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說戲說

    中國古典音樂與文學是藝術領域中的兩朵奇葩,在中國的傳統音樂中,除舞蹈,文學也許是和音樂關係最為密切的藝術形式之一。“詩言志,歌詠言。”可見兩者在萌芽期都是一體的。曾經有人主張中國文學的正宗是音樂文學,這話明顯偏激,但也可見以詩為正宗的古代,音樂文學也是佔有相當的位置。

    我國的古詩詞從《詩經》起,詩詞與音樂就聯稱並舉。詩經、楚辭、漢魏南北朝樂府、唐律絕、宋詞都是合樂之詩。可見,詩詞與音樂一開始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它們在長期發展中相互依附、共存共榮。

    遠古時期的歌謠,既是文學的萌芽,也是音樂的萌芽。第一部用文字記錄這些流傳在民間的歌曲的《詩經》,它們收錄的就是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所流傳的一些民間歌曲。《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頌之音。”由此可見《詩經》在古代與音樂關係密切,這是毋庸置疑的。從詩經所錄的內容來看,它是春秋時期一部聲樂歌曲集,除歌詞之外,每首歌曲是有旋律的,但是後來失傳了,現在我們只能從文字上去體會詩歌的音樂特徵。《詩經》的第一篇作品《關雎》全為四字句,多有雙生疊韻詞,讀來有一唱三嘆之感。

    先秦時代,中國出現的另一個與音樂關係密切的文學樣式是楚辭。這是一種“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詩歌體裁,和《詩經》並稱“風騷”,共同構成中國詩歌的源頭。《楚辭》所收錄的是戰國時期流行於楚國的新興音樂文體。其中“九歌”是屈原在收集整理湖南民間祭祀時所唱的歌,是最能代表《楚辭》特色的作品。楚辭的直接淵源是以《九歌》為代表的楚地民歌,具有濃烈的巫術色彩。屈原是最著名的楚辭家,其作品《離騷》是楚辭的千年絕調。

    “樂府”是我國古代宮廷中的音樂管理機構。其設定始於秦代。至漢武帝時期“樂府”機構獲得空前的發展,致使後人將樂府視為漢武帝所立。它的一大職責是大量採集民間歌謠,然後進行改編,後來這些歌謠也被稱為“樂府”。樂府詩是為了配音樂演唱的,相當於現在的歌詞。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既是樂府詩,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它也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樂府”從一個機構到詩體名稱,更是被刻上了深深的音樂烙記。可以說樂府是音樂實現形式的一種載體。從文學的角度來說,樂府是一種入詩的詩歌,在漢朝和魏晉南北朝甚是流行。

    中國的唐代被世界公認為人類詩歌藝術光輝燦爛的時代,四萬八千首《全唐詩》,浩如煙海。詩歌的文學意味增強,但並不代表詩歌就與音樂沒有關係了。古人云:“唐之絕句,唐之曲也。”“今日之詩歌,古之樂也。四言如琴,吳豔如笙簫。”可見唐詩是可以入樂的,而且在當時以著名詩人的詩句入樂為一時風氣。唐詩入樂的例子很多,如白居易的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李益的詩每寫一篇,就被樂工們爭先賂求;還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泡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真摯感人的詩句配著抒情動人的曲調.這首作品成為了古今送別第一曲。

    詞是中國傳統音樂與文學在共同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隨著音樂與文學的進步,人們感到詩的五言、七言、絕句不可變更音節和句式有時會束縛音樂的表現,使音樂不能完美地與詩相結合,恰當地表達人們的情感。而詞是長短句,音樂的節奏感更為強烈,變化也更為豐富。

    在創作過程中,必須要處理好詞與音樂的關係,這個關係不僅僅是語言、音韻與音樂之間的感情必需統一,更為重要的是詞的意境,詞所表達的情感是否與音樂所表達的情感相融合,達到詞與音樂的高度和諧統一,從而達到一個完美的藝術境界。

    現代詞學家胡云翼首創“音樂的文學”概念,他說:中國文學的發達、變遷,並不是文學自身形成一個獨立的關係,而與音樂有密接的關連。……中國文學的活動,以音樂為歸依的那種文體的活動,只能活動於所依附,產生的那種音樂的時代,在那一個時代內興盛發達,達於最活動的境界。若是音樂亡了,那麼隨著那種音樂而活動的文學也自然停止活動了。凡是與音樂結合關係而產生的文學,便是音樂的文學,便是有價值的文學。胡先生所講的文學,自是廣義上的文學,但是他的表述,運用在詩歌與音樂的關係上,也是十分之貼切。

    “唐代的絕句,都是用來歌唱得”。這個也可以從絕句的形式上看出來。絕句是全押韻,所謂全押韻,是指絕句從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韻;要求完全徹底,只要其韻相同,不論平、仄,均可通押。例如:

      夜靜觀滄海,風懷獨自開。無情也無奈,歸去約仍來。(《赤灣觀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還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覺天地廣。(《秋夜西麗湖花間對飲》)

      絕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絕句,有首句押韻與不押韻之別;五言以首句不押韻為正格,七言則以首句押韻為正格。絕句全押韻,就是不論絕句的正格與否,一律起句用韻,而且第三句也用韻,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韻,平仄通押,一韻到底。

    上例《赤灣觀海》,原為首句不入韻的正格五絕,但現在句句用韻,而首句韻腳用的“海”字與第三句韻腳用的“奈”字為仄聲韻,二、四句押的 “開”、“來”為平聲韻,四者同韻,而平仄通協,這樣,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韻的絕句,顯得新鮮、獨特,與眾不同,大有一氣呵成、音韻流轉、樂感優美的效果。

      “絕句完全押韻”,正是希望在增強詩歌的音樂性方面,能產生一種新思維,指引出新的方向,絕句的完全押韻,大有一氣呵成的氣勢,使絕句在音樂美方面,更加悅耳、上口,樂感優美,強化了音韻的流轉,使絕句的氣韻更加緊湊和具有連貫性,更適合演唱要求。

      在對唐代詩歌的研究中,我發現兩種特殊情況。其一是,專門為了歌唱所作的詩歌,這裡有一例,史載楊貴妃要聽新歌,唐明皇特地從酒肆裡將醉醺醺的李白拽出,令寵臣為其提鞋,宰相為其磨墨,只為求‘詩’作‘歌’,詩成,靜候的宮廷樂師立即按律譜曲。以下是李白的 “宮廷詩”作品, 雖然是命題奉召之作, 但也是優雅空靈, 雍容雋美, 流暢上口, 被譜成歌曲後一定更加具有魅力吧.另外的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詩歌對音樂的專門描寫,這裡有兩個典型,包括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是對描寫音樂的絕妙好詩。以李賀的詩為例,

      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雲頹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

      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

      吳質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溼寒兔。

      詩人藉助奇特的想象將抽象的音樂轉化為具體的物象,讚揚了李憑高超的演奏技藝;這首詩的構思也很巧妙,開頭一句先寫琴,第二三句寫音,先聲奪人,然後才說到演奏者;寫演奏時,先寫情景,為下文寫旋律作鋪墊;寫旋律,又寫它蘊含的悲喜憂思。詩人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寫箜篌演奏的音質美及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飽含著對李憑技藝的讚美感嘆,全詩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描寫音樂的絕唱。

    廣義上的詩歌,包括詩,詞,曲等,這些創作形式,在內容以及自身的形式體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樂的交流吸收進步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學所不能達到的。,“詩歌”這個詞語中本身就包含了“音樂”,也可得知,詩與音樂得密切關係。二者互相促進,互相補充,相互交融,像中國詩歌與音樂這樣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所謂的混合藝術,在世界文學史甚至世界音樂史上,不能不稱之為一個奇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利時下屆能不能拿大力神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