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
2 # 守拙的胖子
整體來看,東南亞主要國家的工業基礎普遍較為薄弱。
(備註:新加坡除外。早起新加坡船舶行業也曾處於世界領先水平,雖然韓國,日本以及中國後來者居上;此外,新加坡的定位在於成為東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例如新加坡交易所上市的標膠期貨,成為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尼三國橡膠貿易的價格風向標;又例如雖然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消費國,然而鐵礦石的掉期交易卻在新加坡進行。由此可見,新加坡在金融產品的創新上有長遠的建設規劃)
從東南亞各國的工業化發展程序來看,目前主要國家處於工業化程序的快速發展階段。自2011至2018年,越南、菲律賓及印尼GDP增速均維持在5%以上,部分年份增速高達10%。也正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結合目前所處的工業化階段導致東南亞國家對基礎工業品的需求量非常龐大。以鋼鐵工業為例,東南亞的鋼鐵生產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和印尼四國。然而,東南亞鋼鐵產業鏈結構失衡問題較為嚴重,鋼材軋製能力遠遠大於鍊鋼能力,鍊鋼能力遠遠大於鍊鐵能力。正是由於東南亞國家的工業基礎普遍薄弱,因此鋼鐵的對外依存度非常高,其中板材的進口依賴度在70%左右,長材在30%左右。
工業的發展離不開對於自然環境承載力的考量。馬來西亞及泰國注重發展旅遊業,因此政府相當重視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此外,農產品在兩國世界貿易中的佔比份額是不容忽視的。以泰國為例,泰國盛產天然橡膠,天然橡膠的種植面積佔泰國國土面積的70%左右,國內有600萬人口從事天然橡膠的種植、加工及貿易工作,佔泰國總人口數的10%;泰國橡塑產品的出口貿易額佔總量的11%左右。在這樣的國情之下,探討工業的發展意義是不大的。
那麼在東南亞國家普遍工業基礎薄弱的情況下,未來哪些國家的發展是可期的呢?首先,工業的發展前提是為了滿足國內的剛需。從已經走完工業化程序的國家來看,人均粗鋼消費峰值達到500KG後便將進入平臺期,目前,越南、印尼和菲律賓的人均粗鋼消費量分別為195KG、48KG及84KG,對比可知,上述這些東南亞國家的工業品消費量存在大量的增長前景。供應方面,除了本土鋼廠進行新上產能投資以外,不少外資控股的鋼鐵企業也對東南亞地區的投資產生了興趣,近年來,臺塑、中鋼均有在越南地區投產;2019年初,河鋼曾有意收購塔塔東南亞70%鋼鐵資產(最終協議取消)未來,外資在東南亞地區的投資及產能合作或將成為推動本土工業基礎發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可重點關注越南地區的建設情況。
-
3 # ruixuezhaofeng
東南亞11個國家,除了東帝汶不在東盟內,10國中印尼經濟總量GDP2017年首破1萬元美元(1.015萬億)。
印度尼西亞:工業的起步依託油氣、礦產、森林和海產四大資源,發展能源、礦業、木材加工和食品工業。如今,政府著力在食品加工、紡織和服裝、汽車、電子、化學五大先導產業實行“工業4.0”,將其上升到新高度:印尼工業重建和產業升級、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提高、2030年前進入全球十大經濟體的必由之路。
泰國:2017年GDP4553億美元。工業為出口導向型,尤以汽車製造、電子和IT業發展迅猛,使原來僅靠大米和沙灘的國家升級為地區中低成本製造業中心,如今正由紡織服裝、電機電子、運輸裝置等向建材業、IT產品、石化和鋼鐵延伸,但動作不大,因為泰國傳統上以服務業佔先。
新加坡:2017年GDP3239億美元。工業以石化、電子、生物醫藥和機械製造(高階海洋裝備)最負盛名,是世界第三大石化與煉油中心,具備產品高階、技術領先等特點。
馬來西亞:2017年實現GDP3147億美元。自詡亞洲最具活力的經濟體,繼續保持錫與橡膠出口地位的同時,努力實現經濟多元化,在油氣開採、電子加工、汽車製造等領域有長足發展。2018年10月馬哈蒂爾啟動《國家工業4.0政策》,側重方向包括製造業三大催化行業:電子電氣(工業電子、消費電子等)、機械裝置(專業裝置加工、發電裝置等)、化工(石化產品、橡塑產品等),以及兩個重點增長領域-航空航天(系統整合、工程設計等)和醫療裝置(智慧穿戴、醫療設施等)。
菲律賓:2017年GDP3135億美元。工業以食品加工、輕工製造、建材加工、服裝電子加工為主。工業佔GDP的24%,沒有明顯的產業或行業優勢。
越南:2017年GDP2237億美元。憑藉勞動人口教育水平高、工資低廉的自身優勢,加之亞洲四小和中中國產業結構調整,2013年越南智慧手機和電腦元件的出口額已超過咖啡、服裝和蝦類,精於手工製作和精細生產的越南企業正迎來更多的工業和技術產業投資。其經濟模式呈出口驅動+能源依賴+勞動密集三者結合。工業類別以輕紡服裝、輕工製造、石油開採、礦產開發、食品加工的傳統工業+外資加工驅動型:電子IT、智慧手機、造船機械等。
緬甸、高棉、寮國、汶萊四國工業基礎相對較差。
-
4 # 洪鐘財經
整體上東南亞國家的工業都不發達,因此沒有出現經濟強國。新加坡雖然屬於發達國,但工業規模小,工業實力並不強。早年的新加坡發展了10年食品、紡織、印刷、化工等工業,但他的產業轉型升級之後,第三產業成為了主導產業。你現在還聽說過新加坡的工業品牌嗎?
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地區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已發到1萬億美元,因此其工業規模也是最大的。2017年,印尼製造業(工業的主體)增加值為2047億美元,排名全球第11位。印尼的製造業規模甚至高於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比近幾年發展迅速的越南高的多。越南2017年的GDP也才2200億美元左右。
我們來了解一下印尼的工業發展情況。
印尼的工業也是勞動密集產業為主,需要大量資本和雄厚技術的重工業不發達。紡織業是印尼的最大工業產業,紡織品是印尼出口第一大商品。這一點和20年前的中國大陸頗有相似之處。另外印尼自然資源豐富,因此採礦、金屬加工、橡膠等產業的規模也還可以。
-
5 # 中廢通Feijiu網
東南亞國家數量11個,彼此之間差異很大。有發達國家,也有全球最不發達國家,有排名世界前幾位的人口大國,也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矮子裡面挑將軍有點難度。
【NO.9】首先,寮國、高棉、東帝汶這三個國家先脫貧再說,現階段好像不太適合爭強鬥勝。
【NO.8】汶萊,靠石油致富的東南亞袖珍小國,除了王室很有錢,公民福利很好以外,面積小,人口不多,沒什麼現代化產業(石油開採還是依靠外國公司的投資和技術),低調做個有錢人就好,爭做強國容易遭人眼紅。
【NO.7】菲律賓,這個從發達國家行列掉落到貧窮的國家,人口剛剛過億,面積還可以的,但是軍事力量和工業能力不行。國內政局一團糟,美式民主在這裡成了笑話,還有恐怖襲擊的存在,有潛力成為一個小強國,但是僅僅是潛力。就算背後有美國撐腰,現在還是排不上號,倒是替東南亞和東亞擋了不少颱風。
【NO.6】緬甸,東南亞曾經最封閉的國家,剛從軍政府統治中走出來,在國際上很受關注,但是依然改變不了作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所面臨的政治、經濟困境。作為東南亞最亂的國家,國內各少數民族佔山為王,與中央政府武裝對抗,讓這個國家疲於應對應對,經濟發展不起來,其他方面更不用說了,總體實力可能會比前面說到的五個國家強一點,但是列國爭霸,緬甸目前只能旁觀。
上面這個六個國家,暫時跟強大沒什麼關係。
【NO.5】馬來西亞總體硬體條件可能比泰國還差點,勝在地理位置很好,旅遊業也很發達,但是這個國家眼光不太行。當年為了打壓華人,提高馬來人比例,把佔據馬六甲海峽主航道的新加坡趕了出去,結果新加坡一個小島國把馬六甲海峽裡的好處幾乎撈盡。但畢竟馬六甲海峽擺在這裡,多少也能沾點光,所以馬來西亞現在發展不錯,整體實力在東南亞算是前列。
【NO.4】泰國,人口面積都在東南亞都算中等以上,又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心地區,有一定的工業基礎,農業很發達,更是世界級旅遊勝地,還有東南亞唯一的航母,能稱為東南亞一個小強國。但是泰國有個致命的弱點,這個國家名義上君主立憲制,實際上泰國王室控制著這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宗教,老國王相對英明,所以能發展的不錯,但是參照新國王以往的劣跡,不一定能夠像老國王一樣,把一個政變不斷、南北不同心的國家驅動向前發展。
【NO.3】新加坡,背靠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關鍵。很多人稱之為東南亞的“以色列”,經濟發達,軍事力量雄厚,是東南亞唯一的發達國家。這個國家的強大雖然離不開自身的奮鬥,但是我認為外因的影響佔更大成分,一方面是得益於馬六甲海峽戰略位置和東亞經濟騰飛,另一方面是美國需要在這個地方打下一顆釘子以控制馬六甲海峽和東南亞,制約中國。新加坡有兩個很要命的缺陷,一個是供水依靠馬來西亞,而這兩個國家關係稱不上和睦,在領土、航道和控制水域上都有爭端,容易被掐斷水源,另一個是小島城邦國的體型,面積人口都無法跟大國比,偏偏佔據了馬六甲海峽主航道,沒有軍事意義上的腹地,一旦面臨戰爭,退無可退,這也是新加坡一直強調要“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原因。
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這三個國家都算是東南亞小強國,但還不是實力最強的。
【NO.2】越南,這個不太被我們喜歡的國家,僅在東南亞範圍來說,有資格成為最強之一。一方面,自古就深受東亞文化圈的影響,在守土開業,搞經濟建設方面學得很到家,雖然經濟總量在東南亞排名還不是特別靠前,但是經濟發展速度很快,還有9000多萬的人口,發展潛力已經開始顯現了。另一方面,這個國家是從戰爭中站起來的,軍事力量一直沒有差過,不僅砸鍋賣鐵不斷賣入先進裝備,還趁著經濟發展搞國防建設。而越南啞鈴狀的狹長國土是個很不利的地方,雖然一條鐵路就可以溝通全國,但也是腹地太淺的表現,容易被攔腰截斷。
【NO.1】印度尼西亞很大,面積190.45萬平方公里,人口2.64億,經濟總量已經突破萬億美元,無論從人口、國土面積還是從經濟總量上,印尼都是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度尼西亞雖然在東南亞影響力不如前面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甚至被認為是“三流”國家,但這個國家的國防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大型艦艇和運輸機,以及其他一些重要武器裝備,技術上可能不如新加坡先進,但在東南亞用也夠了。印度尼西亞的問題在於,國土分散破碎,交通聯絡極其不便,人口經濟高度集中在首都雅加達所在的爪哇島上,其他地區普遍是森林密佈缺乏有效開發,國土整體不連續自然會導致部分地區的離心離德,需要花大力氣維持統一局面;而且整個國家都是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火山地震頻繁,安居不易。
-
6 # 澹奕
自然是新加坡與印度尼西亞。東南亞資源豐富人口眾多,雖然發展迅速卻普遍經濟實力薄弱,自然,東南亞各國的工業實力也大多不強。東南亞十一國中並沒有發達的工業國,如果單純看工業實力,主要有就是以質取勝的新加坡,以及以量取勝的印尼。
不可小覷的新加坡面積僅有700多平方公里的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小成員,地小人少資源匱乏,的確是個彈丸之地,不過作為著名的發達經濟體,雖然這裡的服務業相當出名,但新加坡的工業實力,也非同一般。
這個不起眼的小島,是全球僅次於荷蘭鹿特丹與美國休斯頓的第三大煉油中心,是全球為數不多的擁有深海油氣開採平臺製造技術的國度之一,造船能力位居全球前列,能夠製造30萬噸以內的遠洋巨輪;新加坡只是個城市國度,但其擁有的工業體系是很多大城市都難以相比的。全球十大製藥企業有六家的亞太區製藥中心在新加坡;全球40%的硬碟為新加坡製造,諸如化工、精密儀器製造、通訊裝置製造等工業部門實力都相當領先。
一般來說越發達的經濟體,工業在經濟中的佔比就越低,不過即便如今新加坡工業佔比仍舊在25%以上。新加坡的工業早已完成升級,由最初的勞動密集型轉變為如今的知識、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
瘦死駱駝比馬大的印尼印尼是全球最大的島國,人口數量位居全球第四,這個地廣人多資源豐富的國度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不過印尼這個“老大”地位主要是龐大的人口基數與豐富的資源堆砌而來的。
在印尼的經濟總量之中,工業部門的佔比並不高,雖然印尼體量巨大,但其工業部門不多且實力薄弱,主要以油氣開採、採礦等資源開發型別,食品加工、紡織、裝配等勞動密集型為主,真正擁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工業非常有限。
作為東南亞最大經濟體與世界主要經濟體之一,印尼能夠拿得出手的工業產品卻少得可憐。雖然如此,憑藉龐大的總量,印尼依舊是東南亞工業總產值最高的成員。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其他成員除了走技術路線的新加坡與走規模路線的印尼,東南亞還有其他近年來工業發展亮眼的成員,比如越南、泰國與馬來西亞。不過它們總量無法與印尼相比,技術也暫時趕不上新加坡,有些尷尬。
越南與泰國近年來大量承接製造業轉移,在國際上表現奪目,不過若論工業實力,馬來西亞算得上前輩——馬來西亞工業發展比較早,工業部門也更加齊全,尤其在電子、半導體、汽車、機械等領域的實力,都是目前泰國越南等無法相比的。
回覆列表
東南亞通常分為“大陸”和“島嶼”區域。由緬甸、泰國、寮國、柬埔寨和越南組成的大陸是亞洲大陸的延伸,而東南亞島嶼包括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汶萊和東帝汶,這些國家的多樣性是該地區快速經濟增長的核心。
印尼經濟總量GDP2017年首破1萬元美元(1.015萬億),在東南亞11國中排名第一。 東南亞由11個國家組成,主要出口商品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電器、膠合板、橡膠和紡織品。印度尼西亞對美國的最大出口是棉製服裝和家居用品,其次是橡膠和非羊毛或棉製服裝和紡織品。主要進口商品包括機械和裝置、化學品、燃料和食品。
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私營部門和政府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工業部門是經濟最大的部門,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6.4%。其次是服務業(37.1%)和農業(16.5%)。這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包括原油、天然氣、錫、銅和黃金。
但是,薄弱的運輸基礎設施阻礙了印度尼西亞融入區域生產鏈及其內部經濟一體化和發展。交通運輸中的問題可以歸因於道路、港口和其他有形基礎設施的不足,以及薄弱的監管政策、海關程式和規劃。 印度尼西亞當局最近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促進更有效的基礎設施發展,包括鼓勵私營部門投資、改善海關程式和打擊腐敗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