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說這樣做的人,就相當於毀掉了自己的一個愛好。你也是這樣嗎?
7
回覆列表
  • 1 # 啊纏

    經常有讀者問到關於工作選擇的問題,似乎很多人都在為到底要不要離開一個不喜歡的行業,進入自己真正喜歡的行業而躊躇。

    這是一個兩難的抉擇:

    離開往往意味著重新開始,甚至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愛好;

    而繼續安於現狀,又難免會不甘心。

    有次回覆一個讀者後,她很詫異地問我:你的意思是,你會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

    有時候在一些人看來自然而然的選擇,在另一些人眼裡可能就是難以理解的決定。

    前不久流行過一句話:世界上最悲慘的事情,莫過於把愛好變成工作,把愛人討作老婆。

    在日復一日的重複之中,熱情和新鮮感被消耗殆盡,婚姻成為了愛情的墳墓;工作也成了愛好的墳墓;本來的興趣和憧憬都可能變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但是,我很想問問認同這句話的人:難道這僅有的一生,要做一份不喜歡的工作,與一個不愛的人結婚嗎?

    ——我認為這是沒有勇氣、也對自己沒有清晰認識的表現。

    消耗VS產出

    真正解決「要不要把愛好變成工作」的問題,首先需要明確一件事情:你的愛好是什麼?

    在自我介紹和寫求職簡歷的時候,我們總免不了要提一下自己的愛好。最常見的有:讀書、音樂、繪畫、運動、旅行等。

    愛好,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喜歡做的事情。我們經常會根據愛好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以及是否合群。

    今天我們嘗試另一種區分方法:消耗型和產出型。簡單一點說,你的愛好是在自己享受,還是在為他人創造價值?

    任何愛好都需要投入時間和精力。在這基礎之上,有沒有進行創造是區分的關鍵。

    對於大部分人旅行是一種享受,消耗了時間和金錢;

    看劇聽音樂也是享受,消耗了時間;

    讀書是輸入,是享受,消磨了時間;

    繪畫雖然也消耗時間和金錢,但繪畫的人享受繪畫快樂的同時也有著產出。

    喜歡做手工的人,享受著過程,但同時也有產出……

    可以看出,雖然同樣是愛好,但是產出型的愛好明顯比消耗型的更容易變成工作。

    消耗?產出

    要明確的一點是:如果你的愛好僅僅是享受和消耗,是沒有辦法變成工作的。你做的事情沒有為他人創造價值,也就無法得到物質上的回報。而工作最基本的意義就在於換取酬勞。

    所以,我們將愛好變成工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愛好由消耗型變成產出型。

    喜歡購物是對金錢的一種消耗,但是假如會花錢有品位,還勤於寫文章做推薦就變成了產出;

    讀書也是一種消耗和輸入,但是如果能夠輸出自己獨特的感悟也是一種產出;

    旅行是消耗,但是如果能寫出有趣的遊記或者頭頭是道的美食住宿體驗就是對他人有價值的產出;

    喜歡看電影看電視劇、喜歡聽音樂,是享受,是消耗;但是如果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會寫影評和樂評,就有了產出……

    由簡單的享受和消耗到可以輸出有價值的觀點和作品,是一種創造,當然有機會變成工作。

    但是,愛追劇愛看電影的人那麼多,為什麼寫影評劇評的人比較少?

    買買買的人那麼多,能夠買成高手,還能向別人傳授經驗的人為什麼那麼少?

    旅行的人那麼多,為什麼看遊記的人多,寫遊記的人少?

    愛吃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會做美食還能拍出好看照片的美食博主比較少?

    因為大部分人更願意享受,而不願意去做產出。創造是一種勞動,勞動就代表著辛苦。

    確實有少部分的人可以在創造中得到快樂,但是大部分人可能需要在創作完成並得到認可之後才能感受到快樂,這是一種延遲的快樂。

    而享受中的快樂,都是即刻獲得的。

    我們本能地不喜歡被延遲滿足,或許很多人根本還沒有體驗到延遲滿足就放棄了,然後得出了「愛好不能變成工作」的結論。

    愛好?特長

    而且,僅僅是能夠產出還是無法成為可以「把愛好變成工作」的條件。

    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網上的遊記裡,高質量的遊記比例其實比較低;

    喜歡畫畫會畫畫的人不少,畫得好的並沒有那麼多;

    在網上寫各類文章的人很多,但水平參差不齊……

    創造和產出是辛苦的,而高質量的產出更是需要不斷的練習和實踐去積累和錘鍊。

    根據一萬小時理論,要在一個領域內成為專家,需要一萬小時的刻意練習。這過程當然不可能完全都是快樂的,枯燥、重複,才是主旋律。

    其實工作起來也是一樣。就像開頭所說的,工作中的重複甚至是妥協,還有一些枯燥的事務性的部分,都容易將喜好消耗殆盡。但是任何工作想要做好都需要應對枯燥乏味重複甚至是需要妥協的部分。

    如果因此放棄或者懈怠,那不管現在做的工作是不是自己喜歡做的,都是沒有辦法精進的。

    而且,假如興趣、喜愛都不足以,那要靠什麼支撐自己去應對處理這不滿意的部分?

    有能力把愛好變成特長,能夠保持高質量和高頻度的產出,是把愛好變成工作至關重要的一步。

    特長?市場

    即使你的愛好也是你的特長,也還需要分析一下:你的特長是否有市場需求?

    判斷方法很簡單:你是不是可以用這個特長養活自己?如果不能,可以暫時把它當作業餘愛好。

    愛好畢竟是一件哪怕沒有回報也自願去做的事情。在這過程中等待時機的到來,或者自己去創造機會。

    有很多人利用下班時間憑著愛好去做副業,一開始是沒有收入,甚至還需要自己投入資金的,但是後來收入開始超過正職,就把工作辭掉,副業變主業了。這是一條比較穩妥也比較常見的路。

    也有人看準機會,忍受著較低的薪資,儘快進入,快速成長。

    但也有很多人,他所謂的愛好,只是自以為愛好,從來沒有為這愛好付出過什麼。所以無從得知其中的樂趣和艱辛。當這種人說不要把愛好變成工作時,我唯有贊同。

    寫到這裡,我也大概明白了為什麼那麼多人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愛好變成工作。因為很多人的愛好從根本上說其實是享受、是消耗。從這個起點開始,到可以高質量高頻度地產出對別人有價值的產品,實在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至於「到底要不要把愛好變成工作」,這個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

    如果你的愛好只是繁忙工作之餘的放鬆和享受,那自然是不合適的;但如果你做著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那麼可以試試按照我說的思路分析一下,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那些能夠把愛好變成工作的人,必然有著常人不具備的對自我清晰的認識,以及勇氣和能力。

    除了開頭那句話,別忘了還有一句話:找一份喜歡的工作,從上班到下班都是開心的;找一個喜歡的人,從下班到第二天起床上班都是幸福的。

    當然,信哪句隨你嘍~

  • 2 # 獨秀髮小

    愛好變成工作要以現實為主,還要看是什麼愛好,能不能支撐家庭,會不會影響家庭朋友的和睦,如果不能那就是愛好就行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孤獨的人是一種什麼心態,為什麼有些解釋口是心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