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一軸長卷,流動的,舒展的,沉甸甸的,飄忽忽的,如同漫不經心的羈旅人,留下的深深淺淺的雲彩般的足跡,如果你一個不經意,留下的生命花朵,就成了指縫裡的水,只能給你曾經有過的清涼。要在生活中擷取最有典型的情節,非得有銳利的目光和高超的技巧不可。《媽媽的吻》的作者就是具有這樣的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善於透過人們日常生活捕捉心靈美的閃光,並善於把美巧妙地轉化為富有詩情的歌唱。
人世間的真情和愛,沒有比母愛更偉大更真實更無私的了,要寫出母愛最動人的一點,可選擇的角度很多,也可洋洋灑灑寫上幾十幾百甚至上千萬字,但你無論怎樣都寫不盡也小不完,然而作者卻十分巧妙地擷取最具典型意義的意象“吻”來表達,可以這樣說,如同馬克思在人們千百次所見到的商品中創造資本論一樣,具有極其本質的意義。由此我也想到了[印度]泰戈爾,想到他的《金色花》,他是這樣寫的:
“假如我變了一朵金色花,只是為了好玩,長在那棵樹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風中搖擺,又在新生的樹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麼?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溼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走到你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的香氣,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中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麼?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裡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個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在這首詩中,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裡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到哪裡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而《媽媽的吻》呢?則另一番情趣,先寫媽媽的吻溫暖了我的幼小的心,是這樣吟唱的:“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親愛的媽媽已白髮鬢鬢,過去的時光難忘懷,難忘懷,媽媽曾給我多少吻,多少吻。吻幹我臉上的淚花,溫暖我那幼小的心。媽媽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進而再寫我報答媽媽的深恩,只能還給媽媽的一個吻,又是這樣吐納的:“遙望家鄉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可愛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門,女兒有個小小心願,小小心願,再還媽媽一個吻,一個吻。吻幹她那思兒的淚花,安撫她那孤獨的心。女兒的吻純潔的吻,願她晚年得歡欣。”
如果我們細心體味一下,兩個人物的黏合點,卻由“我”一個人來傾吐,一是在母親的懷抱中,是幼年,媽媽輕輕的把我摟在懷裡,俯在我耳邊說,“一個人每天需要八個擁抱和吻,這樣就會很快樂、很幸福、很溫暖,我會給你八個擁抱和吻,每天。”我想很奇怪,但更多的是溫馨。果真,我每天都會接受到八個甜甜蜜蜜的擁抱和吻,吻幹了我臉上的淚花,在我不順心時,在我淘氣時,在我憂傷時,在我迷茫時,那一點點,那一件件,那一刻刻,拉我入懷,親我入情,撫我傷痛,吻我枯竭,激我向上,助我奮發,媽媽把心留在我身上,媽媽把情灌注在的心中,媽媽把愛灑滿在我的細胞,媽媽把青春延伸在我生命裡。我是媽媽身上的肉,是媽媽手中的風箏,她的銀絲換上我的烏髮,她的衰老換來了我的青春。我不曾查清媽媽的吻究竟有多少個,但我將確信那一定是個無限不迴圈的正值,每當我獲得勝利果實時,媽媽的吻是一滴苦口的鎮靜劑;每當我打了敗仗從戰場上走來時,媽媽的吻是一顆甜滋滋的鼓勵糖果;每當我被生活的複雜多樣搞得苦不堪言時,媽媽的吻是一種象徵信心和勇氣的堅果核;每當我想放棄,無法堅持和承受時,媽媽的吻是一縷新生的陽光。媽媽,你是春天百花散發的縷縷芳香,你是夏日碧水帶來的陣陣清涼。這一切,永恆地駐進我的記憶。如今,我已經長大成人,卻遠離了母親,媽媽,你的付出,春風會計算,夏雨會計算,秋霜會計算,冬雪會計算,正因為如此,不問我用何種方法難以報答母親的深恩,於是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還給媽媽的一個吻,讓她不再為兒擔憂,不再為兒牽掛,不再為此感到孤獨,晚年得到歡欣,這樣的真摯,這樣的深情,最能淨化人間一切的情感,使人們心靈得以昇華。
然而這樣的吻,不是一種空洞的抒發,而最讓人動情的是藉助於細節,你看家鄉是在小山村,人物借托的是“我那可愛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門”,一個“小燕子”引起多少的情感,燕子不忘舊居,依戀老家,對人深情,而我呢怎能沒有反哺之情,對母親的思念正如同母親的“白髮鬢鬢”,深深皺紋,根根記載,條條鐫刻;母親啊,你看到小燕子,就如同我依違在你的身邊,這使我想起了一篇散文,是這樣寫的:“在家門前那堵不倒的千篇一律籬笆上,我將把自己攀援成—株不忘的牽牛,紫色的喇叭始終朝向敞開著的家門,芬芳屋裡的每一道牆縫。”這或許可以詮釋我的小燕子。我還記得另一篇散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知道我的生命之旅,始終沐著一片祥和的雲光,那是母親對我的牽念。……我於母親,是愧疚的。讓你高興的事,太少太少;讓你煩憂的事,太多太多。向母親索取的愛太濃太濃,而奉獻給母親的心意又太薄太輕……母親,今晚入夢來啊,我好想好想你……”這或許可以詮釋女兒對母親的深情。
現在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如果說泰戈爾的《金色花》,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並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在文壇上引起了轟動,詩人也因之獲得了“兒童詩人”的美譽,那麼,《媽媽的吻》,它寫了一個“吻”——“我那可愛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門”,讓人物飛越到小山村——給母親一個深深的吻,描繪出女兒對母親致深的愛,以慰藉母親的思念,撫平母親的孤獨的心靈,表現出母子高尚的情感,也應是人類情感的經典,歌曲也應成為人們永恆的記憶。
精妙的剪裁,濃縮的意象,讓《媽媽的吻》具備了和泰戈爾的《金色花》一樣的意境。
生活是一軸長卷,流動的,舒展的,沉甸甸的,飄忽忽的,如同漫不經心的羈旅人,留下的深深淺淺的雲彩般的足跡,如果你一個不經意,留下的生命花朵,就成了指縫裡的水,只能給你曾經有過的清涼。要在生活中擷取最有典型的情節,非得有銳利的目光和高超的技巧不可。《媽媽的吻》的作者就是具有這樣的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善於透過人們日常生活捕捉心靈美的閃光,並善於把美巧妙地轉化為富有詩情的歌唱。
人世間的真情和愛,沒有比母愛更偉大更真實更無私的了,要寫出母愛最動人的一點,可選擇的角度很多,也可洋洋灑灑寫上幾十幾百甚至上千萬字,但你無論怎樣都寫不盡也小不完,然而作者卻十分巧妙地擷取最具典型意義的意象“吻”來表達,可以這樣說,如同馬克思在人們千百次所見到的商品中創造資本論一樣,具有極其本質的意義。由此我也想到了[印度]泰戈爾,想到他的《金色花》,他是這樣寫的:
“假如我變了一朵金色花,只是為了好玩,長在那棵樹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風中搖擺,又在新生的樹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麼?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我暗暗地在那裡匿笑,卻一聲兒不響。我要悄悄地開放花瓣兒,看著你工作。
當你沐浴後,溼發披在兩肩,穿過金色花的林蔭,走到你做禱告的小庭院時,你會嗅到這花的香氣,卻不知道這香氣是從我身上來的。
當你吃過中飯,坐在窗前讀《羅摩衍那》,那棵樹的陰影落在你的頭髮與膝上時,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
但是你會猜得出這就是你的小孩子的小影子麼?
當你黃昏時拿了燈到牛棚裡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來,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講個故事給我聽。
“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在這首詩中,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裡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到哪裡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而《媽媽的吻》呢?則另一番情趣,先寫媽媽的吻溫暖了我的幼小的心,是這樣吟唱的:“在那遙遠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親愛的媽媽已白髮鬢鬢,過去的時光難忘懷,難忘懷,媽媽曾給我多少吻,多少吻。吻幹我臉上的淚花,溫暖我那幼小的心。媽媽的吻甜蜜的吻,叫我思念到如今。”進而再寫我報答媽媽的深恩,只能還給媽媽的一個吻,又是這樣吐納的:“遙望家鄉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我那可愛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門,女兒有個小小心願,小小心願,再還媽媽一個吻,一個吻。吻幹她那思兒的淚花,安撫她那孤獨的心。女兒的吻純潔的吻,願她晚年得歡欣。”
如果我們細心體味一下,兩個人物的黏合點,卻由“我”一個人來傾吐,一是在母親的懷抱中,是幼年,媽媽輕輕的把我摟在懷裡,俯在我耳邊說,“一個人每天需要八個擁抱和吻,這樣就會很快樂、很幸福、很溫暖,我會給你八個擁抱和吻,每天。”我想很奇怪,但更多的是溫馨。果真,我每天都會接受到八個甜甜蜜蜜的擁抱和吻,吻幹了我臉上的淚花,在我不順心時,在我淘氣時,在我憂傷時,在我迷茫時,那一點點,那一件件,那一刻刻,拉我入懷,親我入情,撫我傷痛,吻我枯竭,激我向上,助我奮發,媽媽把心留在我身上,媽媽把情灌注在的心中,媽媽把愛灑滿在我的細胞,媽媽把青春延伸在我生命裡。我是媽媽身上的肉,是媽媽手中的風箏,她的銀絲換上我的烏髮,她的衰老換來了我的青春。我不曾查清媽媽的吻究竟有多少個,但我將確信那一定是個無限不迴圈的正值,每當我獲得勝利果實時,媽媽的吻是一滴苦口的鎮靜劑;每當我打了敗仗從戰場上走來時,媽媽的吻是一顆甜滋滋的鼓勵糖果;每當我被生活的複雜多樣搞得苦不堪言時,媽媽的吻是一種象徵信心和勇氣的堅果核;每當我想放棄,無法堅持和承受時,媽媽的吻是一縷新生的陽光。媽媽,你是春天百花散發的縷縷芳香,你是夏日碧水帶來的陣陣清涼。這一切,永恆地駐進我的記憶。如今,我已經長大成人,卻遠離了母親,媽媽,你的付出,春風會計算,夏雨會計算,秋霜會計算,冬雪會計算,正因為如此,不問我用何種方法難以報答母親的深恩,於是只有一個小小的心願,還給媽媽的一個吻,讓她不再為兒擔憂,不再為兒牽掛,不再為此感到孤獨,晚年得到歡欣,這樣的真摯,這樣的深情,最能淨化人間一切的情感,使人們心靈得以昇華。
然而這樣的吻,不是一種空洞的抒發,而最讓人動情的是藉助於細節,你看家鄉是在小山村,人物借托的是“我那可愛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門”,一個“小燕子”引起多少的情感,燕子不忘舊居,依戀老家,對人深情,而我呢怎能沒有反哺之情,對母親的思念正如同母親的“白髮鬢鬢”,深深皺紋,根根記載,條條鐫刻;母親啊,你看到小燕子,就如同我依違在你的身邊,這使我想起了一篇散文,是這樣寫的:“在家門前那堵不倒的千篇一律籬笆上,我將把自己攀援成—株不忘的牽牛,紫色的喇叭始終朝向敞開著的家門,芬芳屋裡的每一道牆縫。”這或許可以詮釋我的小燕子。我還記得另一篇散文中有這樣的句子:“我知道我的生命之旅,始終沐著一片祥和的雲光,那是母親對我的牽念。……我於母親,是愧疚的。讓你高興的事,太少太少;讓你煩憂的事,太多太多。向母親索取的愛太濃太濃,而奉獻給母親的心意又太薄太輕……母親,今晚入夢來啊,我好想好想你……”這或許可以詮釋女兒對母親的深情。
現在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說,如果說泰戈爾的《金色花》,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並由此生髮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在文壇上引起了轟動,詩人也因之獲得了“兒童詩人”的美譽,那麼,《媽媽的吻》,它寫了一個“吻”——“我那可愛的小燕子可回了家門”,讓人物飛越到小山村——給母親一個深深的吻,描繪出女兒對母親致深的愛,以慰藉母親的思念,撫平母親的孤獨的心靈,表現出母子高尚的情感,也應是人類情感的經典,歌曲也應成為人們永恆的記憶。
精妙的剪裁,濃縮的意象,讓《媽媽的吻》具備了和泰戈爾的《金色花》一樣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