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羊肉泡饃4135
-
2 # 流芒流
按理應該是先動物試驗,然後再志願者(有報酬)身上試驗,都沒有問題再大規模臨試驗。但如果這藥本來就用於臨床抗某些病毒的治療藥,也就沒有再進行上述驗證的必要,只是抗不同病毒而已,可以直接研究對某新病毒的療效。也不必做雙盲單盲,只能治療樣本要大(幾千幾萬例)。就可以確定治療效果。
-
3 # 無盡的存在
國外的藥都必須透過雙盲試驗。
有很多科普的影片,尤其三期要花很多錢找志願者,長時間研究後遺症,而且一旦失敗所有的錢都白花,這次中國主動幫他們完成,並承擔了後遺症的風險(志願者),所以他們不是無私奉獻。
現有的藥是對特定的病毒,在特定的時期有效,著名的達菲(磷酸奧司他韋)就是對病毒合成過程中產生的某種蛋白質具有靶向打擊,(我也是外行就不寫全了,自己百度也學習的過程)
但是,COVID-2019 (現在應該這麼叫吧,新冠籠統了點),沒有藥,沒有藥,沒有藥
不是別的藥是假藥,是別的藥在新冠病毒複製過程中起不到定向的打擊作用,非典那時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和冠狀病毒面對面的交鋒,很多地方都不懂,不用激素就被憋死了,所以用了很多。現在瞭解了之後,就沒人再用。
現在主要的方法還是靠某幾種藥的組合,總體目標還是抑制病毒的複製(很難殺死,因為他在體內變成了RNA,他不是活的,而且你自己身體裡也全是DNV分開後的RNA
所以現在瑞德西偉是目前現有化合物裡最靠譜的那個,對抗埃博拉的時候找到的化合物,希望副作用小把,拜託拜託了。
我不想我兒子吃不飽,我不想我兒子去打仗
-
4 # 真正鱷魚不哭
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藥物,一種藥物不可能對付複雜多樣的病毒。
而且病毒不是細菌,不存在殺滅一說,藥物只能抑制其複製,抵抗要靠抗體,如果人自身無法產生,那就要靠減毒減活疫苗來促成。
所以藥物無效說法肯定不準確,無非是效果沒有達到預期而已。
所謂藥物“雙盲”實驗,是指試驗物件(純粹試驗階段是動物,臨床階段則是病人)分為實驗組和對比組,實驗組除比對比組多使用某種試驗藥物外,其他治療手段完全相同,以此對二者不同症候進行對比驗證。為了儘可能排除主觀干擾,病人和實際操作者都不知道究竟誰使用了試驗藥物,知道情況的試驗主持者不得進入臨床。
這樣試驗準確性應該比較高,但總有意外情況,其他干擾因素,很多並不能說透過“雙盲”試驗,就百分百有效。
-
5 # 雄關漫道H真如鐵
說中藥無效你們就說一人一方,卻要求西藥一個藥對所有病毒有效?況且新冠病毒目前還沒有藥物完成雙盲,你咋就說無效呢?
-
6 # 聞伯智庫
雙盲試驗是為了得到療效和副作用的客觀資料,對某種病症來說,某種藥物的療效與副作用清晰明瞭地擺在那裡,地球上多數人都認可。
而中藥由多種藥物組成,有效成分不易量化,所以不容易做雙盲試驗。藥效容易看到,吃了藥病見輕或痊癒了。可是副作用就說不清楚了,一句話尚不明確,讓很多人不放心。
中西醫結合是現代醫學的有機組成,為什麼非要對立起來呢?
-
7 # 3573
雙盲試驗被某些人鼓吹成科學方法其實它科學性如何,是不是也依然有不可克服的不確定性,還是需要研究的。
第一,何謂雙盲?雙盲指實驗組對實驗物件的目的是完全排除人為干擾的方法,當藥品實驗時,實驗的物件是已經完成了體外實驗的新藥。那麼,實驗者將釆用兩組以上人員,每組的醫生與病人都不知道所用藥物,而實踐組用真藥,對照組用安尉劑,擴充套件組用以前的成藥。當這兩組以上人員隨機打亂編組,然後由實驗人員收集資料,整個過程稱為暗箱操作,最後統計出結果,得出新藥的效率比值。一般的推崇者認為這種實驗從方法上可以完全排除人為因素對藥物實驗的干擾,所以是科學的方法。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可以不可以排除人的因素對醫療活動的介擾作用。
1、首先,藥物對醫生可以隱瞞的佔比可以說不高,絕大多數醫生對藥品是熟悉的,因為藥品的色、觀、味都不同,一個專業人士如果對此不能分辯,那就失去了業務能力。在過去中醫的考試中,就有對藥物的分辯這一課,讓應試者對中藥飲片唱名,合格者能從近似的飲片分辯出藥性,終後認定為何藥。那麼可知,這種認知能力是醫者的一個能力。那麼醫生就應該有此能力才是合格,然而雙盲試驗要求的正好相反,它假設醫生沒有分辨力,那這本身就是對患者不負責的,除了庸醫之外,真正的醫生要配合實驗,只能假裝不知。所以這一條,雙盲是沒有意義的雙盲,就是對醫生隱瞞藥品沒有真正意義。
2、其次,安慰劑作用並不取決於藥品。只要是醫生參與,醫生本身就是最大的暗示,換言之,醫生是最大的安慰劑。這也是巫術所以可以起作用的原因。病人的病癒與其求生欲有很大關係,因此只要有一線希望,病中人也可能不會放棄,這就能調動生物本能產生一定的抗力轉換。那麼當人體有了生機活力,治癒率就增加了。所以,雙盲試驗病人並不能完全排除安慰劑作用,這就違背了實驗初衷,那這種實驗就沒有了意義,因此它的失敗我覺得就不能感覺意外了。
3、這個世界找不到兩張一樣的葉子,哲學上這個命題也就是說,任何實驗找不出兩個一樣的病人。這就是實驗的基礎是不可能,就失去了完全比效的科學基礎,只能是機率統計。那麼從統計學上說,比較的基本人越大(參與人數),誤差率越小。而藥效就越小,最後就在兩個藥的差異上造成功效差別越小。所以這個人數本身並無標準,其結果也就不可能有科學意義。
4、現在有句流行觀點認為,任何拋開劑量說藥效本身是耍流氓。那麼雙盲試驗,就在這個地方耍了流氓。一是新藥的用量和對較藥物的用量是不可能一樣的。那麼你如何去選擇對比藥物,如何又去分析藥品劑效。這本身就是最大的人為因素。所以從實驗的設計開始,就不能避免人為干擾。那麼你如何可能說可以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只是以區域性排除代替了系統干擾,僅此而已,如果說成科學的最終設計無疑是障眼法而已,如果不是智障是不可能接受這種認知的。
第二,藥物對人體的作用可以分為直接作用與間接作用。那麼任何試驗對直接作用可以比較容易判知,而對間接作用並不可能立刻可以判知。這就是許多透過雙盲試驗的藥品在臨床之後表現出的毒副作用被認識之後,不得不重新調整了其安全性。換言之,時間才是檢驗藥品的唯一可靠的標準。那麼做不做雙盲是不是重要呢,還是經過長期人類實踐的才能是可靠的呢?這就需要人們用智慧去分析和選擇。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在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能見到真理,更不可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一種藥品的定性。
第三,病是如何產生的又是如何愈的,這在醫學上還十分不清楚。病因未明,那麼病人的愈其實也就是不可控。所以藥品試驗有許多都是建立在對不可控的物件的研究。因此其結論的不確定性是應該是更多而不是更少。有些為了企業的利益,而減少風險評估,最終給企業與使用者都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回覆列表
能透過三期臨床試驗,肯定是有確切療效的,只是抗病毒藥物普遍用藥範圍比較窄,比如甲流神藥奧司他韋,奧司他韋對甲流的療效是全世界公認的,但只對甲流和部分乙流有效,對部分乙流和其他病毒引起的流感就不太敏感,你不能武斷的說抗病毒藥物都沒用!也不可能一種藥物對所有病毒都有效是吧?抗生素也還分好多類呢,你不能因為頭孢殺不死厭氧菌,就說頭孢對細菌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