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史匯

    周瑜的情商很高,從蔣幹盜書可以看出,他很會吃社交的3碗麵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是歷史類小說的巔峰之作。它的經典之處,一方面來自有史可依、有實可據的素材來源;另一方面將成人世界那些真真假假、是是非非的交際手段刻畫得生動不已。

    有句話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它即可以當作一部歷史擴充讀本,又可以成為教人成長的教科書。特別是那些初入社會、涉世未深的年輕人,偶爾讀一下對豐富情商有著莫大的幫助。

    三國演義·四十五回“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記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典故——蔣幹盜書。

    蔣幹,此人學才很好,與周瑜是同窗故交。蔣幹是安徽九江人,周瑜是安徽廬江人,至於二人的師父是何許人,史書中沒有提及。兩人學成文武藝後,分別投靠曹操和孫權。不要說同門師兄,就算是親兄弟在亂世中,處於敵對的陣營都屢見不鮮,諸葛亮與諸葛瑾也是身處蜀漢和東吳。

    建安年間,曹操躊躇志滿、興兵南下準備一舉掃平江東三十六郡,完成他一生念茲在茲的宏願,由此引發出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蔣幹作為曹操帳下的小官吏,官職最多跟楊修差不多,屬於行軍主簿一類的職務。因為作戰的地點是江東老家,蔣幹也隨軍出征。

    同學之間相互攀比,古往今來皆是如此。曾與自己同門學藝、年紀相仿的周瑜已經官至東吳大都督,蔣幹卻沒有出人頭地,心裡自然而然會有些著急。見到此次作戰的對手是同窗周瑜,蔣幹想當然地認為表現自己的機會來了,便主動請纓,願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周瑜來降,結果兩次中計將曹操害得苦不堪言。

    故事的經過大家都熟知,不再詳細贅述。從“蔣幹盜書”的經歷中,周瑜與曹操的表現來看,羅貫中將成人世介面對利益時,該持有的態度和採用的手段表現的淋漓盡致。

    俗話說,世界上有3種面最難吃,便是人情世故中的“人面、場面、情面”。

    的確如此,周瑜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對於同窗故交蔣幹,不可能將其冷落一旁,但他又深知蔣幹此行的目的是想遊說自己投降。一方面是友情,一方面是君臣。周瑜的表現非常理性,即交情和利益不能混淆。

    “蔣幹與我乃同窗契友,雖從江北到此,卻不是曹操的說客,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敘朋友舊交,有人提起兩家戰事,即席斬首”。

    實際上,周瑜的這番話是說給蔣幹聽,暗示蔣幹雖然是同窗,但不要替遊說之事,否則容易惹怒這幫大老粗出身的武將。再者呢,向蔣幹透露自己沒有投降之意。在東吳,周瑜可以號令眾將,投靠曹操後,不可能受到這般器重。

    周瑜的“場面”

    蔣幹沒有聽懂其中的意思,只是覺得參加宴會的人各個如同凶神惡煞一般,令人望而生畏。宴會結束,周瑜又帶著蔣幹觀看自己治理下的東吳,將士威風凜凜、兵甲刀槍亮眼,周瑜是想透過製造大場面的方式,進一步打消蔣幹的圖謀不軌。

    周瑜的“情面”

    周瑜也不想害死蔣幹,透過宴會的“人面”和觀看東吳將士的“場面”兩層關卡,點撥蔣幹迷途知返。蔣幹有點“豬油蒙心”不忘使命,壓根沒有深入思考。直到二人來到周瑜寢臥同床而睡時,周瑜才將假情報放在桌上,讓蔣幹成功地完成“盜書”。

    從這段描述中,足以見得周瑜情商之高。面對蔣幹,周瑜為了吃好“人面、場面、情面”3碗麵,他先用前邊的兩碗,儘量提醒保護蔣幹,讓他不要參與這場生死的搏鬥,吳蜀與曹魏之間的戰爭,不是蔣幹可以玩得起的遊戲。周瑜是做過充分的思考,如果蔣幹前來遊說,憑藉周瑜的智商和情商,想讓蔣幹上套,大可不必花費如此多的心思,還得找這麼多人陪演三場戲。他能夠20多歲便坐上東吳的大都督,足以見得他的本事有多強大。

    周瑜經過2次提醒,蔣幹依然沒有醒悟。從周瑜的角度來說,他也算是仁至義盡,畢竟君臣大義面前,有些話他不能說破點透,他能做的只有旁敲側擊,蔣幹能不能悟透,那是另一回事了。

    有句俗話說的好“聽話聽聲音”,中國的語言魅力正是如此,有時候很多話,咋一聽沒有什麼不同,若是結合所處的環境和所面對的人,以及自己所求的事,再深入思考就會發現“弦外之音,綿綿久遠”。

  • 2 # 不懂球愛聊球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就三國演義來說,整個書的中心思想就是褒獎蜀劉,其他的曹魏和孫吳那就是能貶低就貶低。

    在這個過程中曹操和周瑜是最厲害的受害者。

    曹操嘛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給搞得人設崩塌,而周瑜呢也是如此。

    給說成是一個心胸狹窄的人,而且還把人家的特色給偷盜出來隨便安插在別人身上。

    如果我們沒有去更好的瞭解過周瑜的話,那我們可以從我們上學的時候所學習的文章中瞭解到那麼一點點,羽扇綸巾了絕對不是描寫諸葛亮的對吧。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的,羽扇綸巾正是周瑜的一個特色,在三國演義中卻被安排在了諸葛亮身上,這讓周瑜和誰說理去呢?

    二一個把周瑜寫成是心胸狹隘的人,這個就更無法容忍了,周瑜是誰啊,是和孫策同期就出來的人,可以說孫策在東吳稱霸有一半的功勞都在周瑜這裡。

    如果說他心胸狹隘,孫策會在彌留之際告訴孫權讓外事多問問周瑜嗎?如果說周瑜是心胸狹隘之人,那可能孫策在離去之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替自己的弟弟給把周瑜處理掉吧。畢竟如果周瑜有什麼想法的話孫權好像也沒有什麼能力阻止。

    但是我們都知道事實上並不是三國中那樣說周瑜是一個會活活被氣死的人,這樣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能夠追隨孫策打天下,能夠幫助孫權守東吳的大都督的。

    周瑜的能力完全是被演義給耽誤了,我們很多人認識的周瑜都只是從演義中來的,但是這是不正確的。

    所以說,演義就是演義,和實際情況是有一定的偏差,我們一定要知道這其中的差別。

    這樣,我們在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時候就不會走彎路了。

  • 3 # 來自桃花源

    《三國演義》取材於陳壽的《三國志》。陳壽蜀國人,遂以蜀漢為正統,對魏吳多貶詞。而羅貫中老先生更是將曹魏貶得一無是處,特別對曹操定位於奸雄。

    對於吳國,羅貫中也無好感,即使像周瑜這樣的優秀將才也被他弄成心胸狹窄、鼠肚雞腸之人。歷史上的周瑜,風流倜儻,文武雙全,且多才多藝,棋琴書畫無所不精。特別是音樂,有種說法就是:曲有誤,周郎顧。

    周瑜聯劉抗曹,火燒赤壁,展示了一個帥才運籌帷幄的指揮能力。但羅貫中卻將火燒赤壁的功績多半記於諸葛亮頭上,因為東風是諸葛亮借來的。

    羅貫中還不如蘇軾公正,蘇軾遊赤壁時對周瑜可是十分仰慕:雄姿英發,綸巾羽扇,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歷史上的周瑜對三足鼎立建立孫吳政權居功至偉,可謂是鞠躬盡粹,最後積勞成疾,36歲便英年早逝了。

    可羅貫中筆下的周瑜,心胸狹窄,嫉妒諸葛之才,幾次欲殺皆失敗。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三國演義》太著名了,因此大家印象中的周瑜便成了小人。

  • 4 # 我的刀找不到了

    三國演義就一小說,和現在的網路小說沒啥區別,沒什麼研究價值,一天天的一群人閒的蛋疼,研究各種小說,浪費資源

  • 5 # 荷馬詩人

    三國演義只是小說,真正的歷史記載在陳壽的三國志,三國演義只是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歷史上的周瑜確實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英雄人物。

  • 6 # 銀號角樂團阿東

    《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是羅貫中貶低了形象,抬高了諸葛亮。建議看《三國志》。歷史上的周瑜志向遠大,胸懷廣闊。先介紹一下週瑜的歷史吧!

    周瑜介紹:周瑜(175-210年),字公瑾,人稱周郎。東漢末年三國名將,安徽廬江舒縣人。官封三國東吳大都督,官宦世家,出身大族,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朝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

    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兵討董卓時,他家人住在壽春,當時孫堅長子孫策與周瑜同年出生,而且在江淮一帶很有名氣。周瑜慕名前去拜訪,勸孫策帶母親弟弟移居廬江舒縣,孫策聽從了他的意見。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交好。初平二年(191年),孫堅死後,孫策帶家人搬離了廬江。

    丹陽借兵,孫策平江東之戰。興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為丹陽太守的從父周尚。正好孫策率軍入歷陽(今安徽和縣西北),將要東渡長江,於是寫信給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孫策,給他以大力支援。孫策十分喜悅,說:“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建安四年(199年)孫策要攻打荊州,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隨軍征討。十二月,孫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虜獲袁術手下劉勳家人及他們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二女皆國色天姿,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孫策對周瑜說:“橋公之女,雖經戰亂流離之苦,但得我們二人作女婿,也足可慶幸了。”接著進攻尋陽,敗劉勳,第二年年初討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廬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來鎮守巴丘。

    聯劉破曹,赤壁之戰。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本意與曹操一戰,向下詢問計策。然而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赤壁之戰地圖,重臣謀士張昭和秦松更是支援投降曹操。於是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

    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先是指出:曹軍遠途跋涉,疲憊不堪;天氣寒冷,馬沒有草吃;北方人慣習陸戰不擅水戰,水土不服;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一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孫權感嘆道:“曹操想要廢漢自立很久了,只是忌諱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只留下我,我和曹操勢不兩立,你所說的話甚合我意,這是天把你賜給我了!”

    安邦重臣。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孫權統業時,年齡尚小,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張昭和周瑜等人認為孫權能與他們一起成就大業,所以傾心服侍他。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周瑜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突然病卒,年僅三十六歲。孫權聽聞哭泣道:“公瑾有王佐之資,然而壽命短促,我還能依賴什麼呢?”又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孫權稱帝后,對公卿說:“如果沒有公瑾,我是當不上皇帝的。”

    親屬成員。祖輩周景:字仲饗,周瑜從祖父(或從祖),周興之子,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陽鄉侯。父輩周尚: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異之兄,存疑),官至丹楊太守。周崇:周瑜從父,周興之孫,周景長子,嗣安陽鄉侯。周忠:周瑜從父,周景之子,官至太尉、錄尚書事。妻妾小喬:橋公次女,大喬之妹(古代“橋”與“喬”為一個字。)平輩周暉:周瑜再從兄,周忠之子,官至洛陽令。子侄周循:周瑜長子,官至騎都尉,娶公主孫魯班(孫權與步夫人之女)周胤:周瑜次子,娶孫氏宗室女,興業都尉,封都鄉侯,因罪免周妃:周瑜之女,一說名為周徹,嫁太子孫登(孫權長子)周峻:周瑜兄子,官至偏將軍。孫子周護:周瑜從孫,周峻之子。

    小說《三國演義》裡為了凸顯諸葛亮的智慧,對歷史上的周瑜形象做了較大的改動,並虛構了較多的情節,如赤壁之戰,周瑜的主張不太明確,是戰是和躊躇不定,諸葛亮借曹操修築銅雀臺欲奪小喬之事,智激周瑜,堅定周瑜抗曹的決心。 曹操命周瑜同窗好友蔣幹勸降周瑜,周瑜設下計策,假裝友善,偽造了曹操水軍都督蔡瑁、張允寫給周瑜的降書讓蔣幹發現,上演了一出“蔣幹盜書”的好戲,為赤壁之戰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後來周瑜勸誘諸葛亮投吳不成,下定決心必除之而後快。正巧劉備甘夫人去世,周瑜向孫權提出假意要把孫權之妹許配劉備,實則引誘劉備來東吳的妙計。然而在諸葛亮的三個錦囊和吳國太喬國老的“胳膊肘往外拐”的態度下,周瑜的計策被一一化解。諸葛亮三氣周瑜,致使周瑜吐血而亡。周瑜死後,孫權厚待他的遺孤。

    諸葛亮設計,假裝主動為周瑜弔喪,從而給眾人留下諸葛亮寬厚大度,周瑜小氣不能容人的印象。這是小說裡的情節,雖然膾炙人口,但終是虛構事件,與歷史不符。

    事實周瑜為人寬宏,唯獨程普與他不睦,程普認為自己年長,經常凌辱周瑜。周瑜降低自己身份,始終不與他計較。後來程普敬佩服他,對別人說:”和周公瑾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醉了。“後來用於比喻與寬厚人交,不覺心醉,令人敬服。

    作為一位青年才俊,周瑜頗受士大夫喜愛稱羨,是唐詩宋詞裡提及頻率最高的一位三華人物之一。較為膾炙人口的有,杜牧的“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范成大的“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 強虜灰飛煙滅。”更是描繪出了一代英雄豪傑的灑脫和氣度,值得一提的是,“羽扇綸巾”作為常見的儒生打扮,本是蘇軾對周瑜的描繪,後來卻多化用在諸葛亮身上,成為了諸葛亮的經典形象。

    李白: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初張照雲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 7 # 韶華傾夢

    對於流傳下來的演義版本,大多數是根據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演變而來的,而它們多數遵從“尊劉貶曹”的思想,故而也會對周瑜這一人物產生影響。

    其一,“一山不能容二虎”。羅貫中寫這本書就是為了突出劉備集團的,其他的都是配角,並且是為劉備集團服務的。試想,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智似妖,再把周瑜也寫的牛哄哄的,那麼周瑜這一角色肯定會減弱諸葛亮的形象,這也會成為“尊劉貶曹”這一主旨的重大礙腳石。所以,為了諸葛亮,只能貶低周瑜了。這畢竟是小說的特色,配角都是為主角服務的。

    其二,歷史上的周瑜,大多數都是被人稱讚和歌頌的。比如范成大的“年少曾將社稷扶,三分獨數一週瑜。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功跡巍巍齊北斗,聲名烈烈震東吳。青春年紀歸黃壤,提起教人轉嘆籲。”

    還有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要知道,文人相輕,要想得到一個文人的尊重,可謂是來之不易的,更何況還是來自文豪的尊重和仰慕。這樣一來,周瑜在演義中的形象肯定會被顛覆。要知道,范成大和蘇軾這些人,可是比羅貫中出生的早,這樣一來,就可以肯定他們沒有被演義的影響,而這樣的評價也符合歷史。

    其三,風流倜儻的大丈夫。歷史上的周瑜,士族出身,家中背景深厚,但是他並沒有那些士族的欺凌弱小,鬥雞遛狗的習慣存在,而是諄諄有禮,性格溫和,再加上他那俊美的面貌,可謂是江左女子仰慕的存在。

    另外,儘管被羅貫中的抹黑,羅貫中對周瑜的“曲有誤,周郎顧”這一傳言還是沒有刪改的,這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周瑜魅力的強大之處。

    同時,他也是孫策的連襟,21歲的年紀便隨著孫策征戰,為孫策解決了大多數問題。孫策死後,毅然給孫氏賣命,硬生生的扛起了東吳大旗,孫權更是對他宛如長輩般的尊重。

    其四,以少勝多。赤壁之戰,在演義中,功勞都被諸葛亮給佔了。其實,在歷史上,諸葛亮的確對赤壁之戰的勝利有很大的貢獻。但大多數的功勞還是周瑜,並且,那時候的劉備勢小,可謂弱國無邦交,況且那時候的劉備還是條“喪家之犬”。儘管劉備有多大的雄心,諸葛亮有多大的能耐,難道他還能決定周瑜,或者是東吳的決定?!所以,赤壁之戰有諸葛亮的功勞,但他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為周瑜“提提計謀,跑跑腿”罷了!

    故而,周瑜是一個“文武籌略,萬人之英,王佐之資”的大丈夫!

  • 8 # 四為堂主人

    感覺周瑜先生吧,類似於六小齡童,實際能力相當強悍,雖然可能有一些汙點,比方說嫉妒諸葛亮,就真是這樣也是人之常情,誰還沒有點缺點?

    問題是他遇上了兩個勁敵,一個是天敵對手諸葛亮,一個是他從未謀面的專門向著劉邦說話的高階駭客羅貫中。

    羅貫中黑人的本領多強啊!即便就是陳壽在《三國志》中說的他再了不起,也難以扳回負局。如果周瑜地下有知,知道了被人黑成這樣,以他的度量,恐怕會被氣得又死幾回。

  • 9 # 亭殿閣

    《三國演義》為我們塑造了一個錙銖必較,嫉賢妒能,心胸狹窄,恩將仇報的周瑜形象,但是歷史上的周瑜真的是《三國演義》所描述的那樣麼?

    其實《三國演義》為了襯托諸葛亮的光輝形象,嚴重抹黑了周瑜的形象,可惜《三國演義》普及程度遠遠高於正史《三國志》,畢竟《三國志》是用文言文寫的,晦澀難懂,不適合普通讀者閱讀,而《三國演義》語言通俗易懂,因此現在大多數人對周瑜的瞭解,都從《三國演義》得來。

    《三國演義》講述的“三氣周瑜”在正史中根本沒有記載,據《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記載,周瑜死因是“道遇暴疾”,而不是被諸葛亮氣死,所謂“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也是子虛烏有。《三國演義》描述的草船借箭、借東風、謀害諸葛亮等情節,在《三國志》中都未見記載,可見《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和周瑜鬥智鬥勇的事件,全部的都是羅貫中虛構的。那麼歷史上的周瑜,究竟是什麼樣的形象呢?

      歷史上周瑜為人大方知恩圖報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蘇軾《赤壁懷古》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羽扇綸巾的智者形象,但是這其實是羅貫中的張冠李戴,在歷史上羽扇綸巾的是周瑜,正史中的周瑜性格與《三國演義》恰恰相反。

    周瑜字公瑾,貫籍廬江郡舒縣,出生名門,家境殷實,又“長壯有姿貌”。公元190年,年僅16的周瑜前往壽縣拜訪與他同年齡的孫策,雙方見面,經過交談,發現志同道合、相見恨晚,於是結為生死之交。五年以後,孫策帶領一千步卒,孤身前往江東,那麼孫策是如何以區區一千人打下江東各郡的呢?原來,孫策經過烏江渡之時,周瑜率領五千兵馬投靠孫策,憑藉周瑜贈送的軍隊,孫氏才得以佔據江東,可以說周瑜是孫吳事業的奠基人,如果孫權稱帝的時候周瑜還活著,周瑜就是開國元勳。周瑜本可憑藉這5000士兵自立門戶開創霸業,可他卻無私奉獻給孫策,他對東吳集團可謂赴湯蹈火在所不辭,這分明是為人大方,知恩圖報的周瑜,哪裡有半分錙銖必較、恩將仇報呢?

    兵才千餘,騎數十匹。比至歷陽,眾五六千.——三國志

      歷史上的周瑜心胸寬廣選賢舉能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面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瑜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三國志周瑜傳》裴注引《江表傳》

    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唯與陳普不睦”,意思是說周瑜性格大度寬宏,識大體得人心,唯獨和陳普關係不好,然而“性度恢廓”的周瑜為什麼會和陳普關係不好呢?這還真不是周瑜的錯。原來陳普是在孫堅時期就加入孫吳集團的,可以說是元老級別的人物,可是現在作為晚輩的周瑜,卻成為孫策託孤重臣,正是那句“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讓陳普心生嫉妒。

    三國志記載“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陳普自恃自己資歷比周瑜老,和周瑜一樣都是都督,於是與周瑜相處不和睦,差點壞了國家大事。可是周瑜是怎麼做的呢?忍。不管陳普怎麼挑釁周瑜,周瑜都不與陳普起衝突,不和陳普計較,這是將相和故事的再現,由於周瑜“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陳普終於被周瑜的人格魅力所折服,與周瑜結為忘年之交,還逢人必誇周瑜。周瑜去世之前,又為孫權推薦了呂蒙作為大都督,這分明是心胸寬廣、選賢舉能的周瑜,哪裡有半分嫉賢妒能,心胸狹窄呢?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10 # 豹眼看歷史

    這個是肯定的。

    《三國演義》褒劉抑曹貶斥吳,這個是毫無疑問的。

    因而,曹吳陣營裡所有人物都是被醜化的物件,周瑜也不例外。

    看看具體情況吧。

    01

    《赤壁懷古》之周瑜

    蘇東坡在《赤壁懷古》中把周瑜寫得那叫一個瀟灑飄逸。

    不過嘛,老蘇做事不太靠譜,他那話也就是聽聽,娛樂一下而已!

    儘管是給後人增加了又一個遊玩的去處,不過沒搞清周瑜當年在哪裡進行的大戰,就如此感慨,這個好玩。

    如果真去了周瑜赤壁,老蘇還不知道能整出啥更厲害的作品來。

    且不說這個東坡赤壁和周郎赤壁的不同,先看一眼《赤壁懷古》吧。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一代文豪蘇東坡對周瑜那叫一個羨慕嫉妒恨啊。

    羨慕小喬初嫁周公瑾,嫉妒周郎談笑間將曹操整得檣櫓灰飛煙滅。想想自己,還沒有建功立業就早生白髮。

    剛剛說了,老蘇的話不靠譜,詩人嘛,浪漫一些自然可以理解。

    我們就權且隨便看看,聽聽算啦。

    02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三氣周瑜

    赤壁大戰,孫劉聯盟擊敗曹操,取得戰略大勝利。

    劉備佔據油江口,欲取南郡;周瑜亦欲取之。

    劉備與周瑜設賭言明,讓周瑜先取,如不能,劉備再取。

    守衛南郡的曹操大將曹仁,被周瑜打得滿臉開花,情急無奈之下,想到曹操留下的錦囊妙計,依計而行,擊潰周瑜,而且周瑜也被弩箭射中左肋。

    周瑜將計就計,採用詐死之計,擊敗曹仁。

    正當周瑜要取南郡之時,諸葛亮命令趙雲捷足先登。同時,還佔領了荊州,襄陽。

    周瑜忙活了半天,給劉備打了醬油。

    於是,大叫一聲,金瘡迸裂。

    是為一氣周瑜。

    劉備佔據荊州之後,很是得意。

    待公子劉琦死後,周瑜讓魯肅去討要荊州。不想諸葛亮又設計,讓魯肅擔保,暫借荊州。

    於是,周瑜又施一計,結果是“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於是,又大叫一聲,金瘡迸裂。

    是為二氣周瑜。

    赤壁大戰之後,曹操在鄴郡建造銅雀臺,設宴慶賀,喝了幾杯,就想作個詩,助助興。

    此時,東吳使者華歆來表奏劉備為荊州牧,曹操順水推舟,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以期孫劉相互爭鬥,曹操坐收漁利。

    周瑜採用“假途滅虢”之計,欲取荊州,又被諸葛亮識破,大敗周瑜。

    周瑜又是金瘡迸裂,墜於馬下。

    是為三氣周瑜。

    回營之後,周瑜越想越氣,仰天長嘆:“既生瑜,何生亮”!

    連叫數聲而亡。壽三十六歲。

    卻說孔明在荊州,夜觀天象,見將星墜落,乃笑曰:“周瑜死矣”。

    03

    真實的周瑜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

    其本人,身材高大,相貌俊美,志向遠大。跟孫策同齡,交往甚密。

    周瑜很得孫吳器重,官居要職,是孫吳安邦重臣。

    赤壁大戰之前,曹操大兵壓境。孫吳內部,形成了主和,主戰兩派。

    周瑜堅定支援孫權主戰,並分析勝敗的優劣態勢,最終孫權下定決心,與曹操對決。而且,取得了此戰的勝利。

    這與諸葛亮啥“銅雀春深鎖二喬”似乎木有一毛錢的關係。

    周瑜討伐夷陵,親自騎馬督戰,被曹仁用飛箭射中左肋。

    赤壁大戰之後,周瑜獻計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部屬,孫權不同意。

    建安十五年,孫權同意周瑜征討益州的方案。周瑜在趕回駐地江陵的途中,得了重病,最終死於巴邱,時年三十六歲。

    看看漢末三國時期那些大佬如何說吧!

    孫策:①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骨肉之分。②吾得卿,諧也。

    孫權:①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

    ②(呂蒙)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④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

    曹操: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劉備: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呂蒙:昔周瑜、程普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雖事決於瑜,普自恃久將,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幾敗國事。

    諸葛瑾、步騭: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王朗:周公瑾,江淮之傑,攘臂而為其將。

    蔣幹:雅量高致,非言辭所間。

    程普: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除了曹操這個手下敗將有些不服氣以外,各位大佬都很服氣哦!

    就連諸葛孔明也是非常服氣,評價很高啊!

    唯一看不慣周瑜的,恐怕就是羅老先生啦,想必老羅人長得比較醜,有點酸吧!

  • 11 # 魏青衣

    三國演義,畢竟只是一本小說,雖然三國時期的眾多歷史典故都被一一重現,但是在很多細節方面,卻完全都是杜撰而出的。

    周瑜就是受害者,演義中的周瑜被大大的醜化了,從周瑜的登場開始,雖然他有才,但是在演義中卻雄心狹隘,居功自傲,年少輕狂,不得不說,羅貫中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對周瑜妄加猜忌,大大的醜化了周瑜這一形象,到了最後,更是設計讓周瑜氣死,突出周瑜的心胸狹隘,然而,他描寫的周瑜形象,跟真正的周瑜形象卻是正好相反的。

    翻開正史,周瑜的完美形象是那麼的顯眼,周瑜年少有為,意氣風發,但卻不是一個驕傲放縱之人,周瑜有才,有德,兼具才華與品性。

    演義中的周瑜,雖然才華也是一流的,但為了突出劉氏的正統地位,周瑜在智謀上被諸葛亮屢屢打敗,而在品性上,演義中的周瑜又是極為不堪,而事實上的周瑜是如何的呢?

    周瑜的才:

    周瑜領孫吳之兵,南征北戰,帶領吳國成為了一方強勢霸主,之後更是在赤壁之戰上大顯神威,立下頭等戰功,周瑜的才是年少時期就具備的,少年周瑜已遭重用,而年紀稍大,他已經是孫吳首屈一指的領袖人物。

    周瑜的才在當時是公認的,三國時期,但凡是當時一流的人物,都對周瑜的才大肆誇讚,而在不少演義的讀者嚴重,周瑜卻並非那麼有才。

    這主要是因為演義中將周瑜的最大戰功,赤壁之戰,大半分給了諸葛孔明,不管是借東風還是草船借箭,好像周瑜只不過是諸葛孔明的陪襯一般,然而實際上,赤壁之戰的首功,當之無愧應給予周瑜。

    周瑜的德:

    周瑜德才兼備,舉薦賢能之士,一心謀劃國事,對待東吳更是忠心耿耿,周瑜並非心胸狹隘之人,他心胸寬廣,完全沒有演義中的小人模樣。

    周瑜是著名的儒將,年少有為的他雖然心高氣傲,但卻不是不知進退之人,他對人謙遜有禮,而對敵人卻極為蔑視,周瑜對敵的狂傲並非魯莽,並非居功自傲,而是胸有成竹,正史記載的周瑜,與其說與演義中的周瑜更為貼切,不如說更像是又一名諸葛孔明。

    然而周瑜並非演義中的主角,他只是一個配角,羅貫中心目中的主角正是諸葛孔明,誰讓周瑜是諸葛孔明的對手呢,做對手的,只有被主角狠狠的擊敗,才能凸顯出主角的偉大。

    其實除了周瑜,三國時期的很多人物在演義中都被抹黑了,曹操更是最為突出的例子,但若曹操真的像演義中描寫的那般不堪,嫉賢妒能,又如何成為一方霸主呢?

    其實在不知覺中,劉備也曾經被羅貫中抹黑了,在得到諸葛孔明之前,劉備好像屢戰屢敗,而得到臥龍先生以後,劉備每一次戰役的勝利好像都有臥龍先生的影子。然而諸葛亮並不具備領兵打仗之才,劉備等人的戰功毫無疑問被算到了他的頭上。

    演義終究只是演義,作者的主觀想法影響了整本書,當故事看看就行了。

  • 12 # 海納百川233699882

    有關周瑜的真實情況,在陳壽所寫的《三國志》中,他評價周瑜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智慧非凡,才德卓越,對東吳名周瑜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貶低,使這樣一位風度翩翩、心胸開闊、氣宇軒昂的名士變成了心胸狹窄、嫉妒心極強的人。羅貫中抓住這一點把周瑜描寫成“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的證據。其實並不是這樣,周瑜與程普不和,主要原因是在程普身上。東吳老將程普,早年跟隨孫堅,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輕的周瑜。但位居周瑜之下,很不服氣,他“數凌侮瑜”,而周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計較)”。最後使程普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謹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由此可見周瑜不僅心胸開闊,人品高尚,而且有教育人、影響人、令人信服的魅力。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對周瑜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該書的《赤壁之戰》中稱周瑜為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用兼備的優秀軍事家。而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功勞主要是諸葛亮,沒有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和龐統的“鐵鎖連環計”周瑜絕不能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過人,逐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龐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於烏林,走曹仁於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劉備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在其他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

    就是這樣一位指點江山、指揮若定、鞠躬盡瘁的文武全才,在《三國演義》中卻被羅貫中描寫成處處算計劉備和諸葛亮的人,實在令人心痛。

    另外,在民間也有關於周瑜的傳說和故事。從這些故事和傳說上看,在元朝以前,人們還都是很喜歡周瑜的。

    比如說“曲有誤,周郎顧”,說的就是周瑜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和文人氣質。周瑜不但足智多謀,善於作戰,而且精於音律,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三國志·周瑜傳》:“瑜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周郎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點兒錯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

    然而自元代往後,周瑜的形象逐漸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對他的形象進行了醜化,一路不斷升級,到了《三國演義》成書時達到高峰,這時的周瑜彷彿變成了另一個人。“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等一出出精彩的故事,但是這些並非真實的片段,使人們一提起周瑜這位三國名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周瑜小心眼和小肚雞腸。

    總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所描述的周瑜不是一樣的人,有人喜歡《三國演義》對周瑜的描寫,但是我還是相信《三國志》對周瑜的評價是真實的。

  • 13 # 塵子渝

    正史中的周瑜可以用完美二字來形容,可謂重情重義,風流倜儻,熱血豪邁,雅量高致,智計百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並不比《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差一星半點。

    重情重義:和孫策有總角之好的少年英才,風流倜儻,表裡如一

    大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灌穴浮球之智。司馬文公,倒有破甕救兒之謀。漢孔融,四歲讓梨,懂得謙遜之禮。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秦甘羅一十二歲身為宰相。吳周瑜七歲學文,九歲習武,一十三歲官拜水軍都督,執掌六郡八十一州之兵權,施苦肉,獻連環,祭東風,借鵰翎,火燒戰船,使曹操望風鼠竄,險些命喪江南。雖有臥龍、鳳雛之相幫,那周瑜也算小孩子當中之魁首。

    相聲中有這麼一段《小孩子》的貫口,說周瑜七歲學文,九歲習武,十三歲官拜水軍都督,這自然是民間傳說,實際上週瑜正式跟隨孫策是二十一歲,但也是非常年輕了。

    孫策和周瑜是同歲,孫堅討伐董卓的時候,孫策留守在家,住在壽春。周瑜慕名來拜訪孫策,兩人自此成為好友。周瑜勸孫策搬家到舒縣,孫策欣然應允,史書上沒說原因,但壽春是袁術根深蒂固的基本盤,孫堅又暫時依附袁術,因此孫策住在壽春未嘗沒有被袁術監視為質的意味。

    周瑜原就是官宦世家,祖父做過洛陽令,因此在舒縣也頗有財產,周瑜也非常慷慨直接將自己家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周瑜和孫策還登堂拜母,互通有無,成為發小,古代稱之為“總角之好”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孫策:“周公瑾英雋異才,與孤有總角之好。

    周瑜和孫策在吳中非常出名,單憑相貌就被眾多女眷稱呼為“周郎”,“孫郎”。周瑜不僅相貌英俊(瑜長壯有姿貌,可不是弱不禁風的小白臉)還文武雙全,更為難得是還彈得一手好琴。

    當時有“曲有誤,周郎顧”的傳說,可能周瑜有點強迫症,還有些好為人師,所以就有女子故意彈錯琴,好讓周瑜能回頭看上一眼。

    雅量高致:和魯肅、程普、黃蓋、蔣幹的二三事

    《三國演義》讓周瑜最令人詬病的就是氣量狹小,事事被諸葛亮壓一頭,最終被諸葛亮三氣周瑜,留下“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一命嗚呼。

    這真的是周瑜被黑的最慘的一次,慘到幾乎毫無翻身之地。然而真實的周瑜一直被評價為雅量高致,氣度宏遠,完全是氣量狹小的反面。

    魯肅——指囷相贈

    周瑜時任居巢長想要幫助孫策招兵買馬,缺少糧草,去當地的土豪魯肅家借糧食,魯肅家裡有兩囷(一囷三千斛米)糧食,魯肅見是周瑜,立馬指著一囷糧草全部都送給了周瑜。還將另一囷糧食做保,僱工開始為周瑜打造單刀5000口。周瑜命兵卒取來麻袋200個,每袋裝50斤,將糧食搬回營地。為擴大招兵影響,周瑜向魯肅借得紙筆,大書“興復漢室”四字,親手貼於糧囷牆上。

    自此魯肅和周瑜成為春秋時期公孫僑和季札那樣牢不可破的朋友關係。

    程普——飲醇自醉

    程普是三朝元老,認為周瑜是憑藉和孫策的關係好而成為大都督的,因此作為周瑜的副都督,非常憤慨。於是經常給周瑜難堪,然而周瑜卻不拿自己的身份強壓人,經常折節下交毫無脾氣。久而久之,再加上週瑜本就文武雙全,程普逐漸一改往日瞧不起周瑜的態度。非常敬重佩服卻又親近周瑜,還告訴別人說:“和周瑜交往,如同喝上好的美酒,不知不覺就喝醉了。”

    普頗以年長,數陵侮瑜。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普後自敬服而親重之,乃告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黃蓋——獻苦肉計,願打願挨

    黃蓋也是三朝元老,和程普、韓當等人都是最早就跟隨孫堅的舊部,資歷是不比程普差的。周瑜在三江口小勝曹操之後,曹操和周瑜就開始了漫長的對峙之中,黃蓋就獻計要詐降。也許是從程普和周瑜的故事裡想到的靈感,黃蓋也和周瑜假意鬧脾氣,開始了大秀演技。

    向來奸詐的曹操,最終上了兩位奧斯卡影帝的當,火燒赤壁自此斷送曹操一統天下的夙願。

    蔣幹——勸降不成反被周瑜所折服

    《三國演義》中虛構了蔣幹盜書的巧妙故事,但實際上蔣幹的確來江東勸降過周瑜。蔣幹號稱江左第一辯論高手,不過蔣幹並未一來就說明來意,畢竟周瑜身居高位,而且還和孫策情同手足。蔣幹決定知己知彼,才好說服周瑜,因此周瑜接待蔣幹卻不見外,帶蔣幹出入軍營,時常談論,也是沒多久,出現了程普現象,蔣幹認為“周瑜雅量高致,氣度宏遠非言語所動”於是沒有開口就回複復命了,甚至還在曹操面前大讚周瑜。

    四個真實歷史上的小故事無不說明了周瑜的人緣之好,很會做人,也不存在氣量狹小,斤斤計較的問題,歷史上赤壁之戰諸葛亮和周瑜幾乎沒啥交集,赤壁之戰的總指揮是周瑜,最大功臣是黃蓋,諸葛亮不過是順水推舟和孫權達成共同抗擊曹操的意見罷了。

    智計百出:江東的支柱,談笑間強擼灰飛煙滅

    孫堅被黃祖埋伏,被射死之後,周瑜很快投奔孫策,一方面鼓勵孫策振作和袁術虛與委蛇想辦法要回孫堅舊部,另一方面周瑜在丹陽為孫策招兵買馬。

    很快孫策拿回舊部,加上丹陽精兵的補給,用玉璽換取了進軍江東的機會,自此周瑜和孫策雙劍合璧橫掃江東,成就三分天下的基業。

    孫策被許貢刺客刺殺,原本不過小傷,可惜孫策見不得毀容,照鏡子之後暴怒不久病危。留下“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的遺言,撒手而去。

    周瑜不得不強忍生死離別,為江東不斷操勞,扶持孫權穩定江東。尚未完全平息孫策身亡而產生的政治軍事的波動,曹操的八十萬(號稱,實際上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周瑜向孫權彙報的曹軍實力為:“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不復料其虛實,便開此議,甚無謂也。今以實校之:彼所將華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大軍就呼嘯而至,江東震恐,幾乎除了魯肅力主抗曹,整個士族文官都想要投降。

    連孫權自己也有些拿不定注意,當然孫權心裡想要投降的念頭不能說一點沒有,但絕對是很小的。孫權問起母親,母親讓孫權和周瑜商量,還說周瑜是孫策的兄弟之類的話寬慰孫權。孫權非常精明一直沒有明確表態,無論是諸葛亮還是魯肅孫權都是模稜兩可的態度。因為孫權在等待真正能讓朝野心服的,也能協助自己穩定人心的周瑜到來,周瑜到來之後,孫權立馬錶態聯劉抗曹,還委任周瑜為大都督。

    且不說孫權的小算盤,周瑜雖然年輕,但在軍中的威望卻是無人能比(能比的孫策已死)。赤壁之戰長達一年零四個月,黃蓋火攻的那一場戰爭只是赤壁之戰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而已,總體運籌帷幄的還是周瑜,以三萬軍隊抵抗八萬到十六萬左右的軍隊可謂智計百出,最終火燒赤壁一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軟禁劉備,圖謀西川,欲與曹操二分天下,可惜英年早逝

    赤壁之戰結束之後,戰爭實際上遠遠不是消停的時候,周瑜也馬不停蹄的籌備進攻西川,圖謀兩分天下的大業。

    周瑜還屢次建議殺掉劉備或者軟禁劉備,收取劉備的人馬,獨立抗曹。然而慣於算計的孫權實際上是想有人分擔曹操的壓力的,想把劉備當做宛城張繡一樣的人物。

    這是孫權明明有無數次機會幹掉劉備而沒有下手的原因,更何況孫權也害怕謀害天下聞名的劉備的罪名讓自己貽笑天下,遺臭萬年。瞻前顧後最終錯失良機。

    周瑜又獻上圖取巴蜀,聯合馬超包圍曹操的戰略,孫權實際上是不太熱衷的,但是周瑜赤壁之戰前威望就比孫權高,更何況是大勝之後。因此周瑜的計劃得以透過,但是孫權實際上已經開始想要擺脫孫策留下的託孤大臣的束縛了,當然這是後話。

    周瑜和曹仁在襄樊攻守長達半年,劉備也乘機奪了荊南三郡,實力終於不是在北方那樣大貓小貓兩三隻了。但是周瑜已經有能力和智慧吞併西川,因為人心所向上,益州本土和東州集團的勢力實際上並非非劉備不可的。挾大勝而來的周瑜,蜀中人心向背不言而喻,只可惜從二十一歲就為孫策效命開始,到三十六歲屯兵巴丘準備出征巴蜀結束,十五年時間周瑜也當得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大字。

    孫權得知周瑜病死後,有四個字記憶猶新,吾失帝業!縱觀三國之中,時機和手段都未有周瑜當時的巧妙和關鍵,劉備還剛剛興起,周瑜不惜代價可滅,最不濟能將劉備趕到交州,這也是劉備一開始準備逃亡的地方。(不得不說劉備還是非常執著的,也是運氣爆棚,遇到個實用主義主公,直接砍了還真沒那麼多故事可說,別說劉關張武藝多高強,能次次死裡逃生,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因此周瑜是比諸葛亮更有機會和能力改變三國鼎立的居面的,無論是兩分天下還是一統中原,東吳的未來當不止於此。

    天妒英才,東吳短命者太多,孫堅、孫策、太史慈、周瑜、魯肅、呂蒙,一個陸遜雖然活的久一點還被孫權給氣死了。可憐可嘆,孫權倒是活了71,但真的是孫策的話很對“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合肥之戰,也是非常好的機會,可憐成就了孫十萬和張八百的威名,但凡周瑜能活到五十歲,天下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 14 # sunjin6278

    現在每談三國,人們都必說正史上怎麼著怎麼著,似乎正史將三國完全的真實的情況都記錄下來了。談到周瑜,就會大說《三國演義》大貶了周瑜的形象,其實正史上的周瑜完全不是氣量狹窄之人,而是一個灰宏大度的三國名將。近來腹非《三國演義》的人很多,對《三國演義》貶低的人物,紛紛給予平反抬高,對《三國演義》褒揚稱頌的人物,極盡貶斥批判,大有還原歷史真像之氣勢。之所以出現這種風氣,大都得益於一些所謂的專家教授學者對歷史人物事件真像的品評辨析,或譁眾取寵,或別有用心,或居心叵測,確讓人有毀壞中華脊樑之憂。

    那麼,《三國演義》真的貶低冤屈周瑜了嗎?從一些種種蛛絲馬跡的跡象看,老羅也許並沒有太冤屈周公瑾。首先,周瑜年少成名。周瑜出身大族官宦世家,十五六歲時,就極負才名,精通音律,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很早就結識孫策,二十歲就幫助孫策征戰江東,開拓江左,為孫氏定鼎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周瑜本人又是三國有名的美男子,早早的就官高位顯,被世人羨慕地稱之為周郎。孫策、孫權兄弟,面對才華橫溢,功高蓋主的周瑜,只有傾心厚恩結交。孫策不但封其高官厚職,與他分享二喬,還賞賜之厚,無人能與之相比;孫權則更是讓他總領江東軍政,每年賞賜之豐,沒有哪個將領能與之相匹。試想想,如此早年得志,英傑才人,集榮寵一身的周郎,能把什麼人放在眼裡?他的內心會是何等的桀驁不馴?因此,袁術想留他,他看不上袁術,曹操派蔣幹遊說他投曹,他拒絕。他知道,只有在孫氏兄弟處才能讓他揚眉吐氣。其次,赤壁之戰後曾勸孫權軟禁劉備。雖說赤壁之戰是在以周瑜為主領導下取得了勝利,但劉備這邊也出了力,也出了軍隊,更何況諸葛亮有首倡孫劉聯合抗曹之功呢?赤壁之戰後正是孫劉聯合的蜜月期,周瑜為了完全奪取勝利果實,完全不考慮當時大局,讓孫權軟禁劉備,直接管理劉備陣營的軍隊部屬。如此就太高估自己的力量才幹了。幸虧孫權從孫劉聯盟大局出發,沒有聽從周瑜建議。不然,劉備軍隊部屬都是那麼聽話的?都是那麼好接收的?如此必定引起劉備部屬的反抗,導致孫劉聯盟破裂,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如此豈不給退回北方的曹操以可乘之機?由此可見,周瑜心胸難容他人。其三,與老將程普不合。陳壽在《三國志》中說周瑜“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惟與程普不睦。”現在的人普遍覺得,周瑜之所以與程普不合,是因為程普很早就跟隨孫堅創業,資格老,不服周瑜管理。我想程普之所以不服周瑜,不僅是他比周瑜資格老,更在於他看不怪周瑜那種盛氣凌人,恃才傲物的性格。早年得志的英傑才人周公瑾,官高祿厚,自然會不自覺地顯示出他那種睥睨天下人的姿態。程老將軍看不怪,自然要和他較勁了。之所以後來程普又說出“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那樣的話來,也是出於無奈之舉。要知道,孫氏兄弟尚且一力捧奉周瑜,要想在江東立足,程普不適應環境,又能如何?其四,突然病卒。周瑜是在孫權批准其征伐益州方案,他返回駐地江陵,行至巴丘時,突然病卒的。為什麼會突然病卒?要知道,劉備和諸葛亮早在隆中對裡,已把荊州、益州納入了他們的興業之地,荊州必得,益州必取,這是劉備集團的國策。周瑜非要佔領荊州,奪取益州,那是和劉備集團格格不入的。雖史志記載不詳,但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兩方勢力明爭暗鬥的激烈程度。孫權顧忌孫劉聯盟,有意緩和劉備;周瑜從曹操手中奪得南郡,卻志在必得荊州全境;劉備方則也意在必得。有可能周瑜用盡辦法,沒法趕走劉備,就想出了帶兵去入蜀取益州的方案。周瑜真的會去取益州?三歲小孩也能看出來,那是有去無回的死棋,跨過荊州奪取益州,天時地利不說,前有益州兵,後有劉備軍,兩頭受敵,豈能得勝?因此,周瑜攻取益州的方案,只是個假象,真正的目的還是要消滅劉備集團,奪取荊州。孫權知道周瑜用意,自然對他硬著來破壞孫劉聯盟不滿,劉備集團自然要馬上鞍,弓上弦,時刻準備著戰鬥。兩家如果打起來,自然要讓曹操受益了。周瑜正是基於內憂外患考量,再加以前受過的箭傷未愈,憂勞之極,引發急病,也就突然病卒了。

    因此《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個周公瑾描寫成嫉賢妒能,心胸狹窄,也是基於多方面原因分析得出的,可以說也是有一定邏輯依據的。

  • 15 # 草堂有春色

    《三國演義》中醜化了周瑜嗎?其實也說不上,歷史上周瑜與諸葛亮誰強誰弱也沒人說的上來,應該說弱化了周瑜才是,因為站隊不同,發現諸葛亮是個人才,卻不是一個隊伍的,當然要除之以免成為東吳的大患。不是為一個主公辦事,想除去潛在會威脅到自己主公與東吳的人,何來嫉妒之說。如果說是都為一個主公打拼,想要除去諸葛亮,才是妒賢忌能,小人之心,至於演義要表現諸葛亮智慧超群,必須有高階智慧的人來襯托,周瑜肯定是個好物件啊!如果讓諸葛亮真跟臭皮匠來比,能顯示諸葛亮堪比天人的智慧嗎?只有一座高山才能襯托另一座更高的山啊!

    歷史上的周瑜是個翩翩美男子,他長得高大健壯,容貌俊秀,一表人才,精通音律,是以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說。他出生於公元175年,比諸葛亮要年長六歲,他步入政治生涯的時間也比諸葛亮早得多。諸葛亮26歲才出山,周瑜20歲剛出頭就踏入戎馬行列了。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藉故脫離 袁術歸取江東之時,周瑜即由丹楊(今安徽宣城)其叔父處率兵迎策,幫助孫策渡江東下,擊敗當時的楊州刺史劉繇,為孫策平定江東起了重要作用。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居漢太尉之職。其父周異,曾任洛陽令。孫策和周瑜同歲,交往甚密。 初平元年(190年),孫堅兵討董卓時,家人移居舒縣 。周瑜讓出路南的大宅院供孫家居住,且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交好。周瑜和孫策在此廣交江南名士,很有聲譽。廬江一帶,士民向來佩服周瑜的恩德信義。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時年26歲,臨終把軍國大事託付孫權。當時孫權只有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數郡,其偏遠險要之處也尚未全附。天下英雄豪傑散在各個州郡,並未和孫氏建立起君臣之間相互依賴的關係。關鍵時刻,首先出面支援孫權的是張昭、周瑜、呂範、程普等人。周瑜從外地帶兵前來奔喪,留在吳郡孫權身邊任中護軍。他握有重兵,用君臣之禮對待孫權,同長史張昭共同掌管軍政大事。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在公元202年(建安七年),下書責令孫權,讓孫權把兒子送到曹操這裡來做人質。周瑜立場堅定,堅決反對送人質,並給孫權分析利害,孫權便沒給曹操送人質。對於孫氏,周瑜說得上忠貞不二。《江表傳》記載,曹操想使周瑜為自己所用,曾派善於辯說的蔣幹前去遊說周瑜, 周瑜既十分堅決的回絕了蔣幹。 天下計程車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曹操率軍南侵,佔領荊州,曹操向孫權進逼。大軍壓境之際,孫權的大臣們出現了主和、主戰兩派。孫權又受到魯肅,以及劉備屬下諸葛亮的說詞影響,正猶豫不決,魯肅勸孫權招回在鄱陽的周瑜。 周瑜回到孫權身邊,向孫權分析曹操與孫權兩軍的勝敗關鍵,並自薦以三萬精兵抵抗曹軍,孫權這才下定決心,才有了有名的赤壁之戰。讓後人蘇東坡心嚮往之,才有文史上一篇美文《念奴嬌·赤壁懷古》讓我們吟誦。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批准了周瑜提出征伐益州的方案,但在周瑜趕回駐地江陵,準備出征的路上時得了重病,最終卒於巴丘,時年三十六歲 。孫權親自穿上喪服為周瑜舉哀,感動左右。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到蕪湖親迎,各項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支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姐弟戀中的“弟弟”,該怎麼哄“姐姐”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