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唐伯虎點茴香

    很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

    我是1990年10份的,準確的說,我還沒有到30歲,但是看到這個問題,我還是忍不住要回答一下。

    淨資產情況:在我們的省會城市有一套100㎡+的房子,買的時候85w,現在市值大概100w左右,首付35w。銀行裡的存款基本上沒有,因為我有投資理財的習慣,所以我會把錢放到基金裡進行投資,現在基金賬戶裡的資金大概是34w。還買了一份商業保險,已經交了2.3w。Ok,總共的淨資產50w+34w+2.3w=86.3w;

    負債情況:買房貸款50w,信用卡欠款21w(套現用理財投資,沒亂花)。總負債額71w。因為我負債都不是用於個人的消費,所以都算是良性負債,尤其是信用卡負債,每個月能夠給我盈利1000塊左右。

    總結一下:像我這樣的資產負債情況,應該算是比較好的。我是來自一個貧困的家庭,從大學畢業的時候身上只有3000塊,自2012年7月踏入工作至今,將近八年,我的財富積累算是比較快的。

    財務自由方面,財務自由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相信,按照我現在的理財狀況和理財心得堅持走下去,我計劃40歲的時候達到財務自由狀態,希望朋友們能夠見證我的成功。

  • 2 # 頭癢的火柴棍

    是啊,我就是第一批…唯一的負債就是每個月一還的花唄,這一點很感謝我的父母,房子和車沒花我一分錢!也感謝我自己的選擇,和父母在一個城市,這並不是我沒有理想。我更切實際一點,因為靠自己沒法生存的城市即使再華麗我也不會久呆!

    財務自由恐怕還沒比較遠,現在自己做點小生意…

  • 3 # 愛折騰的萬里

    感謝受邀回答這個問題。

    我不是90後,我是89年的,至於這樣的問題,我回答起來也很尷尬!實話說,我沒有存款,也沒實現財務自由,是個別人眼中的失敗者。還在迴圈著先花信用卡和工資還信用卡的生活中。我在努力改變著現狀,只是目前來說一直還未成功/(ㄒoㄒ)/。

    過度的提前消費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我想這個事實經過這次疫情,很多人都已經感受到了。這需要我們學會一些理財的方法,合理配置家庭收入。

    但我不認為年齡應該與存款數進行繫結,這和用存款來定義成功是一樣的。沒有可比性,且對個人是沒有實際意義的。比如一個小縣城剛二十出頭的毛頭小子,剛步入社會就擁有十萬的存款,而另一位是十來歲、家中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生活的一線城市的個人十萬存款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的,沒有可比性。又比如一位高學歷、高職位的年輕人,即使他現在沒有存款,而憑他擁有的隱性資源,他將來的生活又何足畏懼。再比如一個廣州獵德村的村民,手上二三十套房子,一套自住,無數套出租,即使他現在沒有存款,他的固定資產也會帶給他源源不斷的財富。所謂的那些多少歲應該對應多少存款的文章、帖子,無疑都在販賣焦慮或是炫耀資本。這就好比拿一個手術95%的成功率來說一樣,對於我們個人來說這個數字是沒任何意義的。

    其實我們更多應該去關心我們自己的生活過的是否快樂,我們每天是否有收穫,心靈是否靜謐充盈,是否對家人、朋友、社會做出了幫助貢獻……錢僅僅只是用來衡量的方法之一。其實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很難實現所謂的財富自由的(當然您可以把我這句當做小人物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都只是用時間和身體健康來換取一定的收入,即使是高收入人群。當然對於已經達到財富自由的人,也很難關注到類似的問題和看到我這樣的文章了。這裡我來分享一些讓自我內心充盈的方法,我個人的方法。

    1、把目光轉到我們自己身上而不是與他人做對比,這樣我們內心就會沉穩下來,不會盲目的焦慮。著手眼前,把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逐一解決才是關鍵。著重自身的成長,例如每天可以抽出一小時時間來學習感興趣的事情。

    2、減少不必要的開支。例如:刷淘寶時,眼前突然一亮要買件衣服。

    3、轉嫁一定的風險。例如:為自己及家庭成員配置合適的保險。我們都知道為自己的愛車入一份保險,但總是吝惜給自己入保險。選擇恰當的保險可以轉嫁很多風險,這好比自己不幸遭遇搶劫,卻在大衣櫃的衣服裡找到幾百塊錢一樣。

    4、定期的家庭聚會或是朋友聚會(不是狐朋狗友,是可以一起積極向上的朋友)。與信任的人交流心得感受,誠實表達自己的內心、經歷。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去嘗試很多事情來擴充套件自己的經歷,但我們可以與信任的人分享交流,來擴充感受經驗。

    5、每月預留一些錢,讓自己作一下。我稱之為“胡作基金”,當生活總是過著一成不變時,人難免都會有些疲憊,而給自己設立這一項,就是來點燃一下自己。當然為了可以瀟灑的大一些,可以再剋制一下自己,積累每月“胡作基金”。

    6、認真工作。這一點我認為非常重要。不管是為自己還是為他人、公司工作,這樣的目的不是說為了讓自己升官,而是讓自己的時間不虛度。我相信未來工作的模式會更加趨於合作,而非是僱傭。珍稀自己的時間也是珍稀別人的時間,只有抱有這種態度,才能讓效益更大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的好運,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