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噸位,艦艇數量來看美蘇海軍的實力應該在一個數量級上。
16
回覆列表
  • 1 # 阿爾法軍事

    冷戰時期,美蘇兩極爭霸愈演愈烈,到上世紀70-80年代左右,兩極對峙達到巔峰。但無論是從艦船數量規模還是從武器裝備效能上來看,冷戰對峙時期,蘇聯海軍與美國海軍都有一定的差距。

    此時蘇聯海軍總兵力為47.7萬人,彈道導彈潛艇63艘、核攻擊潛艇64艘、常規潛艇65艘、防空/反潛巡洋艦6艘、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3艘,其他巡洋艦30艘、驅逐艦45艘、護衛艦113艘、航母9艘,其中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未完工加上其餘掃雷艦等共計約2104艘。

    二戰結束時美國海軍戰艦如雲,到50年代末的時候,仍擁有25艘航母,10艘戰列艦,80艘巡洋艦和驅逐領艦,368艘驅逐艦,195艘潛艇。到了60年後後,因為開始以企業,小鷹等超級航母為主,美軍確立了15艘航母的規模,並保持到冷戰結束。相比之下,蘇聯海軍直到70年代,在有一批裝備柚子的軍艦形成綜合的戰鬥力後才可以拿出檯面看一下,但與美國海軍的規模仍是沒法比的。

    美國從1964-1968年,5年時間就建成了31艘彈道導彈核潛艇。同時期,建成核動力攻擊潛艇38艘。總起來看:在5年的時間總共建造了69艘核潛艇,平均3個半星期一條核潛艇下水。而在這5年裡,美國還建造了44艘導彈巡洋艦/驅逐艦和兩艘大型航空母艦。

    而在戰略核力量上,其實蘇聯在規模上追上美國只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而且也只是在ICBM等部分力量上略微超過了美國的規模,在核彈頭總數,在戰術核武器,彈頭總數上仍有欠缺。而且美國此時之所以不在繼續追求數量,很大程度是技術上領先優勢已經很大。1963年時,美國的潛射與陸射ICBM達到了497枚,而蘇聯只有122枚,全部是無掩體的地面發射。1964年,蘇聯導彈增加了67枚達到189枚,而美國光是民兵導彈就從160枚增加到600枚。

  • 2 # 聯合防務

    謝謝邀請。冷戰時期蘇聯的海軍與美國海軍一直差得遠。雖然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透過努力,讓蘇聯海軍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其結構是畸形的,不是以航母為核心,而是以核潛艇為核心,水面艦艇更多的是被看作是消耗品,在海戰中吸引和拖住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保證戰略核潛艇能夠發射潛射彈道導彈。蘇聯海軍發展的莫斯科級和基輔級航母都是以反潛作戰為主,不是海上攻防作戰平臺。其中莫斯科級是以直升機打擊美國潛艇,基輔級上搭載的雅克38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的主要作用是驅離美國海軍的反潛機,掩護己方潛艇作戰,而不是為了與美國海軍爭奪海洋上的制空權。在兩棲艦艇方面,蘇聯海軍更差,像船塢登陸艦、兩棲攻擊艦這些壓根就沒有,只有一批坦克登陸艦。伊萬.羅戈夫級只是相當於西方的船塢登陸艦,但還是有差距,而且數量太少,只有2艘。

    蘇聯海軍發明的“飽和攻擊”戰術雖然厲害,對美國海軍有很大威脅,但這是在近海作戰而言,而且要和反艦轟炸機(如圖-22M)配合。在深海大洋,僅以水面艦艇和巡航導彈核潛艇發射遠端反艦導彈,是比較難以突破美國航母戰鬥群的防禦圈的。550-600公里射程的重型超音速反艦導彈雖然很美,但由於沒有制空制海權,戰時水面艦艇能否有機會發射都是問題。最具反艦威力的巡航導彈核潛艇在美軍S-3A/B艦載反潛機和P-3B/C岸基反潛巡邏機的聯合搜尋下,也不一定有演習中那麼有效。

    美國海軍出於“料敵從寬”的考慮,對於蘇聯的“飽和攻擊”是很重視的,併為此研發出了“宙斯盾”系統。隨著裝備“宙斯盾”系統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出現,蘇聯的“飽和攻擊”戰術效能大幅下降。

    蘇聯海軍意識到自己的缺陷,在70年代後期逐漸改變思維,不再打造劍走偏鋒的海上力量,轉而老老實實打造結構均衡的海上力量,但是時間已經有些來不及了。到80年代後期“庫茲涅佐夫”號、“瓦良格”號、“烏里揚諾夫斯克”號航母走上船臺的時候,蘇聯已經風雨飄搖了。最終只有“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建成,另外兩艘都是半成品。至於大型兩棲艦艇,蘇聯直至解體時也沒有得到任何改觀。

  • 3 # 每日點兵

    差的很遠的,航母啊,飛機啊、戰艦啊啥的相差的太大都不值一提,就算大家都認為雙方最接近的核潛艇部隊,其實實力也差了十萬八千里。蘇聯海軍核潛艇部隊雖然規模很大,甚至核潛艇數量一度比美國還多,但蘇聯核潛艇的在航率卻很低,空有數量沒有質量,一對潛艇各種問題停在港口裡無法出航,咱就拿戰略導彈核潛艇SSBN為例。

    美軍核潛艇部隊的在航率卻非常高,1990年三叉戟D5開始服役的那年,美國海軍核潛艇部隊每艘核潛艇平均完成了5次的戰備巡航,一年有310天在海上,而蘇聯海軍即便是巔峰的1984年,平均每艘核潛艇也只不過完成1.5次戰備巡航,美軍核潛艇出航率是蘇軍的3.3倍以上。

    並且這還沒算雙方核潛艇在效能上的差距,例如美軍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水下1.8萬噸的排水量就能攜帶24枚三叉戟D5,每枚三叉戟D5能攜帶14枚分彈頭打8000公里,而相對的蘇聯颱風級需要大到水下排水量4.2萬噸,就這還比俄亥俄少帶了4枚,只能帶20枚P-39,說白了就是俄國人無法將潛射核導彈做的和美國人一樣小還能有同樣的效能。而攻擊型核潛艇更是如此,阿庫拉級比洛杉磯級晚出來十幾年,效能還落後點。

  • 4 # 輕易別創業

    蘇聯時期的海軍力量跟美國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尤其是航母對比上,由於戰略上的偏差蘇聯在航母力量方面被美國遠遠的甩在了後面,哪怕蘇聯也發展了自己的航母,但是跟美國的航母沒有辦法相比,為了彌補水面艦艇的劣勢蘇聯反而把潛艇發揚到了極致,冷戰時期蘇聯的潛艇對北約造成了極大威脅,北約為了應對這種威脅打造了強大的反潛力量,日本是最明顯的代表,日本的反潛能力首屈一指世界第一,現在這貨又被美國主子用來針對中國。

  • 5 # 愛旅行的boys

    從噸位,艦艇數量來看美蘇海軍的實力應該在一個數量級上,但是號稱陸軍第一強國的蘇聯在戰術科技上還是略遜一籌。蘇聯的鋼鐵洪流使整個西歐為之顫抖

    而美軍在二戰時期就與日本發生曠日持久的太平洋戰爭,中途島海戰,硫磺島戰役都體現出美軍有非常強大的島嶼爭奪戰。 太平洋艦隊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權國家在實力上也別是海軍還是能夠壓制蘇聯,即使蘇聯在冷戰中後期奮勇直追,但也只能望其項背

  • 6 # 邵永靈

    蘇聯曾經號稱是世界第二海軍強國。但是,這個第二與美國那個第一之間是有本質差別的。再者,即使與英國這樣看起來已經衰落的海軍強國進行較量,蘇聯也未必有勝算,從戰略到戰術到指揮,英國有幾百年的傳統和經驗,蘇聯的海軍強國地位更多體現在艦隊的規模而不是真正的作戰能力上。

    一個國家能不能成為海軍強國,地理位置和環境是無法逾越制約因素,近代以來數得著的幾個海洋強國——英國,美國,日本都是島國或近似島國,他們不僅擁有直接進入大洋的外在環境,而且基本不存在陸地安全壓力,故可以將國家資源主要用來發展海軍。為什麼同樣靠近海洋的法國,德國,沙皇俄國不能成為比肩英國的一流海軍強國?不是它們不努力,法國在路易十四時代,德國在威廉二世時代曾為此耗費巨資。但是,第一,它們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們很容易被海洋強國堵在家門口,比如一戰時德國的公海艦隊因英國封鎖了北海而無法出港,封堵沙皇俄國更容易,黑海海峽,波羅的海,守住這兩個地方它的海軍就跑不了,法國也是一樣,其面向大西洋的港口易遭封鎖,地中海一邊是蘇伊士運河,一邊是直布羅陀海峽,哪個也不是那麼容易過去的。所以,這些國家在海軍強國的道路上儘管有雄心,但地理因素的限制總是令他們事倍功半。第二,陸軍強國與海洋強國的身份幾乎無法兼得,因為一個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只能將主要的精力用在最急迫的需求上。法國,德國,沙皇俄國為什麼是陸軍強國?因為它們的主要安全威脅來自周邊鄰國,而在其全部歷史上,大英帝國的陸軍都只是象徵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也同樣一海一陸,在歐洲大陸的中,蘇聯佔有明顯優勢,美國從未設想過可以在一場歐洲的陸戰中打贏蘇聯。

    讓我們回到美蘇海軍實力對比上上來。冷戰時期,蘇聯投入了大量資源,想建立一支與美國旗鼓相當的海軍,但終其解體也沒實現。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表明,隨著航空兵的出現並越來越重要,海軍鉅艦大炮的時代已經過去,新時代的海軍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以艦載機為主要攻擊手段,沒有制空權,就沒有制海權。所以,航母的多少,水平如何,是衡量一個國家海軍實力的最重要的指標。戰後,美國擁有世界全部的大型核動力航母,而蘇聯,直到解體,可搭載固定翼飛機的航母也沒完工(後來一艘變成了遼寧艦,另一艘就是基本不出海的庫茲涅佐夫號),而且還是使用滑越起飛的方式。因為沒有航母,蘇聯就試圖以發展大型水面艦艇,核潛艇,各種反艦導彈彌補之,但第一,這些東西都解決不了制海權的問題,第二,蘇聯的海軍只能是一支防禦性的近海海軍。

  • 7 # 當狗容易做人難

    海軍實力從來不能只看噸位,蘇聯海軍的噸位主要是靠中小型艦艇數量堆上去的,在大型主力艦艇,特別是航母上差太多了。但這種局面是由於蘇聯戰略需求和國情上決定的,當時蘇聯海軍的實力完全夠用了。

    蘇聯首先是一個陸軍大國,在陸地上和很多國家接壤,因此軍費必須先滿足陸軍需求;其次蘇聯在海外沒什麼軍事基地,不需要全球部署海軍,唯一的存在目的就是在大戰爆發後阻止美軍在歐亞大陸登陸罷了。因此蘇聯海軍不需要能在大洋中打敗美國,只要能在航空兵、岸基導彈陣地的幫助下防守住歐亞大陸海岸線就行。

    整個蘇聯海軍分為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波羅的海艦隊、黑海艦隊四支艦隊,共擁有彈道導彈潛艇76艘,攻擊潛艇200艘,“基輔”級航空母艦3艘,“莫斯科”級直升機母艦2艘,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一艘,其他大、中型水面戰鬥艦艇280餘艘,實力僅是當時美國海軍的60%左右。

    其實蘇聯海軍對付美國海軍的決戰兵器是海軍岸基航空兵,特別是1972年定型量產的圖-22M超音速轟炸機更是被稱為航母殺手。

    圖-22M超音速轟炸機作戰半徑2410公里以上,實用航程7000公里以上,最大航程12000公里左右,部署在蘇聯本土基本上能夠轟炸到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

    圖-22M超音速轟炸機能夠攜帶核彈、大威力反艦導彈等強力武器,再加上1.88馬赫的飛行速度在當年基本上可以突破所有防守,攻擊美國航母編隊。圖-22M部署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會對美國海軍造成重大威懾,因此圖-22M曾經是美蘇之間裁軍談判的主要焦點之一。

  • 8 # 利刃號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兩個國家,相互之間進行軍事競賽,一國甚比一國,但是隨著軍事競賽的加劇,蘇聯還是比不過美國,在冷戰中失敗,蘇聯也隨之解體。有人就說,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實力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事實真是這樣子嗎?

    事實可能要讓蘇粉大跌眼鏡了,不然的話蘇聯就不會在軍事競賽中被拖垮了。冷戰時期的蘇聯,海軍實力和美國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這一點從蘇聯的國土就可以看出來,蘇聯是真正的地理面積巨大,但是蘇聯所擁有的適合軍事任務的港口卻很少,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國,優良港口眾多,以海軍為生命的美國一向十分看重海軍的發展。

    如果就按照冷戰時期蘇聯海軍最強大的時候相比,蘇聯海軍的戰略核潛艇可能只是跟美國持平,在其他方面就差距甚遠。先說海軍各個型號艦艇的數量,蘇聯海軍的航母最盛時期僅有9艘,美國航母的數量自二戰時期減少了不少,但一直保持在15艘的水平。而且這些航母的質量存在巨大差距,基普級航母和尼米茲之間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

    另外,美蘇兩國航母使用人員的質量也相差不少。由於蘇聯的更口大多有漫長的冰封期,蘇聯航母很多時候都停在港口裡無法出航,航母戰鬥群的戰鬥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鍊。另外,蘇聯航母一旦出現問題,就會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懂得維修航母的人員不足,所以導致很多航母不得不停泊在港口。

    蘇聯的海軍在戰略核潛艇上的修為雖然頗高,但受限於潛艇武器的作戰侷限性和低生存率,蘇聯在數量絕對領先的潛艇部隊,始終無法對西方構成實質上的威脅。至於海軍的其他方面,以陸軍為主的蘇聯戰爭機器,和以海軍起家的美國就更不在一個層次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心情不好怎麼辦,我難過,有誰可以開導開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