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連年征戰致使民不聊生,蜀漢的滅亡是否和他們有關?
13
回覆列表
  • 1 # 楓橋夜泊81992941

    不是的。姜維的伐魏勝負不說了。單說最後蜀漢滅亡,與姜維改變漢中防禦體系是有著直接關係的。姜維上書劉禪,要劉禪讓張翼廖化去陰平,當時的蜀漢政治情況是,劉禪外的所有人對姜維的否定質疑已經到了頂點。劉禪要派軍隊去,新去的統帥就會著手解除姜維的兵權。姜維當時的最優策略是自己去嚴防漢中,而不是在沓中圖僥倖心理,打算在自己不出場的情況下達到坑掉鍾會的算盤。姜維想用劉禪的權威命令張翼和廖化去給自己擦屁股,姜維這樣想也罷了,麻煩的是,他沒有告訴劉禪,那裡是他的漢中防禦的空白板,他怕這個防禦空缺訊息會給自己帶來不利。這給劉禪一個錯覺,就是事情不急,到時候再說再辦也可以。所以雖然劉禪準備了軍隊在成都附近,但沒有讓他們第一時間開赴。實際上,援軍出發的時間完全可以到達陰平,只不過幾個活寶。

  • 2 # 拙筆翁

    蜀國的滅亡是必然的,跟姜維沒有太大的關係。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在四川盆地的割據政權能夠統一全國。在積弱積貧的蜀國,人口是三國中最少的(只有90多萬,而曹魏有500萬人口),土地面積是三國中最少的(天下十三州蜀國只有益州一州),自然經濟實力也是三國中最差的。一個柔弱的兒童跟一個全身肌肉的壯漢較量,結果可想而知。在大勢已定的情況下,縱有被神化的諸葛亮在,也是無能為力。至於一些細節,我們可以不用細究,什麼子午谷奇謀、鄧士載偷渡陰平,都不會影響大勢。縱然子午谷奇謀成功,鄧艾偷渡陰平失敗,也不會影響最後蜀國的滅亡。

  • 3 # 小詩開滿園

    在三國末期,蜀國的衰亡與姜維兵出岐山有關係嗎? 蜀國滅亡的真正原因在於劉禪的昏庸,信任宦官黃皓,沉溺享樂,不理朝政。而與姜維一次次出兵岐山關係不大。有人認為姜維一次次的出兵,導致國庫空虛,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其實,百姓生活的富有與貧窮和劉禪的管理及統治政策有很大關係,是劉禪的不作為,不思進取,貪圖享樂,任用奸佞小人,導致國家的衰亡。

    而姜維如果每次都打敗仗,致使國家損失慘重,那麼國家的衰亡就與姜維有關係。但如果在打仗過程中能夠繳獲敵人的物資與地盤,戰爭打得士氣很旺,國家衰亡就與姜維沒有關係。而恰恰由於劉禪的原因,致使一次次退兵,那麼就是劉禪貽誤戰機,造成了國家的損失。所以,有人覺得姜維好戰,在國家經濟衰退時依舊戀戰,這會導致經濟往更壞的趨勢發展。我們看似這個論斷很有道理,但換個思路,如果不打仗,蜀國就能夠不衰落嗎?如果結果還是一樣,打不打,國家都在走下坡路,那麼,何不拼一拼呢?這就是姜維的救國之心。

    其實,打仗的目的是為了搶奪地盤,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很多人只看到戰爭需要物力與財力,但沒有看到戰爭獲勝後可以獲得更多的財富與地盤。因此,姜維在蜀國經濟衰退時,依舊心繫全國統一,想用戰爭來挽救日益衰亡的蜀國,因為戰爭如果取得成功,帶來巨大的利益,也可擺脫經濟的困境。

    但姜維沒有看清劉禪,作為一個皇帝他沒有進取與向上的心,那麼即使姜維再有本領,再有才華,都是無用的。因為如果劉禪不給力,那麼即使戰爭獲得勝利,如果劉禪依舊不思進取,任用奸臣,都會導致最後的滅亡。姜維對劉禪的愚忠,最後害死了自己。

    因此,蜀國的滅亡與姜維關係不大,而在於劉禪的管理無能與昏庸。

    生活中的小事情,

    變成美麗的音符,

    穿越歲月的長河,

    留下經典的記憶。

    我把生活變成詩,

    你也能做到!

    在著煩亂的社會中,

    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

    給你輕鬆,休閒,快樂!

    編者茹立文,文學愛好者,喜歡寫詩。

    願生活因詩而美、因詩而亮!

  • 4 # 亭殿閣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姜維是一個爭議性很大的人物,陳壽在《三國志》中對他評價不高,稱: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三國志

    魏帝曹奐卻說:“蜀所恃賴,唯維而已”,魏國發動滅蜀之戰,也是在得知姜維在蜀漢朝廷被排擠,被迫屯田避禍之後才決定出兵伐蜀。面對姜維的北伐,魏國居然一直處於戰略防守階段,司馬昭甚至一度準備派人刺殺姜維,姜維在蜀漢受到排擠,卻深受魏國忌憚,不喜歡姜維的人,說姜維窮兵黷武導致蜀漢國力衰弱,又改變漢中防禦政策,導致漢中失守,必須為蜀漢滅亡負責;喜歡姜維的人,認為正是因為姜維的積極北伐,才延緩了蜀漢滅亡,正是因為有姜維的存在,魏國才不敢輕易進攻蜀漢,稱讚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守護者。那麼譭譽參半的姜維,究竟是蜀漢最後的守護者還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呢?

    當初魏國準備滅蜀之時,為了不引起蜀漢警覺,又讓東吳不敢輕舉妄動,採用了聲東擊西的策略,下令東線各州大造舟船,揚言要大舉進攻東吳,實際上卻調兵遣將集結關中,準備進攻蜀漢,在蜀漢朝廷都以為魏國將要進攻東吳之時,只有姜維識破了魏國的陰謀,他上書劉禪說:

    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三國志

    姜維不僅察覺到魏國將要對蜀漢發動大規模進攻,連魏國進攻的兩個方向都猜到了,然而:

    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三國志

    姜維的上書就這樣被後主壓下去了,姜維提出的派遣廖化守陰平橋頭,張翼守陽安關口的應對計劃就這樣沒有實施。

    司馬昭派遣十八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蜀漢,一路鄧艾率領3萬大軍進攻沓中牽制姜維,一路諸葛續率領3萬大軍進攻陰平堵住姜維支援漢中的必經之路,一路鍾會率領12萬大軍進攻漢中。當時的蜀漢是個什麼狀態?舉國兵力不過十萬兩千,扣除南中、江州、成都、漢中等地守軍,姜維手下的兵力不會超過4萬,再之後司馬昭又親自率領十萬大軍坐鎮長安,面對這巨大的國力差距,姜維又是怎麼應對的呢?

    面對鄧艾的封鎖,姜維沒有戀戰,且戰且退,雖然《三國志》記載鄧艾在沓中擊退姜維,但是從後來姜維依然有足夠兵力與鍾會對峙,可以看出他實際上並沒有多少損失。鄧艾一開始的目的是把姜維拖在沓中並非擊退姜維,漢中才是主攻方向,顯然姜維是戰略撤退,在擺脫鄧艾封鎖以後,姜維試圖經過陰平支援漢中,諸葛緒已經堵在陰平,此時局勢對姜維極其不利,前有強敵(諸葛緒),後有追兵(鄧艾)。

    姜維卻並未驚慌,沒有選擇強攻諸葛續,而是假裝從孔函谷進入北道要進攻諸葛續後方的雍州。諸葛緒不知道姜維與鄧艾交戰情況,見姜維已經來到陰平又敢於主動進攻後方,誤以為鄧艾已經被姜維擊敗,為了防止後方被姜維佔據,遂率軍北上三十里攔截姜維,然而姜維中途折返衝過陰平橋頭,此時廖化、張翼等率軍2萬與姜維匯合,準備支援漢中,中途得知陽安關失守,遂退守劍閣關。

    正當姜維的6萬兵馬在劍閣與鍾會12萬大軍對峙之時,鄧艾準備偷渡陰平,並且邀請諸葛緒一起,但是諸葛續認為鄧艾這是送死,於是拒絕鄧艾邀請,率領進軍漢鍾與鍾會匯合,於是鄧艾率領3萬大軍偷渡陰平。此時鐘會久攻劍閣不克,漢中最重要的漢、樂二城也久攻不下,勞師遠征的魏軍出現補給困難,鍾會已經準備撤退,鍾會一旦撤退,姜維就可以發動反擊,與漢、樂二城守軍聯合夾擊魏軍,如此一來,魏軍必敗,然而鄧艾成功偷渡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鄧艾兵臨城下,後主投降。

    假如當初後主聽從姜維建議,偷渡陰平的鄧艾就是有來無回!即使鄧艾成功偷渡陰平,諸葛瞻手下3萬大軍如果固守綿竹,焉能被兵疲馬困的鄧艾擊敗?姜維已經以6萬兵馬,擋住了魏國15萬大軍,諸葛瞻居然擋不住鄧艾不到2萬人(偷渡陰平過程掉下懸崖的不下萬人),其實姜維已經險些摧毀魏國滅蜀計劃,如果不是遇到後主、諸葛瞻這樣的豬隊友,蜀漢焉能滅亡?因此,筆者認為,姜維是蜀漢最後的守護者!

    參考文獻:

    《三國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當美術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