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史不死
-
2 # 蘭陵不算黑
自南宋崖山一役,再無華冬(夏),十萬錚錚鐵骨華夏漢兒女,跳海殉國,一脈相傳的千年漢文明,隨著南宋左丞相陸秀夫揹著5歲少帝趙昺投海自盡的同時,終於沉沒!中國第一次被北方遊牧民族征服。野蠻入侵,鐵騎踐踏,代價之大,文明之殤!南宋的滅亡,在整個中國歷史中,是最為悲壯的朝代,南宋軍民殊死抵抗,直至1276年,臨安被佔,1279年,崖山海戰,華夏文明,遭野蠻毀滅,華夏文化的精英承載者被蒙古人殺盡。建元之後,漢人地位甚是低下,華夏民族的開放包容被蠻族徹底損壞,漢文化甚至到了滅亡的地步,奴性開始滲透至每個個體,直至清朝甚於以後,面對外來入侵,多數漢人精神麻木而又苟且。宋朝的經濟、農業、手工業、工商業等諸多領域均已達到了歷史的巔峰,是歷史上唯一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憑藉著強大的水軍力量,南宋的外貿也是發達。文化上,中國優秀的文化典籍和做工精良的藝術品皆被損壞殆盡。明末思想家黃宗羲曾如此評價“夫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至元而又一盡,經此二盡之後,古聖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
直白的講,這是落後的草原政治制度,取代了先進的中原王朝制度。而即使是百年之後的明王朝制度,也是基本以蒙古與金朝制度的強制拼湊。南宋有“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而至蒙元后,將人口和財富則視為私有財產,家臣制便由此興起。
這個話題牽涉面太多,以上只是幾個典型方面,只能說南宋的滅亡對五千年華夏漢文化的影響,無法想象!
-
3 # 想跟你聊故事
我可以明確的說,是的。
宋朝滅亡,80%的漢人被蒙元屠殺,不管是宋朝文化建設還是華夏文明傳承,都遭遇了斷層。
明朝如果算是漢人最後的倔強的話,那麼清朝基本上就是宣告漢文化的落幕。先不說清朝將華夏僅存的傳承毀之殆盡,就是清朝所謂的康乾盛世也不及明朝末年經濟發展。
漢族發展了漢文化,漢文化成就了漢民族的脊樑,現在還有多少人擁有古漢遺風,那種深刻民族的團結。
我們是丟棄祖先榮光的一輩人,現在有多少人以古華夏文明自豪,當我們崇洋媚外的時候,有多少外國人正在羨慕、學習中國文化。
當我們踐踏文明僅存的痕跡,曾經被我們教化的蠻夷,現在堂而皇之的佔據我們的文化,宣誓著主權。
當我們引進百年曆史的西醫,駁斥中醫沒有科學依據的時候,卻忘了中醫是千年智慧的結晶,經過無數先賢付出鋪就的路。
老而無德,幼而無教。曾經我們引以為豪的忠孝文化,被我們自己打敗了,碰瓷、撒潑、冷漠旁觀,這還是古道熱忱的漢民族嗎?
我們的祖先為了文化氣節,可以以身殉道,現在我們還有幾人可以堅守自己的立場?
被打倒了不可怕,只要從新站起來就可以了,最可怕的是已經四肢著地了,還覺得這樣輕鬆省力。
我深以為豪的漢文化,我摯愛的同胞們,是時候覺醒了,不然就是物質再豐富,我們與哪些蠻夷有何區別?
-
4 # 勞道博哥
是有這種說法,在宋朝之前,華夏文明經歷了三皇五帝的傳說,經歷了第一個國家態度的誕生,自夏朝以後,漢族人始終是中原大地的統治者,文化、經濟、意識形態都是漢人文化的精髓延續。直到遼國,金的崛起,周圍的遊牧民族開始具備了武力上抗衡漢人通知的能力,從而導致了後來的成吉思汗子孫們一百多年的元朝統治。
宋朝之後無華夏的說法不無道理,但也極為片面。華夏文明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這片大陸的主要意識形態,漢人也是華夏文明中的一份子,華夏文明一直在學習進步,漢人文明也在學習進步,改變是必然的,因為不改變就會落後。
但是請記住,漢人文明永遠也不會因為外界的因素而有所改變!
-
5 # 氣吞萬里如猴
越進步,越脆弱;越原始,越堅韌,這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共同的規律。你看美國有最先進的航母、飛機、核武器,但在最原始的新冠病毒面前,一點兒辦法都沒有。再先進的電腦手機也不如糧食飲水重要。宋朝和以前的朝代相比,經濟、文化、科技等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同時帶來的“副產品”,就是國家抗擊打能力的弱化,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回覆列表
前言:宋之後的三個封建王朝,有兩個是異族人所建立,漢族作為中國的主體民族,由於統治階級的異族化,對整個漢民族的打擊是非常大。因而我認為漢族自趙宋之後,沒有再出現強漢盛唐的氣象,但異族統治只是其中一點,原因沒有那麼簡單。
元朝統治者對漢族的“種族歧視”元朝的建立,有人稱之為“漢族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權,無可厚非他們成了統治階級。而他們把整個國家的民族劃為四等,最低的是“南人”,就是之前南宋統治下的人。第三等是“漢人”,也就是原先金國統治下的人,而這處於社會末端的兩等人大都是漢族,漢族處於被剝削壓迫的底端。並且元朝統治者採用簡單粗暴的“諸色戶計”制度,把社會各階層分配好職業,而且一旦確立,世代都無法改變,而漢族由於當時低下的社會地位,被分配的都是最低賤的戶。漢族的主人翁意識由此出現缺失,精神文明出現斷代。
宋理學遺毒扼殺了民族創造力宋時出現了儒家思想的變種——“理學”,這種思想講究“存天理、滅人慾”。把三綱五常這種儒學中最落後的東西推向了最高的舞臺,思想禁錮讓整個民族變得越來越“奴性”。宋之前漢族有“百家爭鳴,有”“四大發明”,有“唐詩宋詞”,有對外交流和貿易的“市泊司”。宋之後漢族除了每天研究怎麼“之乎者也”和關閉自己對外交流的通道,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外,在科學文化經濟上的建樹乏善可陳。開放進取的民族精神變得逐漸保守固化。
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宋之後,元朝統治不足百年,而後繼承的明清兩朝就把我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推向了頂峰,他們為了維護封建統治,採取了根深蒂固的“奴化”政策,這和上文有很大的相關性。這個時候,士大夫階層淪為一家一姓之家奴,失去了與君王共天下的話語權。廢除宰相制度、特務機構興起、八股取士、文字獄、海禁政策等等一些列維護皇權專制的制度和世界潮流背道而馳。制度上的落後必然導致文明的程序和民族發展,頂峰以後就是日薄西山,近代史的落後捱打也是必然的結果。
後語:所以說,漢族自宋以後的兩度沉淪對民族的打擊很嚴重,但談不上致命。後繼乏力的原因也是封建制度和思想達到頂峰和走向衰亡的連帶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