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麓風軒
-
2 # 書法網編輯
答:《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信,信很簡短只有28個字,大意是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看來大雪初晴王羲之的心情還是非常好的,呼吸著新鮮空氣,心清氣爽,所以也問問朋友心情是否也很好呀!這是真正的朋友,好心情都要分享。
古代人寫的信尤其是書法,叫信札,札就是隨意寫就的文字。雖然此時王羲之心情大好,但在書寫時還是有所收斂的,不是太放,起筆與收筆不露鋒鋩,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不疾不徐的,顯現氣定神閒。
小知識:書法書體的演變與古代人寫信有非常大的關心,比如隸書到章草的演變,就是由於快速書寫,就要省略一些筆畫,隸書的解散就促使了書體發展質的飛躍,所以隸書就慢慢演變為章草。筆者認為還有一點,就是王羲之非常尊重這位朋友,書信寫的潦草是大忌,所以王羲之給朋友寫這封信時,氣定神閒,是對朋友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也因此,這封簡短的信札成了僅次於《蘭亭序》的又一代表,成為書法史上千古遺存,被乾隆確定為“三希”之首(三希另兩件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並專門建了個收藏室取名“三希堂”,由此看乾隆有多麼重視這件書法。
因為乾隆一生酷愛書法,極推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自己寫的也不錯,既然喜歡那肯定是不定期拿出來欣賞,因為每次欣賞都有不同的心得,那就把它寫下來了,所以是越寫越多,越接越長,最後達到5米多,皇帝嘛可以隨心所欲寫。
不是這幅書法作品不是原來就這麼長,是後來一塊一塊接的。
上面除了乾隆帝的題跋還有趙孟頫、劉賡、護都沓兒、劉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吳廷、梁詩正等人的題跋,足以說明流傳有序。
再,《快雪時晴帖》全卷除了王羲之書法的價值,還有這些題跋已經有了巨大的書法文獻價值!
補充一點,在古代但凡一件流傳有序的書畫作品,收藏者、欣賞者都會在題跋,就是把收藏心得、欣賞心得寫下來,你接上一段我再接上一段,所以越接越長,價值就越來越大。
望有幫助。
《快雪時晴帖》全卷欣賞(請將手機橫屏)
— 完 —
-
3 # 安心如你花開富貴
其實這很像一句困難時期的流行語:左三年,右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有新的題跋就補在後面,重新翻新裝裱一下,所以隨著題跋越來越多,卷軸篇幅也就越來越長了。我也發個長的。
《國家寶藏》裡面王凱飾演的乾隆被“穿越”過來的王羲之怒懟:“我的《快雪時晴帖》被你糟踐成什麼樣了!你數數自己蓋了多少大章!蓋章就算了,還題字!”乾隆真的在快雪時晴帖的上面蓋了滿滿的章,還寫了上萬字的“讀後感”,我就想問問王羲之寫快雪時晴帖就短短28個字,怎麼來的這麼長的卷軸這麼多的空白紙面給乾隆寫“讀後感”?
回覆列表
書畫的“款跋”是作品的一部分,有的是作者本人提款,有的是後人提款,像乾隆皇帝就好這一手。後人提款,由於原稿預留的尺幅不夠,都是另接一紙提款,寫好以後裱在一起,使之成為統一整體。
書畫的“款跋”是作品的一部分,今所見存世的宋、元、明、清及近現代書畫中,有本人款題及他人題跋是十分自然的,一般題在作品後面的稱為“題跋”,其內容形式、位置與作品之間互相增益,使之成為統一整體。
後來也有人在原作、卷冊的前面題寫標題,稱為題簽。我們現在很多書法拓本出版的時候也請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士題簽,像啟功老先生題簽的很多。
現在也有很多書畫作者,為了追求這種意味,也參考借鑑這一形式,甚至採用拼貼、不同顏色宣紙,不同字帖來題簽、題款、題跋,比較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