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祁門小謝
-
2 # 見人就侃
只要人不傻,這是一定的,只是需要時間成長,閱歷豐富後,哪怕是同一本書每讀一遍的感受都會不同,當然首先得這書夠內涵才行,少兒青年最好得到長輩和老師的指引來閱讀。三十來歲基本三觀得到確立,已經具有相當高的鑑別能力,也瞭解自己實際需求,這時候希望大家不要因為生活的壓力而偷懶放棄閱讀的黃金時段。
-
3 # 惆悵客4
當然會。
我和你一樣喜歡外國名著。這些名著大都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去理解。既然你自己有感悟那怎麼能說是白看呢。
我喜歡一遍一遍的去讀一本書。我覺得,就是在反覆的讀中,我慢慢理解作者塑造這個的意義。
-
4 # 後知後覺的菜瓜
關於閱讀會不會量變引起質變這個話題,我想這不是可以籠統來回答的。因為讀書的質量不同,必然引起的效果就不同。
據我所知,總是有一些人會質疑,為什麼看了那麼多的書卻都記不住?這樣的“多”又怎麼可能引起質變?還有人說,看了那麼多的書,懂了那麼多的道理,卻並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工作或生活?這些事實都說明,這樣的閱讀是無效的。
那麼怎樣才算是有效的閱讀呢?怎樣才能將書上學到的知識真正地轉化成自己的能力呢?最近我看的《高效能閱讀》裡面就講到了89個閱讀技巧。我撿重要的說幾條。
1. 首先要有目的的讀書。
就是你要明白你讀書是想從中得到什麼?你要學會什麼樣的技能?是溝通技巧還是邏輯思維,是想學做PPT還是PS?只讀你目前最想學的就可以了,現在用不上的就不要管。所以一定要摒棄那種錯誤的觀點,以為讀書就得從頭到尾一字不落地看完才叫認真。只讀你想讀的,只讀你需要的就夠了。
2.做讀書筆記。
遺忘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而做讀書筆記是解決這個問題非常好的方法。很多人會認為寫讀書筆記多麻煩啊,抄半天。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說過:人們常覺得準備的階段是在浪費時間,只有當真正的機會來臨,而自己沒有能力把握的時候,才會覺悟到自己平時沒有準備才浪費了時間。的確如此,如果看過書但都忘了,就跟沒看過一樣,那不是更浪費時間嗎?所以做筆記其實是類似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道理的。
3不能停止思考。
很多人以為自己讀了那麼多的書,懂了很多的道理,那麼把別人的經驗照搬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去不就好了?事實證明是不行的,每個人的條件不同,別人的經驗和教訓未必就適合自己。你需要根據自身的條件,來對別人的教訓進行重新編輯、修改,變成適合自己的經驗才行。書上的不見得適合每個人,甚至有時候都未必是對的,所以必須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把別人的經驗和教訓進行修改、調整,再把它們融入自己體內,真正成為自己的血肉,才能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沒有思考是萬萬不行的。讀書是讓別人幫助自己思考,而不是拾別人的牙慧。
4.系統化地閱讀
不要以為一類書讀一本就可以了,最好某一類主題的書能多讀幾本,不同作者的書,從不同的角度都讀深讀透了,才能真正地掌握。而現在企業的招聘,說白了就是在購買職業專業技能,要的就是他們領域裡的專業人才,所以如果你想要成為部門裡專業人才,就得要將這一領域深深地領會才行。
5.以輸出為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讀書自以為讀懂了,而其實並沒有。那麼怎樣檢驗呢?方法有很多。可以透過寫書評、寫感悟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或者把書中的內容講給別人聽,如果對方提出的問題都能解決,那就說明完全掌握了。如果講不清楚,或者回答不了別人的提問,那就需要再看再思考。
讀書的效率比質量要重要,所以不能單純地說讀了多少書就會引起多少質變,有效的量變達到一定的積累,才會引起質變。
《高效能閱讀》中還提到了如何速讀,如何製作讀書卡,如何解剖讀書,如何建立自己的資料庫等都有詳細的講解,我覺得很不錯,很值得一看。
-
5 # 使用者67498973657
閱讀的方法:1、建立需求 2、劃定範圍。這樣就會越讀越專業。會從量變到質變。茫無目的的讀,會越讀越糊塗。
古人讀書就很有哲學,根據一年四季調整。春天讀什麼,夏天讀什麼,秋天讀什麼,冬天讀什麼,都很有講究。
比如,春天讀人物傳記。首先建立需求,我要讀哪些領域的人?然後劃定範圍,收集相關的書,一邊讀,還能一邊對比人物。讀完一個春天。別人跟你談人物,你能談的很專業。
比如,夏天讀專案書籍。首先建立需求,我要學哪個領域的管理方法?然後劃定範圍,收集相關的專案管理圖書(美國人寫的、英國人寫的、日本人寫的、德國人寫的),一邊讀,還能一邊對比不同國家專案管理方法的同異。讀完一個夏天。別人跟你談專案管理,你能談的很專業。
比如,秋天讀歷史書籍。首先建立需求,我要了解哪些國家的歷史?然後劃定範圍,收集相關的歷史書籍(日本的、美國的、英國的、中國的、澳大利亞的、菲律賓的、泰國的、印度的、我們自己中國的)。讀完一個秋天,別人和我們談歷史,我們能談的很專業。
比如,冬天讀文學書籍。首先建立需求,我要讀哪個類別的?然後劃定範圍,收集相關的文學書籍(莫泊桑寫的小說、巴爾扎克寫的小說、馬克吐溫寫的小說……短的、中的、長的)。讀完一個冬天,別人和我們談小說,我們能談的很專業。
讀書,不能沒有需求,不能沒有範圍,也不能沒有周期變化。有需求有範圍有周期變化,就能越讀越聰明。隨隨便便讀,會越讀越糊塗。
專業才會有成就。
-
6 # 悅思益明
昨天在聽趙周老師講課的時候,他說到一個觀點,就是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不要著急去回答,而是要首先思考一下,重新界定下,找到自己真正想問的問題是什麼?
我看了你的問題描述,覺得你的疑惑並不在於讀書究竟能不能引起質的變化?而在於為什麼別人有感悟的片段,你卻沒有任何的想法。為什麼別人說好的地方,你卻不理解它到底好在哪裡?這是我對你的問題的一個重新界定。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分幾點來看待。
首先,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自然對於一本書的感悟也不一樣。舉個例子來說。比如今年的賀歲檔《捉妖記》。很多人看的時候都會覺得很好笑。看到一些有趣的情節都會捧腹大笑。
但是今年我和兒子去看的時候,我發現他在看的過程中,有一些細節,他並沒有笑,而是哭了。
後來在思考的過程中,我才發現,這些情節和其實和他現在這個年齡有關係。他看到胡巴和他的爸爸媽媽分離的時候痛哭,他也覺得自己感同身受。所以會和其他人的感覺不一樣。從這一點上來說,每個人的經歷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的感悟。
其次,才是閱讀量的問題。因為有的人做過主題閱讀。因此能從一本書上同時聯想到同類書籍,所以會有比較深的感悟。讀一百本書和讀一本書,對於一個問題的看法,是會有很大的不一樣的。
第三,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思考深度不一樣。那些從沒有上過學,沒有讀過書的人。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從他說的話當中,也會覺得這個人像是讀了很多書一樣。原因就在於他們是十分善於思考的人,善於從自己的經驗中獲得知識。這也是趙周老師所提倡的,從經驗當中學習。
對於那些沒有讀過書的人,他們會從自己的經驗當中,不斷地反思,不斷地總結,從而為下一次的行動帶來更好規劃。他們思考程度非常深。
而對於有閱讀能力的人來說,如果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把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的行動聯絡起來。那麼他在後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越來越有更多的感悟。
所以,我認為。大量的閱讀能夠帶來質的改變,但前提是。要麼你讀了很多書,要麼你經歷了很多事,要麼你是一個特別善於思考的人。少了這三個前提。想從書中獲得更多的感悟,將會變得十分困難。
-
7 # 秋醬喜歡悅讀
在這裡區分幾個概念:
閱讀效率≠閱讀數量;閱讀效率=速度、理解能力想知道什麼叫“閱讀效率”,它的內涵和方法推薦閱讀《溝通聖經》的第12章:增進閱讀速度、第13章:提高閱讀效率。
主題閱讀>閱讀數量看外國經典名著有一個很重要的“預熱”——瞭解歷史背景!不同時代會有不一樣的人,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影響他們的判斷和選擇,導致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故事。
你根據這個方式,對外國經典名著進行主題閱讀,讀個兩三本就能掌握類似的小說主線,作者的中心思想以及你個人的感悟了!
別人之所以領悟較為深入,是因為他們進行了主題閱讀,不僅是經典著作的閱讀,還針對相關小說寫作的閱讀,因此他們思考的角度、分析的維度就相對廣一些。
閱讀量是指“書的數量”,質變是指“讀者”即你自己一個人會不會有質變,關鍵是看個人本身有沒有主動思考能力和執行能力!在這裡分享我的座右銘:
綜上所述:無論是閱讀還是溝通,一切都有跡可循,當你掌握了方法和技巧並且勤於行動,想必在不久的將來你也會成為曾經仰望過的人!
-
8 # 在下千城
量變引起質變,是一個永恆存在的真理。對任何事情都適用,包括閱讀。01一個真實的故事我認識一個小夥伴,在2014年的時候,他還是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家在三線城市,工作穩定,但工資不高。
大家都是有理想的年輕人,也想實現更多的突破。但小城市又沒有那麼多機會啊,怎麼辦呢?
於是,他就開始讀書。對於沒有家庭背景、沒有良好出身的人來說,讀書,是唯一的改變自己的通道。這個小夥伴平均每年讀書300多本書,他也是要是上班的哦,但下班後就在家瘋狂得讀。結果三年多以後,人家跳槽到了廣州的一家新媒體公司,當了內容總監。算上各類收入,加起來小百萬了。而這一切,也僅僅是三年多的時間而已。三年,時間長嗎?一點都不長,但他卻透過1000多本書的積累,從量變實現了質變。我想,這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
02我們應該怎麼讀書,才能做到質變別急,問題來了,假設我們現在讀書,難道就能量變引起質變了嗎?答案,肯定不是。你得要做好“配套”工作。比如,要寫讀書筆記,這是必須做的事情,只有大量寫讀書筆記,你才能將讀過的知識沉澱下來,成為自己的知識。比如,要多拋頭露面,多和人分享你自己的讀書心得。這其實就是一個自己給自己打廣告的過程,你寫的多,發的多,自然影響力和名氣也就打出來了。
就跟街邊擺攤賣東西是一個道理,如果自己不給自己吆喝,誰會幫你吆喝呢,誰又能知道原來還有你這號人呢。當然,你還要做更多的事情,比如,多參加各類活動,多連結知識大咖,多學習商業經營和管理的方法等等。在這些基礎上,透過“量變”,加上這些“配套工作”,你就一定會發生“質變”。我是千城,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歡迎【關注】,一起讀書、寫作、賺錢! -
9 # 益菲讀書
這種情況不僅僅是因為閱讀的量不夠,而且你的閱讀深度也不夠。
1、閱讀深度要看你的年齡和文化程度。如果你是高中以下的學生,那麼不必先去強求看的很深。只要像看普通小說一樣,看故事情節即可。如果你對某些內容感興趣,可以去找一些相關知識的書籍學習一下。這樣你對書中的內容便能夠更深刻的理解了。
比如說西方文學和中國文學有很大的差異。那是因為中西方文化的差別很大,所以他們的生活習慣、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我們也不同的緣故。可能有一些事情,你覺得很普通,但是很多人評價說這段內容多麼的精彩。那麼你可以去檢視一下,這段內容為什麼精彩。這樣你就能夠查到西方國家的一些國情和特質,或者當時的歷史。這樣就會幫助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但是學生還是以培養閱讀興趣為前提,不要急於去深挖背後的知識。一旦覺得很無聊,那麼將會失去閱讀興趣。除非是你自己很好奇,想探究背後的歷史、背景等等。否則不必去勉強自己。
2、如果你是20歲以上的年齡。那麼可以去嘗試著探討文學背後的意義和價值了。那麼可以去看一些各國文化歷史,全球通史,各國曆史等等。
之後在看書之前,先了解一下作者所寫的書是哪個時代的。那個時代都發生了哪些大事件。這本書看完一遍內容情節之後,再結合當時的歷史情況,體會一下作者這樣寫的用心和寫作技巧。慢慢地,你就能夠體會到作者的厲害之處。還有這本書的美妙所在了。
比如說《百年孤獨》這本書。我耐著性子看了三分之一,就再也看不下去了。但是這本書評價很高。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後來看了一些評價,然後又去看了一些歷史和相關的內容。再去看這本書,真的發現很耐人尋味呢。
名著之所以稱之為名著,並且經久流傳,必然有它其中的奧妙和精華所在。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體味到他們的價值,也是一種缺憾。希望你能夠學會如何看懂一本好書。
-
10 # 六月思諾
我覺得讀書本身就是一個量變引起質變的過程。
書讀得多了,理解能力也會慢慢提高,就更加深入去理解一本書說說我的經歷,現在再回顧以前讀的書,總能發現很多我之前沒有讀到的內容。還有的是。我之前不理解的內容,經過一段時間讀書後我又能理解了。
比如讀《刻意練習》這本書,書本里講到一個“心理表徵”的詞。我之前無論怎麼去思考,我都思考不了,現在我明白了它的意思。簡單點說就是建立一個數據庫,讓你的資料庫變得強大,平時呼叫資料庫,出錯的地方就會變少。
量變引起質變,這是一個努力後必然的結果。在我覺來,很多東西都是量變引起質變的。比如,賺錢,有了一筆啟動資金後,你會發現你的選擇變多了,變化就更大
讀書也是,當你的詞彙積累到一定量,理解能力提高到一定水平,讀的書就容易理解了。
比如,你讀外語的書,外語水平提高了,你就會發現自己能讀的書變多了。同樣,你讀其他書也是一樣,有了相當的知識背景,對於理解作者的思想就更加簡單。
-
11 # 當歸的閱讀地圖
這個問題對於我而言毋庸置疑是肯定的。閱讀會由量變引起質變。01/ 第一階段:趣味性我想閱讀最初就是因為有趣才能堅持的下去。就像題主說的,像看“普通小說”一樣看,“普通小說”其實這個概念很奇怪,因為很多書,最初都是“普通”出現的,而不是一下子就成為經典的。我很贊同義大利作家在《為什麼要讀經典》中對經典作品的定義,其中一條就是重讀。可以讓人反覆去看,經歷不同時代的沉澱,才慢慢形成了經典。眾所周知《堂吉訶德》是西班牙非常著名且經典的小說。但是,塞萬提斯最初寫這本小說,是為了諷刺當時的騎士小說,小說具有非常濃的趣味性、詼諧性。十七世紀西班牙批評家瓦爾伽斯(Tomás Tomayo de Vargas)評論說:“塞萬提斯不學無術,不過倒是個才子,他是西班牙最逗笑的作家。”作者被稱作“不學無術”的人,“逗笑”的人,他被當做一個“瘋子”。《堂吉訶德》的經典化離不開英國作家的推崇,菲爾丁對他推崇備至,狄更斯,薩克雷等人筆下不乏“堂吉訶德”式人物出現。
由此可見,將名著小說當“普通小說”來讀,完全是沒有問題,並且是必要的。
02/ 第二階段:大量閱讀,擴大期待視野我知道很多人開始看外國名著,一上來就看大部頭的《約翰·克里斯多夫》《卡拉馬佐夫兄弟》,很多時候是看不下去的。因為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閱讀經歷,沒有前期的知識積累,加之這些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學觀才能理解,所以自然而然就會止步不前了。開始看外國名著,最開始建議選一些比較通俗性的小說來看,比如《簡愛》《傲慢與偏見》《飄》《格列夫遊記》等。因為這些小說,故事性很強,趣味性足夠,不會讓你看中途想放棄。這些小說也是因為閱讀者多了,被閱讀次數多了,被研究被解讀,慢慢地就擁有源源不斷的讀者群,最終奠定了自己經典的地位。通俗性的小說(或者說普通小說),可以大量地進行閱讀,不追求它到底講了什麼大道理,多大情感或哲學意涵。僅僅關注它的人物和情節,關注故事的走向等等你所能簡單看到的。等你大量閱讀,慢慢形成自己的閱讀“期待視野”之後,你就會有驚奇的改變。“期待視野”是接受美學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讀者進行一本書的閱讀體驗之前,已經有自己一定的閱歷,對這本書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並對它有一定的期待。可以不斷閱讀,透過量的積累,來形成自己的閱讀視野,這樣對你進行更深層次的閱讀有很大幫助。
03/第三階段:從量到質,學會帶著問題閱讀待你閱讀量積累到一定時,就會發現自己的思考問題方式發生了改變,也會不自覺地追求更高質量,更深度的閱讀。“量”可以說是橫向上的積累,“質”是從縱向上的加深,也可以理解是思考深度的改變。舉個簡單的例子,最初閱讀《安娜·卡列尼娜》,你可能只關注到安娜和沃倫斯基夾在列寧之間的感情,關注當時俄國社會現狀,甚至能關注到安娜的面對情感的心理掙扎。可當你閱讀了更多的俄國作品,你會不斷地問自己,這個人物如何,經歷了怎樣的精神歷程,她和俄國其他文學作品人物有哪些相關聯的地方……等等問題。你要不停地用問題來引導你的閱讀,指引你的思考,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有一點痛苦,但是但你想明白之後,就會醍醐灌頂。你思考的問題,可以更加深入人物的精神層面,甚至直達人性和社會問題的思考,而不僅僅停留在人物形象如何,故事情節如何的淺顯層面。綜上所述,在閱讀上,量是可以引起質變的。並且透過量來引發質變,是需要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就是堅持閱讀,不斷閱讀。
-
12 # 作家楊文華
是的;我自己的讀書經歷就是個很好證明:之前我特別喜歡讀小說故事型別的,讀得多了,興趣就淡了。
總體感覺套路都是差不多的,要麼逗你笑,要麼感動你,要麼就是給你一點啟發,反正只是給你情緒上一種衝擊。讀完了也就完了,過幾天就忘得一乾二淨了。而我現在就對故事沒興趣了,喜歡讀一些思考成長型別的。雖然這類書讀著比較累,但是讀到有感悟的一句話,或者有一句話是能拿來用的,就覺得不白讀了。
這就是一種思維的升級,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果你還是像我過去一樣,喜歡讀一些故事型別的書,那我就知道你讀書就是打發時間,並不想獲得什麼。而如果你是在讀自己的專業書,抱著學以致用的目的讀書,那我就覺得你的思想開始有深度一點了。
當然,我並不是否認故事書的價值。相反我非常認同用故事闡述道理的方式。一則故事改變人的一生,誰會講故事誰就能掌控這個世界。人性的弱點就是喜歡聽故事。只是我更在意的是故事背後的道理,講故事的這個人。
我現在在一個寫作班微信群,我看到我很多同學,每天都寫文章編故事投稿賺錢,編的都是一些像媳婦姑婆啦老公後媽啦初戀第三者啦,這些八卦故事。我從來不看的。我在想編出來這些故事給別人讀,有什麼價值呢?自己編故事,投稿成功是賺到稿費了,可是對讀者的價值是什麼呢?別人讀一個八卦故事,除了滿足獵奇的心理、偷窺的陰暗,浪費了這段時間得到了什麼呢?
還有一個最近被曝光的寫作培訓師,之前我讀他的文章,都是一些青春少男少女的曖昧戀情的,他的頭像也特別帥氣,為以為是一個年輕的才華橫溢的90後帥哥呢!可是直到別人曝光他經常騙學員的錢,把身份證亮出來,我才知道,他原來已經是將近四十歲的人了,只不過還一直都單身,真實照片看起來那麼醜。倒了我的胃口,再看他的那些青春美文小說,真的是一點興趣都沒有了。你說一個油膩中年大叔,整天躲在文字背後,製造這樣的內容,他的靈魂能該虛偽、萎縮、自卑成什麼樣啊?
反正我現在是對只是講故事不感興趣了,我更感興趣的是故事傳遞了什麼,有沒有價值,有沒有一些拿來即用的東西,這一定得跟我的個人思考貼邊。如果他說的都是一些我不感興趣的東西,即使他名頭再響,我也不會讀。
讀書一件特別私人化的事情,幹嘛要讓別人的評論影響你?是你在讀書,而不是書在讀你,好嘛?如果你覺得沉迷到書中的故事情節裡不能自拔,讀起來挺開心的,那就繼續讀;如果你覺得讀了這些也沒啥用,那就不讀。找一些你感興趣、能不斷地吸引到你的書讀。甚至不讀書也沒有關係,只是不要浪費時間,不要無聊,去幹一些你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就可以。就像我一個朋友,他就喜歡研究股票,經常到網上聽那些大咖的講座,有空見聽,而且還做很厚的筆記,我覺得挺好的,完全沒有問題啊!
閱讀本質上是一種訊號刺激,同樣的刺激不斷地重複,讓你麻木,不再有新鮮感的時候,你自然就會尋找新的,能給你帶來刺激感的內容。這就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現在在哪一個階段都挺好的,沒有孰優孰劣,只要你一直不停地繼續閱讀下去就好,這個兌變的過程是自然發生的,不用刻意追求。
現在看一些外國名著,看了評論都說怎麼好怎麼好。但我看了基本等同於看普通小說一樣,根本領悟不了那麼多評論上說的大道理。純粹是看情節吸引,好看。還是我讀書的量不夠多?量變會引起質變嗎?只是我看了一些書評相關的,在懷疑我是不是不懂如何去閱讀?……因為我看了好多本書自我感覺是被那些書的情節吸引,好看。會有一些領悟,感悟,但沒有得到像他們說得那麼多感悟。好多人會說:您這看了跟沒看有區別?
回覆列表
怎麼說呢,書和人一樣,閱讀就好像去交新朋友。
每個人喜歡的型別氣質什麼的都不一樣,你看了一本書沒什麼感覺不是代表你不懂閱讀,而是這本書沒有走進你的內心。
人和人有很多種關係,有的天生就互相吸引,有的一見就相互排斥。有的人你和他天天打交道,其實你對他一點感覺也沒有。
說起來還真的有的像是談戀愛。我覺得你屬於那種,沒有遇到自己的意中人吧,感覺看到的都不怎麼觸及靈魂,談不上喜歡,也絕不是討厭,不過是有興趣瞭解一下,僅此而已。
關於量變和質變,你是理科男吧,這種說法我還是第一次見。量變自然是可以引起質變的,讀了很多書和讀了一點書自然是不一樣的,書可以彌補你很多方面的不足,腹有詩書氣自華就是這個意思。我見過很多人,看他們的氣質就大約猜得出他喜歡讀什麼樣的書。書對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
除此之外,還和閱歷有關吧。你三十歲時候讀一本書,和你十幾歲讀當然是不一樣的。所以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平時留心生活,對任何事情不要總是聽人家怎麼說,你自己要形成一些觀點,那些書評什麼的,都是一些很主觀的東西,不一定就是對的。畢竟大家不能長同樣一個頭。
最後呢,你有精力的話,進行大量閱讀,總會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就好像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個和自己心靈相通的人。
另。我也不是很喜歡外國文學,人名字記不住,故事情節總讓我感覺到不舒服。相對來說我喜歡古典文學,文言文看起來都比外國小說來勁。比如《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