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沐沐宸汐
-
2 # 水木清楓
首先,要先定義這“義務”是法律層面,文化傳統層面,還是道德層面,情分層面。法律層面,並無明法規定“婆婆”有此義務,所以,這“義務”恐怕本身就脫離不了“情分”的意味。
其次,要定位“情分”的判定標準及邊界,什麼情,什麼分,怎麼分,其實都是難題。而且,不同的事,不同的階段,各人所感不同,結論也會產生很大差異。如果說不給看孩子就是無情無分,那麼給錢找保姆又該是什麼情分呢?
所以,看開最好,婆婆看孫子這事,既非義務,也非情分。
-
3 # 珉之語
謝謝邀請!在中國的法律上講,婆婆沒有義務帶孫子,媳婦有輔助養老的義務。但是中國人自古就是一個講情分的國家,從人情上講,婆婆一般都會幫忙帶孫子孫女的,但是也有奇葩婆婆不幫下一代帶孩子的。 其實人都是相互的,如果在老人年輕時,又在子女最難時從不伸手幫幫他們,這個也確實是很不對。正如俗話說得好,老人有痛心,晚輩才有孝心!當你老了需要晚輩時,你有沒有想過,晚輩當初在正需要你的時候你去幹什麼了? 如果說這時晚輩能放下前嫌來孝順老人,做晚輩的的確很了不起!但是這是需要有很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的。有的媳婦孝順估計也是心不甘情不願看在自己老公的份上的完成自己的輔助義務的,也有的媳婦乾脆把老人當做陌生的人般的完成自己的義務心態吧。而有的媳婦就不肯屈服,由此家庭矛盾這樣劇烈的產生。 當然也有媳婦過河拆橋,老人年輕時努力幫子女勞累一輩子,根本沒來得及享福,就老了病了倒床了,這時的晚輩就你推我我推你的,把老人孤零零的晾在一邊不管,這樣的媳婦真的是人渣,希望這類人就不要有老去的那一天,因為這樣的惡果終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冤冤相報何時了啊? 所以作為長輩與晚輩之間,請多多換位思考,多體諒對方的難處,多想想對方的好。一個家能組合在一起,是多麼不易,也不要讓做夾心餅乾的兒子或者丈夫在裡面活受罪。也能把祖先的優良品德傳承下去。
-
4 # 津連
各家有各家的情況!理論上子女成家了,應該做好擔負起家庭責任的準備,養育子女是一件持久的責任,非常辛苦。這是很多剛步入家庭為人父母之後的年輕人難以適應的地方。生活真正的開始,其實是從有了孩子之後,責任並不簡單,付出並不輕鬆。作為人生的一個部分,年輕人既然選擇做父母,無論再難再累,都應該共同努力,熬過這段痛並快樂的時光。
儘管如此,孩子三歲之前,由於各種原因,僅靠父母在照料上確實困難重重。作為他們的長輩,無論是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都應該幫他們一把。這不是應不應該的問題。家是共同的,困難是共同的,責任也是共同的,大家一起努力,這段兒時光很容易過去。
但做為孩子的父母應當承擔主要的責任,孩子是自己的,不是為誰家生的。老人是輔助,不是包辦代替,更不是代養。所以應該把握好長輩幫忙的尺度!苦累都是為人父母的一部分,不能轉稼!
中國的祖父母們,無論是從傳統還是從情感上,都願意幫助自己的子女照料孫輩。希望年輕人珍惜這份福分,尊重父母的付出,不能把此當成父母的義務。建議年輕的父母,除了工作,和必要的社交之外,請擔負起自己的責任。
。
-
5 # 欣姐話人生
當然是情分,,有的媳婦說沒有法定義務贍養公婆,公婆當然也沒有法定義務要幫你看孩子,所以說,從情義上講,媳婦贍養公婆和公婆幫忙看孩子,對方都要報以感恩,而現實是,公婆把媳婦贍養公婆當成天經地義,媳婦也把公婆幫忙帶孩子當成理所應當,誰的錯,自私的錯
回覆列表
每個家庭的親疏關係不一樣,這個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家庭關係是比較親密的,公公婆婆就是挨著孩子一起住,照顧孩子成文順理成章的事情,會無意識理解為一種義務,老人越是義務,我們越要把她看著是一份情分,充滿感恩之心!
如果家庭歡迎比較疏遠,公公婆婆和你們都有獨自的生活空間,婆婆幫忙帶孩子看似是一種情分,內心也要充滿感激之情,如果用帶孩子讓你內心感受到她們的付出是一種情分,你的內心充滿愧疚感,這樣的情況,你的想想孩子也是他們的孫子,她們也有一定的義務!
不論怎麼樣,家庭的和諧最為重要!情分和義務沒有明確的分界線,兩者都有,又或者兩者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