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0飛哥0
-
2 # 王計輝
說地方劇種沒落了,不可否認。原因很多,我認為關鍵原因就是傳承斷層。老話說的好,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隨著時間的穿梭,好多的老演員惆謝凋零,其餘的也是年歲已高,剩下的年輕演員,大部分都是吃不了苦,造成基本功缺失。心高氣傲,牛逼哄哄,本行的演不好,外行的演不了。一瓶子不滿,半瓶子晃盪的水平。再一個就是編劇的缺失,沒有好劇本也是一個原因。本人喜歡京劇,豫劇,評劇,黃梅戲,越調,河南曲劇,各種曲藝形式,但是都是聽老演員的錄音和德雲社的。其他的很少聽
-
3 # 荷聲茹夢
豫劇,中國戲曲藝術的一個奇葩。在如今戲曲普遍不景氣的大氣候下,豫劇的演出市場還是相當火爆的!
每逢村裡的廟會,節日,都會有豫劇團來演出。臺下的觀眾也還是蔚然可觀的,特別是夜戲,觀眾們的熱情更高,不僅僅是村裡的老人,還有好多的年輕人也前來觀看。
我在沁陽上班時,每逢夏夜,沁陽城的河內路上就有許多自發的戲曲演唱攤子,而且還不是一個兩個,鑼鼓絲絃在夜風裡流動。
“二八”“流水”在清脆的梆子聲中浸潤著我們的心田,《朝陽溝》《桃花庵》《淚灑相思地》《打金枝》……一段段唱腔耳熟能詳,令人回味無窮……
豫劇,在中原大地上異彩流芳,一批批的藝術家,一代代的戲迷共同把豫劇的今天點綴地格外絢麗,醉人心扉……
圖文無關,不必對位。
-
4 # 唐洪書
地方劇種相對某個地區來講,還有一定的根基與市場。比如我們昆明很多鐵桿滇戲觀眾與愛好者,有兩家民辦滇劇社團(一家是牛街莊.滇劇博物館,老總是張勇,臺柱是女兒張春麗,一家是官渡區古渡梨園,老總.是張雄),還有一個在市場打拚的昆明滇劇花燈團,老闆是高芹英。現在在彖新農貿市場三樓演出。在玉溪滇劇院還有一位竹派傳人,滇劇表演藝術家永珍貞先生的得意門生馮詠梅女士,6月9日在昆明劇院舉行謝師收徒演唱會。京劇表演藝術家胡芝風,孫毓敏等都受邀參加。穿時裝者為竹派三代。主要的研究與演出機構是雲南省滇劇院,他們代表雲南滇劇的最高水準。每個星期四白天,星期五晚上都有演出,票房不錯。老點的臺柱王玉珍(京劇藝術家關肅霜先生的學生),唐朝觀都早退休,現在有作為的演員不少。因為地方戲,植根於當地,有群眾基礎,大家喜聞樂見。所以不一定沒落。圖片是已退休的滇劇藝術家王玉珍。
-
5 # 聽雷處安然
小時候最喜歡聽也是經常聽的大平調,我們屬於晉冀魯豫交界處,每逢廟會都是以大平調為主,也有豫劇只是很少,小時候看到白臉的還會害怕,現在已經不會了,村裡的廟會現在也很少唱戲了,哪怕還有,自己也趕不上,現在有時候還會聽一些大平調,也會看些影片,最喜歡內黃大平調的李秀林和已經故去的王東周,也喜歡看邯鄲大平調的劉敬站,好像現在劉老師也不怎麼唱了,都是很早之前的影片了,確實,地方戲青黃不接,年輕人現在不是懷著夢想的時候了,也只能說現在社會太現實了,唱戲拿不到可以消費這個社會的錢,不是我們容不下地方戲,而是這個現實的社會容不下,自己有時候還會哼唱幾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少了大平調的薰陶,慢慢的也聽上了學唱上了豫劇和京劇,故而打發或者消遣一下無聊的時光,唯一的心願再實地地看一唱現場版的大平調
-
6 # 六耳非道
是的,地方劇種得特色就是鄉土氣息濃厚,隨著時代發展,老藝術必然受到強烈衝擊,但更可怕的是人為毀滅,藝人被迫害,傳承中斷,劇目不讓演,觀眾斷層,誰之過也?那些狗屁新編戲一味歌功頌德,白給你看你會去看嗎?
-
7 # 曰體壇
這個不能一概而論,看看人口大省河南,豫劇在河南和周邊省份發展的很好,我的老家是在陽穀,和河南省隔著一個防洪堤,在我們這裡酒受著豫劇深淵的影響,上到八九十的老人下到三四歲的娃娃,嘴裡都能哼哼幾句!尤其是結婚事放的喜樂,那是清一色的朝陽溝啊,搞的我都耳熟能詳會來兩句了!
河南衛視的優質欄目《梨園春》正是弘揚傳統戲曲文化的這樣一個平臺,20多年長盛不衰,陪伴著一代人的成長,當初參加打擂的娃娃現在都成為了為人父母,老倪都退休了,小戈都要變成老戈了,感謝《梨園春》的陪伴,讓豫劇繼續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回覆列表
其實,除了京劇的地位無可撼動外,其它劇種都有固定的粉絲,這是由地域決定的。做為天津人,除了京劇,還喜歡評劇、河北梆子,再遠點,越劇也可以,所謂“沒落”就是媒體不大張旗鼓地宣傳了,若是某個藝術團體去哪演出,也是人山人海,觀者如潮,再有,各個劇種都有票友,愛好者,樂此不疲,所以說,地方劇種是不會消亡的、沒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