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人雜侃

    “如今社會,把父母接到自己身邊生活,是最大的不孝”這句話,細細品來,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因人而異,因家境而異,講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隨著中國城鎮化程序的不斷加快,人員流動性越來越大。子女與父母生活在不同城市,甚至不同國度的情況也越來越多。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不僅是一種社會現象,更是一種社會問題;“反向春運”、旅遊過節等新風尚也進一步說明中國父母的傳統觀念也在逐步轉變。

    把父母接到身邊生活是許多在城市打拼子女的最大願望,究其原因有二:一是能夠發揮父母的餘熱,幫助帶孩子,減輕家庭負擔;二是能夠儘自己的一份孝心與責任,避免兩地奔波,兩頭牽掛。但實際情況是,一方面有些父母長期生活在農村,對城市快節奏的生活很難適應。子女都忙於自己的事業,周圍鄰居又不熟悉,反而覺得更加孤獨寂寞;另一方面,由於生活習慣、消費理念不同引發的家庭矛盾也讓父母很難融入新的城市生活。當然也有很多思想開放、觀念新潮的父母能夠協調處理好各種關係,充分發揮餘熱,很快適應新生活。下面我就以身邊的真實事例來應證。

    事例一:朋友小A在北京打拼多年,終於立足紮根,作為家中的幼子,念及父母年歲已高,總想接到身邊盡孝。於是從湘西老家接至北京,生活不足一月,父母就想回家,再三挽留,堅持了三個月後,終離京返鄉。簡單分析,語言不通是首要障礙,雖說兩位老人能夠互相溝通,但與其他人交流很是困難,甚至去超市購物都很麻煩。儘管小A精心採購物品,努力抽出時間陪伴,但無奈事業也需繼續,久而久之就心力交瘁,只能選擇讓父母重返老家。

    事例二:朋友小B在北京的事業正處於起步階段,但孩子小需要人來照顧,只能選擇向父母求助。父母背井離鄉來到城市帶孩子。雖說因房子小有些擁擠,婆媳之間也偶有小的摩擦,但為了共同的目標孩子,一家也算是其樂融融。小B在忙於工作的同時,也時常帶著父母到處走走看看,下頓館子嚐嚐鮮。隨著小傢伙的一天天長大,父母也逐步適應了城市的生活,還有自己的朋友。小B的事業也蒸蒸日上,換了大房子,也買了自己的車子,一家人至今也未曾分開。

    事例三:C教授在女兒剛上高中時就把她送至德國求學,女兒也一直很努力,學至博士,留在德國發展,併成家立業。退休前夫婦倆忙於自己的工作,與女兒難得見上一面。好不容易熬至退休,老兩口努力學習德語,精心準備與女兒一家團聚。但去德國不足兩個月,就怏怏回國。問及原因,女兒已經完全西化,對老兩口比較淡漠。安排至酒店,帶領玩了兩次之後就忙於自己的工作,鮮有露面。與老兩口的期望大相徑庭,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論語·為政》中: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其意思是: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難在子女的容色上。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這就是孝了嗎?”再通俗一點兒,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是最難的。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色難”。

    同樣,孔子在《教經》中說“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意思就是孝子對父母親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時候,要竭盡對父母的恭敬,在飲食生活的奉養時,要保持和悅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帶著憂慮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盡悲哀之情料理後事。可見,孝順父母關鍵在於“順”,根據父母的具體情況去體會他們的心情,順著他們的心情去做事情,這才是孝。

    由此看來,是否把父母接到身邊生活,如何真正做到“百善孝為先”,主要還是遵循父母的意願,願意在身邊生活更好,不願意的話,常回家看看,何嘗不也是孝道。

  • 2 # 光宏

    個人認為,除非父母年老,生活不能自理,才將他們接到自己的身邊照顧。

    我這樣說,是因為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生活習慣不同,加上其他因素的影響,天天在一起,容易產生一些矛盾,導致雙方關係緊張,進而影響家庭和諧。

    父母不在身邊,我們要經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說說話。如果工作太忙,沒時間回家,也要經常給父母打電話,問候他們,向他們報平安。

    總之,無論父母在不在我們身邊,我們都要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好好孝敬父母!

  • 3 # 黃金小黃瓜

    看到問題忍不住點進來,感覺因人而異。將父母接在身邊就是不孝的前提條件是如今和父母並不在一個城市。父母有自己的圈子,你有你的圈子,父母年齡大了也比較喜歡老地方。不容易適應一個新的環境。

    作為在同一個城市的,我雖然沒把父母接到身邊,但是我在我媽隔壁買了一套房子。

    舉個例子我母親一直一個人住,年齡大了也不放心,有天中午突然接到電話。母親打來的,在家摔倒站不起來了。就因為我在母親身邊所以我只用了五分鐘不到就趕了過去,那時母親已經不能動,說心臟難受,我又找了救心丸吃,穩定住後打了120,檢查是股骨頭骨折。我真的不能想象母親如何爬著拿到手機給我打的電話,也不敢想如果當時我不在母親身邊會是個怎麼情況。孔子也說父母在,不遠行。不也是告訴我們孝的重要性麼?

    所以並不是說把父母接到身邊就一定是不孝。也是根據個人情況的。

  • 4 # 旭煜亭

    這句話不知道是哪位大師說的。我覺得這句話有很大的不妥!每一位父母都是希望孩子的陪伴。除非你是逆子,把老人的心傷透了。才不願意和自己的孩子在一塊。等老人年齡大了,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就應該在一起。不在一起,老人有個磕打跌傷,怎麼照顧,緊急情況怎麼處理,父母最需要陪伴,尤其是上上年紀,不是盼著孩子給多少銀子,而是希望陪在自己身邊,享受天倫之樂。即使把農村老人接到城市,會有很多不適應,那也只能說明你的陪伴太少,讓老人沒人說話聊天,感到寂寞,所以多從自身找原因

  • 5 # 山西代縣逍遙自在

    如今人們媽能幹活當保母,不能幹活養老院。父母在家,種自己的小院子,自由白在,有自己的愛好和樂趣就很好。接到一塊誰侍侯誰是個問題,時間長了沒好戲。

  • 6 # 叉叉靜

    我感覺至於孝與不孝不能直接下結論吧,畢竟父母和我們不是一個年代的人,思想也不同,我們用我們認為孝順的方式去對待父母,可能父母不習慣,為人父母都是為子女不圖回報的付出,不想給子女添麻煩,大多父母每天照顧子女兒孫做飯洗衣,認為這樣很幸福,可做子女的不想讓父母操勞,想讓他們沒事逛逛街養養花,認為這就是盡孝,但是在父母考慮這樣的生活不幸福,這只是個簡單的例子,所以不要用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去盡孝,找的是父母,要站在父母角度去考慮他們所需要什麼,他們認為幸福才是真的幸福。

  • 7 # 大碼的白日夢

    撒貝南這段採訪中說把父母接到身邊後,並沒有像我想象的那樣能夠相聚的次數變得更多,但是恰恰他們失去了熟知的生活環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家裡的親人,認為能每天能跟兒子女兒在一塊,但後來發明他們更多的時間還是老兩口在家四目相對,缺少了生活當中的那些必要元素,他們一下子就變得很寂寞。

    透過這段話可以看出,他不是直接說不要把父母接到身邊來,而有結合自己的實際,談了父母其實更習慣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強行把他們拉來盡孝,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為老人著想。

    我在網上搜了一下,發現他這段話都直接被搬來,就跟你的問題一樣只提煉出這麼一句話,實際上他並不沒直接了當的說那是不孝,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搜一下這個採訪影片,是曹可凡的一個訪談節目。

    說回來這個問題,我們做子女的生活中強行孝順,自以為是的孝順,這種事兒還真乾的不少,總想讓父母來執行我們覺得對,我們覺得好的事情,而不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從父母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他們真的想要的是什麼,我們會時不時的否定他們,仔細想想是不是這樣呢。

  • 8 # 以然陽光

    撒貝南說,把父母接來一起住是不孝,從當今現實社會生活環境來說,這大概是指城市裡生活的人來說的,具體什麼情況下說的我不太清楚。這句話沒有原則錯誤。他是說居住而沒有說不贍養義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是父輩人,他們有他們的生活方式和環境。他們接受的教育和晚輩接受的教育以及生活價值觀是不一樣的。隨說教育有它的繼承性,但是代溝又是客觀存在的。

    二是居住條件不允許住在一起。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快車道上生存。作為父親的老年人來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生活方式要慢下來的。年輕人是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而老年人是為了健康長壽而努力。

    三是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子女成家就以為著組成了另一個家庭。再把父母接到家裡了居住。那就是要把兩個不同家庭,不同的價值觀的人,融合在一起。是有諸多不變的。比如和父輩的飲食生活習慣。不一致,思想價值觀不一樣。就產生感情的糾結。就像老人家,看不慣年輕人的晚睡晚起。不到點不起床一樣,生活中的浪費現象看不慣,花錢大手大腳,透執信用卡以及生活中的煩瑣碎事的理解,日久天長。老年人報怨,年輕人也有自己的見解。再就是老年人,對養兒防老思想觀念的根生地固的執著。現在法律對老人贍養義務的解釋。兒子有贍養老人的義務,而媳婦不存在贍養公婆的義務。

    從華人的傳統觀念來講。造成了家庭裡的諸多不便。夫妻雙方生活在一起,就組成了一個共同體即家庭。你只從法律上講清了義務和責任。在家庭這個共同體中大多是無理可講的。是不可能完全分清楚權力和義務的。而華人的孝道是在完全的財務自由下發生的。貧賤夫妻百事哀。

    在當下,大多數的獨生子女家庭,你能讓當兒子的,不顧個人家庭的條件,陪伴父母嗎?而把自己家庭的責任和義務的重擔,讓做妻子的一個人來獨立承擔嗎?同樣是作為老年人的父輩,又有幾個能夠看的下去呢?

    作為年輕人,他同樣也有家庭,面對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家庭的生存,子女的教育和成長。他們都要面對,各種生存壓力,去不斷的拼搏。

    四是,你看看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年輕人家庭,父母都是帶薪的,而且還是全職的保母。還要好無怨言的。你說父母跟著你住,他們能幸福到那裡去。因為他不去做這些,年輕人就要附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有更多的家庭矛盾和不合。同樣作為父母的,也生活好不到哪裡去。這在原來父母,生活的原地來講,你看人家誰的兒子多孝順,把父母接去享清福去了,另人羨慕嫉妒恨。兒子又有光。但真實生活是這樣的嗎?只有自己的父母,明白其中的緣由。

    假如你不接父母和你住一起的話,他們在原居住地,生活的可能更加開心和遐義。那裡有他們熟悉的人和物。眼不見心不煩,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受更多的累畔。使晚年更加開心和幸福。老人的健康長壽是做兒女的福氣。就用老百姓自己的話來講,我家開了個小銀行。用最粗糙的話說,權當我們家養了一個豬。不要罵,相對那些不孝順的子女來說。已經是很大的按慰了。

    最後,還給父母一個自由生活的空間,減少家庭矛盾產生的土壤,減少婆媳關係的緊張。就是你最大的孝順和幸福。

    祝你幸福快樂開心每一天!

  • 9 # 曠世礪鋒KXL

    這就是一句口頭話,不難理解。明白意思就好,沒必要去追求嚴謹,這不是起草法律。

    當然如果嚴格來說,這話肯定要有個前提,沒有前提的話這話就是錯的。因為這話犯了以偏概全的邏輯錯誤。並不是所有的把父母接到身邊生活的人都是不孝。只有當違背父母意願強行把父母接到身邊或把父母接到身邊卻讓父母的生活過得比父母獨立生活時還要差,那才可以說是晚輩不孝。

    其實有很多父母年紀大了不願意到孩子身邊生活的,也有到孩子身邊生活但過得不如獨立生活幸福的。這種現象並不鮮見。常見的原因有:父母不適應新的生活方式及生活圈子;婆媳關係難處;有部分年級大的老人在生活衛生方面有自悲感,感覺生活不自在,寧願物質條件艱苦一點也不想精神上受壓抑。

    當然,也有很多的父母很希望一個大家庭生活在一起,天天見面,還可以帶帶孫子、孫女,既可以發揮餘熱還讓精神生活更充實,感覺更安心更踏實。

    要孝敬父母的話,肯定要慎重考慮父母的感受。所以,話不能一刀切說太絕對,要根據父母的意願等具體因素來靈活做決定,才是真正的孝順。

  • 10 # 是小楊喲

    古語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如果按照這個說法,我們是不是都該被冠上“不孝子”這頂帽子了,其實不然,在當今社會,做兒女的有錢有事業是父母炫耀的資本,這是在父母身體健康的情況下,我們也希望父母逢人說起我們的時候是滿臉自豪,就像曾經他們也是我們的驕傲。這時的我們會在事業和家庭兩者不能兩全,但父母也會理解我們的。

    但如果父母身體不是那麼健康的話,這時的他們會希望兒女多點時間陪著他們,就像小時候他們滿眼歡喜的看著我們那樣。這時候把他們接在我們身邊,我覺得是一種孝順。

    說一件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我姥姥有五個孩子,前段時間她身體不太好,在家的舅舅和小姨都幫忙照顧著,因為我家庭條件不好,所以我媽媽一直在外面打工,但每次媽媽回家都會給姥姥錢,買很多東西,因為媽媽知道自己做的不好,想盡力彌補彌補,一直記得媽媽說過的一句話:“孝順不能等!”媽媽每次有時間都會給姥姥通電話問她身體情況,有沒有按時吃藥,前兩天因為姥姥吃了一些忌口的東西,身體突然變得很糟糕,在媽媽打電話過去的時候,姥姥在那邊也是泣不成聲。媽媽後來給我說準備回家把姥姥接到咱家住一段時間,在我看來這就是“孝順”!

    孝順不能等,孝順要趁早!

  • 11 # 依山傍水758

    撒貝南原話原意,我不懂,但和父母住在一齊,只能說妥不妥,一般與孝不孝無關。因為以孝為目的做出的事,並不一定討父母歡喜,有的甚至讓父母不開心,但並不等於該行為不孝。特別這種父母晚年是自住還是輪住還是專住某一子女處,最好尊重父母內心的意願。所以說,父母晚年了,子女給父母錢也罷,為父母買東西也罷,帶父母出去遊山玩水也罷,都是應該的,但最重要的是瞭解父母的內心,尊重父母的意願,讓父母自由、開心、無擔憂。當然只要有一分真誠的孝心,都會做得越來越好的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美俄不插手,以色列和伊朗誰的勝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