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步步小贏
-
2 # 子木文唐
孫策與他弟弟孫權關係極好,他也非常疼愛他的弟弟,也知曉他弟弟的才能。而當時,孫策的兒子尚且年幼,不能主持大局,即便傳位給了他兒子,也可能被別人奪走,而他兒子的性命也不保。這是個很明智的行為,當時孫權的名望已經很高了,結交了東吳很多賢人,周瑜也是他的好朋友。後來也有很多皇帝有過這個想法,趙匡胤也是這麼做的,傳位給了他弟弟而不是兒子。僅個人觀點,謝謝指點。
-
3 # 歷史春秋網
首先來說,孫策是有兒子的,他的兒子叫孫韶。弟弟是孫權。孫策死的時侯,江東雖然被自己打下來了,但整個中國尚未統一,曹操勢力最大。孫策雄才大略,覺得自己兒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統一天下更是空談。而自己的弟弟孫權,卻堪當大任。孫策是孫權的親哥哥,自然瞭解弟弟。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一段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這段話說明孫策非常瞭解孫權的治國能力。把位子傳給弟弟,充分說明了孫策的胸懷廣大,他沒有站在自己這枝的角度看問題,而是站在孫氏宗族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才將位子傳給了孫權。
另一個原因是,孫權因為有超常的才能,雖然也很年輕,但已取得了許多文臣武將的支援,客觀上孫策傳位孫權,是水到渠成,眾人擁護的事。孫策這樣做,也是順水推舟。後來的事實證明,孫策的眼光獨到,決策正確。正如曹操所言,“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在周瑜、魯肅、呂蒙、陸遜等人才的幫助下,三分天下有其一,成為三國中江山坐得最久的開國“大帝”。其三,孫策傳位孫權,也避免了兒子太小,外戚干政的禍患。後漢之所以亂,一是太監當權,一是外戚干政。孫策看在眼裡,怎麼可能讓這些禍患降臨到自己孫氏一族的頭上。
-
4 # 龍泉駕校羅先生
孫策之死可能涉及到孫權,一個堂堂正正的一方霸主輕易地被謀殺了。沒有內線很難做到的,偌孫權有嫌疑,孫策傳位給孫權是為保全妻兒。憑孫權從劉表討回父親孫堅的屍體這件事做法上看,孫權比孫策心計要重,所以說武平天下文治國。況且周瑜之妻大喬與孫權之小喬為姐妹。孫䇿兒子尚未成年,幼主做了頭頂,不是周瑜就是孫權會殺戮他。即便他倆都不動心思,也無法主政,朝野會一遍混亂。曹劉也會侵虛而入。
-
5 # 讀歷見聞
這是因為孫策活著的時候可以無所畏懼,但在臨死前安排後事就不得不顧忌客觀形勢了。
首先,形勢不允許他傳位給自己兒子。
當時孫策剛平定江東六郡,看似風光無限,實則暗流洶湧。他在十年征戰中,與近鄰袁術、劉表都結下了很深的仇怨。而許都的朝廷,雖然表面默許他任命部將和兄弟做六郡太守,但曹操已經打起天子的旗號,要徵辟孫氏兄弟入朝。
大江另一邊的各大勢力或明或暗,都不能接受孫氏割據江東。而江東本地保守勢力對孫策的強勢作風,也積聚了很大的不滿,他們的反應非常激烈,直接謀劃刺殺孫策,並且真的做到了!可見,但是孫氏的處境是多麼兇險。
孫策十六歲時喪父,二十六歲時被刺成重傷,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世途有多險惡。他兒子孫紹當時至多十歲,比他當初接班時的年齡還要小。他沒有理由把這麼小的兒子,推到群敵環視的風口浪尖之上。
再者,孫權是他弟弟中唯一合適的人選。
孫權時年十八歲,由於父親孫堅早亡,他“十五而立”早早地就跟隨孫策做事,才幹、人品都經受了考驗,是孫策弟弟中最能被他的部將所接受的人。
雖然諸弟中除孫權外,時年十六歲的孫翊因為作風酷似孫策,也能為部將所接受。但孫策顯然對自己的不足有著清醒的認識,打天下時確實是他那一股子狠勁起效更快,可是現在江東六郡已經基本平定,長遠之計在於安撫,而不是殺伐征戰。
所以出於保守江東的考慮,孫權就成了孫策的唯一選擇,處事不慎、好勇鬥狠的孫翊便不被考慮。事實上,後來孫翊的結局也跟孫策很像,同樣是被刺殺而死。
-
6 # 薇影片
大家好,我是長長。當時的情況孫策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如果當時傳位給了自己的兒子,不一定有當時的三足鼎力局面啦!歷史證明孫策做出啦一個正確的選擇。
當時的孫策是驍勇善戰,但不小心身敗而死,當時已經仇家遍地啦!當然自己打下的區域裡面也有很多不服的官吏,對孫策也是恨之入骨,因其勇猛無比就不敢言,孫策一死,必然揭竿而起。
事實也是如此,當得知孫策被殺死的訊息後,南方少數民族紛紛反叛,不聽從於幼主孫權。而世家大族們也都不聽命於孫權政府。當時都認為孫權是黃毛小兒,只有兄弟孫策瞭解孫權啊,知道他胸有大志。從小兩人也親密無間,無話不談。
孫策打下江山的時候,殺戮過多,江山未穩身先卒。而當時兒子太幼小不足以帶動整個江東子弟兵。第二,兒子太小,在當時的局面下難以守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孫策死時才26歲,他的兒子當時估計最多也就6歲吧。當時弟弟孫權有威望,有才能,而且兄弟間關係還特別好。
孫權喜歡蓄養賢才,惜才愛才,喜歡結交義士,漸與父兄齊名。孫策在的時候他常參與孫策軍內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有這樣的弟弟來接管自己打下的一片江山孫策完全放心!
-
7 # 瀟大小故事
處於戰亂,兒子幼下,無力掌控大局飛,傳位於弟,保全妻兒。孫權年長,生有異像,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頤大口,古時非富即貴之相。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裡有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之才能。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又說:“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孫權繼位為討逆將軍,正式統治江東地區。所以孫策對這位弟弟保守江東是相當有信心的。
-
8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們先要明白,自古皇帝或者諸侯傳位有兩種方式:父死子繼或者兄終弟及。孫策傳位給孫權,而不傳位給他的兒子孫紹,這沒有什麼不對。只不過,歷史上傳給兒子的,比傳給弟弟的要多得多。
孫策去世的時候,是26歲。這時候他已經有了一個兒子孫紹。孫紹當時究竟多大?正史裡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其它一些資料上說,他當時才四歲。 不管這個記載準不準確,總之他當時肯定是個孩子。
(孫策畫像)
如果孫策是個太平年代的皇帝,那麼,儘管他的兒子還是個孩子,他傳位給兒子一點問題也沒有。封建社會有一整套保護皇權的措施,這一套措施只要正常推行起來,皇權依然能夠得到保障。
但孫策並不是太平年代的君王。孫策雖然繼承了他爹孫堅,但其實還是白手起家,他是靠投奔袁術獲得支援,並幫助袁術拿下了江東之地。而後來他能夠自立做大,一是因為他不斷向朝廷進獻禮物,獲得了朝廷的認可。二是因為袁術稱帝,走上了自絕於民的道路。
孫策拿下江東以後,江東的父老鄉親其實是並不服氣的。他們稱孫策為“孫郎”,綽號是“小霸王”。當孫策打來的時候,他們都趕緊逃跑。後來發現孫策軍隊和黃祖這些人的軍隊不一樣,才回到家鄉,不過還是將信將疑。
雖然江東是孫策拿下來的,但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其中有很多人在當地的呼聲很高,比如張昭,比如說周瑜。張昭是當地的名士,在當地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周瑜文武全才,其能力絕不在孫策之下。這些人,任何一個當江東之主,大家都會繼續支援。
這就是當時孫策去世前的一些情況。
(孫權,影視配圖)
如果孫策把位傳給兒子孫紹,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首先,朝廷不會認可。那時候,朝廷雖然被曹操把持著,但還是存在的。朝廷絕不會同意一個小孩兒當太守。不同意,你要堅持這麼做,那就給朝廷(曹操)找到了攻打你的理由。
其次,江東的人不會擁戴孫紹。所有人都知道,在打江山爭天下的時候,找一個雄才大略的主是非常重要的。跟著一個小屁孩兒玩兒,那有什麼前途呢。所以有識之士都不會到江東來,江東的人才也會大量流失。
第三,張昭和周瑜等人會崛起。周瑜雖然和孫策是親戚,而且相互欣賞,是好哥們兒。但是孫策去世以後,情況肯定就會發生很大的改變。自古為了皇位,兄弟反目的情況太多了,何況只不過是親戚。而更值得擔心的還有張昭。孫策把位子傳給孫權的時候,為什麼特意讓張昭當輔政大臣?為什麼會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不行,你就取而代之。這話和後來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何其相似。很顯然,孫策非常擔心張昭,才當著孫權的面,給張昭套了一個緊箍咒,讓張昭不起反心。
(周瑜)
第四,孫權本身能力不凡,而且在某些方面,比孫策自己還厲害。孫策就對孫權說了,打江山,你比不上我;守江山,我比不上你。當時對於東吳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夠守住那片基業。只有守住了那片基業以後,才會有根據地,才有力量和曹操等諸侯爭鋒。孫策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特意選擇孫權。
總之,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孫策選孫權,都是一個最佳的選擇。
-
9 # 歷史風雲天下
要知道孫策死的那會才26歲而已,也就是說他的兒子年紀肯定不大,在太平盛世就算了,可是偏偏是在亂世之中,臣強主弱,再加上週邊強敵環伺,虎視眈眈,將兒子推上主位,那其實就是等於在害他呀。
弟弟孫權當時18歲,在內政張昭,軍事周瑜的情況下,才堪堪穩住了局勢,用了數年的時間,孫權才真正的算是鬆了口氣,這位置才算坐穩了,如果換成孫策的兒子,可想而知,東吳必定是派系凌亂,難以真正精誠團結。
孫策是開疆拓土,戰場強絕之輩,而孫權的優點是識人用人,是個守成之君。這在後來的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中都明顯的表現了出來,讓弟弟繼位,這可以更好的保住江東的基業。
孫權的政治能力極為不弱,能屈能伸,懂得因時制宜,相機行事,人盡其用,如魯肅、呂蒙、陸遜等都展現出了江東才俊的不凡一面,曹魏強時,聯劉抗曹;劉強時,則聯曹抗劉,始終保持勢力的平衡,如此也才有了魏蜀吳數十年的鼎立局面。
-
10 # 有書博物館
孫策為什麼會傳位給孫權而不是他的兒子,這是和他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係的。
一、並不穩固的孫策軍事集團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人物來繼承遺產。孫策是一個早死的英雄人物,死於公元200年,那個時候的他也是剛剛脫離袁術集團的控制,在一次狩獵中為刺客所傷,不久後身亡,年僅二十六歲。而他的父親孫堅則是在公元191年死的。
從以上兩點可以看出來,孫策麾下的將領基本上應該都是從其父手中繼承的,而並不是從一開始就跟隨了孫策的,這就存在了一個將領的忠誠度問題。
如果不能在孫策死後從孫家找出一個擁有足夠威望,且年富力強的人來繼承軍權的話,那麼孫氏軍事集團必然會立刻崩解或者有叛亂的情況出現。而此時唯一適合的人,也就只有孫權了。
二、嚴峻的內部、外部環境無法允許繼承人慢慢成長。孫策軍事集團脫離袁術之後,盤踞江東。這個集團對於江東來說是一個外來集團,而且非常的抵制。同樣,孫策軍事集團對江東土生土長的家族比如陸、顧、朱、張等家族也是持壓制態度的,並且多次出動軍隊打擊一些不服從孫策政權家族的勢力。
比如東吳陸氏家族(陸康、陸遜家族),幾乎將其滅族。而同時,孫氏政權還要面對外部如袁術、曹操等人的軍事進攻。
所以,此時的孫氏集團迫切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首領來掌握全域性,以避免其政權因為無人統御而崩潰。在這個時候,如果孫策的幼子繼位,是無法統領全域性的。
三、孫權在孫氏內部擁有強大的實力。孫堅死後,孫策接管孫氏集團的大權,掌權的孫策並沒有猜忌自己的兄弟,他的4個弟弟:孫權(十五歲為陽羨縣長、後任代理奉義校尉)、孫翊(任丹楊太守)、孫匡(舉孝廉茂才)、孫朗(庶子),也都在集團中擔任要職。
這四個弟弟中,孫權年齡最大,並且孫權為人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常跟隨在孫策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
陳壽在《三國志·孫權傳》中的評價是:“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
因此在孫策死後,孫氏集團急需一個領袖,而孫權也能夠聚攏集團內將領的人心,非常適合成為領袖。這在混亂而殘酷的年代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孫權也就不負眾望地成為孫氏集團的領頭人。
-
11 # 達瓦里希
自夏朝建立者禹的兒子啟奪取王位後,“家天下”取代“公天下”、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帝王們在去世後都想方設法把位置傳給自己最親的直系後代,可是孫策卻把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筆者翻閱史料,認為以下兩點原因可供參考:
一、兒子年幼、無力承擔重任
據史料記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孫策與大喬結婚,隨後生有一子孫紹。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年僅26歲,臨終將位置傳給弟弟孫權,滿打滿算此時孫紹也就是一個一歲左右的娃娃,話都說不清楚,更別說治國理政了。古代歷史上外戚專權的例子舉不勝舉,近在東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熟讀典籍的孫策也不想東吳被外戚搞的烏煙瘴氣、重蹈東漢的覆轍,孫策是個明智的人,他也不想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毀於一旦。既然年幼的兒子承擔不起這份責任,孫策也就只能另選其人了。
二、形勢所迫下的最佳決定
孫權公元182年出生,到公元200年孫策魚刺身亡已經19歲,對比還是一歲年齡的孫紹,孫權已經是大人了。而且孫權早就混跡政壇,早在孫策起兵就已經熟知馭人之術,豢養了大批的門客,並且經常參與東吳的朝政議論,孫策對孫權的志向深有自知,甚至在宴會時就直接對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成為你的手下這樣的話。在孫策心目中,他這個弟弟的絕非會寄人籬下做個臣子,他所要的是萬萬人之上,臨終時將位置傳給孫權正好滿足了孫權的志向,同時這也是孫策保護兒子孫紹最後的也是最好的辦法了。
總的來講,孫策將位置傳給孫權,一是避免了其死後孫氏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得權力實現和平移交,在外有曹操、劉備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儲存了東吳的元氣;二是不管怎樣,東吳依舊還是在孫氏手中,總比因為傳位引發內亂而被他人乘虛而入奪權成功要強百倍,保住了孫氏在東吳地盤的統治地位;三是給妻、兒留下了一條生路,既然孫策已經將位置傳給孫權,受恩於孫策,孫權至少不會對孫策妻、兒痛下殺手,後來孫權稱帝后封孫紹為上虞候,直到其死都保全了孫策妻、兒。
至於後來野史中傳聞的孫紹的死是孫權害怕孫紹奪權,這個畢竟是野史,現在還沒有歷史證據呢,不足為信呢。
-
12 # 三國逐鹿
孫策為何傳位孫權?
孫策字伯符,吳郡富春人,破虜將軍孫堅長子。也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人,十七歲便與父親孫堅率軍出征,曾與揚州刺史劉繇進行決戰,在曲阿大敗劉繇,人稱江東小霸王。後與袁術決裂,找回孫堅的舊部。投奔吳景,在丹陽正軍備戰,後橫掃整個江東,建立孫吳政權。建安五年(200年),孫策在丹徒狩獵被仇家刺客所傷,不治身亡。孫策死前,將東吳全權託付其弟孫權,孫權也沒有辜負厚望,在大臣張昭、周瑜、陸遜的輔佐下,最終成就帝王之業。然而孫策為何將東吳交付周瑜,而不傳給其子孫紹呢?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孫紹年幼,不堪理政,內不能使將相和睦,外不能低於曹操,傳位孫紹只會讓東吳更快滅亡。據史料記載,孫策去世時二十六歲,確有一子叫孫紹,但正史裡並沒有記載孫紹到底多大,野史中記載只有四歲,大致上說只是個小孩吧。與其說傳位與孫紹,真正還是其母大喬代為執政,而大喬沒有實權,必然會受制於大臣,東吳又身處亂世,曹操早就對東吳虎視眈眈,這樣一來東吳會很快滅亡。
其次孫紹繼位,曹操第一個不會認可,朝廷也不會認可。孫紹只不過是一個孩童,如何駕馭東吳,自大漢建國以來,從未有孩童做東吳的主人,若是按照皇帝世襲,那東吳就不打自招,承認謀反了,這也給曹操更好的伐吳藉口。
再次孫紹並無尺寸之功,在江東沒有威信,更不會得到擁戴。雖然江東是孫策拿下的,但並非他一人的功勞。有些人在江東也有很好的威望,比如周瑜和張昭。張昭是江東名門望族之後,總管錢糧稅賦,在江東有很強的號召力。周瑜文武全才,也為平定江東立下赫赫戰功,萬一大臣們支援擁戴其中的一個,孫氏江山將會易主。最為重要的是,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良禽擇木而息,賢臣擇主而事,又有誰會跟著一個孩童打天下。江東不僅不會吸引人才,更會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
最後孫權年幼好學,足智多謀,善於用人,是當時最適合的人選。孫權不但知人善任,而且有隱忍的氣質,有勾踐之奇,通曉詩、書、禮記、左傳、國語等,省三史,諸家兵書,可謂深謀遠慮,能力非凡。孫策臨死對孫權說:打江山,衝鋒陷陣你不如我,守江山,使將相和睦,士卒歸心,我不如你。可見孫策很認可孫權才能的。
事實證明,傳位給孫權是正確的抉擇。孫權當政後,在大臣張昭周瑜的輔佐下,很快就穩住了局面,曹操見東吳後繼有人,不得不封孫權為討虜將軍兼會稽太守。208年,孫劉聯合在赤壁大敗曹軍,建安二十二年奪取荊州,黃武元年(222年)受封吳王,並在黃龍元年(229年)登基為帝,建立吳國政權。你是如何看待傳位孫權的
-
13 # 一點點歷史
在中國歷史上權利地位,“父子相承”看似天經地義,可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趙匡胤,趙匡義,朱由校,朱由檢都是“兄終弟及”,在過去還專門有“皇太弟”這一稱謂。
孫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開創江東霸業,靠的是武力,強權,所以孫策的死很可能與此有關。孫策死時年僅25歲,有一幼子孫紹。
但是能繼位的主要有三人,兒子孫紹,二弟孫權,三弟孫翊。咱們用排除法來看。
首先兒子孫紹,雖然不知道當時具體幾歲,但是根據孫策年齡來推測,孫紹至多不超過十歲,很明顯無法應對當時紛亂的局面。
三弟孫翊,史書中記載諸多兄弟中孫翊和孫策最像,均已武力著稱,孫策彌留之際,張昭等大臣也曾推舉過孫翊,但是被孫策拒絕,理由很簡單,江山可以用武力打下來,但是卻不一定能用武力守住,很顯然孫翊也不是合適的人選。
那麼就剩下孫權了,我們再來看看被曹操稱為“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孫權。
比孫策小七歲的孫權常年隨同哥哥征戰,併為其出謀劃策,其才能孫策都自嘆不如。雖然孫策死時孫權也才18歲,但是確實唯一一個可以託付重任之人。
事實也證明了孫策的眼光,孫權繼位後江東政局非常不穩定,更有官員公然通敵謀反,孫權以張昭為師傅,以周瑜、程普等舊臣作為統帥,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局勢,並且最終在“三分天下”中佔有了一席之地。可以說和當初孫策的選擇是分不開的。
-
14 # 剛剛圖774
孫策死的時候,孫紹都還是小孩兒,一個小孩怎麼可能執掌江東?如果傳位給兒子孫紹,孫家人早就住進鄴城或者許都了,江山絕對是曹操的江山!
亂世之爭,立長不立幼這是定則!立幼必是自取滅亡的舉動。
那麼多的朝代滅亡都是因為幼主,西漢是這樣,東漢也是這樣,太平年代尚且如此,更別提戰亂的年代了。
假設孫紹繼位為吳侯,周瑜能夠在外帶兵,在內有張昭,可以支撐一段時間,甚至能夠渡過赤壁之戰,可是赤壁之戰之後呢?周瑜逝世後呢?還有誰能掌控東吳?沒有孫權,魯肅、呂蒙、諸葛瑾等人根本不能上位,東吳的滅亡是遲早的事情,至於東吳是被劉備取了還是曹操取了那就不好說了。
雖然說孫權是承繼父兄事業,但是那說的是客氣話,不能當真的,東吳可以說是在孫權手裡邊建立起來的,一批又一批的能臣都是孫權提拔的!可以說沒有孫權就沒有東吳!
回覆列表
當時的情況,如果是我,我也傳位給弟弟,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自己雖然打下了一小片江山,但是這江山並不穩固,稍不小心就會功敗身死。
孫策帶兵入江東,被江東世家大族、士大夫等認為是入侵,將孫策視為亂臣賊子!對孫策的入侵,江東居民做出了強烈反抗。孫策帶兵大開殺戒,盡誅江東英豪!攻下江東之後。孫策得罪了江東世家大族和當地平民!
當得知孫策被殺死的訊息後,南方少數民族紛紛反叛,不聽從於幼主孫權。而世家大族們也都不聽命於孫權政府。《三國志·孫策傳》中對孫策江東基業的評價是“業非積德之基,邦無磬石之固。”意思是說孫策的基業不是一個積德而成的基業,政權是相當不穩固的。
孫策在臨終前,也意識到自己殺戮會帶來嚴重惡果!於是,做出兩個決策,一是在眾兄弟中選擇了孫權做繼承人,因為孫權最不像自己,不擅殺戮:孫策言:論殺伐征戰你不如我,論得人心,寶江東我不如你!第二個決策便是託孤於張昭,《三國志·張昭傳》中記載孫策臨死前對張昭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意思是:如果孫權抵擋不住的話,請先生取而代之,這樣的話還是不能抵擋反叛者,就緩慢回撤,撤回江西去!
第二,兒子太小,在當時的局面下難以守住好不容易打下的基業。
孫策死時才26歲,他的兒子當時估計最多不超過6歲吧。這樣一個小孩,即使能耐再大,估計也無法鎮住場子。由上文可見,當時的局勢是多麼危險。孫策不傳位給兒子,應該也是為了保護他們孤兒寡母免受屠戮吧!
第三,弟弟有威望,有才能,更重要的是跟哥哥沒有鬧出什麼隔閡,可能兄弟間關係還比較好。
孫權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參與孫策軍內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
建安元年(196年),孫策收得丹陽,吳,會稽三郡後,十五歲的孫權被任命為為陽羨(今江蘇宜興)縣長,吳郡太守朱治察舉他為孝廉,揚州刺史嚴象舉其為茂才。後又代理奉義校尉。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勳。劉勳敗逃後,又進軍沙羨,討伐江夏太守黃祖,收得了廬江、豫章二郡。
因此孫權是危難之際最佳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