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茶社小吏說歷史
-
2 # 人類迷惑行為品鑑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勞,是“消除六國,一致中國”。有人以為此話是陳詞濫調。雖是陳詞濫調,但不能就以為是人云亦云,其實是各有見地的。如一位前史迴圈論者看此話,就會“話說全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觀念評估秦始皇,其功業必定不甚了了。但請一位前史開展觀者看此話,其談論也許大大不同。他會說:秦始皇消除了一箇舊時代,敞開了一個新時代。不僅如此,還會說:秦始皇又“廢封建,置郡縣”;持續開疆拓土,為子孫的帝王樹立了“皇帝經略,諸侯正封”的好榜樣。
所謂“舊時代”,是指秦朝曾經的夏、商、週三代。所以言其“舊”,是由於三代時的一切國家的準則都很落後,並且邊境從未一致。就其準則而言,其時的大小國家都是由原始社會晚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來,依託於血緣宗法,樹立其政治準則。夏、商、週三個王朝原為三個大國,文明對比開展。中等國謂之方國或諸侯,小者以族屬為名,星羅棋佈。其生計狀況,一向處於交融與吞併的過程中。史稱:夏時諸侯,聲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是社會轉型期間,戰爭之多,惡性迴圈。至有“春秋無義戰”之說。戰國期間之七雄,都聲稱“萬乘之國”,每當大會戰,兩邊出動軍隊都以十萬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其慘烈之狀,難以言表。致使愈加重了社會混亂,經濟淒涼,壯者散至四方,老弱轉死溝壑。現實闡明,這個舊時代現已走到了止境。
梁襄王的魏國雖適當落後,但還是個大國。他為長時刻戰亂而憂心,曾向孟子討教。他問:“全國惡乎定?”答:“定於一。”又問:“孰能一之?”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兩人都期望全國安靖,但是如何完成全國安靖,梁襄王“好戰”,孟子“反戰”,兩人的建議,南轅北轍;並且都不切合實踐。但其時的秦國卻為“舊時代”找到了一條對比可行的新出路,即是透過“商鞅變法”,破舊立新,以農養戰,富國強兵,逐漸吞併六國,走“國內一統”之路。秦透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之經營,至秦王政時,誅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時刻(前230-前221),就“消除六國,一致中國”。完畢了紛紛擾擾長達數百年的舊時代,敞開了全國大一統的新時代。
對於舊時代的邊境,文獻記載不多。夏朝的邊境跨今黃河中游的南北兩邊,商滅夏朝,邊境擴至黃河中下游兩邊,但均無清晰疆界。西周滅商以後,聲稱“溥(普)天之下,難道王土”。據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周王室在這個規模以內仍未一致,王室只佔有邦畿以內區域,其他皆為大小封國,都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況,春秋期間,王室陵夷,大國爭霸;戰國期間,七雄並爭,都談不到一致。
只是到秦始皇時,才“六王畢,四海一”,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邊境局勢。但是,秦始皇的可貴的當地還不全在於此;而又在於他已滅六國以後,並不中止行進的步伐,而是命滅楚的軍事統帥王翦持續向東南進軍。東越屈服,將其國土劃入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閩越屈服,就地設閩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進軍嶺南,在南越北區設南海(治今廣東廣州)、桂林(治今廣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進軍,開五尺道,自今四川宜賓南通雲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將軍蒙恬率士卒30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34縣。又北渡河,據陰山,連線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以北防匈奴,這即是著名的萬里長城。此時,秦之邊境“東至海暨北韓,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比西周時之邊境最少要超過五倍,為今日祖國之邊境奠定了根底。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勞,是“廢封建,置郡縣”。此“封建”一詞不是指社會性質,而是指政治準則。即“封諸侯,建藩衛”之省語。有人瞭解:這只是改變了當地行政準則,如說:“改國稱郡,罷侯置守。”這一瞭解過於膚淺。其實踐的內容許多,包含了從中心到當地一切政治準則的全部完全的變革,其間包含了對人事準則的變革等。
變革曾經的舊的政治準則是依託於血緣宗法聯絡樹立起來的,始行於夏朝,開展於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較完善的準則。此準則的中心價值為:嚴厲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時稱:“封建親屬,以蕃屏周。”西周前期,即是用這一準則操控全國,王室和諸侯國都獲得了安穩和開展,證實此制在其時是有用的。但是,二百年後,此制日益迂腐,不為人所恪守。首要嚴峻破壞宗法政治的事情發作在周王室。如周幽王廢申後,另立妾褒姒為後;又廢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另立褒姒所生伯服為太子。此事惹怒申後之父申侯,他聯合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殺幽王,西周消亡。太子宜臼立為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
東周王室和諸侯們似未從幽王事情中得到應有的經驗,從平王之子桓王開端,簡直代代都有廢嫡立庶之事發作,並且都導致戰亂。諸侯大國如齊、魯、衛、晉、鄭等莫不如此。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辛伯曾正告曰:“並後,匹嫡,兩政,偶國,亂之本也。”“並後”即是“妾如後”;“匹嫡”即是“庶如嫡”;“兩政”即是“臣擅命”;“偶國”即是“都如國”。由於這些原因,致使春秋二百數十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波不得保其社稷者數不勝數。”
至戰國期間,宗法政治因迂腐而內鬥愈加嚴峻,異姓卿大夫渾水摸魚。春秋末年,晉國異姓韓、趙、魏三家現已操控了姬氏的國家大權,並三分其國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前376年,三家滅晉。齊國國君本姓姜氏,而異姓的田氏卻早已操控了姜氏的國家大權,前386年,周安王賜田和為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齊為國號。關東,包含燕、楚兩個舊國在內,新舊六國都曾進行過一些變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舊準則、舊實力在困獸猶鬥。一旦強秦攻擊,即丟盔棄甲,束手無策。
秦始皇所創新制,可以說對比完全地消除了舊的宗法制的糾纏和形式,從其時的政治和社會的實踐需求動身,建立了一套體系完好的國家準則。這篇文章為了闡明的便利,分中心和當地兩級,各舉兩例,略述於下。
一、中心--以皇帝為首,由三公九卿構成中心組織
1.皇帝為國家元首--秦始皇敢於“壞先王之制”,廢“王”號,稱“皇帝”,這是出於全部變革的需求。皇帝已非舊制本族之“大宗”,而是登峰造極的國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掌握六宮、母儀全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長子”,而是儲君,法定的皇位承繼人。此新制創行,將下降舊制時發作“並後、匹嫡、兩政、偶國”的機率,剷除亂政之源。
2.由三公九卿構成中心政務組織--廢棄舊時之世卿世祿制或謂之世官世職制,由命官三公九卿構成中心政務組織,以處理日常政事。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長”,但非舊時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幫手。故曰:“掌丞皇帝,助理萬機。”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督查。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錢穀等事。九卿缺乏,因事設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職,由皇帝任免。
秦朝是多民族國家,九卿中之典客與列卿中之典屬國分掌民族事務。曰:“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屬官,九譯令。”秦之中心僅有十六卿,而以兩卿掌民族事務,闡明瞭秦始皇對民族疑問極注重。
二、當地行政--當地政區別郡縣兩級,底層分鄉、亭、裡
1.當地行政為郡縣兩級制--秦始皇完全廢棄舊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全國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直屬中心,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督查。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首要長官由命官充任,由皇帝任免。
2.鄉亭裡--歸併天然聚落為底層政區鄉亭裡。縣下設鄉,鄉下設亭、裡。底層官吏有鄉三老、亭長、里正等,均推舉本地富裕戶主充任,各有掌握。
秦始皇所創新制是一套對比完好體系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心集權的國家準則。這套新準則的建立,是中國古代政治準則開展到更高期間的象徵,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模範。自“漢承秦制”直到明清,歷代王朝都以秦製為國家準則的基本形式。這套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國土的保衛,國家的一致,社會的安穩,民族的聯合,經濟的開展,文明的傳承,都有賴於這套準則得以完成。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勞,是“一致經濟準則,一致文字”。舊時七國的經濟準則和文字的形狀有很大不同。東漢專家許慎曰:“(戰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會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這些疑問的存在,對一致的國家極為晦氣。秦始皇命令一致的事項許多,今擇其間最主要者簡述如下。
1.“使黔首自實田”,實施土地私有準則--所謂“田疇異畝”,不僅謂畝積的大小不一,還有土地一切制及與之有關的疑問在內。疑問長時刻堆集,形成了老大難。西周期間行土地國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期間,此制已過期了,致使發作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的情況。反映出其時的社會生產聯絡與新的生產力不相習慣。
亦影響到國家的賦稅徵收。在此情況下,各國多在進行“稅改”。前645年,晉國首要“作爰田”;繼之為齊國“案田而稅”,或曰“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稅畝”;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鄭國“作丘賦”;秦國的稅改最晚,於前408年“初租禾”。但是隻是稅改不處理根本疑問。秦國又在“初租禾”以後50年,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秦國首先對比完全地廢棄了舊的土地國有制,實施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滅六國以後,於三十一年(前216),又命令“使黔首自實田”,)即是在全國規模廢棄土地國有制,實施土地私有制,農戶據實掛號地步,按畝納稅。秦始皇此令的頒行是中國古代土地私有制建立的象徵。
2.一致貨幣、度量衡、車軌--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狀和王綰掌管,以原秦製為根底一致之。此舉對安穩社會秩序,改善公民生活,便利國家稅收,推進民間交易,形成較大的共同市場等,都起了活躍的效果。
3.一致文字--漢字同源,傳至商代的甲骨文期間,已適當老練。到戰國期間,列國長時刻分立,“言語異聲”等各種因素影響到文字的開展,出現了“文字異形”景象。秦滅六國後,受命廷尉李斯掌管一致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國字型為根底,創制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便利的小篆(或稱秦篆)作為規範化文字,推行於全國。一致文字對於穩固國家的政治一致,推進經濟、文明的開展,都起了無窮的效果。
-
3 # 野史著作郎
秦始皇作為大一統下的第一位皇帝,一生譭譽參半。千年來,對秦始皇苛政、焚書坑儒的謾罵從未間斷,但對於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也無人能夠抹殺。
秦始皇的一生功績絕不止三件,他結束戰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一統;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廢分封,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抵禦匈奴,修築萬里長城;確立皇帝制等等。
秦始皇功業眾多,那麼他一生最值得稱頌的三大功勞是什麼呢?野史君認為,一為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二為統一度量衡和文字;三為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其一,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分封制,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將地方治理權收歸中央,這是秦朝的一大創舉。秦朝以前,周天子推行的是分封制,將天下分成若干個小國,分封諸侯治理。周天子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透過任命諸侯治理全國,實際上,是將地方治理權給了諸侯,一旦諸侯國做大,便會威脅周天子的統治。
周朝立國八百年,但實際上由周天子掌權的時間不過二百年,其餘六百年則是諸侯紛爭。秦始皇鑑於分封制的弊端,在統一全國後便推行郡縣制,由皇帝任命郡縣長官治理地方。郡縣長官要定期向皇帝述職,定期進行升遷調動,這樣一來,對全國的治理權就掌握在了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對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到促進作用。
郡縣制並非秦始皇首創,商鞅變法便開始推行縣制,更早的春秋時期,楚國、晉國也先後嘗試過推行縣制,但最終將郡縣制推行到全國的確是秦始皇,並影響至今。
除郡縣制外,秦始皇還確立了皇帝制度。皇帝作為中央集權的象徵延續了兩千多年。秦以後的中國,若要建立中央集權的政府必定要走上稱帝之路,這無疑是秦始皇的貢獻。
秦末天下大亂,項羽推行的是周天子的分封制,最終以失敗告終,而劉邦稱皇帝,推行郡縣制,確立了漢朝四百年江山。
郡縣制和皇帝制造就了中央集權的政府,為中國的統一做出巨大貢獻,這是秦始皇一大功績。
其二,統一度量衡和文字。
國家的統一必須有文化和制度的統一做保障,從這一點而言,秦始皇做了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事件。
秦始皇之前的中國四分五裂,各個國家各自為政,文化、制度不盡相同。一個商人從今天的河北到湖北做生意,他會遇到諸多麻煩,首先,兩國的貨幣不同,需要兌換;其次,兩國文字不同,需要翻譯;再者,兩國的度量衡不同,需要換算。此外,戰國時,戰爭不斷,各國的車轅長短不同,道路寬窄也不同,為的是防止戰爭時,別國駕車長驅直入。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便著手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這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一個國家只有有了統一的文化和制度才會有共同的價值觀、認同感。從這一點上來說,秦始皇對中國文化和制度的統一也做出了貢獻。
君不見,印度在歷史上遺留下的諸多問題,歸根結底是對文化和制度缺乏認同,造成今天的混亂局面。
其三,修築萬里長城,抵禦匈奴。
秦始皇不是第一個修長城的,也不是最後一個修長城,今天我們所見的長城也非秦長城,而是明長城,但秦始皇卻是第一個在中國北疆修築延綿萬里城牆的人,這道城牆從那時起,屹立了數千年,至今不倒。
萬里長城的意義在於將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阻隔開來,使得華夏文明有了一道防線。中國北方屢屢遭受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萬里長城則起到了保衛國土的作用。
誠然,漢武帝遠征匈奴也是解決北方邊患的措施,但它卻耗費了整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財力,漢武帝之後,漢朝也不得不學秦始皇修築長城。
綜上所述是秦始皇的三大功績,秦朝短命,但這不代表秦朝沒有貢獻。不要忘了,漢承秦制,若是你覺得漢朝有偉大之處,那你就必須要承認秦始皇所訂下制度的偉大。
-
4 # 產品汪書生
1.滅六國,統一華夏,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真正意義的大一統王朝;
2.廢分封,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貨幣,統一度量衡;從制度層面奠定了後世統一王朝延續的制度基礎;
3.修馳道,修長城,北擊匈奴,南征嶺南;掃除外患,開疆拓土;
其實秦始皇最大的功績是從制度層面奠定了後世兩千多年的大一統王朝的基石,漢朝又用了400年的時間鞏固了這個制度基礎,另外又將大一統的思想融入到了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心中;自此之後,無論經歷多少分裂,但是中國始終又會迴歸統一。
-
5 # 慕容珺玥
始皇,滅六國,實現華夏統一。統一度量衡,服務大眾;統一文字,加速文化融合。修長城,抵禦匈奴入侵,維護社會穩定。
-
6 # 凱西讀書
我認為秦始皇的三大功勞有:
1.滅六國,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建立了自中央到郡縣的管理制度,這個制度沿用了2000多年。他結束了戰國後期諸侯國混戰的局面,符合歷史發展大規律。
2.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由於民族大交流和融合的需要,戰國後期不同諸侯國之間的幣制、文字、度量衡影響了社會的發展。秦始皇在商鞅制定的度量衡基礎上在全國推行使用;推行使用小篆,促進文化交流;統一貨幣,促進經濟發展。
另外秦始皇還實行私有土地制度,土地擁有者向國家繳納稅金,正式承認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另外實行“車同軌”,修建了自咸陽到吳越等地區的車道,促進交流,且能加強統治。
3. 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匈奴,奪取河套地區,越族地區開發溝通水系:修建萬里長城,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給農業休養生息以時間;南征北戰,將疆域從剛統一時的36個郡擴大到40餘個郡。
在南方越族地區開發靈渠,溝通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線起來。
-
7 # 花椒老麻
1、統一華夏,建立真正意義的大一統王朝;2、奠定了大一統思想基礎,保證此後雖有紛爭、紛亂,但無分裂;3、廢除分封制,建立郡縣制,延續 至今;4、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推動了文化、經濟的交流、傳承 和發展;5、修長城、直道、馳道等大型工程,再加之此前後的都江堰、鄭國渠、靈渠,安定邊界,造福百姓。一句話,時間不長,幹 事不少(不含阿房宮、帝陵),何止三功!
-
8 # 先賢之學奇門遁甲
簡單點說:
1、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中央集權制國家,這個制度一直沿用2000多年。
2、統一了度量,建立了統一的計量標準。
3、統一了貨幣,制定了統一的圓錢貨幣。
-
9 # 曉宇暢談古今
1、統一全國,創造了“皇帝”這個稱號。從西周滅亡後,東周可以說是名存實亡,那時候中國先是進入春秋時期,然後進入戰國時期,都是各個國家各自為政。而秦始皇曆經數年的時間,滅亡了六國,使中國走向大一統,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了郡縣制度,把權力收歸中央,再也不會出現像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小國各自為政的現象。另外再秦始皇之前,各個國家的統治者都是稱王的,但是秦始皇覺得王這個稱呼已經彰顯不出他的身份了,於是創立皇帝這個稱呼,而後世更是延用了2000年之久,直到宣統皇帝溥儀退位,中國才徹底廢除了皇帝制度。
2、統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使用的文字都是不相同的,如果你是秦華人,到了別的國家是看不懂他們國家的文字的,所以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是統一使用小篆作為官方文字的。同樣貨幣也是一樣,尤其對於各國的商人是十分的麻煩,秦始皇廢除了各國原來的貨幣,使用孔方錢和黃金作為官方的貨幣。同樣也是統一了度量衡,為百姓們提供了方便。
3、在北方修築了萬里長城抵抗北方的匈奴,而長城之後對於各朝代抵禦遊牧民族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如今長城已經成為了中國旅遊的標誌了,世界各國都知道中國有座長城。其次在南方修建了靈渠,讓李斯在四川修建了都江堰,這都是利於子孫後代的事情。
-
10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豐功偉績對於整個中華文明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也在中國歷史上開創了N多的第一。
總體來說,秦始皇有四大功勞:
一、統一之功
1、地理上統一中原,思想上統一認識,文化上統一華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在地理上統一天下的皇帝,秦始皇結束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的混戰紛爭,以實際的大一統將整個華夏大地納入秦朝的版圖,最終形成了華夏族的大一統觀念,以至於在秦始皇之後的兩千多年中,華夏大地就算陷入再黑暗、再混亂的時代,也是以大一統為任何開創者的目的,以至於形成今天的中國。
除了地理上,秦始皇在文化和思想上對統一進行了詮釋,打擊了那些對統一有害無益的儒家分封思想,確立以法國為主,百家為輔的治國思想和執政理念,為後世歷朝歷代所推崇和敬仰。
2、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統一貨幣、統一生活的方方面面
秦之前的兩千多年,諸侯國盛行,每個國家的度(長度)、量(容積)、衡(重量)、文字、車軌、貨幣全都不一樣,只要你能想到的東西,每個國家都不一樣,國與國的交流非常吃力,而且還不能通用,如果這種文化持續下去,中國幾千年後,和現在的歐洲不會有兩樣,將有無數的小國家存在華夏大地,是秦始皇將這些不一樣的東西全部統一起來。
之後,整個華夏大地用同一種度量衡、同一種文字、同一種車軌、同一種貨幣,既避免了不通用的麻煩,又營造了交流的便利性,促進了各地區的交流,及民族的融合,增強了華夏人民的凝聚力,為後世朝代提供了榜樣和依據。
二、政治改革之功
1、皇帝制
秦始皇是發明皇帝制度的人,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自稱皇帝的人,此制度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直到清末,民國興起才結束。
秦始皇自稱皇帝是為了區別以前的統治者,以彰顯自已的豐功偉績,而創造的一個全新頭街,並制定了一系列的與皇帝頭銜相適應的制度,為後世歷代所借用。
2、三公九卿制
秦始皇建立並完善了三公九卿制,是一種朝廷的官制,三分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別分管百官、軍事、監察,三權並立,互相制衡,是一種合理的權力制度。
九卿是郎中令(掌皇宮邊門警衛)、衛尉(掌宮門衛隊)、中尉(掌京城衛戍部隊)、廷尉(掌刑法)、治粟內史(掌糧食穀物)、少府(掌皇室稅收)、典客(掌民族及外交)、太僕(掌車駕馬匹)、宗正(掌皇族宗親典籍)。
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確,是一套合理的官僚體系,為後世歷代所借鑑。
3、郡縣制
郡縣制是地方管理制度,秦始皇將整個天下分為36個郡,每個郡由中央指派官員任命,收回了官員人事任命權力,將幾千年的世襲制改為任命制,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讓中央對地方上的控制力大大增強,有利於統治。
郡縣制的全面實施,是中國社會由血緣政治走向官僚政治的標誌,是封建制度走向帝國制度的分界線,從此之後,中國進入帝國時代。
郡縣制的先進性,在中國歷史上實行了兩千多年,直到今天的社會,仍然是郡縣制的演變,可見其生命力有多頑強,這又是秦始皇的一大壯舉。
三、開疆拓土之功
1、北擊匈奴,與遊牧民族隔離
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繼續開疆拓土,向北攻打匈奴等遊牧民族,直接將匈奴從河套地區趕到漠北草原,趕走了七百里,從此將華夏民族的疆土向北推進數百里。但由於匈奴是遊牧民族,與中原大地的農耕民族完全不同,並且秦始皇也只能擊敗匈奴,而不能消滅匈奴,因此秦始皇對匈奴的政策主要是驅逐。
2、南征百越,與農耕民族融合
秦始皇統一中原後,同時開始對南方的百越地區(今兩廣地區)實行征服,先後數次派遣大軍征服百越地區,並在百越地區設定郡縣,實行有效管理,將百越地區納入中國領土,今天的廣東、廣西、福建、浙江大部分地區納入秦朝統治,秦始皇功不可沒。
秦始皇對百越地區的政策與匈奴完全不同,對待百越的政策是同化,大量移民到百越地區,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因此秦始皇對百越的政策主要是同化。
3、開發北疆及西南
除此之外,秦始皇還大力開拓北疆和西南地區,主要採取征服+移民的辦法,同化當地民族,成為秦王朝的百姓,最終納入華夏族。
北疆主要是向今天的內蒙古和甘肅地區移民,西南主要是向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四川早在秦惠文王時期就已征服,之後繼續南西南擴張。
四、基礎設施建設之功
1、修長城
修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的攻擊,和建立起立體的軍事防禦陣線,以徹底的抵擋住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為華夏族抵禦外族提供了軍事設施,長城在之後的兩千多年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直到清朝才完成歷史使命。
同時長城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項歷史遺產,直到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長城雄偉壯觀的景象。
2、建直道、弛道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的皇帝了,秦始皇為加強控制,以都 城咸陽為中心,修建了數條直道和弛著通向全國各地,如有從咸陽直達九原郡的直道,既作為官道,又作為運輸兵員和糧食物資的重要通道,是當時的高速公路,方便戰時快速調動兵員和物資,秦始皇的眼光何其超前。
要想富,先修路。今天我們還在提倡的這句口號,顯然在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時代,就已經意識到了,除了通向北疆九原郡的直通,以咸陽為中心,還向全國各地修建了九條,條條大路通咸陽,在秦朝說起來毫不為過,不僅加強的各地交流,而且生活及軍事價值極高。
-
11 # 農民更瘋狂
公元前221秦始皇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因為他的“焚書坑儒”,對外征戰,並且大興土木興建阿房宮、長城陵寢等,增加了百姓負擔,加上漢朝儒生對他的抹黑,讓後世認為他殘暴專橫。但我們不可否認秦始皇千古一帝的歷史地位,秦始皇的功績主要在三個方面:
1,統一了中國,這是秦始皇最主要的功績,而且是他其他功績得以實現的前提和保障。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促進了民族交流,為中國後來的疆域奠定了基礎。如果不是秦始皇,中國有可能和現在的歐洲一樣,成為眾多小國組成的地區。
2,秦始皇建立的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他廢除了西周以來的井田分封制,中央設“三公九卿”,地方實行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各級的管控,讓政令暢通。為後來者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國家管理模式。
3,,統一度量衡、文字(小篆)和貨幣(半兩錢),為以後中國經濟、文化、政治的統一提供了可能。
回覆列表
千古一帝秦始皇,他的功勞無數,但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點:
1.統一六國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常年征戰,只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只是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亂戰。李白的一首詩中曾寫到:“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給予秦始皇最大的肯定,可以說,沒有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壯舉,就沒有現在的中國版圖。
2.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都有自己的文字和計量單位,滅六國之後,考慮到各國人民之間交流的困難,下詔統一文字,使用小篆,還統一了貨幣,便於各國人民的商業貿易,也正是因為這一舉措,加速了各國人民的融合,意義深遠。
3.修建萬里長城
這個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是很有必要的,當時秦始皇剛剛平定天下,北方便有匈奴來犯,於是讓蒙恬率大軍抵抗,為了防止匈奴再犯,便下令修建長城,耗時近五年才建成,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餘里,堪稱一大奇蹟,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便是秦始皇的三大功績,千古一帝,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