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派拉特之書

    傳說中的「黃金三角」理論,它的立論基礎是指當建築物倒塌撞擊在物體或傢俱上時,使靠近它們的下方會留出一個空間,而利用這個空間的人免於受傷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為這套理論,大家開始認為地震時要躲在傢俱旁的空間求生,但國內外早就有許多防災專家都對這個說法的不合理性提出說明跟論證,其實地震造成人命傷亡最主要的殺手是來自於我們身邊的建成環境,我們可能會遇到這威脅包括物品掉落砸傷、重型傢俱位移或是建築物倒塌等威脅,很多最可能發生的狀況是黃金三角理論沒有考慮到的。

    其實正常的抗震保命3步驟:分別是趴下、掩護、穩住並抓住桌腳,在地震時很多人第一時間會驚慌失措而到處奔逃,但我們無法預測傢俱、物品是否會砸下來,如果是一直倉皇地逃跑,很有可能會被砸傷,錯過自保的機會,也讓受傷、死亡的機率大增。

    除了這些之外,大家平時在家中就要固定好傢俱,以免地震時因為搖晃而壓傷人。逃跑的時候,應該要秉持著「先求活命,再求逃出」的觀念,先尋找遮蔽物如桌子等空間躲避,等待狀況緩和之後,再來想辦法呼救及脫困。

  • 2 # 梨城有胖傑

    一但發生地震,條樓一二層的家人們因及時跑往空曠區,三樓以上的家人應該到衛生間或是廚房進行躲避,因為衛生間和廚房在房屋建造時,鋼筋分佈比樓板別的地方多,這些多出來的分佈筋,可以有效的起到加固的作用!在夜晚睡覺時,做到床頭放手電的習慣,一但在夜晚發生地震在躲避到廚房和衛生間時,可以及時的拿上手電,飲用水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在後期救援中也許就是一把小小的手電救了自己的命,也許只是一口水就可以使生命得到延續。

  • 3 # 阿醜63

    如果當時你還清醒的話,首要的事情是要冷靜。然後根據平常學到的防震減災的知識,做出下一步行動。看好出逃的路徑,或蹲在小屋頂房間的角落中防止餘震發生。如果不幸被建築物壓在底下,可以不斷敲擊能發聲的物品,引起外界的注意,儘快解放自己的生命。當然這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主要還得自己靈活變通。

  • 4 # 震長

    萬一遇到地震,特別是遇到破壞性大地震,要是能正確躲避、科學避險,這就會在地震中有效保護自己。

    那麼如何科學避險呢,當地震時如果人正好在室外,這是最幸運的,但仍要注意躲避,要快速遠離高大建築、廣告牌、路燈、高架橋等,儘快跑到空曠地帶上躲避。

    如果人正好在室內,這時會比較麻煩,首先要快速躲避,快速找到合適的掩護如桌子、寫字檯、長凳等傢俱,儘量讓身體躲到這些傢俱下面,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就緊貼內部承重牆作為掩護,躲避時身體儘量蜷曲縮小,臥倒或蹲下,用手或其他物品及時保護頭部。

    其實地震發生時,劇烈的晃動讓人非常害怕,十分慌張,在躲避時未必能完成做到,但要記住基本的原則,那就是伏地、遮擋、手抓牢,這也是國際公認的科學避險做法。

  • 5 # 54潘強

    我身處農村 樓房不超過三層樓 遇到地震在一樓趕緊往開闊地跑 二樓 其實不高 可以選擇跳窗然後跑 三樓是堆雜物一般不會有人的 所以還是農村好

  • 6 # 綜藝圈

    私心覺得這個問題真的不適合抖機靈,雖然『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這類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有道理,但是掌握更多的自救知識自救技能,是絕對能在災害發生時增大我們的生還機率的。

    所謂『小震』、『大震』等等,其實都是非常泛的描述,都是對地震級數或破壞力的一種形容。但具體到每位不幸直面自然災害的個人來說,從來都不存在什麼大小之分,有的只是生死之隔。

    夏季是自然災害的高發季,上面的回答其實都比較詳細了,在這裡只是對地震自救稍微做些強調和補充。另外,也想把颱風、泥石流等其他災害的應對措施做一些介紹。

    --------------------如何應對地震------------------------

    有研究稱,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到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這也就意味著,災害真正發生的時候,我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冷靜下來,並根據自己所在的環境做出自救反應。

    室內避難:(不可跳樓或乘坐電梯逃生)

    迅速關閉電源、燃氣 → 選擇開間小的地方躲避(遠離易碎品與懸掛物) → 用被子、枕等物品保護頭部 → 等待震感過後迅速撤離

    室外避難:

    儘量待在空曠地帶,不要進入較為狹小的街道,遠離電線杆、高大建築物、大型廣告牌等。

    野外避難:

    遠離山崖、陡坡,小心高壓線,山區地震極易引起塌方或滾石,地震時要儘快離開陡峭山坡。

    遇到特殊危險時的應對方式——

    燃氣洩漏:用溼毛巾捂住口、鼻,絕對禁止使用明火,震後儘快轉移。

    遇到火災:趴在地上,用溼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要匍匐、逆風而進。

    毒氣洩漏:不要向順風方向跑,儘量繞到上風方向,並儘量用溼毛巾捂住口、鼻。

    如果不幸在地震中被壓在封閉空間內——

    儘量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

    搬開身邊可移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但搬不動時也千萬不要勉強,防止雜物進一步倒塌;

    想辦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防止餘震時發生更嚴重的埋壓;

    室內設施如電源、水源等不要隨便使用,也不要使用明火;

    如果聞到煤氣或煙塵等令人不適的味道,要設法用溼衣物捂住口鼻;

    當感覺到外界有救援人員時,要及時發出求救訊號,如敲擊物體等引起救援者的注意,並指示被困的方位。

    --------------------如何應對臺風------------------------

    最優自救方式:不出門。

    接到颱風警報後,儘快準備好手電筒、蠟燭、足夠的食物、飲用水及常用藥品;

    颱風來臨前,要把陽臺、窗外的花盆等物品移入室內,同時把門窗捆緊栓牢,避免外出,如遇打雷,要停止看電視打電腦,切斷各類電器電源,防止發生雷擊或觸電事故;

    颱風來時大浪極其兇猛,千萬要遠離海灘,不要下海;

    公路交通最容易受到颱風影響,如果一定要出行,儘量避免自己開車,如果颱風到來時在室外來不及回家,應及時尋找安全地帶,絕對不要在大樹下、臨時建築物內、廣告牌下避風避雨。

    --------------------如何應對洪水------------------------

    最優自救方式:留意天氣預報,提高警惕,儘量在洪水到來之前撤離到安全區域。

    如果洪水到來時來不及撤離,要就近向山坡、樓房、避洪臺等地轉移,或爬上屋頂、樓房高層等高地暫避;

    如果暫避地點有被淹沒的趨勢,迅速找一些門板、箱子、大塊的泡沫等能夠在水上漂浮的材料紮成筏逃生;

    如果被捲入洪水之中,要儘可能抓住能夠漂浮的物體;

    逃生時要向行洪道兩側快速躲避,遠離電線斷頭等危險物體,防止觸電。

    --------------------如何應對山體滑坡------------------------

    最優自救方式:識別前兆,儘快撤離。滑坡的前兆是:出現泉水突然乾涸、井水位突變、岩石發出開裂聲、動物驚恐異常等不正常現象。

    如果在山中遭遇暴雨,一定不要在低窪的谷地或陡峭的山坡下停留躲避,暴雨停止後也不要急於返回溝谷之內;

    發生滑坡時要向兩側逃離,不可順著滑坡向上遊或下游逃離,更不要停留在凹坡處;

    如果滑坡呈整體滑動,可以在原地抱住大樹等較為結實的物體。

    --------------------如何應對泥石流------------------------

    在泥石流高發地帶,每次出行前都要收聽當地天氣預報,注意有無暴雨預警,雨天不要貿然出行或進入山區溝谷等危險區域;

    在外留心周圍環境,特別警惕遠處傳來的土石崩落、洪水咆哮等異常聲響。如果在上游地區發現了泥石流現象,應設法立即通知下游區域;

    逃生時不要留戀財物,聽從指揮,迅速撤離危險區,成功撤離後不要貿然返回;

    野外紮營時要選擇平整的高地作為營址,避開有滾石和大量堆積物的坡下、山谷或溝底。

    --------------------------------------------------------

    大家可以看到,這些自救措施之中有很多都是相通的,比如災害發生時要保持冷靜、注意保護頭部,逃生時避開危險區域等等。衷心希望大家永遠都不必用得上這些方法,但也真的建議各位,至少至少,要稍微瞭解一些基本的自救常識。

  • 7 # 生活三分

    『小震不用跑,大震跑不了』這類的話從某種意義上說也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掌握更多的自救知識自救技能,是絕對能在災害發生時增大我們的生還機率的。畢竟,誰能幸運到直接被震ko。

    所謂『小震』、『大震』等等,其實都是非常泛的描述,都是對地震級數或破壞力的一種形容。但具體到每位不幸直面自然災害的個人來說,從來都不存在什麼大小之分,有的只是生死之隔。

    夏季是自然災害的高發季,上面的回答其實都比較詳細了,在這裡只是對地震自救稍微做些強調和補充。另外,也想把颱風、泥石流等其他災害的應對措施做一些介紹。

    有研究稱,破壞性地震從人感覺到振動到建築物被破壞平均只有12秒鐘,這也就意味著,災害真正發生的時候,我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冷靜下來,並根據自己所在的環境做出自救反應。

    室內避難:(不可跳樓或乘坐電梯逃生)

    迅速關閉電源、燃氣 → 選擇開間小的地方躲避(遠離易碎品與懸掛物) → 用被子、枕等物品保護頭部 → 等待震感過後迅速撤離

    室外避難:

    儘量待在空曠地帶,不要進入較為狹小的街道,遠離電線杆、高大建築物、大型廣告牌等。

    野外避難:

    遠離山崖、陡坡,小心高壓線,山區地震極易引起塌方或滾石,地震時要儘快離開陡峭山坡。

    遇到特殊危險時的應對方式——

    燃氣洩漏:用溼毛巾捂住口、鼻,絕對禁止使用明火,震後儘快轉移。

    遇到火災:趴在地上,用溼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後向安全地方轉移,要匍匐、逆風而進。

    毒氣洩漏:不要向順風方向跑,儘量繞到上風方向,並儘量用溼毛巾捂住口、鼻。

    如果不幸在地震中被壓在封閉空間內——

    儘量避開身體上方不結實的倒塌物、懸掛物或其他危險物;

    搬開身邊可移動的碎磚瓦等雜物,擴大活動空間。但搬不動時也千萬不要勉強,防止雜物進一步倒塌;

    想辦法用磚石、木棍等支撐殘垣斷壁,防止餘震時發生更嚴重的埋壓;

    室內設施如電源、水源等不要隨便使用,也不要使用明火;

    如果聞到煤氣或煙塵等令人不適的味道,要設法用溼衣物捂住口鼻;

    當感覺到外界有救援人員時,要及時發出求救訊號,如敲擊物體等引起救援者的注意,並指示被困的方位。

    大家可以看到,這些自救措施之中有很多都是相通的,比如災害發生時要保持冷靜、注意保護頭部,逃生時避開危險區域等等。衷心希望大家永遠都不必用得上這些方法,但也真的建議各位,至少至少,要稍微瞭解一些基本的自救常識。

    四川,新疆的同胞們,祝你們平安!

  • 8 # 民眾之音

    當突發情況來臨的時候,事先想好的應急方案都顯得很無效。那個時候你會考慮很多東西,陷入選擇恐懼。當突發情況來臨之際,必須保持清醒,當機立斷。

    下面講一個我遇到的地震吧(反面教材)。

    2017年8月9日7時27分,新疆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當時我還在睡覺(時差2小時),地震來臨時,樓下的戰友把我們全部叫了起來(當時都睡著2樓)。

    當時一直在床上想這些事情,直到最後連拖鞋都沒有穿,就穿了一個內褲跑 出去的。

    地震由:預震—強震—餘震組成,最佳逃生時機是預震與強震中間的空餘時間,通常10到20秒。

  • 9 # 奇聞屋

    如果住的高層不能坐電梯,需要走樓梯,如果地震的厲害馬上跑到家裡最小的房間,最好是儘量離水源近點,以備以後等待救援時間長,一定要躲在房間的角落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可憐”與“可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