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詩開滿園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歷史上爭議非常大的皇帝。他傳奇的人生,從社會最底層逐漸成長為統一中國的皇帝,有著超人的能力。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打擊腐敗力度最大的皇帝,所使用的酷刑也是讓人聞風喪膽,但是仍舊不能遏制貪官的產生,究竟什麼原因讓官員寧死也要貪汙,這背後的根源在哪裡?

    作為一個大家長,朱元璋是一個父親與爺爺,他深愛自己的子孫。但是他在家裡、家外人的福利待遇方面嚴重的不公。他給了官員最低的工資,卻給自己的子孫在歷史上最高的待遇。他只認為自己的子孫是自己的人,其他的大臣甚至妃子都不是自己的人。而偏心,恰恰導致了子孫的作惡,也導致官員的腐敗及子孫的腐敗。因為他的不公平待遇,導致了人心的不平,人心的不平,就會導致腐敗的產生。因此,朱元璋抵制了一生的腐敗,卻不知是自己一手造成的。而且朱元璋對孩子的厚愛,導致子孫不勞而獲,不思進取,遊手好閒,甚至成為社會的毒瘤,成為百姓心中最痛恨的階層。在明末農民起義中朱元璋的子孫後代被李自成、張獻忠絞殺。

    朱元璋曾經在社會最底層,對社會中各階層人的人性弱點早已看透,在他內心深處,每個人都有弱點,只有用更惡的方式才能壓制和打擊惡,才能使別人屈服,臣服於自己的統治,從而不敢反抗。因此這樣的理論一旦形成,就造就了朱元璋內心的暴虐。其實,惡有時是不能用惡來制服的,惡制服惡,並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是矛盾的升級。在社會上製造更大的惡。與惡相鬥就要用愛與善,需要攻心的愛與善,而不是簡單的愛與善。任何人都是有向善的一面,任何人都是需要被愛,被關注的,需要被別人肯定的,愛是一把利器,可以擊敗惡。愛與寬容是彌合心靈傷害的良藥,但愛並不是處處滿足,愛,要有餘地。

    朱元璋的反對腐敗是對別人而言的,而對自己的家族是寬容與放縱的,朱元璋這樣的做法,沒有實現公正與公平,必然導致社會的腐敗如長江之水滾滾不息。

    生活中的小事情,

    變成美麗的音符,

    穿越歲月的長河,

    留下經典的記憶。

    我把生活變成詩,

    你也能做到!

    在這喧囂的社會中,

    找到心靈棲息的地方,

    給你輕鬆,休閒,快樂!

    編者茹立文,文學愛好者,喜歡寫詩。

    願生活因詩而美、因詩而亮!

    圖片自網路

  • 2 # 內蒙古星星火

    封建制度下,官員全部任命制,只對上負責,層層集權,又權力失控,這種腐敗制度下沒有不腐敗的官員,清官是根本沒有生存土壤的。朱元璋殺的再多也只是冰山一角,且多是沒有處理好各種關係的政治犧牲品。這種反腐想殺多少就可以殺多少,今天你殺別人,明天你可能就是被殺物件。

  • 3 # 長心眼168794174

    權力產生腐敗,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封建社會是絕對特權,因此基本上所有官員都是貪腐的,朱元璋殺的貪官與全部貪官相比,九牛一毛,再說,特權社會就是生產貪官的社會,憑一個皇帝是管不住的。消滅貪官汙吏的有效辦法,一是消滅特權,二是讓被統治階級有權監督統治階級。

  • 4 # Gettothepoint

    貪官越殺越多肯定是一種錯覺或者誤解。皇權帝國制度本身就是培育貪官的溫床。貪官的生長速度遠高於貪官消亡的速度。所以殺不殺,貪官也只會越來越多。皇權集團與官僚集團相愛相殺,皇權膨脹,則必然要削弱官僚集團的力量,反之亦然。皇帝為了讓一眾官員幫他管理天下,往往恩威並施。殺,主要是為了樹威,讓官員害怕,而非懲治貪腐。默許其貪財,原本也是皇帝駕馭官員的手段。如果真的做到文官不愛財,武官不惜命,最擔心的應該是皇帝,因為手握權力的官員隨時都可能造反,而且其破壞力遠勝過農民起義。對皇帝而言,內憂高於外患。官員對皇帝的忠誠是擺在第1位的。既愛財也怕死的官員才是皇帝真正需要的,這些人是官僚集團的絕大多數。貪腐與皇權帝制相伴相生。貪腐如同毒品,既成就皇權,也毀滅皇權。

  • 5 # 葦說定製化運營

    刀叔導讀:越反越貪,這是朱元璋執政時期的官員寫照。朱元璋確實下決心反貪,只是過於情緒化了。

    朱元璋為何要反貪?

    朱元璋對於腐敗的痛恨,很大程度上,來自早年悲苦的記憶。

    那個給予了成長苦難的元王朝,堪稱整個中國古代史上,最為腐敗的朝代之一,正如朱元璋稱帝后的多次回憶中所說:那時候的官員,只知道敲詐勒索,暴虐害民,從不知為民解憂。他自己的父母兄長,雖說是死於饑荒,但本該發下的救濟糧,正是被貪官汙吏們剋扣。所以腐敗,便是他的切齒仇敵。

    元朝末年,官貪吏汙,始因蒙古色目人罔然不知廉恥之為何物。其問人討錢,各有名目,所屬始參曰拜見錢,無事白要曰撒花錢,逢節曰追節錢,生辰曰生日錢,管事而索曰常例錢,送迎曰人情錢,句追曰齎發錢,論訴曰公事錢。覓得錢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補得職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愛民之為何事也。

    這便是元末社會腐敗的真實寫照。

    朱元璋如何治貪?

    事實上,在對舉國貪官汙吏舉起屠刀前,朱元璋煞費苦心最多的,就是一套明朝特色的官員監察制度:每一個新任地方官,都要拿到一本《授職到任須知》,寫滿了地方官任內應該做的各種工作與注意事項,每一條都有嚴格的考核標準。然後覆蓋整個官場的考察模式,還有能夠獨立於行政權力之外的監察御史制度,從洪武三年起,有條不紊的建立起來。

    朱元璋採取了未雨綢繆的做法,並且狠辣果決。他對群臣的告誡是,要讓那些貪汙腐敗分子猶如置身荊棘叢中,寸步難行,即便是僥倖出了這荊棘叢,也要落得一身體無完膚。

    朱元璋頒佈《大明律》,把《受贓》專設一篇,條目詳盡嚴謹,懲罰苛刻殘酷,並且,在《大明律》之後,又相繼頒佈《大誥》、《大誥續篇》、《大誥三篇》等等,這一切便構成了中國歷史上對官吏貪汙行為的超強律法羅網。

    其刑罰最殘忍的要數活剝人皮、錫蛇遊和宮刑。

    殘暴的刑罰、嚴密的監督也不能嚇阻貪官前“捕”後繼的鋌而走險,朱元璋煞費苦心本想締造一個至純至清的全新王朝,不料想明代經過短暫的政治澄清後卻一步步滑向了史上最為貪腐的朝代之一。

    苦心孤詣,經營半生,卻發現官場越治越亂,貪官越反越多,最終也沒有逃脫人亡政息的歷史輪迴。種下的明明是玫瑰,為什麼收穫的卻是荊棘呢?

    朱元璋的反腐行動為何以失敗為告終?

    首先,給官員的工資實在太低。

    我們來看下朱元璋給官員定下的工資水平。在1371年,朱元璋規定,一品大員的工資一年是800石糧食,以此遞減,到了從九品手中,一年才有50石糧食,當時一石糧食大約也就是一兩白銀。

    也就是說一個七品的縣令,拿到手的也就是150兩銀子,如果換算成現在的人民幣,大概是4.5萬元。這工資水平絕對是中國古代最低的。而且低就低吧,要是按照物價來漲那也湊合了。但是朱元璋卻留了5個字,“自後為永制”,也就是說這就定死了,以後就這個價。

    其次,朱元璋過於情緒化。

    在朱元璋的時代,想在官場全身而退幾乎就不可能,有些人認為反正動輒得咎,不如趁早撈一把算了。連朱元璋寄以最大希望的村民自治也很快破產了。因為有了權力,可以處理一般的案件,老人也很快腐敗起來。他們毫不自重,以權謀私,甚至貪圖酒食賄賂,“公道不昭,貞邪莫辨,妄張威福,顛倒是非”。

    至於擒拿犯法吏員一舉,負面作用也很快反映出來。群眾運動的火候是最難掌握的。不久,就有許多地方的地方官為了政治利益,威脅利誘百姓們保舉自己,打擊他人,更有許多地方群眾為了抗稅不交而把正常工作的稅收官員捉拿到京。這類事情遠比真正捉到的貪官要多,弄得朱元璋一個勁地發火。

    最後,對於一個內卷的農業社會,朱元璋式的反腐根本就沒意義。

    他應該做的是維持一個有活力的分級社會,上層吃著民脂民膏,但是大家都跟老朱一條心。老朱讓你多吃你多吃,讓你少吃你少吃。大家一起維護秩序壓榨泥腿子,這才是農業社會的正確開啟方式。你殺貪官,莫說不成功,就算成功了又有什麼用呢?

    百姓民物欣鳧藻,三十年一過,人口增長一倍,該造反還是造反,該內戰還是內戰,該饑荒還是饑荒,該瘟疫還是瘟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桃殺三士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