《蘭亭序》!今日所見之《蘭亭序》皆為唐人的臨摹本式刻本。存世《蘭亭序》墨跡以唐朝馮承素"神龍本"臨摹最為出名,最接近原帖的版本。摹寫精妙,絲絲入扣,用筆反覆偃仰,變幻無窮,墨氣隨濃隨淡,自然天成。是歷代書家頂禮膜拜的傑作,趙孟頫終生臨摹《蘭亭序》法帖!《蘭亭序》從第一個字"永"到最後一字“文",從容不迫,氣貫始終,使眾多的變化自然和諧地統一起來。難怪書法大家董其昌評《蘭亭序》的章法為古今第一!

    從以上可以看出《蘭亭序》是王右軍書聖的韻高千古的傑作!是真正一代傳一代的傑作!我幾十年從不同角度練習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 8 # 臨池管窺

    我認為十之八九不可信。

    談起魏晉書法,是一段離我們太過久遠的歷史,久遠得有如神話一般;然而它又太過真實,真實得至今還令我們心追手摹。

    王羲之~神話的主角,他留下的隻字片牘,已然成為了這段神話的佐證。然而,被人們奉為“天下第一行書”,赫赫巨跡的《蘭亭序》,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卻使人疑竇叢生。

    第一,史料缺憾

    能證明《蘭亭序》出自王羲之之手的最可靠史料莫如《世說新語》了,但其中只是記載了《蘭亭集序》的文章出處,並沒有直接指出此序就是王羲之所書。包括被世人廣為引用的何延之《蘭亭記》,也只是唐人所著,只有孤證沒有旁證,因此真實性未置可否。

    其二,書跡矛盾

    從現存王羲之摹跡來看,最可信的莫如武朝所摹拓的《萬歲通天帖》、日本唐存的《喪亂》、《初月》、《孔侍中》等寥寥數帖(其中考證出處略)。如果以此對照《蘭亭》,則風貌明顯不是一人所書,連筆法都相距甚遠。東晉書風遒而勁;唐代書風尚肥而綿;南朝書風講細而媚。反觀《蘭亭》書風似乎介於南朝與唐之間的過渡字型,更接近於智永和尚的書法風貌,他所書《千字文》裡許多字與《蘭亭》便如出一轍,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他對二王書風的繼承和蛻變。因此,我更贊成《蘭亭》是智永所書一說。

    三、時代疑雲

    《蘭亭》出世以前,品書論書之著浩如煙海,卻沒有一篇書論和書者提及於此。雖然中晚唐的一部《隋唐嘉話》裡提到了《蘭亭》的出處及流傳過程,但也沒有旁系佐證,雖不排出作者參考了已佚散的一些資料,但今人已不得而見,故不可視此為“鐵證”。

    唐代承南朝舊制,開國之初以孝文治天下,設“弘文館”,以名家教授書藝,不久即推王羲之上位“書聖”。以當時的“政治形勢”,以及王羲之的書藝人品,無疑契合了“時代潮流”,於是與此“地位”相襯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由此應運而生。這一論斷既可解釋《蘭亭》的諸多疑團,也符合邏輯。

    《蘭亭》之謎延續了千年,並可能將一直延續下去。可以做個設想:如果《蘭亭》證實不是出自王羲之之手,華人對《蘭亭》會側目待之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蘭亭》已成為中國文化的家徵,已是華人於傳統文化的寄託,不論《蘭亭》的謎底如何,都絲毫不損減它的魅力與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職場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人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