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馨悅經典

    這個並不是貶低,正史確實沒有記載草船借箭和空城計是諸葛亮的!只不過演義以及其他文學作品為了體現諸葛亮足智多謀轉接到諸葛亮身上!

    正史有記載“借箭”,但不是草船!

    《魏略》記載:“權乘大艦來觀軍,公使弓弩亂髮,箭著其船,船偏重將復,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正史有記載的空城計被多次使用,均和諸葛亮扯不上關係,大眾認知的諸葛空城退仲達也是演義杜撰的!

    正史有記載的比較出名的是趙雲的空城計。

    《雲別傳》記載: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軍疑雲有伏兵,引去。

    《三國演義》畢竟是小說題材,小說是允許虛構故事情節和人物的!所以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時,為了刻畫人物的需要,經過藝術加工,把“草船借箭”和“空城計”轉接到諸葛亮的身上,來彰顯諸葛亮的足智多謀。

  • 2 # sunjin6278

    草船借箭和空城計,都是《三國演義》中非常精彩的畫面,生動地刻畫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足智多謀的形象,成了千古傳揚的樣板。

    但經熟讀三國史料的大儒們的考證點撥,一致認定草船借箭和空城計都沒發生在諸葛亮身上,說草船借箭是東吳孫權的傑作,空城計則是趙雲的傑作。據三國有關史料,孫權在濡須與曹操對峙,一天孫權親坐一隻大船深入曹軍營寨,又是打鼓又是鳴金,奏起悅耳的歌聲,曹操不敢冒進,只是讓曹軍箭射,一時箭射如雨。不久船身向箭射的一方傾斜,孫權就讓士兵調轉船身,讓另一方受箭。當船身恢復平穩後,孫權吹打著樂器音樂,慢慢退出了曹操營寨。曹操為此還留下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名言。對於這件事,陳壽《三國志》上沒有記載,只是南朝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載的《吳歷》和《魏略》中所述,《吳歷》中說孫權乘輕舟入曹營觀看曹軍水寨,曹操禁止手下攻擊孫權舟船,直到孫權奏著歌離去,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而《魏略》卻說孫權乘大船入曹營,曹軍放箭,演繹出草船借箭的場景。兩個版本兩種情況,誰又能說,孫權的草船借箭是真實存在的呢?赤壁之戰的具體場景已不可考,《三國志》記載得太簡單,至今赤壁究竟在哪裡,專家們尚憖憖然,莫終一是。諸葛亮精於周易八卦,當時孫劉聯軍究竟如何對抗曹軍,其情形真的很難復原,當時究竟有沒有諸葛亮、周瑜鬥志鬥勇,已不可考,草船借箭之事有沒有發生,也很難猜測。史料上沒有記載,不代表該事沒有發生,史料上記載的正確與否,也很值得商榷。再說空城計之事,該事並不是羅貫中虛構獨創,而是魏晉時有一個叫郭衝的人,他記述的《郭衝言五事》,其中有諸葛亮擺空城計嚇退司馬懿之事。雖然裴松之及後人多有否定,但郭衝畢竟是離諸葛亮北伐挨的很近的人,他的說法雖大範圍的不可信,但他是當事人,他能這樣說,說明他也有一定的事實來源根據的。因此,諸葛亮的空城計,雖有不合理的邏輯推理,但也是應有一定的可信性的。

    諸葛亮是忠臣賢相,是後人公認的智者,熟周易,演八卦,在與孫劉聯軍內幕雙方鬥志鬥勇不可開交之際,周瑜為了除去劉備諸葛亮,自然是無所不用其極;第一次北伐,出乎意料的街亭丟失,倉促間的諸侯孔明,面對司馬懿率大軍的突然逼近,也只好急中生智,以空城計的方法來對付司馬懿了。那麼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計,也許就當有一定的可能性了。

  • 3 # 星輝650

    這些功績戰績計謀就算不是諸葛亮的,又有多大關係,諸葛亮只是集成了古代智慧的一個象徵符號罷了,

    事實上諸葛這個姓氏在歷史上,的含義就不單純,

    葛,是白頭巾,葛姓一般都是徐福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人,都以葛為姓,

    在姓氏歷史上稱三千諸葛,就是很多白頭巾的意思,

    後來的姓氏有葛,與諸葛,都尊徐福,

    諸葛一詞還有藏書閣藏書樓的含義,

    諸葛諸格,是圖書館館閣族群,以藏書讀書為族群標誌,

    而諸葛亮則有諸葛之中傑出閃亮的含義,

    讀書蒐集資料是諸葛一族的文化傳承和族群使命感

  • 4 # 鍔之鋒

    重點是講軍事才能。

    不用貶低,事實已經說明一切:軍事上諸葛亮確實平庸。不說細節,就諸葛亮六出祁山,戰略上不知道其怎麼規劃的,落到戰術上,沿著崇山俊嶺一步一驅地攻打強大的敵人,連後勤保障都做不好,怎麼可能成功?

  • 5 # 使用者13688672191

    不是貶低,是還原歷史。華人有個特點,喜歡把傳說演義之類的人和事當真。西方人認為華人缺乏哲學思維,恐怕這也是原因之一。諸葛亮歷史上確有其人,但《三國演義》就是部小說,誇張描寫是自然的。

  • 6 # 裝個渦輪出氣

    因為用船受箭(不是借)的是孫權,使空寨計(不是城)的是趙雲,但小說藝術加工安到了諸葛亮身上而已,不過即便這樣的一兩件事不是諸葛亮所為,也不能否認諸葛亮的“偉大”。

  • 7 # 守門人7

    首先,歷史上的確沒有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

    第二,當前的確有很多很多人憑藉貶低諸葛亮來顯示自己多麼有知識有文化,其實這類人是最可惡最卑劣的所謂“知識分子”。

    諸葛亮政治能力跟軍事能力都很突出,但政治能力比軍事能力更強。

    客觀評價諸葛亮是一回事,惡意貶低諸葛亮是另一回事。但現在的人客觀評價的不多,更多的是以說明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等等故事不存在為手段,藉此把諸葛亮說得一無是處。這些人看不到諸葛亮從跟隨劉備打天下當那麼多年的丞相,他們只看得到小說故事虛假那一點。在他們看來諸葛亮的丞相之位是天上掉下來的,他們刻意迴避諸葛亮治理國家上的貢獻及能力,把諸葛亮用人失當,軍事失利的過失無限放大。

  • 8 # 小虎幾

    小說歸小說,但確有其人,歷史有證。不過一個高明的軍亊家應懂得很多知識包括氣候利用,不要否認中國古代是有很多絕招學術,如果能天才的學習,善好的記憶,勤讀之後就能成為一個天才能人。…不要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我曾經試過幾個能人,不得不服…。

  • 9 # 俚言雜談

    因為還原歷史的原因。真實的歷史和虛構的故事,可以並存,不存在誰貶低誰的問題。

    《三國演義》是小說,很多情節是虛構的。另外《三國演義》這本章回小說,成書於明代,而其他那些史書要古老得多。

    根據史書,比如《三國志》、《後漢書》、《魏書》等的記載,“推翻”了《三國演義》中的部分情節,是正常的。實際上,根本談不上推翻,因為總得有個先來後到呀。一句話,《三國演義》的情節,才是根據那些早已存在的相關史料編寫的呢。

    按照史書的記載,幹過類似草船借箭的事情的主角是孫權,而諸葛亮的空城計也存疑。這些東西,不應該也不可能打擊那些,欣賞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戲劇和小說的人。各走各的路,各有各自的車轍,研究歷史的與欣賞藝術的,完全可以並存。

    再比如,你覺得關羽的青龍偃月刀牛逼,就繼續發揮你的想象唄。同樣,欽佩諸葛亮的謀略和膽識,又沒有什麼壞處。圖個樂呵,是每個人的權力,旁人無權干涉。其實,真正的歷史學者也不會去幹涉。

  • 10 # 愛尚文史
    為什麼現在有些人貶低諸葛亮,說他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計是子虛烏有的?

    看到這個問題,我只想告訴題主大人。咱們這不是為了貶低諸葛亮,而是在揭露史實。在民間廣泛流傳的“諸葛亮草船借箭”,以及所謂的“北伐空城計嚇退司馬懿”,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事。

    這不過是羅貫中老先生在《三國演義》中杜撰出來的幾則膾炙人口的小故事,由於故事的情節非常精彩,被後世廣泛流傳,彷彿成了史實一般。使大家覺得,是不是諸葛亮真的幹過這兩件事。

    然而!小說只能歸類為文學作品,我們應該去欣賞它的文學價值,而不是把它當作史書來看。

    對於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計。陳壽的《三國志》,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范曄的《後漢書》,以及房玄齡等人的《晉書》……這類似的正史中,完全追尋不到這兩大事件的影子。

    不光正史中沒影,即便野史,也同樣根尋不到這兩大事件。可以很負責任的說,諸葛亮的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計,只不過是元末明初羅老先生的精神產物。也可以說是精神寄託。

    羅老爺子所處的時代非常尷尬,是元人當家做主,漢人自然就低人一等。在這種飽受元人欺凌的情況下,羅貫中內心的憂患意識,以及希望漢人當家做主的強烈願望,趨使他加入了張士誠的隊伍。

    同時期,還有另一位書匠,也加入了張士誠的起義隊伍,就是羅貫中的師友施耐庵。可惜的是,這兩人加入之後,並沒有得到張士誠的重用,最終不歡而散。張士誠也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羅老爺子只好將這種立志扶漢的強烈願望,寄託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希望借漢末三國劉備集團的立志扶漢的故事,喚醒哪些沉睡不醒的漢人,喚起他們的反抗意識。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常常秉持的是“尊劉貶曹”的主體思想。劉備被視為正統,是老爺子心目中的英雄。

    他加入這些故事,目的就是吹捧蜀漢集團,以達到自己精神寄託的最佳效果,喚醒沉睡的漢人們。

    施耐庵老先生則更為直接,在他所著的《水滸傳》中,更是直言不諱的公然鼓勵造反,將宋江一夥人造反的故事,對映為了綠林好漢的英雄事蹟。

  • 11 # 待曉兒

    質疑草船借箭和空城計,並不是對諸葛亮的貶低,而是這兩件事情確實是小說家為了塑造人物而進行的張冠李戴,故事的主角另有原型。且這種“移花接木”的手法不止出現在《三國演義》當中,很多作品都可以找到痕跡。

    01草船借箭的本事是孫權

    根據《三國志·吳主傳》之下裴松之所作的注,這一次事件屬於偶然。

    赤壁之戰五年之後,也就是公元213年,孫權和曹操在濡須,也就是當今的安徽所在又進行了一次小規模衝突。因為曹操的軍隊主要是在北方,不熟水戰,水軍雖然有荊州兵,但是人數少、戰鬥力不強,所以在戰役的初始階段,曹軍大敗。

    孫權這個人不像小說演義當中那樣,總會居於幕後,他也是上戰場打仗的。這次趁著曹操兵敗,在一個江上有薄霧的天氣裡,親自坐船出濡須口,偵探敵情。並且運用兵法當中“虛虛實實”的策略,讓本來就人數不多計程車兵擊鼓吶喊,造成浩大的聲勢。

    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水軍實在不是東吳的對手,在這種天氣根本不敢出擊,只能在岸邊用弓箭射擊,防止吳軍靠近。其實這是一種意外,孫權一方當時並沒有想到曹操會射箭,所以就出現了船的一方因為承載了過多的箭矢而下沉的現象。

    這時候就表現了孫權的聰慧,他下令,調轉方向,繼續靠近,直到船體兩面差不多平衡了,才趕緊逃離。等到薄霧散去,曹操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得知當時偵查自己的是孫權本人的時候,就發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評價:

    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從這裡可以看到,孫權和曹操這一次完全是一場遭遇戰,並不是刻意“借箭”。而時間也是在赤壁之後,地點在安徽。所以《三國演義》當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以此為原型。

    02“空城計”的出現,有文學的虛撰和實事的借鑑兩方面原因

    很多人在正史當中是找不到“空城計”的記載的,但是,熟悉三國曆史的朋友,應該聽說過晉代人郭衝所作的“條亮五事,隱沒不聞於世者”,被記載於王隱的《蜀記》之中。就如題目所說的,這五件事都是不被世人所熟知的,其實很大可能就是郭衝自己編的。畢竟晉代正是十分盛行編造故事、傳奇、志怪等文學作品的朝代之一。

    其中就有諸葛亮和司馬懿在陽平對峙時用過“空城計”的故事,這被裴松之所質疑。

    如果考察《正史》,和“空城計”有點關聯的人是曹操,以此來詐呂布。據《武帝紀》記載:

    布覆從東緡與陳宮將萬餘人來戰,時太祖兵少,設伏,縱奇兵擊,大破之。

    而下面裴松之的註解裡面對這一事件有解釋:

    於是兵皆出取麥,在者不能千人,屯營不固。太祖乃令婦人守陴,悉兵拒之。屯西有大堤,其南樹木幽深。(呂)布疑有伏,乃相謂曰:“曹操多譎,勿入伏中。”引軍屯南十餘里。

    大意就是講,曹操在軍隊出城割麥的時候,遇到了呂布的突然襲擊,於是就利用了呂布多疑的性格,故意顯得很淡定,把呂布嚇走了。而第二天呂布想明白了怎麼回事,又去攻擊曹操。但是曹操早有準備,這次真的在附近安排了伏兵,將呂布打得大敗。

    這大概就是“空城計”最初的版本了。後來以此為原型,才有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以“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的故事。

    03古典通俗小說經常使用此種移花接木的手法

    “草船借箭”和“空城計”都是來自於《三國演義》對其他作品的借鑑和重塑,當然也不排除在小說之前的傳奇、話本、評書、戲劇當中也有此流行說法。但從結果來看,確實是移花接木的手法。

    這種小說創作手法很常見,並不只是在於《三國演義》當中。比如《西遊記》當中同樣有此跡象。

    很多人都熟知的那個故事,菩提祖師講道,孫悟空聽了之後有所觸動,高興地手舞足蹈。菩提問他要學什麼法術,結果孫悟空這也不學,那也不學,菩提祖師就敲了孫悟空頭三下,然後背過身,關閉中門。於是孫悟空半夜來到菩提祖師身邊學習法術。後來由於害怕別人妒忌,就離開了師門。

    這個情節其實是來足於《六祖壇經》。

    話說,五祖弘忍想要把衣缽傳授給六祖慧能,就是那個寫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小雜役。當時慧能連和尚都不是,神秀等人的勢力還比較大,弘忍只能偷偷地和慧能見了一面,說了幾句隱語:

    五祖:“米熟也未?”惠能:“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其實真正的含義就是,五祖弘忍問六祖慧能,你悟了沒有?慧能說早就悟了,但是沒有領路人。五祖就用手杖在舂米的“碓”上敲了三下,慧能就明白了。於是在三更之後,偷偷地來到了弘忍的房間,學習《金剛經》。

    慧能自身確實是聰慧,聽了一半就悟透了。弘忍害怕神秀等人因為妒忌加害慧能,要渡船送慧能離開,取師傅渡徒弟之意。慧能說,沒悟透之前,由師傅渡,悟透了就可以自渡。

    這個情節後來就被改編寫入了《西遊記》當中。

    類似的橋段在《鏡花緣》等小說當中也可以見到。《三國演義》當中借鑑改編其他小說、故事當中的橋段,就不足為奇了。

    所以,澄清“草船借箭”和“空城計”並不是諸葛亮所為,並不是對諸葛亮的貶低。這兩件事不會因為不是諸葛亮所為就不再精彩,同樣諸葛亮不會因為沒做這兩件事兒而名聲受損。

  • 12 # 南極冰火

    草船借箭和空城計,正史中從無記載,本來就是小說《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是杯本不存在的。

    係認為這是貶低諸葛亮,是不懂歷史,把虛構當成了歷史信認為真了。

  • 13 # 如史如畫

    三國演義和三國正史是有很大差別的,三國演義裡面記載的歷史是三真七假,至於其中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計都是假的。作為一部小說,三國演義確實描繪得十分精彩,以至於排進了四大名著之一。在民間,經常有一些唱戲的或者一些三國戰記之類的遊戲,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裡面灌輸給我們的就是諸葛亮很神通廣大的畫面。我們從小到大耳濡目染,就信了諸葛亮有能力草船借箭還有擺空城計。在正史裡面,諸葛亮是作為政治家出場的,諸葛亮帶領的仗沒一場勝利的,但他設定的管理制度卻十分井井有條。所以,以諸葛亮的謀略顯然做不到草船借箭之類的。另外,實際上我們也可以想象到這些計謀肯定是現實裡實施不了的,比如空城計。你讓司馬懿站在下面呆呆地聽著諸葛亮彈琴,怎麼可能,他就算擔心裡面有埋伏,就不知道射幾百只箭上去試探試探嗎?所以這些肯定是假的。

  • 14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原因很簡單呀,因為我們經常看小說,只不過把小說和正史之間搞混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以小說的形式去寫歷史方面的文獻記載的時候,會有部分誇張以及部分巧合參與其中。而三國演義作為咱們的四大名著之一,與此同時也作為文學史上相對比較巔峰的存在,在修撰或者編寫一些故事情節的時候,必然而然的會涉及到誇大或者縮小的情況。

    事件回顧

    我們先來看一下,三國演義這本書究竟有著怎樣的能量。

    如果我們問大家古代的四大美女是誰,大家會怎樣說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對不對?

    那麼在真正的歷史當中,如果突然告訴你貂蟬是不存在的,你會怎樣想?不對呀,貂蟬明明是存在的呀,這三國演義當中貂蟬可是同時被董卓和呂布喜歡的,而且最終被王允使用了一個離間計,殺害了董卓。

    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巧妙之處,隨隨便便寫出來的一個人物,就成為了四大美女之一,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一個印象傳播速度之塊,傳播範圍之廣已經超越了三國志這本書籍了。

    換句話來說,三國演義當中的部分東西經過了虛構和描繪,以及絕大多數不靠譜的言論組合在了一起,這樣的組合有兩大好處,第一吸引讀者;第二方便故事延續。

    沒錯,這就是事實

    首先說明一點,諸葛亮不需要貶低,他在三國當中的影響力非常大,如果不是諸葛亮的話,恐怕蜀漢早就亡國了。

    至於那些說諸葛亮不懂兵法、不懂軍事的,也統統可以放在一邊了,畢竟諸葛亮的諡號當中可有一個武字。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空城計也好,草船借箭也罷,這兩大計策的實施在三國志當中的確記載的很模糊,而且有些地方沒有記載。

    當然這有可能是三國演義這本書籍的作者有意為之,故意描繪出這樣的一個鏡頭來。一誇大了諸葛亮的能量,二貶低了司馬懿或者東吳的勢力,還有一點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勾心鬥角更加細膩,他們兩個人就如同貓和老鼠一樣,誰都離不開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雙十一,該如何阻止女朋友買買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