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神農牛頓特斯拉

    不要學習診脈了,徒然浪費人生寶貴的時間和精力。

    我問過所有說脈診的人:

    傳統中醫的把脈,把的是脈的搏動吧?

    那麼,所把的脈的搏動,是腕動脈血管的搏動?還是手三陰經經脈的搏動呢?

    至今無人直接回答。

    為什麼無人能回答這個問題呢?

    一是傳統中醫人中有不少人對血管和經脈沒有清晰的概念,甚至有人認為經脈就是血管。

    二是傳統中醫人中有很多人對經脈缺少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三是有人清楚是怎麼回事,但不好意思說出來,讓別人來捅破這層窗戶紙。

    首先,準確的界定:血管是流通血液的,經脈是執行內氣的。

    血管分動脈血管和靜脈血管,是由心臟這個泵把新鮮血液有節律的泵入動脈血管而至全身,並把靜脈血管的血吸入右心房後送入肺動脈再分散入肺毛細血管吸取氧原子。

    人體內氣由督脈任脈和帶脈連通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而貫通全身。

    血液流通和內氣執行的區別是:血液流通是有節律的,即心臟每分鐘搏動70次左右,而內氣執行如同水管內的水流,是平緩的。

    所以,傳統中醫把脈把的是腕動脈血管的搏動。

    這樣,我們就明白了,傳統中醫把脈就像西醫用聽診器聽心臟一樣。二者的搏動完全是一致的,只是腕動脈的搏動要遲於心髒的搏動,大概要遲半分鐘。也就是把脈把到的那一搏動,應該是約半分鐘前心臟的那一泵動。

    那麼,最高明的中醫能透過把脈得到的人體狀況資訊也就是心臟的資訊,大體有心臟搏動的強、弱、遲緩、快、慢、有節律、時快時慢甚至有時停等。但得到的資訊很微弱,比直接用聽診器聽心臟差很多了。

    說清楚了,還要說寸、關、尺嗎?還要說對應五臟六腑嗎?僅僅是心臟的狀況資訊而已。

    即使是直接用聽診器聽心臟,也不能判斷出是什麼病。因為心臟的一種搏動,是可能多種狀況的反應。比如,腦垂體瘤、甲亢、頸動脈斑塊、腎動脈狹窄、腎上腺素分泌異常,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心跳強勁。西醫用聽診器聽後都分不清,必須再用其它理化方法才能確診,中醫把脈能斷出上面說的各種病症嗎?

    說清楚了,所有傳統中醫人願意放棄把脈,改用聽診器嗎?我估計很難,雖然用聽診器得到的資訊更清晰更準確,但這是很失面子的。切脈,是中醫的一個門面、一塊牌子,就象辛亥革命後很長時間,很多人不習慣剪辮子一樣。

    但明白了這一點,全國40萬中醫就不用在把脈上糾結了:為什麼我分辨不出這麼多的脈象呢?

    另外,全國三十多所中醫藥院校要節省多少老師和學生的時間精力,要節省多少無用的教材內容。

    所以,你既然要學中醫,就大大方方的用聽診器就行了。

    傳統中醫要上層次上品位,首先要在基礎理論上求真務實,再也不能玩虛的了。其次很多人要為傳統中醫長臉,可以理解,但不能在把脈等方面過度虛誇,眩弄神奧。應該把握傳統中醫的優勢,即對人體整體調理的優勢,對某些病症方面調治的優勢,然後在規範化、科學化和中西醫結合的方向上創新發展。

  • 2 # 醉臥松蔭

    脈訣讀百遍,

    應有心得見。

    實用竟如何?

    不外常訓練。

    自摸與摸人,

    淡定久不亂。

    景嶽有真言,

    虛實最簡便。

    …………僅供參考

  • 3 # 藍圖職業培訓學校

    一定建議有老師帶你學習把脈,這樣你會掌握的非常快和準確。

    其實把脈很簡單,就是摸脈搏跳動的快慢強弱,透過跳動的變化來判斷不同的問題。

    比如脈跳快多見火旺,跳動不規律,心氣虛等等

  • 4 # 中醫李宇奇

    中醫脈診,連小學生三天都能學得會的東西,被一些不會之人傳的玄之又玄,很多人學了幾十年還是啥都不會。永遠記得一句話,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中醫脈診,沒有任何中醫基礎的人,三分鐘就能摸到脈,三天就會給人摸脈講脈象。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真正會診脈的中醫,把脈前不會問你怎麼了,把完脈告訴你身體情況和五臟六腑的狀況,把脈言病。

    現在有太多的人不會脈診,只是裝裝樣子,一邊把脈一邊問什麼情況,哪裡不舒服。是問病而不是把脈。

  • 5 # 超然智者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哲學,講究客觀事物之間的有機結合和內在聯絡。在診病方面也不例外,辯證的提出了“望聞問切”,從四個不同角度對同一病人進行診治,合參結果,增加了診斷的準確性。切診是四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略的,切診包括“切身”和“切脈。切身就是觸控病體部位,切脈就是用“寸、關、尺”也就是食指、中指、無名指觸控手腕撓動脈判定病情。有經驗的老中醫能一脈定乾坤。脈象有28種之多是很難掌握的,只能在實踐中慢慢摸索體會。初學者可以透過脈相判斷陰陽體質,因為寒體或熱體在治療過程中極其重要。一般來說陰虛火旺之人脈洪大有力。脈相微弱者多為陽虛。我認為能辯清陰陽就可以了,逐步在實踐中摸索。必競切診是中醫師的基本功之一。雖然現在還有很多科學儀器做為診療手段。

  • 6 # 生命and科學

    就別學了,中醫診脈已經被證實,沒有科學依據。

    中醫“脈診驗孕”錯誤的案例不斷見諸媒體。有媒體報道,北京西城法院受理了一起案件,一行醫30年的老中醫為一名女子號脈,稱月經不調並開具藏紅花等藥方,服藥一個月之後,女子意外發現懷孕5個月以上,氣憤之下,訴至法院。也有媒體報道,瀋陽一懷孕女子曾被老中醫誤診為“氣血兩虧”,開了36袋中藥,後因腹腔大出血險些喪命。

    說一個理論不正確,只要舉一例即可,證明成立需要完整的事實或理論推論。都被證實有問題,還要學嗎?

  • 7 # l以理服人l

    人,誰都是使用同一種武器,碰、觸、振、動了解內部情況。如果你沒有內部組織的基礎,就無法瞭解內部情況的密碼。練內部組織基礎,破內部密碼。如果有五六成基礎,就具備現代醫生一流水平的能力。如果有七八成基礎,就具備現代醫生大師級的水平。對於掌握中藥量或西藥量的使用將是質的提升。因為他不含糊,所以離生命正常態的慣性很近……

  • 8 # 中醫醫師程聰

    先背《瀕湖脈學》做到“心中了了”

    古人常說,脈診學習“心中了了,指下難明”,意思就是說,自己心中對所有的脈象和主病都非常清楚了,可是手指下還是摸不準。可見學習脈診有一定的難度。

    其實能做到“心中了了”,才是為在以後分清各種脈象打好基礎。如果自己心中都不清楚這是什麼脈象的話,那更談不上手指下的感覺了。

    背誦《瀕湖脈學》27種脈象的“體壯詩”“相類詩”“主病詩”,如浮脈:“浮脈惟從肉上行,如循榆莢似毛輕。三秋得令知無恙,久病逢之卻可驚。”背誦之後再到臨床去實踐,體會浮脈是怎麼個“肉上行”,怎麼個“似毛輕”。

    再練習手指的靈敏度

    手指以“指目”最為靈敏,即手指頭最高點到指甲邊緣的這一塊區域。

    練習時將食指、中指、無名指併攏,指目按在硬桌面上,體會手指下的跳動。說到這裡,有些人會不明白,你叫我手指按在硬桌面上,桌子會有脈搏的跳動脈?其實你仔細體會體會,我們手指頭是有動脈透過的,你感受到的是自己手指指頭動脈的搏動。

    慢慢練習,你就會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意思。時間久了,再把手指指目,按在比較軟的海綿上,再去感受指下的搏動。這樣堅持練習,久而久之,手指會很靈敏,指下的感覺會清晰的出現在你的腦海中。

  • 9 # 青竹長青君者

    切脈自學書面東西特別容易,什麼浮.沉滑.澀.弦,遲.緩,數.疾,代,結等等。這些東西硬記與理解含意就行,但是切是很注重實際操作的技術學。是很難吃透的,無師難通難用。

    切脈是抽象與實際操作結合,才能臨床應用的。所以必須有師帶的,師傅切完病人脈叫徒弟切脈。叫徒弟先說病後,師傅在與自己的合對完,對與錯才能似方抓藥。實際上切脈只是中醫四診的一種,望.聞.問.切須兩種以上方法才定性下結論,中醫並不是外行看的那麼簡單。學的內容需很多,其中方劑學,單味特性與作用,《背湯頭歌》等。藥劑分類治法分類,很難的。

    其中包括,解表,溫裡,補益,清熱解表,清內熱,祛溼與安神,固澀與洩瀉。什麼八綱辯證和六經辯證等,還有經絡學說與針炙等。光會切脈是不行的,中醫是中綜合的整合一門醫學技術。自學能應用與否無定論,學完也浪費時間和精力的。

  • 10 # 王阿青

    中域教育為您解答:

    可以透過扁鵲中醫app,學習把脈是中醫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需要很多實踐。

    中域已經在這個領域十幾年,非常專業,如果您想放心的學習,有一個讓你真正能夠學到真材實料的內容,建議來中域,也可實地考察,全國每個省份都有分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自己真的理解這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時候,是不是自己已經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