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鴻哥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國曆史中的戰役規模比三大戰役大的並非沒有,但都不是關鍵戰役。下面列一下三大戰役和其他比較有名的戰役。

    官渡之戰:袁紹十萬,曹操(不詳)

    赤壁之戰:曹操二十萬人,孫劉五萬人

    夷陵之戰:劉備八萬以上,孫權六萬人

    漢中之戰:皆不詳。推測曹操十多萬人,劉備近十萬。曹軍光漢中駐軍就不下五萬。

    襄樊之戰:曹操五萬人,關羽所部不詳,大部分人認為是三萬左右。

    曹丕三徵:魏VS吳。魏軍近二十萬,吳軍近十萬。

    石亭之役:魏軍十多萬,吳軍六萬以上。

    壽春之役:魏軍二十六萬人,叛軍十五萬,東吳六七萬

    東興之戰:魏軍十五萬,吳軍七萬。

    新城之戰:吳軍二十萬,魏軍二十多萬。

    洮西之戰:蜀漢軍數萬,魏軍五萬。

    從這些戰役來說,襄樊之戰的規模並不比以上大。就戰績來說襄樊之戰關羽盡俘于禁七軍三萬人,這個戰績也並不能排在前列。官渡之戰,曹操坑袁軍七八萬。赤壁之戰曹軍損失超過一半,也就是在十萬人左右。夷陵之戰,據魏人的記錄是損失八萬人,打個對摺也有數萬。東興之戰,吳軍斬殺魏軍數萬人。洮西之戰,蜀漢軍斬殺魏軍數萬人。襄樊之戰值得稱頌的地方是威震華夏。因為關羽擊敗於禁七軍,洛陽周圍吏民紛紛響應。他們會響應是因為苦於漢中徭役。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襄樊之戰的戰績就不如三大戰役,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勝負決定天下大勢。

    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勝利告終,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官渡之戰擊敗強大的袁紹,攻守異體。曹操變為主動進攻一方,統一北方。乘勝席捲,將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勢以見

    赤壁之戰以孫劉的勝利告終,奠定曹、劉、孫鼎足之勢。這個在赤壁之戰前諸葛亮就已經提到了。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曹操統一天下首定荊州的規劃落空。

    夷陵之戰以孫權的勝利告終。蜀漢遭受重創,只得偏霸。夷陵之戰後,三國疆域並無太大變化。雙方恢復聯盟也未再分裂。雙方都明白要對抗強魏,雙方必須聯盟。劉備也不得不同意孫權議和。諸葛亮也不得不跟東吳聯盟以抗強魏。蜀漢使臣鄧芝對孫權所說的話就已經說透了。早在夷陵之戰尚未結束之際,東吳就有人預言戰爭結束後雙方應當恢復聯盟。這人就是吳範,但他沒有講誰勝誰負。劉備盛兵西陵,範曰:"後當和親。"

    而襄樊之戰的勝負並沒有決定天下大勢。首先關羽雖然水淹七軍,但並未能破襄樊以向宛洛。即使東吳沒有偷襲荊州,關羽一樣會失敗。在東吳偷襲荊州時,曹操已經把訊息洩露出去,並給徐晃派去十二營援軍。徐晃得到援軍立馬從宛城南下襄樊迎戰關羽。因為戰事不利,關羽退軍。羽不能克,引軍退還。

  • 2 # 峰峰說史

    首先樊城之戰只改變了領土,但是三方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並沒有產生很大的變化;

      其次,樊城之戰從開始到結束,關羽都沒有進攻過襄樊,更不提什麼佔領,其次,在戰爭中於禁主要是敗給了天災,然而魏將曹仁堅守待援,吳國孫權派呂蒙偷襲荊州,關羽軍腹背受敵,戰勢陡轉直下。最終,魏國強援助守,關羽未能攻下樊城,荊州也失,敗走麥城。劉備失去了荊州!

      而其他的三個戰爭呢?官渡之戰,是曹操的立足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分天下的一戰,而夷陵之戰更是蜀漢的部隊損失過半的一戰,這一戰之後蜀國的勢力就遠遠不如東吳和曹魏了,所以樊城之戰在歷史地位上是遠遠不如三大戰役的!

  • 3 # 昌言微文集

    話說某時期,三國被定性為封資修的毒草,影響所及,上美三國連環畫創作小組也遭到衝擊,畫家們紛紛反思學習,參與改造。相關畫稿也遭封存。

    這時,有人細心統計了毛澤東選集中例舉的古代戰役,認為對古代史不能全盤否定,既然毛主席也用的例子,說明值得後人學習,古為今用。其中,三國時期的戰例有三個,那就是官渡、赤壁、夷陵。這三戰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攻方、強方敗,守方、弱方(至少是戰前普遍不被看好、公認勝率較低的一方)勝。符合反帝反霸反侵略的基調。

    於是,三國連環畫創作小組的畫家又被召集起來,要求重畫三國的三大戰役。當有人提出,相關內容早就畫好了,何不把相關部分的畫稿解禁,稍加修改,直接出版?但這個建議遭到否定,認為學習不夠,要用新思想、新認識、新方法,重新畫全新的三國三大戰役。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三國三大戰役的提法開始傳播開來。但事實上,毛澤東本人從未用三大戰役這樣的概念,也從未強調這三大戰役具有結構性關聯和無可替代的意義。也從未有過任何權威的三國史家,將這三戰單獨列出並舉。更不代表這三戰是三國時期最重要、最精彩、最無可替代的三個戰役。

    但是,後來人不熟悉情況,真以為有個自古以來的三國三大戰役,於是就開始各方論證。再加上網際網路傳播道聽途說資訊的巨大威力,一時間,漢末三大戰役、三國三大戰役的提法不脛而走。很多三國愛好者也就不免要質疑,為什麼有夷陵無襄樊了。

  • 4 # 戰國君

    襄樊之戰是關羽以不到三萬之眾,吞掉了于禁七個軍團三萬五千多人。投入兵力規模遠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之戰。這三大戰役幾乎都是當時參戰雙方的全部戰力。襄樊之戰雖然規模也不小,但是從投入人力來說,充其量只能說是關羽率領本軍團的一次區域性戰爭。

  • 5 # 我家的貓叫皮蛋

    著名的襄樊之戰也叫關羽北伐之戰,就規模而言在三國戰爭史上也是排的上號的,魏蜀吳三國都派了大軍參戰,劉備方關羽的荊州兵團約三萬人加上後方留守部隊一共四萬;曹魏光在關羽水淹七軍于禁所帶的七軍盡失的時候就損失了三萬多精兵,後期徐晃帶數萬軍隊支援樊城,曹操更是再帶大軍作為後援,曹魏在一線前線的軍隊就在五萬,如果把曹操自己帶的親征大軍算上,曹魏在戰爭後期動員了近十萬的大軍,就這還不算戰爭損失掉的四萬人;東吳最佔便宜,損失是最小的,呂蒙出動三萬多軍隊背後偷襲荊州幾乎是兵不血刃。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襄樊之戰雙方前後總共參戰部隊達到了十幾萬人,不談演義只論歷史的話這個規模在三國志也是相當大的規模。但是為啥襄樊之戰不能入列三國三大戰役呢?其實戰爭不光要看規模,還要看戰爭影響及造成的後果,從這幾方面來看襄樊之戰是不如三國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的!我們具體來對比一下。

    和官渡之戰相比

    官渡之戰,是三國“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從參戰兵力來看,袁紹動員了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四州的精銳,步兵十萬騎兵一萬,共十一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

    曹操親自率軍在一線和袁紹十一萬大軍相持,曹操方參戰兵力在二萬三千人左右。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這個戰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公元202年,袁紹因兵敗憂鬱而死,曹操乘機徹底擊滅了袁氏軍事集團,公元207年,曹操又征服烏桓,至此,戰亂多時的北方實現了統一。

    官渡之戰雙方參戰兵力加起來有將近十四萬人,而且都屬於一線參戰人員,而襄樊之戰規模雖大一線對峙軍隊遠不如官渡,東吳的幾萬人後期純屬偷塔。

    而就戰爭影響而言,曹操靠此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最終一統北方。

    從戰役規模而言襄樊之戰不如官渡,從戰爭影響及歷史程序而言襄樊也不如官渡,而官渡是著名的以少勝多,曹操和袁紹的兵力對比是一比五,關二爺雖然也是以少敵多,但是敗了。

    所以襄樊之戰是不如官渡之戰的。

    和赤壁之戰比

    赤壁之戰,是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之一,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赤壁之戰有人依據三國志魏書作依據說是曹操軍有瘟疫所以撤軍,實際上這是陳壽的春秋筆法為尊者諱,三國志漢書和吳書可都是明確寫了劉備、孫權擊敗曹操的。

    赤壁之戰時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還成了漢朝丞相,正是氣焰最為囂張的時候,曹操舉十幾萬大軍南下,荊州不戰而降,加上荊州兵馬曹操聚集在長江北岸準備南下的大軍達到了二十多萬,

    孫權、劉備聯軍不過五萬人,其中劉備參戰兵力不過一萬多人,最終孫、劉聯軍利用火攻大敗曹操大軍,此戰中曹軍傷亡過半,曹操回到江陵後,恐赤壁失利而使後方政權不穩,立即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繼續留守南郡,文聘守江夏,而後委任樂進守襄陽、滿寵代理奮威將軍,屯於當陽。孫劉聯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赤壁之戰的規模在中國古代史都算是規模宏大的,雙方參戰兵力接近三十萬,而赤壁之戰的勝利徹底讓曹操統一天下的願望從此成為泡影。

    赤壁之戰的規模、影響、戰役的精彩程度都是三國第一的,這個就不用多說,襄樊之戰沒法比。

    和夷陵之戰比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公元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揮兵攻打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任命陸遜為總指揮率軍應戰。陸遜與劉備相持七八個月後,最終於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其實一般而言,說襄樊之戰應該入選三國三大戰役的主要就是和夷陵之戰比,因為襄樊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無論各方面都是被碾壓的沒得比,但是和夷陵之戰比較還是有所優勢的。

    就參戰兵力而言襄樊之戰大於夷陵之戰:

    襄樊之戰劉備關羽部合計四萬人,東吳三萬人,曹魏前後更是高達十萬眾;而夷陵之戰劉備帶去的蜀兵不過四萬人,而東吳陸遜帶去的部隊是五萬人,加上前線本身的部隊東吳也不會超過七萬人。

    就戰爭損失而言:

    襄樊之戰,關羽北伐帶去了三萬人,留守後方一萬人,最後關羽敗亡這四萬人非死即降全部交代了;曹操光于禁七軍盡滅就損失了三萬多人,加上戰爭中其他部隊也損失接近二萬人;偷雞的東吳倒是損失不大。夷陵之戰劉備四萬大軍損失了三萬多,東吳損失不祥但是不會超過二萬。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從戰爭規模還是損失而言襄樊之戰都大於夷陵之戰。

    但是我還是要說夷陵之戰更有資格入選三國三大戰役,因為戰爭主要還要看後果和影響的歷史程序。

    襄樊之戰關羽敗亡,劉備集團丟荊州三郡(南郡、零陵、武陵),而夷陵之戰某種程度上是襄樊之戰的延續,劉備要想統一天下就必須再次奪回失去的荊州土地。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夷陵之戰之後,吳蜀重修於好的聯盟再也沒有發生動搖,三國局勢出現穩定的對峙,夷陵之戰也因此被認為是前後三國的分界點之一。

    夷陵之戰憑藉其不亞於官渡和赤壁的歷史意義,完全可以列入三大戰役之一。

  • 6 # 大臉貓影音

    三國時期群雄四起,在那個時期也發生了很多經典的戰役,後來史學家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統稱為三國的三大戰役,但是騎士在歷史上還有一個戰役也很有名那就是樊城之戰

      樊城之戰論規模是三方參與的戰爭,而且戰爭之後大幅度地改變了三方的領土範圍,那麼為什麼樊城之戰沒有被納入歷史的經典之戰呢?

      小編覺得原因一,樊城之戰只改變了領土,但是三方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並沒有產生很大的變化,只有一個叫季漢的名將隕落了,季漢損失了荊南這一片經濟區給東吳,如果都穩定發展了,一旦天下的局勢發生了改變,三家的勢力哪一家做大了都不好說,只不過曹魏要容易一些。

      其次,樊城之戰從開始到結束,關羽都沒有進攻過襄樊,更不提什麼佔領,其次,在戰爭中於禁主要是敗給了天災,然後,徐晃帶著一群新兵蛋子就把關羽給打敗了,戰爭中唯一出彩的東吳,可惜不受待見,說實話,東吳佔領了荊州大片土地,他的戰略戰術也是十分值得一提的。

      而其他的三個戰爭呢?官渡之戰,是曹操的立足之戰。赤壁之戰,是三分天下的一戰,而夷陵之戰更是蜀漢的部隊損失過半的一戰,這一戰之後蜀國的勢力就遠遠不如東吳和曹魏了,所以樊城之戰在歷史地位上是遠遠不如三大戰役的!

  • 7 # 歷史消消樂

    因為襄樊之戰相比較於三大戰役來說,規模還是小了點。

    三國三大戰役分別為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而這三場戰役都是雙方兵力超過十萬的大型戰役,屬於兩方勢力的正面衝突。

    而襄樊之戰與這三場戰役相比就略顯遜色了,雖說總人數也算在十萬級別,但是卻屬於三方勢力之間的角逐,關羽打于禁,呂蒙趁機打關羽。最終的結果是于禁被關羽俘虜,但是關羽卻敗走麥城,最後被殺。

    這場戰役可以說是一個三方都沒有受益的衝突,曹操的實力受損,劉備丟了荊州,孫權與劉備聯盟的關係破裂,使得三方進入了一段勾心鬥角的階段,也為後來的夷陵之戰埋下了伏筆。

    襄樊之戰不入三大戰役之中,實乃規模相對較小,沒有真正的贏家為結局也。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三大戰役的規模和結果:

    官渡之戰:曹操兩萬人打袁紹十一萬。曹操透過奇襲烏巢燒掉了袁紹的糧草,最終打敗袁紹,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五萬人打曹操二十萬。孫劉聯軍透過火攻將曹操打敗,使其再無進攻南方之力,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夷陵之戰:劉備五萬打孫權五萬。陸遜火燒連營將劉備打得慌忙而逃,最終病死白帝城。使得蜀漢勢力再次受損,成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個。

    由此我們可見,三大戰役對於三國局勢的發展都有著非常巨大的作用,是奠定三方實力的重要軍事行動。而襄樊之戰無疑是一場沒有真正意義上贏家的戰爭,對於三國局勢的進展並無決定性的作用。我們如今再去看待這段歷史,也都覺得關羽不應該去打襄陽和樊城,不然也不會丟了荊州,進而導致劉備與孫權的大戰,再進而使得蜀漢再無強盛巔峰之時。

  • 8 # 不沉的經遠

    這是因為後來發生了夷陵之戰,無形中降低了襄樊之戰的影響力。

    三大戰役的官渡之戰發生在曹操和袁紹之間,最終以曹操勝利告終,並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決定了曹魏未來的格局。

    三大戰役的赤壁之戰發生在曹操和孫劉聯軍之間,結果曹操敗北。此戰以後,曹操暫時無力南下,三國鼎立的雛形開始出現。

    而夷陵之戰是發生在劉備和孫權之間,最終劉備戰敗,此戰最大的意義是劉備從此無力東進,而孫劉兩家在實力明顯不如曹魏的情況下,不得不在此後緩解了彼此的矛盾,再次聯盟。從而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並在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三次戰役其戰後的意義具有決定性質,因此才被並列為三大戰役。而襄樊之戰雖然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在之後發生了更大規模的夷陵之戰,襄樊之戰無論從規模還是其影響力都要比夷陵之戰要小,時間間隔又近,自然只能排除了。

    同樣道理,官渡之戰後曹操平定河北之戰,赤壁之後曹操和孫權在合肥、濡須等地還多次發生戰鬥,一樣因為規模和影響力原因被排斥在外,雖然這幾戰從規模來說,可能還超過了夷陵之戰。

  • 9 # 夜半屋簷

    眾所周知,三國的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從規模上來看,官渡之戰袁紹十萬大軍,曹操三萬大軍,最終曹操逆境翻盤,一統北方。

    赤壁之戰曹軍擁有二十多萬大軍,孫劉聯軍僅僅五萬,可孫劉聯軍火燒赤壁,大敗曹軍,一舉打破曹操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夷陵之戰劉備五萬大軍,孫權五萬大軍,結果劉備五萬大軍全滅,孫權取勝,也顛覆蜀漢恢復漢室的希望。

    看到這可能有小夥伴知道了最根本的原因了,那就是影響力。所有的戰爭都是為政治而服務的,相對於這三大戰役奠定三國三分天下的影響,襄樊之戰的影響力無疑小了不少了。

    從史書記載上來看,襄樊之戰更像是一場夷陵之戰的熱身戲,我為你從下面三個方面來做解答。

    一,人員損失

    襄樊之戰劉備方損失了留守荊州的四萬大軍,同時武將關羽,周倉等人陣亡。雖然看上去傷亡慘重,但其實對於蜀國來說只是傷筋並沒有動骨。

    首先損失的四萬大軍大多為關羽訓練的新兵,而劉備手下最精銳計程車兵早已經跟隨劉備入蜀了。在將領方面,最大的損失便是關羽。但我們自己縱觀三國曆史,關羽只是一名勇將。如果不是他和劉備之間的關係,他根本不可能擔任留守荊州的任務。

    而類似的勇將其實在當時的蜀漢並不缺,但夷陵之戰則不同了,大量蜀漢的中基層人才損失以至於後來諸葛亮不得不事事親力親為。

    二,地盤損失

    無論是襄樊之戰和夷陵之戰,最大的損失便是地盤上的損失。本來以諸葛亮的隆中對上的看法,蜀漢有兩條進攻路線。

    一是從漢中出發,途徑子午谷,陳倉,佔領關中,這是當年劉邦出蜀的路。

    二是從荊州出發,進攻宛城,直插洛陽地區,形成對關中的包圍。

    為什麼諸葛亮七出祁山的時候總是缺糧?原因便是沒有了從荊州地區的糧食補給,所以只能每次都無功而返。

    而曹魏只需要死守關中地區,利用地形優勢耗死蜀軍,等到蜀軍糧草耗盡便可獲得勝利。

    三,精神損失

    襄樊之戰只是戰死了一個關羽,而夷陵之戰卻讓劉備病逝白帝城。其實從本質來說,蜀漢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劉備的個人魅力所建立的。沒了劉備,整個蜀漢便失去了精氣神。

    而作為三國中最早逝去的建立者,劉備的逝去無疑便是打擊到整個蜀國計程車氣。而作為繼任者劉禪並沒有劉備的個人魅力,以至於劉禪成為了三國後期最沒有存在感的君主。

    綜上所述,襄樊之戰為什麼不能排入三國三大戰役之一。

    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它的政治影響力被緊接發生的夷陵之戰所替代了,且從本質上來說,它成為夷陵之戰的熱身戲。

    ——END——

    歷史風雲事,盡在夜半聲

  • 10 # 漩渦鳴人yy

    其實呢,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並不只是人數,軍隊,將領等等方面的因素,超過其他的戰役,而是這些戰役本身能夠決定那個時代的走向。

    當然透過分析襄樊戰役很有可能是諸葛亮北伐的一個重要戰略,但是呢,由於沒有成功,基本上維持住了原先的局勢,對於現如今的局勢呢又沒有太大的作用,所以大家也就進而忽略了這一場戰役,沒有把它提升到跟三國三大戰役同樣的水平。

    我們去看一下三國的三大戰役,首先第一大戰以官渡之戰,毫無疑問人數配備等方面都達到了一種巔峰,但是官渡之戰之所以能夠成為三大戰役,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寬度之戰決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在這之前誰是北方最大的霸主袁紹,曹操逆天而為,然後擊敗了袁紹成為了北方最大的霸主,這就是官渡之戰背後所代表的意義,這點意義顯而易見,大家一眼就明瞭了,所以官渡之戰排到三大戰役裡面,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至於說赤壁之戰曹操挾官渡之戰之威,然後率領北方大軍攻打南方,並且荊州投降,此時南方敢於抵抗曹操的只剩下一個孫權,而周瑜在赤壁一把大火,擊敗了曹操最強的攻勢,一舉奠定了天下三分之勢,所以說官渡之戰是三大戰役裡面的其中之一,也毫無疑問,而且還隱隱的可以排成三大戰役之首。

    至於說,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劉備氣勢洶洶率領舉國之兵攻打孫權,並且一路披荊斬棘高歌猛進,陸續擊敗了多位吳國將軍,眼看天下的局勢即將就要劃長江而治的時候,陸遜站了出來,擊敗了劉備,阻止了這種勢頭。

    所以我們去看三國三大戰役,更多的是對於一種形式方面的逆轉,我一直提倡的一句話就是順勢而為天下會有一種大的形式,天時地利人和就是對於這種形式的預估,三大戰役無一不是以弱勝強,逆勢而為,本來天下的形勢已經決定的,被失敗的一方可能就要成功的時候,勝利的一方卻能夠以少量的兵力,以驚人的氣勢擊敗強勢的一方,並且某得整場戰爭的勝利,這種以弱勝強的氣勢,這種以弱勝強的戲劇性結局是大家一直津津樂道的事情。

    所以三大戰役其實講的就是如何逆勢而為,如何去改變一個時代。

    反觀劉備,《三國演義》在描寫劉備的時候,通常都會描寫的劉備的起點很低,而劉備透過一步一步的努力逐漸的獲得了成功,並且在夷陵之戰裡面被人給幾百,所以說《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個勵志故事,它告訴人們的道理,不是說天下大事有多麼恢宏英雄氣概有多麼偉大,而是告訴你如何堅持不懈去完成自己心中的夢想,像劉備一樣能夠,獲得成功。

    至於說到襄樊之戰,這場戰爭雖然可能會改變局勢,但它畢竟是沒有改變勝利的結果,雖然說過程有些出乎意料,但是結果卻在情理之中,所以這場戰役很難被這些三國迷所津津樂道,三國迷雖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支援劉備,可是在某些事情上卻有著自己的判斷。

  • 11 # 歷史都付笑談中

    因為規模不夠唄,襄樊之戰雖然牽扯的人很多,連東線的張遼都過來支援了,似乎很熱鬧,但關羽失敗的太快,戰役最終沒有達到那個規模。

    三大戰役的規模官渡之戰袁紹精兵十萬,曹操幾乎是全力動員,戰鬥持續1年零5個月,打到最後,曹操連糧食都快吃沒了,火燒烏巢,出奇制勝。官渡之戰的意義是給曹操統一北方奠定基礎。赤壁之戰

    曹操大約23萬的兵力,孫劉聯軍大約5萬,赤壁之戰持續時間應該不長,估計就是一個冬天。孫劉聯軍使用火攻,擊敗曹操,曹操“死傷過半”。

    赤壁之戰的意義是粉碎了曹操一統天下的夢想,促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夷陵之戰

    劉備、孫權大約都是5萬兵力,持續1年零1個月。陸遜誘敵深入,消耗劉備耐心,使用火攻,劉備“僅以身免”。

    夷陵之戰的意義是東吳佔穩了荊州,確定了後三國時代的格局。

    襄樊之戰的規模

    關羽是三萬人,于禁大概三萬精銳,被包圍的曹仁只有幾千人,徐晃的部隊差不多也是三萬,曹操和張遼的大軍沒有實際參戰。

    我們發現,三大戰役都是“決戰”,一戰之後,天下格局就要改變。而襄樊之戰,只是一場區域性戰鬥,于禁送了一波,哪怕徐晃再送一波,讓關羽打下了襄陽,這對整體格局也沒有變化,論戰鬥規模和影響力,恐怕還不如曹操和馬超之間的戰鬥,自然無法和三大戰役相提並論。

    當然,如果讓關羽打到了許都,搶出了漢獻帝,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 12 # 壹零壹肆

    首先,要了解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分別是:

    1.曹操和袁紹官渡之戰

    2.曹操和孫劉聯軍赤壁之戰

    3.劉備和孫權夷陵之戰

    官渡之戰中,袁紹投入兵力十萬左右,曹操投入兵力二至三萬。戰爭結果,曹操以弱勝強。後續影響,曹操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從此掌握了戰略進攻的主動權。

    赤壁之戰,曹操投入兵力二十多萬,孫劉聯軍投入兵力五萬。戰爭結果,孫劉聯軍以弱勝強。後續影響,三國鼎立局面初現。

    夷陵之戰,劉備投入兵力五萬,東吳孫權投入兵力五萬。戰爭結果,劉備全軍覆沒,孫權取勝。後續影響,劉備沒有能力再進攻,天下相對穩定。

    襄樊之戰之所以不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就在於後續影響。

  • 13 # 劉坤忠120

    官渡之戰,是袁紹和曹操集團的決定性之戰,使袁紹衰敗,曹操崛起,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也是諸侯之戰。赤壁之戰是曹操與孫權劉備三方生死存亡之戰,是三國鼎立最關健的一戰,以曹操敗北,東吳穩定,劉備崛起為結局。夷陵之戰是蜀漢與東吳兩國之間的戰爭,也是關係到東吳存亡之戰,最後以劉備失敗告終,大大削弱了蜀漢國力,使蜀漢再無力奪取中原,復興漢室。。。襄樊之戰是關羽獨自發起,沒有得到劉備的肯首和支援,也不屬於國家與諸侯的決定性戰役。戰爭規模也不是宏大,關羽北伐,曹操保衛,孫權奪取(荊州,),關羽總兵力將盡四萬,曹操投入兵力接近十萬,孫權動用三萬左右兵力。以關羽全軍覆滅,丟失荊州告終。襄樊戰役從規模和戰略意義不及以上三大戰役,荊州的戰略地位相當重要,荊州的丟失,對劉備集團是相當大的損失,是關羽不到時機冒然發起,有劉備集團統籌規劃和參與就不是這樣的結局。所以襄樊之戰不能躋身到三國三大戰役之例。

  • 14 # 中行偃1

    答:規模太小、激烈程度不夠、沒有像樣的戰場、外加上趙儼的阻攔,甚至達不到戰役規模,充其量就是大規模的戰鬥。

    主要作戰方向是徐晃來了之後,與關羽有一場廝殺!也就是曹操說的:“敵人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我用兵三十餘年,以及所聽說過的古代善於用兵的人,沒有能夠這樣長驅直入敵圍的。況且樊、襄陽之圍,勝過以前的莒、即墨之圍,所以將軍之功,勝過孫武、穰苴。”

    除此以外沒有什麼戰鬥!噢!水淹七軍是不是?我再說一遍,不是!那是關羽救死扶傷,把被大水吞沒的于禁、龐德的軍隊從水裡給撈出來了……

  • 15 # 孤舟釣江雪

    襄樊戰役固然是三國時期的一次比較大型的戰役,但要說其影響力,與三大戰役還是無法比擬。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猇亭之戰。曹操於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後,基本上統一了北方,結束了自公元189年董卓之亂起,北方十年的戰亂,其影響力自然很大。公元208年,孫劉聯軍擊敗南下的曹操後,基本決定了南北對峙的局面,曹操想短期內統一全國的計劃泡湯,影響力也很大。公元221年,蜀國在猇亭之戰中戰敗,此後,蜀國想收回荊州的可能性完全失去,只能被迫繼續與吳國結盟,自此正式形成了三國鼎立。

    因此,三國三大戰役每一次影響都很大。襄樊之戰不過是關羽的獨自北伐,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力,都無法與三大戰役相比。

  • 16 # 一偷修羅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三大戰役是能夠左右三國局勢的。

    官渡之戰若是袁紹贏了,就不可能有曹魏政權了,至於後面有沒有天下三分就不好說了。

    赤壁之戰若是曹操贏了,天下歸魏。

    夷陵之戰若是劉備贏了,三分歸蜀。(首當其衝拿下荊州,獲得多線作戰的優勢。此時的東吳勢力最弱,劉備會進而繼續進攻東吳直至吞併,再養精蓄銳揮師北上伐魏統一天下。當時的魏國,沒有了曹操,是沒多大作為的。從諸葛亮北伐就可以看出來,魏國一直都是防守姿態。需要注意的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後的三國局勢,蜀國並不是最弱的,東吳才是。)

    襄樊之戰對當時的局勢並沒有起到多大的關鍵性作用,規模也沒有三大戰役大。它是一個輸贏無所謂的戰役。雖然規模數量也大,但對三國局勢沒有什麼關鍵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有琅琊榜3,你希望是什麼樣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