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140769451
-
2 # 自然與歷史博物館
印度人屬於白種人這句話有問題。印度就像人種博物館,很多人種都在印度停留後繼續遷徙。印度共有100多個民族,其中印度斯坦族約佔總人口的30%,另外還有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爾族、泰固族、泰米爾族等。72%為印度-雅利安人,25%為達羅毗荼人。
即使按照印度人自己的種姓制度劃分,也分成4種。1. 婆羅門,僧侶祭司階層,2. 剎帝利,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3. 吠舍,平民階層,商人、手藝人、小地主,上述3個種姓自稱雅利安人。4. 首陀羅,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社會底層的傭人、苦力等職業。5. 賤民,罪犯、戰俘或誇種姓通婚者的後代。只能從事一些掃廁所、搬屍體、乞討等極其低賤的工作。
種姓制度簡單說就是從北方過來的說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征服了當地說達羅毗荼語系的矮黑人土著,將人分成三六九等。
但實際上情況更加複雜,因為印度是個文明古國,在雅利安人來印度之前,印度的土著又分成好幾波。
按照人種分佈
1.尼格利陀人,最原始的印度居民,屬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Y染色體大部分為D型別。體質特徵與黑人相近但是頭大腿短,黑面板,頭髮捲曲,身材矮小,鼻子扁平,嘴唇寬厚。目前只分布印度南部和安達曼群島以及孟加拉。
2. 維達人,也叫作吠陀人,屬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維達型別。是第二波進入印度的居民,Y染色體大部分為F型別與C型別。 體質特徵與澳大利亞土著相近,深褐色面板,黑色波狀頭髮,但身材瘦小,鬍鬚和體毛較少,頭顱較小,頜突不明顯。主要分佈於印度的中部和南部、 斯里蘭卡。維達人在兩萬年前就已經定居在印度、斯里蘭卡。
3.蒙古利亞人,沒錯,就是黃種人,Y染色體大部分為O3型別與N型別。從印度東部和北部進入,是第三波進入印度的居民。進入印度的蒙古利亞人有蒙古人和與西藏人。蒙古人的後裔為莫臥兒人,西藏人後裔為查克馬人和雷布查人。未混血的蒙古利亞人為的黃種人特徵,黃色面板,扁平臉,眼睛細小,鬍鬚和體毛稀少。
4.達羅毗荼人,達羅毗荼人其實是地中海沿岸和小亞細亞的高加索人與當地的維達人融合後的混血後裔。來自地中海的一些古老民族於公元前4000~前3000年到達印度,與當地人混合形成達羅毗荼人種,Y染色體為G、J與L型別較多。達羅毗荼人屬於混血人種,膚色從深褐到白色都有,達羅毗荼人曾經遍佈整個南亞,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蘭卡。
5. 雅利安人,Y染色體為H、R1a、R2型別,屬於高加索人種。最開始是俄羅斯南部草原地區的遊牧民族,公元前1500年前後穿越西北部的山口來到印度。他們身材高大,頭型窄長,眼眶深陷,鼻樑高而窄,毛髮濃密。雅利安人經阿富汗從西北方向進入北印度。雅利安人善於騎射。靠武力優勢征服了達羅毗荼人,並逐漸分佈到印度次大陸許多地區。
-
3 # 夢迴現實
是不是白人主要是看血統,而不是膚色。例如NBA勇士隊的湯普森,他看起來和白人一樣,但他有黑人血統,所以也是黑人
-
4 # 炒米視角
公元6000多年前,在世界上“四塊黑土地”之一的“烏克蘭平原”上生活著一群“白人”。他們就是現在歐洲人和印度人的先祖,叫“古印歐人”。
在4000多年前,其中有一支雅利安人就不知道什麼原因就翻過烏拉爾山,來到了阿富汗高原後留下一部分,另外一部分繼續往南,一直跑到了南亞印度河流域的旁遮普平原,然後與當地的南亞土著、古亞洲人不斷戰爭融合。
然而印度由於在歷史上不斷有外來勢力入侵併融合。所以實際上她囊括了四大人種,亞洲人種(黃種人)、高加索人種(白種人)、非洲人種(黑種人)、大洋洲人種(棕種人)。
因為印度的種姓制度,種姓間互不通婚。所以他們不同人種之間,有限融到。
而雅利安人膚色較白,屬於印度高種姓種的婆羅門、剎帝利,掌握著整個印度社會的話語權和絕大部分社會財富。就連最普通的雅利安人至少也是吠舍。
而印度土著的尼格利陀人,處於印度種姓中最低階的首陀羅。頭髮捲曲,頭大腿短,鼻塌唇厚。這些人3000年來,一直只能做奴隸。
歷史上有不分種族、膚色的“白人”和“黑人”之分。
比如成吉思汗時代的南宋對蒙古就有“白韃”和“黑韃”之分。鐵木真就是“白韃”,是屬於開化的那一種,懂禮儀,敬孝道;而“黑韃”相對矇昧。
-
5 # 棲雁林
印度的白人實則是公元前由伊朗和波斯灣一帶遷涉至印度的,也就是古時稱謂的雅利安人,由於印度大陸位於南亞次大陸,炎熱的氣候白人也經世代的陽光暴曬和炎熱的氣候變成了黑紅色面板的白人,印度是多種族的一個囯家,既有白種還有黃種人和棕色面板的人,澳大利亞的土著毛利人就是由印度遷涉過去。
-
6 # HuiNanHistory
你知不知道,中國人也曾經劃分為白種人?
除了黑白膚色這樣鮮明的視覺對比外,其餘的以膚色為標準進行的人種劃分,都不是科學的,而是假以科學之名義的種族主義。
膚色的定義並不都是天然的。在很多情況下,膚色的範圍就代表著某種特殊意識。
長達幾個世紀以來,歐洲人都認為白色的面板是上帝的眷顧,以自己是白膚色為榮。擁有白面板的人,就是有文明禮儀的人。
在這種思維的主導下,凡是歐洲認定是禮儀之邦的國度,都被其接納為白種人。
直到17-18世紀以前,中國人也享受到了成為白種人的待遇。請看下面這張圖:
這段話出自16世紀的歐洲傳教士曾德昭(Álvaro Semedo)之手。曾德昭說的很明確:
中國人和我們歐洲人一樣是白的……和歐洲人的白色沒有兩樣,越往北走,人就越白。一切的改變發生於17-18世紀:
首先,歐洲傳教士的活動受挫,導致其對中國的印象大打折扣。
隨著中國資訊的增加,歐洲人對中國的幻想破滅了,轉而開始稱中國人的膚色為黃色。
對此改變,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Linnaeus)就在《自然系統》就提到:
包括中國人在內的亞洲人種,其膚色是像死人一樣的淺黃色(luridus)。
黃種人的概念就這樣誕生了。
由此可見,中國人是從“白種人”變成“黃種人”的,這種變化不是基於科學,而是基於歐洲的優越感。換言之,就是種族主義。
回覆列表
印度人不全是白種人,既有白種高種姓的人,也有黃種人。地球上的膚色從高緯度到赤道逐漸加深,是隨人類長期世代生存發展的氣候環境相關的。同樣常期戶外勞作的人,中國居住在亞熱代地區的人不也比北方人黑嗎?西藏人不也比內地人黑嗎?!戶外體力勞動者不比室內工作的人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