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一天,和一個愛好歷史的朋友探討羅馬帝國,他提出“帝國衰敗”這個話題。實際上從20世紀大家就開始討論了,一些歷史學家拿週期性來論證,說羅馬這次衰敗也是一個週期,從興盛到衰敗是一定的過程,真的是這樣嗎?請您一起來探討。
5
回覆列表
  • 1 # 九華山華嚴寺常祥

    我從來不認為羅馬帝國亡於蠻族,在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整個生命週期,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的戰爭從沒停歇過,一個政權滅亡的首要原因肯定是自身出現問題了。羅馬帝國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與中國不同的是,農業產業以貴族莊園為主,使用奴隸作業,自耕農幾乎沒有。帝國經濟重心在東方,每年都要從東方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除了羅馬,帝國最富裕的城市都在東方,政治文化中心在西方,這種“東西分裂”與中國隋唐以後的“南北分裂”一樣。羅馬帝國在五賢帝時期(96—192年)達到巔峰。在擴張時期,每一次的勝利帶來了成群的戰俘,補充了奴隸市場。疆域穩定後,沒有外來奴隸的補充,奴隸勞動變得昂貴,再加上165-180年的流行病傳染,人口在下降,社會實際財富生產在下跌。世紀中葉,帝國發行毫無價值的鍍銀銅幣取代純銀幣,自然導致了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帝國金庫枯竭,地方割據趁勢做大,羅馬陷入軍人政治旋渦,內戰不斷,皇帝走馬觀花,50年間出現了25位皇帝。285年,戴克裡先以軍事手段繼位。他將皇權神化以加強君主專制,實行四帝共治和縮小單個行省規模以加強中央集權,地方的軍權和行政分離,弱化地方勢力。政治集權後,然後推行新的財政政策。他重新釐清土地和人口,擴大稅基;然後穩定貨幣,發行了成色可靠的金幣、銀幣;為保證稅源,禁止農民離開土地以及手工業者脫離同業行會,帝國的主要行業變相世襲了,階級流動性停滯,帝國陷入僵化。戴克裡先的財政改革屬於查漏補缺,沒有涉及最關鍵的貴族,他們佔有大量土地,依然被免稅。帝國沉重的稅負加到了中下層平民身上。一旦對老百姓加稅,就是一條不歸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313年,君士坦丁取得“米爾維安橋”戰役的決定勝利,奪得皇位。為贏得廣大基督徒的支援,他釋出“米蘭敕令”:承認基督教徒同其他異教徒一樣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權。這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國家統一。其他政策沿襲戴克裡先。戴克裡先和君士坦丁的改革,將瀕臨崩潰的帝國重新結合起來,使政府具有了償付能力,但這些政策不具備根本的影響力,屬於制度層面的修修補補,而不是大破大立。僅僅延緩了帝國死亡而已。到了4世紀後期,羅馬帝國繼續衰敗,無力僱傭本國人作戰,不得不大量僱傭便宜的日耳曼人充軍。395年,財政的虛弱導致帝國無法管理龐大的疆域,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給了兩個兒子。從這一刻起,標誌著西羅馬帝國將走向死亡,因為東部才是經濟中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羅馬城;433年,汪達爾人佔領迦太基,羅馬自此失去了糧食進口渠道,靜靜等待死亡。476年,日耳曼人奧多卡廢黜羅馬皇帝,取而代之,西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帝國的每一塊土地都由蠻族國王統治著。

  • 2 # 歷史新檔案

    應該與中國王朝一樣,亡於財政,同樣經歷了“發展-巔峰-衰退-改革-滅亡”的迴圈怪圈。

    我從來不認為羅馬帝國亡於戰爭,在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整個生命週期,與凱爾特人、日耳曼人的戰爭從沒停歇過,一個政權滅亡的首要原因肯定是自身出現問題了。

    羅馬帝國以農業為主,主要種植小麥,與中國不同的是,農業產業以貴族莊園為主,使用奴隸作業,自耕農幾乎沒有。帝國經濟重心在東方,每年都要從東方行省輸入大量糧食、酒和油,除了羅馬,帝國最富裕的城市都在東方,政治文化中心在西方,這種“東西分裂”與中國隋唐以後的“南北分裂”一樣,所以會滅亡。

  • 3 # 山河同日月

    羅馬帝國在滅亡了埃及之後獲得了大量的金銀財寶。整個社會窮奢極欲,修建那種能容納兩千人男女混浴的大澡堂。導致整個社會生育能力下降,戰鬥能力下降。無法抵禦入侵的北方蠻族。

  • 4 # 八斗說

    帝國衰亡的問題一直以來是學者們研究的話題。早在漢朝,大名鼎鼎的《過秦論》就討論過秦帝國是怎麼垮掉的。《過秦論》本身是很短的一篇文章,而且它只是一篇散文,不是真正端出證據來的學術研究論文。但實際上,大半後來討論帝國興衰問題的論文,跟《過秦論》的作者賈誼討論的範疇,有不少是相符合的。

    當然,秦帝國和羅馬帝國很不一樣,跨越的年代也不一樣。 秦朝就算從秦孝公用商鞅進行變法開始算起,到終結也不到兩百年,羅馬帝國卻經歷了一千四百年的發展。不過,一千四百年的羅馬帝國,分分合合、起起落落也有好多次了。

    羅馬帝國的衰亡,歸結起來有幾個內在條件,包括稅收太重、勞役太重、軍人專政等,也包括官僚集團的敗壞,各地經濟條件的衰敗,經濟中心的轉移。涵蓋面很寬泛。

    綜合起來講,假如一個帝國崩潰的話,從內在條件來說,大概總不外乎官僚制度的敗壞,軍隊的專政,老百姓貧富差距的擴大,人民工作意願的降低甚至沒有意願等。

    有人說羅馬帝國垮下來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基督教信仰的傳入。其實錯了。羅馬帝國垮掉,是因為羅馬公民自已沒有信仰了,基督教的信仰才趁這麼一個空當很迅速地鑽了進來。

    本來羅馬帝國外圍的所謂“蠻族",其實他們不是那麼野蠻,他們是新進入的雅利安人,轉化為帝國的軍隊之後為羅馬打仗。然後這些武裝力量滲透到羅馬帝國,最終才改變了羅馬帝國。在羅馬帝國晚期,貧富差異巨大,有大量的奴隸、貧窮的城市居民和許多失去土地的農民,他們要找心靈寄託的時候,基督教乘虛而入。所以基督教信仰上達公卿,下至平民。羅馬帝國的上層本身已經空虛,內在的“公民精神”這一因素已經削弱衰敗,根本就經不起用力一推。

    羅馬帝國無限制地擴張,所征服的土地由得勝的將軍和他的戰士們統治,不再回到羅馬。這種方式的直接後果就是導致兵源不足,本土空虛。鄰邦的居民湧進來,奴隸被解放,變為羅馬公民,這些外邦人根本沒有公民精神。這與大英帝國當年的衰落何其相似啊。

    最後補充說一點,羅馬帝國擴張最多的地方是東部,後果是侵略到古代波斯帝國的地區,於是新的中心就形成了,在君士但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林,一個帝國有了兩個中心,不分裂就奇怪了。

  • 5 # 洮子說歷史

    1、蠻族部落的入侵

    關於西羅馬帝國衰落最簡單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對抗外部勢力時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羅馬與日耳曼部落爭鬥了幾個世紀,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時,像哥德族等部落一直在侵擾著帝國邊境。

    2、經濟危機和過度依賴奴隸勞動

    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無節制消費大大地削弱了國庫,同時,帝國還遭受了勞動力不足的打擊。羅馬的經濟依靠奴隸耕種田地、充當手工藝人。

    3、羅馬帝國分裂

    當時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將帝國分成兩半,西羅馬帝國總部設在義大利米蘭,東羅馬帝國則設立在拜占庭,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內訌。

    4、政府腐敗和政治不穩定

    由於其內部的腐敗和瀆職而未能阻止皇帝們的荒誕行徑。隨著情況不斷惡化,羅馬人身為公民的自豪感逐漸消失,許多羅馬公民對他們的領導失去了信任。

    戴克裡先推行“四帝共治”,把羅馬分為東西兩部分,一邊各有兩個皇帝,分為主副,主皇帝稱奧古斯都,副皇帝稱凱撒,主皇帝任命副皇帝,而且死後由副皇帝繼任。

    顯然這種制度並沒有解決羅馬帝國的繼承問題,反而加劇了混亂,戴克裡先卸任之後,內戰立刻開始,最後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了東部和西部,

    但到395年,羅馬帝國終究還是無可挽回地一分為二了。羅馬帝國分裂後,不斷被蠻族入侵,很快就到410年,西哥特人和匈奴人的聯軍攻破羅馬,在476年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即便沒有蠻族入侵,羅馬帝國也明顯在走向衰落。首先,由於羅馬人的性格以及奴隸制的需要,羅馬帝國始終透過不斷擴張“以戰養戰”,但擴張終究是不可持續的。

    一旦帝國的擴張陷入停滯,龐大的軍隊和驕奢的官僚終將拖垮羅馬的國力。羅馬貴族出名地耽於享樂,喜歡大吃大喝。

    在世界歷史上,盛極而衰是文明的常態。繁華的文明帝國發展到一定時候總要走向腐朽,最終遭受相對落後的遊牧民族的清洗。

    最後建議您去看一看吉本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上面有比較綜合性權威性的解答

  • 6 # 君易居

    你好,好開心回答這個問題 羅馬帝國為什麼崩潰?總的來說,內部因素大於外部因素

    1,文化的分裂---羅馬帝國一直存在著兩種官方語言,即希臘語和拉丁語

    希臘以及近東地區一直沒有被羅馬化,這間接導致帝國的分裂

    2,帝國的擴張過大,而擴張邊界價值開始呈負數---即擴張的成效比下降

    而管理巨大的帝國十分困難,在戴裡克先改革後,帝國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3,西羅馬帝國的城市化不如希臘地區----農場兼併嚴重,貧富差距懸殊

    無法建立有效的稅收

    4,上層社會的價值觀的墮落,生育率下降----生產力和創造力下降

    軍事上嚴重依賴僱傭軍

    以上屬於內因

    而外因也有一些

    1,蠻族開始強勢,在受到羅馬文化影響下組織能力提高

    2,氣候變化導致一系列的民族遷徙,例如匈奴人

    以上內外因素綜合起來,導致了西羅馬帝國崩潰

  • 7 # 我是小馬哥呀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幕洛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廢黜,宣告了羅馬帝國的滅亡。也許是有感於羅馬的偉大,或有感於羅馬文化對西方社會的長期影響,對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探討一直是世界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從歷史的表象看,導致羅馬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蠻族”的入侵。但是,羅馬和“蠻族”的戰爭由來已久,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蠻族”根本無法和羅馬相抗衡,它們的入侵大都被羅馬擊潰。因此,將滅亡的原因簡單歸結為“蠻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透過內因起作用的,羅馬的滅亡必然是其內部因素造成的。

    隨著羅馬共和國的瓦解,帝國的建立,羅馬的政體由共和制轉為專制。統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喪失了各項政治權利,被排除在國家政治之外,由此帶來了政府的腐敗及公民意識的淡化。在共和國前期,羅馬人把國家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以作為羅馬公民而驕傲,為國家服務而自豪。因為那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有參與政治的機會,可以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能得到法律保護,能從國家獲得各種利益。執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較為勤儉,腐敗現象少。但從共和國後期(此時共和國已名存實亡)開始,國家已完全成為君主及其官僚、軍隊的私有財產。絕對的權力使他們腐化墮落,肆意揮霍,想方設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或淪為地主莊園的農奴,或乾脆發動起義反抗暴政。因而,人民與統治者存在嚴重的對立,對國家的興亡無動於衷。一個喪失民心的政府難道還能維持嗎?因此,即便“蠻族”不入侵,帝國也將在腐敗中走向滅亡。

    羅馬的專制制度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繼承法。當皇帝去世後,帝國常因沒有明確的繼承人而導致各軍事集團間的戰爭。軍隊在帝國時期已完全成為皇帝的製造者,他們可以隨意廢黜、殺戮他們不喜歡的皇帝,推舉符合其利益的人當皇帝,甚至公然拍賣皇位。各軍事集團之間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長期戰爭不僅使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更嚴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此外,儘管羅馬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但由於東部希臘文明區與西部拉丁文明區之間在經濟文化上有較大差異,因而帝國始終存在分裂傾向。軍事集團間的戰爭加速了帝國的分裂,並最終導致公元395年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就使在對抗“蠻族”入侵時,東西帝國無法團結一致,造成戰爭的失敗。

    羅馬帝國後期奴隸制度的衰弱及勞動力不足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羅馬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對奴隸剝削之上的。奴隸主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隸的勞動成果,便讓其承擔繁重的勞動,致使奴隸無法透過繁殖後代來擴充奴隸隊伍。且羅馬的奴隸主要來自擴張與掠奪,但隨著擴張的停止,奴隸資源也就斷絕了,奴隸主又不願在生產技術革新,造成生產衰退,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崩潰。此外,政府對農民的壓迫導致自耕農破產,農民為求生計大量逃亡,從而使兵源不足,無力抵抗“蠻族”入侵。

  • 8 # 庚七

    西方國家的人都沒有家的概念,認為一個人就代表他自己;所以他們國家越來越小。而我們一個人不但代表自己,也代表一個家庭,甚至一個家族。

    回過頭來看,帝國崩潰就再也無法建立也就順理成章。

  • 9 # 新農村小華

    羅馬帝國的崩潰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論,需要立體且多方面的分析

    總的來說,內部因素大於外部因素

    1,文化的分裂---羅馬帝國一直存在著兩種官方語言,即希臘語和拉丁語

    希臘以及近東地區一直沒有被羅馬化,這間接導致帝國的分裂

    2,帝國的擴張過大,而擴張邊界價值開始呈負數---即擴張的成效比下降

    而管理巨大的帝國十分困難,在戴裡克先改革後,帝國分裂已經不可避免

    3,西羅馬帝國的城市化不如希臘地區----農場兼併嚴重,貧富差距懸殊

    無法建立有效的稅收

    4,上層社會的價值觀的墮落,生育率下降----生產力和創造力下降

    軍事上嚴重依賴僱傭軍

    以上屬於內因

    而外因也有一些

    1,蠻族開始強勢,在受到羅馬文化影響下組織能力提高

    2,氣候變化導致一系列的民族遷徙,例如匈奴人

  • 10 # 平安才俊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羅幕洛被日耳曼僱傭軍首領廢黜,宣告了羅馬帝國的滅亡。也許是有感於羅馬的偉大,或有感於羅馬文化對西方社會的長期影響,對羅馬帝國滅亡原因的探討一直是世界史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從歷史的表象看,導致羅馬滅亡的直接原因是“蠻族”的入侵。但是,羅馬和“蠻族”的戰爭由來已久,在羅馬帝國強盛時期,“蠻族”根本無法和羅馬相抗衡,它們的入侵大都被羅馬擊潰。因此,將滅亡的原因簡單歸結為“蠻族”的入侵是不合理,外因是透過內因起作用的,羅馬的滅亡必然是其內部因素造成的。

    隨著羅馬共和國的瓦解,帝國的建立,羅馬的政體由共和制轉為專制。統治者掌握了一切,公民喪失了各項政治權利,被排除在國家政治之外,由此帶來了政府的腐敗及公民意識的淡化。在共和國前期,羅馬人把國家利益放在高於一切的位置,以作為羅馬公民而驕傲,為國家服務而自豪。因為那時他們認為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有參與政治的機會,可以對政府官員的行為進行監督,能得到法律保護,能從國家獲得各種利益。執政官、元老院及其它官吏也較為勤儉,腐敗現象少。但從共和國後期(此時共和國已名存實亡)開始,國家已完全成為君主及其官僚、軍隊的私有財產。絕對的權力使他們腐化墮落,肆意揮霍,想方設法搜刮人民。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或淪為地主莊園的農奴,或乾脆發動起義反抗暴政。因而,人民與統治者存在嚴重的對立,對國家的興亡無動於衷。一個喪失民心的政府難道還能維持嗎?因此,即便“蠻族”不入侵,帝國也將在腐敗中走向滅亡。

    羅馬的專制制度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缺乏完善的繼承法。當皇帝去世後,帝國常因沒有明確的繼承人而導致各軍事集團間的戰爭。軍隊在帝國時期已完全成為皇帝的製造者,他們可以隨意廢黜、殺戮他們不喜歡的皇帝,推舉符合其利益的人當皇帝,甚至公然拍賣皇位。各軍事集團之間為爭奪皇位而進行的長期戰爭不僅使廣大人民飽受戰亂之苦,更嚴重地削弱和削耗了帝國的人力、物力、財力。此外,儘管羅馬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但由於東部希臘文明區與西部拉丁文明區之間在經濟文化上有較大差異,因而帝國始終存在分裂傾向。軍事集團間的戰爭加速了帝國的分裂,並最終導致公元395年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這就使在對抗“蠻族”入侵時,東西帝國無法團結一致,造成戰爭的失敗。

    羅馬帝國後期奴隸制度的衰弱及勞動力不足引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羅馬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對奴隸剝削之上的。奴隸主為了最大限度地榨取奴隸的勞動成果,便讓其承擔繁重的勞動,致使奴隸無法透過繁殖後代來擴充奴隸隊伍。且羅馬的奴隸主要來自擴張與掠奪,但隨著擴張的停止,奴隸資源也就斷絕了,奴隸主又不願在生產技術革新,造成生產衰退,導致社會經濟基礎的崩潰。此外,政府對農民的壓迫導致自耕農破產,農民為求生計大量逃亡,從而使兵源不足,無力抵抗“蠻族”入侵。

  • 11 # 基金養夢

    有一下兩個原因

    1,匈人和日耳曼蠻族

    日耳曼蠻族的入侵是羅馬帝國覆亡的主要原因,因為最終羅馬帝國就是亡在了日耳曼蠻族手裡。但日耳曼蠻族之所以大規模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則是因為東方來的匈人突然出現在了日耳曼蠻族本來居住的南俄草原,佔領了許多日耳曼蠻族的領地,而且不斷東侵,導致日耳曼蠻族只能不斷西逃,湧入羅馬帝國境內。

    所以在歐洲歷史上,匈人被稱為“黃禍”,而匈人大王阿提拉甚至被稱為上帝之鞭,因為在當時的歐洲人眼裡,匈人就像是從天而降,不知從哪裡來的,在永久地改變了歐洲歷史之後又突然消失了。現在許多人懷疑匈人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後西遷,不知所蹤的北匈奴,其強悍戰力非常符合北匈奴,而且中國史書裡也曾有匈奴人攻擊阿蘭人的記載,而匈人攻擊阿蘭人則是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他們的存在,所以也是非常有力的佐證。

    但無論匈人是不是北匈奴,它的西遷都永久性地改變了歐洲的歷史。匈人在不到100年裡,從頓河流域一直打到法國和義大利,而為了躲避匈人的征服,西遷的日耳曼部落更是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甚至打到了北非地區。其間這些日耳曼人透過一系列戰爭徹底打跨了曾經無敵的羅馬軍團,使西羅馬帝國完全瓦解,最後在公元476年,日耳曼軍閥奧多亞塞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自封義大利國王,西羅馬帝國滅亡。

    2,奴隸制的過時

    羅馬帝國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社會,其經濟完全建立在奴隸勞作之上,所以充足的奴隸來源是其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在羅馬帝國早期,透過不斷的軍事擴張,來自異族的俘虜成為了奴隸的充足來源,同時對奴隸的龐大需求,反過來也成了羅馬帝國數百年熱衷於對外征戰的不竭動力。

    但到了公元2世紀之後,由於羅馬帝國的疆域已經接近當時統治能力的極限,透過對外征戰獲得的奴隸數量開始無法填補其對奴隸的需求,羅馬帝國就漸漸開始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情況。這種情況在後來的200年裡不斷累積,最終致使羅馬帝國的經濟崩潰,無以給繼。這也是西羅馬帝國逐漸衰落,無力抵抗蠻族入侵,最終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

  • 12 # 初酒

    1、蠻族部落的入侵

    關於西羅馬帝國衰落最簡單直接的原因便是其在對抗外部勢力時遭受了一連串的軍事失敗。羅馬與日耳曼部落爭鬥了幾個世紀,但是到了公元4世紀時,像哥德族等部落一直在侵擾著帝國邊境。

    2、經濟危機和過度依賴奴隸勞動

    持續不斷的戰爭和無節制消費大大地削弱了國庫,同時,帝國還遭受了勞動力不足的打擊。羅馬的經濟依靠奴隸耕種田地、充當手工藝人。

    3、羅馬帝國分裂

    當時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將帝國分成兩半,西羅馬帝國總部設在義大利米蘭,東羅馬帝國則設立在拜占庭,東、西兩個帝國未能有效合作對抗外部侵略,甚至帝國之間常常內訌。

    4、政府腐敗和政治不穩定

    由於其內部的腐敗和瀆職而未能阻止皇帝們的荒誕行徑。隨著情況不斷惡化,羅馬人身為公民的自豪感逐漸消失,許多羅馬公民對他們的領導失去了信任。

  • 13 # 白話那些事

    疆域遼闊的羅馬帝國,由於政治區劃、語言、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最高統治集團內激烈的權力鬥爭,事實上一直分為東西兩大部分。這種情況反映到基督教內部,便表現為神學上的爭論和教權之爭,後來爭論愈演愈烈,從3世紀起,終於明顯地分為東西兩大派了。這兩大派各自受到帝國東西兩部分世俗最高統治者的支援,反過來,帝國東西部的統治者也控制和利用基督教來達到鞏固和擴大勢力範圍的目的。西派教會以羅馬為中心,傳播於高盧、義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帶及以西地區。東派教會傳播於馬其頓、希臘半島、埃及和以東地區。後來,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首都遷到東方的拜占庭,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於是君士坦丁堡教區自然成了東派教會之首,與西部的羅馬教會對峙。羅馬教會因位於羅馬帝國首都,政治、經濟勢力最大,其主教一直強調羅馬教會是由耶穌的大弟子彼得依照耶穌基督的教導建立起來的,由於據《聖經》記載耶穌將天國的鑰匙交給了彼得,羅馬教會主教作為彼得使徒傳統的繼承者和維護者,就無可爭議地應當享有首席地位。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將帝國分給兩個兒子,於是羅馬帝國就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遇到乞丐會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