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蝙蝠俠IT
-
2 # 運營控
我曾經回答過關於高爾夫的業務推廣問題,可以參考一下。
一、建立激勵本公司員工轉介紹的機制
所謂無利不起早,一定要給員工帶來利益他們才會努力幫忙推廣,“利”不見得完全是錢,可能是連在一起的各種機制。比如介紹客戶給提成,如果暫時爭取不到提成,可否爭取到其他能調配資源的許可權。比如可以嘗試和其他業務繫結,銷售人員給旅行部介紹客戶,旅行部也介紹需要其他業務的客戶給銷售人員,形成互幫互助的機制。只有提供好處,才會吸引員工幫助推廣。還有一種激勵,員工介紹客戶購買服務,購買提成返還給員工,可以把早期使用者成交的提成比例設定的比較高,後期恢復正常,這樣在早期很多人為了利益會努力先把量做起來。
二、線上活動策劃
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是流量從哪裡來。如果公司提供的常規資源流量比較小,可以跟其他品牌做聯動,這些品牌的目標使用者和你們的目標使用者高度重合。比如某些汽車品牌、珠寶品牌使用者都比較高階,可以和這些品牌異業合作,他們那裡的使用者來旅行可以享受折扣和尊享權利。如果公司給預算可以贈送免費名額,但免費名額不是為了讓對方覺得給不起錢,而是隻給最對的人或最合適的人,當中做一些遊戲或任務,完成以後才能有資格。
三、線下晚宴策劃什麼活動比較有趣有吸引力
四、高爾夫旅行推廣渠道推薦
最近在跟幾個新渠道談合作,頗有感觸。同事們都在感嘆,高性價比的流量真的變少了。
對於小公司來說,如何用盡量少的錢獲取更多高質量的使用者變得越來越不容易。
對於大公司來說,即便某些渠道效果並不那麼理想,每年也是八位數的市場費用砸下去,因為有既定KPI、有品牌需求、有競爭需要,最重要的一點,有固定預算。
但是,對於沒有千萬市場預算的小公司來說,主流渠道往往只能淺嘗輒止,受成本和資金限制很難面面俱到,說白了就是燒不起這個錢,即便燒了效果也不會好過同行業巨頭。因此,中小型公司的市場推廣通常需要更加精打細算。
問:什麼是價效比高的流量? 答:獲取成本低於行業均值,使用者質量至少與行業持平。問:怎樣找到這種流量? 答:根據自己的使用者畫像匹配商業化初期的平臺。問:什麼是商業化初期的平臺? 答:某些平臺積累到一定使用者量級,引導流量變現的初始階段。為什麼說商業化初期的渠道推廣效果更好?
1、過往廣告環境好,使用者尚未被消費,整體接受度高
過往廣告環境是一個重要的感性指標,平臺在使用者積累階段用各種方法去刺激增長、提高活躍度和增加歸屬感,這個時期,平臺在做產品做功能做內容,目的是最純粹的,使用者的好感度也是最強的。當他們初步完成使用者積累考慮商業化的初期,對於廣告主來說是個不錯的介入機會。
舉個熟悉的例子,自媒體在實現變現的初期,軟文推送頻率很低,粉絲出於新鮮感和心理擁護,對這類文章通常比較寬容,接納度很高,如果人群匹配那麼相應的轉化也是最佳的。反之,如果每週幾篇或是每天一篇軟文,大量消費粉絲的結果無非就是麻木或者離開,轉化效果好與不好不用多說了吧。
2、商業化初期,產業鏈和競品尚未介入,競爭不激烈
我在前面的文章提到過,在成熟的平臺做投放,從流量主到代理再到廣告主,涉及到多方利益群體,刷量假量是沒法規避的。商業化初期的平臺,在你的對手和多方利益群體還沒有進入的時候,潛在風險是相對小的。
3、流量價格便宜,合作模式靈活,整體價效比高
成熟的體系之下合作模式是固定的,比如應用市場很多位置只能CPD結算,資訊流大多是CPC結算,大的媒介下核心代理、總代理、小代理枝繁葉茂,對於小公司來說,溝通成本相當高,價格和模式被對方牽著鼻子走,沒有協商的餘地,通常是被動接受。
我昨天接到一個商業化初期平臺的廣告合作刊例,廣告報價稍高於我的心理價位,跟對接人溝通之後告訴我這上面的價格都是可以有折扣的,並且折扣比較大,而且達到一定消耗之後還會有流量贈送。這樣一算,價格似乎就比較良心了。
剛開始做推廣的時候,看過一篇文章大致意思是說沒有打通200個渠道都不能叫推廣,曾經一度奉為真理。後來發現,誇張成分太高。從業以來,合作過的或是評估過的渠道加起來勉強能到三位數,再減去那些貴的、質量差的,能持續合作的其實並不多。
我的建議依然是:渠道質量決定使用者質量,仍然是根基,商業化初期是更加合適的介入時機。
還是那句話,剛拿到融資追求急速增長的公司,這個方法或許不是特別適合你。在不追求急速擴張的前提下,尋找價效比更高的流量對於穩紮穩打的中小型公司來說才是重點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