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蠔尾
-
2 # 感情直通車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宋代詞人李清照寫的一首詩,我也在想,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過了江東又能怎麼樣?
想當年自己親帥800江東子弟破釜沉舟,殺王離,降章邯,坑殺秦軍20萬,無一人敢擋,如今只有隨從幾人,老天給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
他殺人如麻,滅秦之戰中,他消滅了秦軍百分之八十的力量,殺降秦軍不計其數,被稱之為當之無愧的西楚霸王。而他卻又婦人之仁,鴻門之宴,本該取劉邦性命,卻猶豫不決,放虎歸山,最終被圍於烏江河畔。
他不想過江嗎,當然不是,江東有肥沃的耕田,有支援他的江東父老,只是已無言面對他們,他沒有給江東帶來任何希望,一但過江,反倒把戰火波及到這裡,只要他一天不死,劉邦就會一天不罷休,如此下去,戰爭永不休止。也許只有死,才是唯一的出路。
叔父沒了,亞父沒了,虞姬沒了,連一同征戰的兄弟也沒了,只剩下自己的烏騅馬追隨左右,一個人的絕望也莫過於此。
遙想當初,與劉邦歃血為盟,結為異性兄弟,共同抗擊暴秦,是何其壯哉,如今兄弟斷了自己的後路,逼的自己無路可退。他此刻想明白了,兄弟可以打天下,做天下只能一人,劉邦是容不下他的,他就是星星之火,一旦風吹草動,便有燎原之勢。
與其說是劉邦逼死了自己,不如說是絕望和無情逼死了自己,就此結束,天下才會太平,百姓才能安居。
現在有時候我們面對一些事情,何嘗不是如此呢?
-
3 # 客官Q慢走
項羽看到烏江亭長說起江東的父老鄉親之時,不由回想起自己當時帶領江東子弟渡江向西挺進,併成就了一番事業。但再想想此時,當時跟隨自己的鄉親們無一幸還,自己已然是江東的罪人了。 項羽還想到自己又是劉邦的心腹大患,倘若此時渡江逃亡,雖江東百姓會力挺自己,但劉邦必定會以全軍之力剷平江東。而當時自己兵力勝於劉邦之時,尚不能保全這幫兄弟,更何況是處於弱勢之時。那麼既然自己渡江只會為江東父老帶來災難,倒不如一死了之,也從而保全了江東百姓。同時此舉也能讓項羽從凡塵之中解脫,去陪伴自己最愛的虞姬。正是由於這種想法,項羽最終自刎於烏江。
-
4 # 新手奶爸上手記
項羽還想到自己又是劉邦的心腹大患,倘若此時渡江逃亡,雖江東百姓會力挺自己,但劉邦必定會以全軍之力剷平江東。以自己的兵力,完全保護不了江東的無辜百姓。 與其回去會給江東父老帶來災難,倒不如一死了之,也從而保全了江東百姓。所以項羽寧願自己死去,來解救無數江東父老,項羽最終自刎於烏江。項羽可以說真乃英雄也,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
-
5 # 歷史早知道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是最強武將的代表人物,古人有對“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這樣一個戰勝級人物,眼看過江後就可以生命安全,東山再起,而項羽卻選擇了自刎身亡,其中緣由幾千年來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只是因為項羽在逃亡的過程中,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一代戰神的隕落:項羽為什麼寧願自刎也不過烏江?
西楚霸王項羽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的一位大英雄。關於他的傳說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更是以他自刎於烏江這一慷慨悲壯的事件最為出名,在民間流傳甚廣。
然而關於他的死因,一直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一種是以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為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學者馮其庸在《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中,指出《史記》中,除《項羽本紀》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船待”涉及烏江外,其餘無一處寫到項羽烏江自刎。
反倒有多處提到項羽“身死東城”。 他還透過對地理位置的實地考證,詳細論證了項羽確死於東城,即如今安徽定遠,距離烏江120公里。無獨有偶,計正山先生依據《史記》、《漢書》中的《灌嬰傳》,考證出項羽在定遠東城被“搏殺而死”,也推翻了“烏江自刎”說。
項羽在戰場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創造了百戰百勝的神話,成為軍隊的軍魂,只要有項羽在,必定會勝的信念,支撐著整個軍隊。
這種信念,讓項羽軍隊無論戰鬥多麼慘烈,無論力量多麼懸殊,都拼死搏殺,絕不言敗。而垓下之戰,項羽完敗,戰神跌落神壇,戰無不勝的軍魂不再。因而,項羽即使能回到江東,也無法在組織這種無堅不摧的軍隊了!
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以後還要捲土重來,重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災難,於是選擇犧牲性命來結束連綿數年的殘殺,還天下一個太平世界。
-
6 # 晁賀
說到項羽,人們一定都會記得他的“力拔山兮氣蓋世”,也都會想起楚漢戰爭中他的英勇和最後的悲壯。李清照曾寫詩說:“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筆力千鈞的詩熱情謳歌了項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為,寄託了自己對時局的憤慨。
但是,項羽究竟為何不肯過江東?古往今來,人們猜測紛紛,卻並沒有一致的看法。 在〈使記•項羽本紀》中,司馬遷認為項羽之所以自殺而不肯過江東,是“羞見江東父老”,這也是目前影響最大的說法。
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記載說,項羽被劉邦軍隊追趕,逃到烏江江邊。烏江亭長停船在岸邊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著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此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之後項羽與劉邦軍作了最後的一拼,後自刎而死。
司馬遷以激昂悲涼的筆調記述了窮途末路中的項羽仍不失其壯士本色的光輝形象。 這樣一種英雄氣概,多少年來一直為後世所歌頌。每每提到項羽的死,人們總會欷戱不已。還有一種說法出自宋人劉子翠的〈屏山全集》,他認為項羽之所以說出那樣一番話是懷疑亭長有詐。
劉子翠認為,當時劉邦正懸賞千金邑萬戶侯購項羽的性命,而在項羽身處那樣的困境之時,亭長說那樣好聽的話,項羽難免懷疑亭長在說謊騙自己。 “羽意謂丈夫途窮寧死,不忍為亭長所執,故託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解爾。
”他還說,項羽之所以選擇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夠逃脫,但是受到農夫的誰騙而陷人大澤,因而知道“人心不與己”,他怎麼敢再貿然地聽信亭長的話?所以項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脫再起,而選擇了與劉邦軍死戰到最後。
這種說法雖然只是劉子翠自己的推測,但是在歷史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還有一種說法產生於20世紀80年代,該說法認為項羽所以決然自殺是“為早日消除人民的戰爭苦難”。例如吳汝煜先生就認為,長期的內戰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項羽認識到這一點後,產生了儘早結束這場戰爭的想法。
因此他放棄了烏江亭長勸他東渡為王的意見,毅然自刎而死。對此觀點有人提出反對,認為項羽是一個很殘暴的人,這一點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為依據。 〈(*記》中就記載了項羽在滅秦過程中屠襄城、坑殺20萬降卒的行為。
此外,楚漢戰爭爆發後,他依舊沒有改掉濫殺惡習,“所過多所殘滅”。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以犧牲自己的方式來消除人民的痛苦?這顯然不符合項羽“欲以力征經營天下”的性格特徵。呂仰湘還提出了獨特的“敵生我死,成人之美”說。
他認為,項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鬥爭哲學。當他勝利的時候,他要把敵人徹底消滅,而受到阻礙時,他就甘願把自己毀滅。烏江自刎,是這種品性的最後一次迸發,是一種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別人的選擇。
因此,導致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是項羽獨特的個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個性發展的必然結果。 張子俠先生則在反駁了一些看法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首先他對有較大影響的認為項羽“羞見江東父老”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認為此說看似有理,實則不然。
項羽在自殺之前曾遭遇了多次失敗:他的軍隊在垓下被劉邦大軍包圍,愛姬自殺而手下散落;因為受到農夫的欺騙而身陷大澤,狼狽不堪;還有身邊只剩下二十八騎,“自度不能脫”。 如果談及項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東子弟而無顏見江東父老,那麼如前所述的失敗他為什麼沒有因羞愧而自殺?恰恰相反,從前的那些失敗雖然也令項羽陷人了極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卻沒有動搖東山再起的決心。
而他被劉邦大軍追趕時,由陳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陰陵,至東城,最後來到烏江邊,這一系列的逃跑路線,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東。 可是為什麼終於來到烏江,並且有人願意助他渡河時,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與劉邦作決一死戰?這顯然與他一直以來的撤軍計劃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邏輯的。
張子俠認為,司馬遷是為了使史書的情節更為完善,所以才補充了這個結局,但是後人卻將此當成了信史,並傳之於世。此外還有一種分析,認為項羽是楚華人,而楚人素有兵敗自殺的傳統。 如春秋時期打了敗仗的楚國將軍子玉就在兵敗後自殺,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羅而死。
項羽當時已經彈盡糧絕,兵敗至此,對於項羽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決計不肯過江東,而只會選擇自殺這樣一種行動。項羽究竟是不能過江東,還是不肯過江東,至今也沒有定論。然而,學術界的紛爭並不能影響項羽在世人心中的壯士形象,他的英雄氣概依舊為人們所廣泛傳頌著。
-
7 # 時間穿越者
1、自身眼疾,史載殺紅了眼,其實就是眼受了傷,可能離瞎不遠了
2、跑不了,手下全死了,前途渺茫
3、即便回去,楚漢幾十年,楚衰漢漲,遲早再打一次,再打一次,結局也不會改變
4、可能是寫歷史的胡寫,劉邦精心策劃,不惜違背承諾,絕對會不惜一切代價殺死項羽,數十萬大軍殺不死一人,絕不可能,十之八九戰死的,或者累死。就算給項羽一把機槍,也不可能一個人殺死幾十萬人。跑也沒用,別人會射,射人射馬,只要中一個,你就跑不了。
-
8 # 雷雷掌門
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秦下相(今江蘇宿遷)人,公元前202年兵敗垓下(今安徽靈壁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長江段西)邊自刎。項羽至今為止一直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勇猛的著名武將,稱之“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靈壁大約距離和縣直線距離200多公里,古代交通狀況不好,線路更長。即使全部騎兵,被追了200多公里,正是馬力用盡,人力憔悴的時候。不管你是泰森,或者一龍。一路搏殺,一路逃跑,不曾飲食,也是不復勇武。
更何況人馬皆疲之時,又被追到了江邊,後有追兵,前有大江阻路。可謂天亡我也,看著跟著自己一路搏殺的兄弟,看著嫋嫋長江,禁不住心力憔悴,只嘆當死於此了。
至於有漁夫一說,估計是野史杜撰。項羽是何等人物,白手起家,心志如鐵之人。有一絲反身之力,絕對毫不猶豫。如此,哪裡來的漁船,只有滔滔的江水,死志萌生,豪志升起,對著追兵大喊,我成全你們了,對敵拼死,不負身後名而已!
結論,項羽當是被追到江邊,無路可走,死志萌生,回頭衝敵,戰死疆場!
-
9 # 布衣淘史
對於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於烏江,傳統流傳多出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
寫到項羽不肯獨自過烏江時,司馬遷傾注了太多激情,對項羽這位悲情末路英雄給予了同情讚揚。成為《史記》最精彩的片段之一。
《史記·項羽本紀》是這樣寫的: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
這段流傳千古的文字,令多少人為之心潮澎湃,多少人扼腕唏噓。項羽不肯過烏江之事,也成為兩千多年來人們議論評說的熱點。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就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追思項羽所做的,感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
那項羽為什麼不肯退一步呢?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
一、這一種傳統的說法認為,項羽不肯渡烏江是出於一種高貴的品質,是為避免人民再受戰爭苦難考慮的。希望這場戰爭儘早結束。項羽確實曾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曾想過透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將戰爭結束,他覺察到“楚國久相持不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所以對劉邦說:“天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
最後他甚至不惜違背自己剛強個性,犧牲自己的利益透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鴻溝為分界。但是劉邦卻違約出兵追殺楚軍。在接連發生“垓下之圍”、“四面楚歌”、“失虞姬”這一連串的事件,短時間內給他以極大的精神打擊,他又是一個重情重義的大英雄,他剛猛、勇敢、豪爽,從不使狡詐之術。當項羽失利並且認識到自己無法立即消滅劉邦而又無法談和的情況下,項羽只有犧牲自己以結束數年戰爭烽火。
二、另一種說法是,項羽不肯過江東,是“無顏再見江東父老”。“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鴻門宴後,項羽引兵長驅直入咸陽城,滅秦族,火燒阿房宮。然後,他帶著赫赫戰功,一身榮光,得意歸鄉。威風八面的項羽放言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是何等豪氣!何等威風!烏江,對岸便是江東,面對滔滔江水,楚霸王卻放棄了渡江自保,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殺死項羽的,不是劉邦的千軍萬馬,而是他心中的那份執著。
更重要的是,比起戰敗的屈辱,辜負江東父老更讓項羽難以承受。這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史記·項羽本紀》多次記載西楚霸王,怒,大怒。欲以武力征服天下,正是這種性格,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項羽臉皮太薄,太愛面子,不夠"厚黑"。剛性太強,韌性不足!不管換成越王勾踐,還是韓信,劉邦,不會有一個會有如此下場。
此時此刻,江東父老的期望成了霸王心中沉重的負擔。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氣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
三、還有一種說法,項羽本來是想突圍的並不想自刎。
透過史籍記載分析,項羽即使是過了江,哪怕手裡還有一些部隊,也沒有好結果的,因為江東早已不是他起兵時的江東了,這時的江東已經是劉邦的地盤了。楚漢戰爭一開始,東越人已經佔有今湖南、江西、福建,以及浙江南部、湖北東南,並且"不附楚",就是說和楚國不相干的。劉邦攻打項羽的時候,東越人是站在劉邦一方的。江南廣大地區也已經不是當年項羽起兵時的局面,已經盡屬劉邦政權。真正屬於項羽的力量不多了,儘管這樣,項羽還是想拼力一搏的。
《史記》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接項羽的只是一舟一槳一亭長。當項羽看到只有烏江亭長一人時,就已經意味著江東要麼已經放棄項羽,要麼已經無力支援項羽了。這烏江亭長反倒使他失去了最後的信心。如果江東父老還有力量並願意支援項羽的話,來接項羽的是數千軍隊,可能會是別樣結果。
更何況以劉邦的做派,根本不會放過項羽,漢大軍會跟著項羽湧入江東,項羽已是窮途末路沒有翻盤的機會了,何必要白白犧牲江東無數父老的性命呢?這些項羽都會了然於心的吧
對於三種說法,筆者更傾向於第二種,項羽之所以不肯過江,而選擇自刎而死,實在是一個性格悲劇。自大孤傲、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缺乏忍辱負重的堅韌意志,是導致他失敗的主要原因。他的死雖然顯得慷慨壯烈,併為後世人反覆吟唱讚頌,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卻一生卻也足以讓人扼腕嘆惜。
-
10 # 坐觀半畝田
項羽本人是非常剛愎自用,而且很愛面子一個人,自己帶領項燕留存下來的軍隊推翻秦朝,在楚漢爭霸前期有著絕對優勢,自己逢戰必贏,無論是哪一個或者幾個聯合起來都沒有無法戰勝他,他本可以在鴻門宴時完全解決劉邦勢力,就是自己的剛愎自用,不聽范增的建議,小看劉邦勢力,導致後來的楚漢爭霸,最後自己在十面埋伏的情況下靠跟隨他的八百勇士,衝出重圍,來到烏江邊,此時跟隨他的八百勇士也是死傷殆盡,自己心愛的女人虞姬也死掉,項羽這個真血性,真性情的人,而且對於一個從未打過敗仗的霸王來說,這是何等的沉重,哪怕自己渡江活下來,又哪有什麼見面去面對曾經的故人,又有什麼希望再東山再起,內心感到極度絕望的項羽,唯有像英雄一樣的死去!才是他為自己爭取的最後一點顏面!
-
11 # 文史趣話
第一個原因就是他心理擔心鄉親們對他失望透頂了,那很傷害他的自尊心!大家都說如果他回了江東就有希望,是因為項羽他就是一個江東人,回去之後鄉親們都會支援他,他就可以休養生息一段時間,重新整裝待發,與劉邦重新進行對抗,結局可能就不是這麼悲慘!
可項羽卻不這麼想,他覺得自己當時帶著鄉親們的期望出了江東,現在竟然什麼都沒有得到,就灰頭土臉的回來了,他覺得很沒有面子,即使是死他也不會回江東的。他就想著給鄉親們留下自己出了江東,的確是闖出一片天下的景象,現在回去不就打臉了嗎?這是不可以的!
第二個原因是劉邦知道項羽是江東人。項羽想如果自己回了江東,劉邦肯定出兵江東,到時候自己的鄉親們就會受到戰爭的侵擾。鄉親們的生活多麼的平靜美好,不能因為自己兵敗逃了回來而被破壞了!就算自己真的沒有能力與劉邦對抗了,他也不會回江東,拖累自己的鄉親們!
第三個原因是項羽的玻璃心破碎了,在與劉邦的前幾次對抗中,他都失敗了,因此項羽決勝的信心幾乎崩潰!他開始不相信自己,開始覺得劉邦的勝利是必然的,開始認為自己沒有辦法與劉邦對抗。滅掉秦朝是他項羽,但是最後坐上皇位的不是他項羽,是劉邦,項羽已經開始這麼想了,開始不想和劉邦爭了!
最後項羽還發現了一個秘密,就是他開始相信天命,認為劉邦的勝利是天的選擇。與天鬥,他是鬥不過的,因而最後他放棄了,逃到烏江前就自我了斷了!可惜項羽這一霸主最後的下場竟是這樣!
-
12 # 希榮文創
項羽寧死不過江東,只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當年無數江東健兒跟隨項羽拋頭顱灑熱血,目的就是建功立業,光宗耀祖。如今卻只剩下孤零零的項羽,心高氣傲的項羽怎能忍心拋下戰死沙場的兄弟選擇獨活?況且項羽知道,自己就是逃往江東,只能將戰火引往江東,犧牲的只能是江東父老鄉親,所以,項羽只能選擇死亡以保全江東父老鄉親。項羽的選擇相比那些自私自利的君王的確令人肅然起敬,從某種意義上講,項羽雖敗猶榮。
項羽作為一代英雄,出生於貴族世家,很多人認為劉邦能戰勝項羽都是因為項羽太過仁慈,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利。在垓下之戰項羽大敗後,項羽來到烏江邊,相傳此時有一個漁夫撐船來救項羽,但項羽並沒有上船,而是選擇了自刎。一代豪傑明明有機會從頭再來,但是他卻最終選擇在烏江自刎而死,實在是讓人唏噓不已。有人覺得項羽窩囊,有人覺得項羽傻,其實這是項羽深思熟慮的選擇。
項羽志向遠大,當年在秦始皇巡遊的時候豪言自己將取而代之,更是說過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豪言。自從起事大大小小經歷過無數次的戰爭,然而他卻少有敗績,這種戰績是一般人永遠都達不到的。而他從來都沒將鄉村痞子出身的劉邦放在眼中。在項羽的眼裡,當年跟隨自己的江東健兒已經所剩無幾,自己早就已經是江東的罪人了,一旦過江,無異於苟且偷生,只會將戰火引向江東,只會害死更多無辜人的性命。當初自己就是為了江東父老揭竿而起的,如今絕不能因為自己的一己私慾,再讓江東百姓遭殃。所以,死亡是罷兵息戰的最好選擇。
-
13 # 戴老師講歷史
因為他的江東子弟兵都打光了,就算是回到江東,也很難捲土重來了。這些事比較好理解,對於一個項羽這樣的軍事統帥來說,這些跟隨自己多年的親兵一旦打光,如果再想重來以他們為骨幹組建新軍隊就不可能了。
正是在這種心理和事實情況分析作用下,他過不過烏江?既是結果已經定下來了,那自然就不度了,選擇了自殺。
-
14 # 夜航船水手
項羽是勇猛的代名詞,他死了兩千年,後人罵他、贊他爭吵了兩千年。
鉅鹿城外,五家諸侯作壁上觀,二十四歲的項羽破釜沉舟,捅破紙老虎--宣告了秦帝國的死期已到,諸侯匍匐聽命,霸業初顯。
烏江北岸,二十六騎捨命相隨,三十一歲的霸王自刎而死,製造悲情劇--留下餘音迴盪兩千年,騷客借景抒懷,鬼雄名就。
他崇尚暴力,信奉以牙還牙,殺盡20萬降卒,縱容手下劫掠關中珠寶婦女,掃蕩平原齊國百姓。
他堅守底線,拒絕陰謀詭計,放走一生之敵,天真爛漫,想以二人決鬥解決天下紛爭。
楚漢之爭,項羽的政治弱勢,引發了項羽的負罪感項羽在楚漢之爭處於政治弱勢。劉邦動員關中百姓,拿出項羽坑殺降卒,劫掠婦女珠寶的往事,秦人恨的牙根都癢癢。動員山東豪傑,拿出項羽欺壓諸侯可以快速形成共識。而項羽動員楚地百姓參軍納糧,以什麼理由呢?他沒有找到好的答案,包括范增也沒有找到。所以到了後來,項羽認為,楚漢之爭,就是因為劉、項二人的野心引起。這種認識在初期尚無太大危害,但是到了相持階段,副作用就開始顯現。
《史記.項羽本紀》記述楚漢相持後期時有一段話:
楚漢久相持未決,丁壯苦軍旅,老弱罷轉漕。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原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可見,項羽看到連年苦戰,百姓疲敝之後,內心深處是有負罪感的。在反秦的目的達到之後,他沒有政治方針,把戰爭理解成兩個人的權力之爭,也就無法形成正義感。更要命的是,項羽還有‘婦人之仁’,不管格局如何,他內心裡還是有‘仁’的底色。如果說秦地百姓的財富從山東六國掠奪而來,縱容士兵劫掠有物歸原主的成分,那麼,楚地百姓現在跟隨他戰鬥,他找不到除了錢財、功勳之外的更深層次的理由。
殘酷現實,當時的江東,真是項羽的江東嗎?項羽帶領八千子弟兵起兵江東,已經成為我們預設的認識。其實,項羽在江東的影響力到底多大是很有疑問的。項羽和叔父項梁老家是宿遷的,後來避難,來到吳中--如今蘇州一帶。吳中的賢人,多數是衝項梁而來。而項羽,大家怕他的成分更大。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江東豪傑所剩無幾。項梁扛起反秦的旗號,江東的豪傑都已經跟隨或者後期入夥,如陳嬰等人。如果項羽想重新招攬人,大部分得靠召集舊部,比如鍾離眛、季布等人。還有一個臨江王,在項羽死後,並沒有投降劉邦,可以依靠。這些人,並不能最佳化項羽的組織結構。
項羽一死,楚地大部分都沒有抵抗就投降了。剛成立的漢朝的主要威脅在北方靠近匈奴的燕趙之地,相比之下楚地很太平。可見,楚地百姓並不排斥劉邦,也不想再打仗了。很難想象,在當時並不富裕的江東,項羽即使能集合舊部,如何能得到民間的錢、糧支援?
然而,以上兩點,還不足以讓項羽放棄。
心情劇烈波動,身邊只剩肌肉鐵粉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以為大勢已去的項羽扔下十萬大軍,率八百騎突圍而出,尚存百騎。到陰陵,迷失道路,又與漢軍交戰,尚存28騎,而追兵數千。項羽感慨萬千,以為老天在戲弄他,並準備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伯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軍快戰,必三勝,斬將,艾旗,乃後死,使諸君知吾非用兵罪,天亡我也。果然,項羽分隊衝鋒,到達集合地點,尚有26騎,眾人歎服。項羽驗證了自己的能力之後,帶領26騎尋找出路。根據司馬遷的記載,這時候遇到了烏江亭長建議項羽乘船至江東。想來船很小,根本無法帶走跟隨他的26人。從富家子弟,到流亡江湖,再到稱霸諸侯,如今又在逃亡,31歲的項羽卻從沒像今天一樣身邊所有人都誇讚他的才能,而不是訓斥他、反對他。然而無所圖謀單純因為崇拜他的跟隨者,他卻不能一起帶走,項羽又感到被老天爺愚弄。他不想再被愚弄一次。然而,26人沒有一個明白人,純粹是肌肉動物,完全想不到要靠一條小船去救項羽,任由項羽胡思亂想中貽誤良機。心情劇烈波動中,沒有人幫他解脫出來,31歲的項羽看到了爺爺項燕、叔叔項梁,他們都戰死沙場,揚名四海,死亡實在沒有什麼可怕。
其實,從楚國的歷史上看,戰敗自殺的大將真不少,或許,項羽還沒有轉變過角色來吧。
-
15 # 減水書生
垓下之敗,項羽不是一次戰役的失敗,而是整個楚漢爭霸戰爭的徹底失敗。
項羽就是過了江東,也於事無補,到最後還是會成為劉邦的板上魚肉。
與其四處逃亡而被抓受辱,還不如烏江自刎的好。
1.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打沒了楚國的全部有生力量韓信略定齊國用了大半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裡基本上拿下去了全部齊國城池,而且還在濰水之戰打敗了二十萬楚國大軍。
楚霸王不可一世,誰都不服、啥都不怕。
但濰水戰敗後,項羽終於知道恐懼是什麼味道了。
所以,趕緊同意與劉邦鴻溝議和,結束成皋滎陽之戰。
劉邦從來都不婦人之仁,見項羽勢微,趕緊欲將勝勇追窮寇,直接追到垓下。
與韓信、彭越、英布,組成了一支幾十萬大軍的圍剿軍團,把項羽手中的十萬楚軍徹底包了餃子。
韓信五軍陣、漢軍楚歌聲,垓下戰敗逃亡的項羽,至東城的時候僅餘28騎,而自刎之時,就完全是一個光桿司令了。
西楚國幾十萬大軍都已經打沒了,江東就是幾十萬人口,又還能出多少壯丁、成多少大軍。
垓下之戰,是楚漢爭霸的最終決戰,而不是一次區域性戰役,打輸了就打輸了,此戰之後,楚霸王項羽便再無抗衡劉邦的資本。
2.江東之地已非楚霸王所有即便項羽聽了烏江亭長的話,回了江東,回了又能有什麼作為?
江東已非項羽所有。
所謂江東,就是西楚之地,春秋之時的吳越之地。
但是,韓信的齊國兵團是先佔了西楚國都彭城之後,才從西楚由東向西進兵的,與劉邦會師頤鄉。
而英布和劉賈的九江兵團呢?
出兵九江的時候,劉邦給了他們兩萬人的軍隊。
但是,英布曾是九江王,有兵壯聲勢就可以,到了九江國就收集了舊部,同時回兵西楚,逼降楚國大司馬,而後再引兵參戰垓下。
劉邦、彭越、韓信和英布四大兵團,其中韓信兵團和英布兵團都是從西楚本土殺過來的。
此時的江東西楚之地,主要城池和戰略要地都已經遍插漢旗。
這時候,項羽回江東還能有啥作為?
垓下戰後,劉邦是派灌嬰的騎兵兵團進行的收尾工作。
為啥用騎兵?
原因就是速度快。
但騎兵可是沒法攻城的。
因為根本不需要攻城,騎兵一到、漢旗一揮,西楚官吏馬上獻城投降,所以也就不勞煩步兵和輜重兵了。
唯有魯城死活不投降,項羽曾被封魯公,所以魯城是項羽的封地,魯城百姓皆是項羽部曲,又加上此地百姓守禮重義,所以就據城堅守。
但凡據城堅守,騎兵部隊就甭想攻下來,所以最後也是用了張良計,把項羽的首級拿出來、勸降魯城。
所以,垓下之後的項羽,也就還有一個魯城能支應一下,其他城池土地全都改旗易幟。
3.劉邦集團絕對不會給項羽翻盤的機會這裡可不是劉邦一個人不給,而是整個劉邦集團都不答應、都不允許項羽回江東重整旗鼓。
為什麼?
有兩個人死活不會答應。
一個是韓信,先被封齊王,地接西楚;後被封楚王,也接西楚。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所以,韓信為了能坐穩諸侯王,也得死命追殺項羽。
另一個就是英布,英布叛楚歸漢,就項羽這秉性,但有翻盤機會必須得把英布往死裡整;而英布被封淮南王,也接西楚之地。
所以,英布為了自己安全、為了坐穩諸侯王,也絕對不能讓項羽活。
垓下戰前,為了讓韓信和英布能夠參戰,劉邦已經劃定了齊國和淮南國的疆界,基本上就把西楚的國土給分出去了。
所以,這兩個握有重兵的方面軍司令,一定不會讓項羽回江東翻盤。
項羽逃回江東,劉邦根本不用下令,也不用派灌嬰的騎兵軍團去追殺。
韓信的齊國兵和英布的九江兵就得把項羽追至天涯海角,因為之前可以說是為劉邦打仗,這時候就得是為自己的土地去打仗了。
所謂項羽與烏江亭長的對話,估計就是司馬遷根據民間傳說杜撰的。
項羽出逃垓下,就帶了800騎兵,而灌嬰卻帶了5000騎兵追擊的。
灌嬰的騎兵可不是吃素的,都是在秦帝國騎兵部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5000精銳的得勝之師,去追800喪家之犬,灌嬰他們要是追不上,也就別回來了,直接自投烏江得了。
而且,劉邦有令能獲項羽者封萬戶侯,漢初立國有幾個萬戶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五千騎兵就是累死,也得把項羽追回來。
項羽根本就跑不了,也沒有烏江抉擇的機會,所以垓下思項羽、只能做鬼雄。
-
16 # 芒果論史
項羽該不該過烏江?這一直就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首先要明白的是,項羽是可以過烏江的,畢竟當時只有烏江亭長有船,漢軍即便追上了項羽也沒辦法渡江,也就是說項羽不過烏江,不是因為不能過,而是因為不想過。
但我認為,項羽不過烏江的決定是臨時起義,而不是仔細思量後的結果。
要弄明白這一點,就不能夠僅看待項羽在烏江邊的表現,而是要從垓下之圍開始,仔細考究項羽的內心活動,從而判斷出決定他行為的內在因素是什麼。
垓下之圍:絕望楚漢之爭中,項羽一直勝,可敗了一場,就什麼也沒了,這可能是普羅大眾眼中對於楚漢之爭這段歷史最直觀的感受。對於項羽為什麼會淪落至此,為什麼會大敗虧輸,我們不做深層次的分析,我們只需要知道項羽有多麼的絕望。濰水之戰,韓信滅龍且二十萬大軍,項羽第一次感到了“恐慌”。這是因為龍且帶走的是楚軍的核心軍事力量,滅龍且之後,韓信佔領齊國擁兵三十萬,劉邦與項羽對峙,擁兵二十萬,項羽擁兵十萬。與此同時,韓信所佔據的齊國緊鄰項羽的楚國,劉邦和項羽儼然已經對項羽形成了夾擊之勢。
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項羽要挾劉邦要煮了劉太公,對於項羽這樣的以“義”自居的人來說,用人質要挾對方實在是一種上不得檯面的舉動,但他還是這麼做了。為什麼呢?因為武涉勸說韓信失敗,劉邦和韓信加起來五十萬大軍對項羽十萬大軍包圍夾擊,項羽如何能是對手?
用劉太公來要挾劉邦實在是因為項羽已經別無他法了,一向崇尚勇武,誰不服就打得他服的項羽被逼得使出這等下三濫的招術其實就透露出了一個資訊——項羽已經自亂陣腳了。鴻溝議和更多的是項羽對劉邦做出的一種妥協,是在實力不如對方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迫不得已的讓步。
但誰能料到劉邦並不遵守承諾,在接回劉太公、呂雉等人後轉身就對項羽窮追猛打。等到韓信帶大軍圍住項羽的時候,整個楚軍陣營早已經疲憊不堪了。韓信是個戰術高手,他深知項羽此時已經陷入絕望,決不能強逼,否則可能導致項羽滅亡前的奮起反抗,倒不如圍而不攻,困而不打,僅消磨項羽和楚軍的意志,令其不攻而潰以達到不戰而勝的效果。
為了更好的消磨項羽的意志,韓信還來了一出“四面楚歌”,因為項羽是帶兵在外作戰,並不瞭解楚地的情況,聽到四面都傳來楚地歌謠的時候,項羽的第一反應是,“完蛋了,楚國淪陷了,楚華人都被韓信俘虜到這裡來了!”這一番心裡戰讓項羽徹底崩潰,徹底失去了與韓信拼死一戰的勇氣。
項羽帶著幾百個勇士,趁著夜深突圍逃跑了,這次逃跑有非常重大的意義,首先,它意味著項羽失去了以往的勇氣;其次,它揭示了項羽內心深處的求生慾望;最後,它促成了項羽將其幾萬士兵拋在原地當炮灰的一個既定事實。這三點正是後來決定項羽烏江行為的重要因素。
倉皇逃竄:疲憊漢軍等到天矇矇亮的時候才發現項羽已經逃跑了,但一晚上的時間並沒有為項羽的逃亡帶來太多的幫助,原因很簡單,項羽迷路了。本就是深夜逃跑,再加上沒幾個識路的人,項羽和漢軍之間的距離正在迅速縮小,可以理解的是,項羽和他的勇士連續逃竄,同時還要擔憂後方的漢軍,因此他們的身體和心裡都是非常疲憊的。
但漢軍不一樣,他們有吃有喝,還休息得不錯,精神自然是要比楚軍好多了。很快,漢軍就追上了楚軍,項羽一邊抵抗,一邊逃亡,逃到烏江邊的時候已經只剩下了二十八位勇士。幾百人一起逃命,到最後只剩二十八人,這是多麼慘痛的結局,這些勇士們又該是多麼的疲憊。
對於項羽而言,這段疲憊的逃亡時間使得他的精神時刻處於高度緊張之中,他根本沒有時間,或者說根本沒有機會冷靜下來思考一下自己未來的道路,思考一下自己逃跑的方向,思考一下自己逃掉了該怎麼辦,當然更沒有時間思考那些被他拋棄計程車兵命運會如何。
這段逃亡時間和之前的“四面楚歌”一樣,不斷的削弱項羽的精、氣、神,讓項羽變得疲勞、虛弱,變得不復霸王之勇。
烏江血戰:最後的迴光返照當項羽逃到烏江的時候,情況就不一樣了,漢軍已經追上了他,但烏江亭長也到了,他不再需要急急忙忙的逃跑了,他有時間冷靜下來思考,有時間來做出決策,做出選擇了。
我認為,促使項羽自刎的,恰恰是烏江亭長的一番話,烏江亭長的意思其實非常簡單,就是告訴項羽不要氣餒,大不了捲土重來,有江東父老在,至少也可以稱王。這番話其實沒有什麼問題,但用這番話來勸說項羽就很有問題了。
江東父老對項羽無條件的支援,所以亭長才會認為項羽有機會捲土重來,但除去江東父老之外,項羽的那幾萬士兵也陪著他一起作戰,無條件的支援他。可是他們結局如何呢?他們是否想到他們的君王已經放棄了他們,自己逃跑了呢?他們是否遭到了漢軍的屠戮,亦或是投降漢軍了呢?項羽不得而知,但當他想起來的時候,他的內心必定會愧疚不安。這是和項羽為人處世的原則相悖的,韓信稱項羽是婦人之仁,但項羽自己的內心認知卻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有仁有義”之人。當這般“背信棄義”之事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時候,他的內心絕對是痛苦的,這迫使他及時中斷自己的逃亡行動。
他看了看還剩下的這些勇士們,一共二十八人,個個都是好漢,烏江亭長的船估計裝不了這麼多人,漢軍也不會給他們機會運上幾趟,也就是說,這二十八人裡總得有人死。那倒不如把心愛的烏騅馬送過河,自己和這二十八位勇士一起同生共死!
此時的項羽又一次找回了霸王的感覺,韓信磨了他許久,磨光了他的精氣神,讓他“恐懼”得逃跑。但現在,他不怕了,人死不過頭點地,有什麼可怕的呢?他對他的勇士笑了笑,“看我為你們拿下一員漢將!”轉眼之間,一個漢軍將領就魂歸西天。
他的勇士們哈哈大笑,大聲叫好,項羽很滿意,他開始放鬆,開始放下恐懼,開始享受戰鬥與殺戮,他一個人而已,殺得漢軍血流漂櫓,殺得自己沒有了力氣,而他的勇士已經被漢軍絞殺完了,他累了,可他更像霸王了,霸王是不能被羞辱的,於是他拔劍,血灑烏江,一切都結束了。
從一開始急匆匆的逃跑,到後來淡定自若的交戰、自刎,項羽的心理活動變化是跌宕起伏的,而促使他放棄逃亡的,恰恰是前來搭救他的烏江亭長的一席話而已!
-
17 # 貓爺歷史觀
李清照有首《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但垓下之圍後,卻在烏江選擇了自刎。因此,有很多人不理解,昔日的蓋世英雄為什麼要在烏江自殺呢?
不理解項羽的人,或者只看表面從來不深思的人會說項羽不丈夫。稍微思考一下的人會說,項羽自尊心太強了,當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江東子弟都殞命沙場了,他內心覺得對不起江東父老,因此選擇了烏江自刎以謝罪。
其實上面的兩種看法都不無道理,但問題的實質並非如此。鉅鹿之戰秦朝被徹底打敗,而這場破釜沉舟的戰役的主帥是項羽。當時項羽在忙著消滅秦朝的主力,劉邦則先進入了咸陽。於是後來就有了持續四年的楚漢戰爭。
劉邦建立的西漢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劉邦其人在我而言和項羽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儘管後來項羽失敗了,在烏江選擇了自刎。但在我看來,項羽一直都是個大英雄,千古無二。而劉邦永遠都是意外成名的豎子。
至於項羽為什麼在垓下之圍後,在烏江自刎,我覺得那完全是深思熟慮後的自殺,是成全天下人的赴死,是對江東父老最後最大的報答。
楚漢相爭四年,最終劉邦僥倖得勝。其實垓下之圍後項羽本來率領八百騎兵突圍了出去,劉邦派兵在後面追擊,過淮河時八百騎兵只剩下一百多。可恨的是當時還迷了路,還被一老農錯誤的指點到了沼澤地,因此耽誤了時間,最後被劉邦追兵追上,一場惡戰後只剩下二十八騎兵,而劉邦一方還有一千多兵力。
後來項羽破釜沉舟突圍到了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先逃回江東東山再起。但項羽深思熟慮後卻選擇了自殺,他也想東山再起,讓西楚霸業名揚天下。但是如今已經是一敗塗地,只要他活著劉邦是不會放過他的。
此時項羽逃回江東,縱然能夠再組織起一支隊伍捲土重來,但劉邦此時正兵力強盛。項羽考慮的是,如果他不成功反而會給江東父老帶來滅頂之災,生靈塗炭。
項羽已經對不起江東父老一次了,他不能再拿江東父老的身家性命去賭了。項羽擔心的不是他自己的成敗,而是江東土地上那些相信他的人們的未來。因為當時形勢嚴峻,稍有不慎就會斷送江東人民的未來。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推測。畢竟歷史沒有記載當時項羽的真實心理,而且也不會有人知道項羽生命最後一刻是怎麼想的。但根據歷史對項羽的記載,他最後之所以選擇烏江自刎,絕大部分原因應該是為了保住江東,保住江東父老的未來。
-
18 # 大侃聊歷史
項羽是驕傲的,一生百戰無一敗績最終卻輸給了一向瞧不起眼的劉邦,他接受不了這個結局。同時,四面楚歌,天下盡歸劉邦,項羽知道自己再無翻盤機會,只能一死留存身後名。
一、項羽一向自負,輸給劉邦讓他接受啊了,把這歸結於上天的安排。
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原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為諸君潰圍,斬將,刈旗,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正如項羽所說,自己出身軍人世家,世代為將祖輩,個個名聲在外,項羽從小志存高遠,有一次跟隨叔父項梁遇到始皇出巡,項羽指著車攆高喊道:吾將取而代之。
後隨叔父起義後,項羽出色的軍事才華展現的淋漓盡致,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以少勝多大勝秦軍;彭城之戰,更是僅帶三萬鐵騎就全殲劉邦五十六萬大軍,開創了速度戰的先河。
不管是鉅鹿之戰,還是彭城之戰,都是項羽的成名之戰,併成為後世不斷學習的模板,項羽年紀輕輕就站上人生巔峰,自然眼界變高,逐漸變得自負,聽不進去下屬的建議,瞧不上其他的勢力,尤其是劉邦。
劉邦出身草根,四十多歲了才拉了一幫人起義,用現代的話說,劉邦已經過了創業的黃金年齡。而且劉邦打仗水平實在太差,屢戰屢敗。所以項羽一直都看不上劉邦,鴻門宴的時候,是除掉劉邦的最佳時機,可項羽沒把劉邦放眼裡,在他心中和自己相比,劉邦那時還是隨時能捏死的螞蟻。
二、楚漢戰爭持續了四年,彼此知根知底,項羽知道劉邦不會自己翻盤的機會。
劉邦是什麼樣的人,經歷了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已經深有體會。 從彭城之戰,劉邦佔據軍隊人數的優勢,還要搞偷襲,乘著項羽與齊國戰爭的時候佔領彭城。相比項羽君子行徑,劉邦一向是無所不其及。
彭城之戰中,項羽率領三萬騎兵幾乎就把劉邦聯軍全殲,劉邦為了逃生,連自己的親生子女都能踹下車。爹媽也不管不顧。 鴻溝協定後,楚漢雙方達成協定劃江而治。項羽也老實的率軍撤退,可劉邦單方面撕毀協定又一次率領大軍偷襲項羽,項羽準備不足最終造成垓下兵敗被圍。
綜上所述,項羽不是寧死不渡江,而是他深知渡與不渡結局都一樣,現在自殺,總比被劉邦追的四處逃竄最終被殺要好,起碼世人將來還記的項羽的功績,寧死不屈的威名。
-
19 # 史海閒聊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所以即使是當初如此威風凜凜的西楚霸王項羽,到最後還是被劉邦的大軍圍困。而項羽就在這絕境的時候,也留下了一個千古謎團,就是寧死也不願意渡烏江捲土重來。當時有很多人都說項羽實在太過傻氣,其實並不然,他沒有渡過烏江,只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大秘密。
而為了迷惑項羽,也出了一句名言,即四面楚歌。事實上,當時項羽雖然處於弱勢地位,但並不是所有的楚國都被劉邦攻佔了。不僅如此,還留下了許多士兵。後來,項羽死後,他們別無選擇,只好投降。即便如此,項羽計程車兵也相對較少,但項羽與士兵的作戰能力卻相對較強。從項羽帶著這些江東孩子衝破圍困可見一斑。雖然它被重重包圍,但它仍然被衝了出來。
如果這次他失敗逃回家鄉,鄉親們不會埋怨他,但一定會跟他重整旗鼓、擁護他一起重新打過去,但劉邦也一定會帶兵追來而來,而那時候,江東父老的生活就會捲入新的戰爭,面臨戰爭的殘酷血腥,就會不得安寧,所有的生活都會被破壞。與其讓父老鄉親跟自己一起受罪,還不如就讓自己把這一切到此結束,不想連累父老鄉親。
如果他逃回江東,人民肯定會支援項羽,回去與劉邦作戰。這樣,戰爭就會繼續,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因戰爭而流離失所。所以項羽在處理這件事時很理智。他寧願結束自己的生命,保護江東所有的人。事實上,不得不說,雖然項羽結束了他的生命,但他是一個真正的男人。
-
20 # 陽光初起時
如果項羽渡過烏江,但劉邦絕不會放棄追殺的機會,而是從嚴搜查,從重懲處窩藏之罪,這就會連累楚地的百姓,項羽終難逃被抓捕殺害的命運。如果項羽不渡烏江,馬上就會被追來的漢軍合圍,縱使力拔山兮氣蓋世,他一個人奮力衝殺,也終寡不敵眾力竭而死。所以,這一刻,無論項羽過不過烏江,都是死路一條,他既扭轉不了天下歸漢的大局,也改變不了楚地人心喪盡的現實,更不可能以一己榮辱興衰對抗整個時代天下一統人民渴望和平穩定的那種期待。
其實,就是過了烏江又能怎麼樣呢?還會有誰家的父母願意再度獻出或者能夠獻出自己的親生骨肉呢?何況連年征戰、民不聊生,當時國內的人口數量極度巨減,雖不似“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這種悲慘景象,但實際境況也離“餓殍遍野、十室九空”的現象差不了多少,老百姓別說家中無男丁了,就是吃飽飯都不容易,所以縱使項羽渡江,第一無兵士可供招募,第二無青壯會參與招募,第三劉邦賬下將領也不會給他喘息的時間,第四項羽桀驁不馴的性格也不會讓他再次踏上江東故土。所以,種種原因,項羽或許只能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脫。
宋代詞人李清照這首詩裡說的好:“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此時此刻的項羽,親人離散虞姬赴死、軍心渙散分崩離析,而曾經的錦繡河山也大多喪失殆盡淪為敵手,這時候前有大河阻隔了去路,後有大批追兵將至,項羽身邊跟隨計程車卒僅餘數十人,無論曾經他怎樣的英雄氣概和所向披靡,也終究會心生烈士暮年走投無路的感覺!項羽的人設和信念瞬間崩塌了,項羽終究是無路可走!
雖然項羽也明白,跨過這條河,就是自己魂牽夢縈的家鄉楚地了,就可以苟活於世或者捲土重來。可是,想當年自己就是從這裡揭竿而起身先士卒,帶領江東子弟東征西討建立了赫赫有名的西楚政權的,而現在曾經跟隨自己的兄弟兵士都戰死沙場英魂難歸,他一個人回故里還有什麼意義?項羽彼時的心情可謂百感交集泣血無聲的啊!
後世的太史公司馬遷曾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項羽作為一代英雄浩傑,他早已見慣了世間的悲歡離合,也受盡了楚漢相爭戰敗後的慚愧恥辱,他不願苟活世間東躲西藏卑微的活著,於是自刎而死,似乎成了他人生道路上最好的歸宿。
故事的最後,項羽手起刀落,一代英雄隕落在烏江河畔。
回覆列表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是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非常有名的一首五言絕句《夏日絕句》。作者透過這首詩表達了對西楚霸王項羽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的高度讚揚,同時也對項羽自刎烏江不過江東的惋惜之情。項羽究竟為何不願過江東而選擇自刎呢?
項羽背景資料:
項羽,楚國人,是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一代傑出的軍事家。同時,項羽也是中國歷史上神勇無比的武將,素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之稱。歷史上“霸王舉鼎”的故事大家也相當熟悉吧!
項羽武力出眾,早年隨其叔父項梁在吳中舉兵起義反暴秦。之後在對抗暴秦軍隊的過程中,項梁不幸戰亡,項羽率領軍隊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的生死戰中一舉打敗由章邯、王離帶領的秦軍主力。此戰過後,秦朝宣佈滅亡,項羽自封西楚霸王。為了一統天下,漢王劉邦出兵攻打項羽,由於先前項羽不聽從亞父范增的建議,再加上其剛愎自用,最後遺憾被劉邦所敗,落得個烏江自刎的結局。
西楚霸王項羽不肯過江東之謎
項羽乃一代霸王,武藝超群,神勇無敵,可謂是百戰百勝,難逢敵手!此時的項羽更是心高氣傲,過於自負,所以其更容不得失敗,眼看大勢已去,大丈夫寧死不降,絕不苟且偷生。如此意氣用事之人,在這樣的境遇之下,毅然決然的選擇自刎而亡!
另一方面,項羽這一生中唯一且最愛的女人虞姬也已經死了,自己也無意獨活於世,再者自己的軍隊也全軍覆滅,內心更是傷心至極,更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此時,劉邦也可以說是奪得天下,大局已定,若要翻身,談何容易!於是就選擇一死了之!
有人說,如果項羽真的過了江東,憑藉項羽的能力,真的是捲土重來未可知啊!不知大家有何高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