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澳古說歷史
-
2 # 小寧說生活
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簡稱胡獄,是明初四大案件之一。胡惟庸案發生在朱元璋時期,在洪武六年,也就是1373年,胡惟庸擔任右丞相。洪武十年九月,胡惟庸升任為左丞相。胡惟庸做了七年的丞相,朝中的黨友很多,並且在不斷的打擊異己。此外,胡惟庸基本上是一手遮天了,往往不向當時的皇帝朱元璋請示,就擅自處理,所以讓權力慾望極強的朱元璋非常擔心。
到了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丞相胡惟庸稱自己的舊宅子裡面的井湧出醴泉,這是祥瑞之兆,以此來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應邀前來。但走至西華門時,朱元璋的太監雲奇拉住韁繩,急的不知道怎麼說,只能拼命的指向胡家。朱元璋感到比較嚴重,就立即返回。在《明史紀事本末》記載:“正月戊戌,惟庸因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臨幸。帝許之。駕出西華門,內使雲奇衝蹕道,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駃,不能達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撾捶亂下,雲奇右臂將折,垂斃,猶指賊臣第,弗為痛縮。”但云奇卻被明太祖以不敬之罪殺死了。
後來朱元璋回宮,發現胡惟庸家裡牆道里都藏著士兵,於是天子大怒,以“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當天處死了胡惟庸,誅殺了胡惟庸九族,同時將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
但這件胡惟庸案還沒有結束,到了洪武十八年,有人告發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李佑,曾同胡惟庸一起謀反。於是第二年,經過審訊得知,是受到胡惟庸指使的。
而到了洪武二十三年四月,李善長向信國公湯和借用衛卒300名,而湯和暗中向朱元璋報告,朱元璋頒敕李善長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將李善長與他的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而當時陸仲亨的家奴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宋濂的孫子宋慎亦受牽連被殺,而宋濂則貶死在四川茅州。胡惟庸案後,朱元璋特地頒佈了《昭示奸黨錄》。
後來朱元璋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追究他的黨羽。胡惟庸案中,殺死了很多開國元勳,前後共誅殺三萬多人,當時稱為“胡獄”,史稱“胡惟庸案”。
-
3 # 黑兔子牙
胡惟庸案又稱胡黨之獄,是明初四大案之一。此案主人公胡惟庸早年隨朱元璋起兵,頗受信任。洪武六年,胡惟庸憑同鄉、明朝開國丞相李善長的推薦,任右丞相。洪武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胡惟庸向來自覺奮進、勇於任事,但同時,他也是個驕縱跋扈、恃權獨行的人,隨著權力不斷擴大,他不僅擅自決定上下官員的生殺升降,而且凡內外奏章都要預覽,對己不利者,輒匿不上報。胡惟庸廣植黨羽,上門饋送金帛重禮攀附者不可勝數,而對於有嫌隙的徐達、劉伯溫,他就想方設法欲置其於死地。胡惟庸的這種行事風格也給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他大權獨攬,獨斷專行,引起了同樣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的不滿。洪武十三年正月,塗節和中書省吏上書告胡惟庸謀反,朱元璋遂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南韓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胡惟庸案歷時十年,前後誅殺3萬餘人,波及之廣、震動之大,史之罕見。但這些還不是最關鍵的,胡惟庸案對歷史影響最大之處乃是朱元璋藉此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權分六部,另設內閣。而內閣大學士乃至內閣首輔的權力完全不能與丞相相提並論,也就是說,自秦漢以來實行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就此廢除,胡惟庸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手握大權的宰相。從此君權越來越大,臣權越來越小,明清時期皇權達到頂峰,而士大夫階層則日漸卑微,乃至成了下人、奴才,這與唐宋時期有著極大的差別。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胡惟庸?為什麼要牽連誅殺其他三萬餘國之棟樑?是真的相信他們都有罪、都要造反嗎?非也!是胡惟庸讓朱元璋看到了相權過大的弊端,但若只殺一個胡惟庸,只要相位在,就一定會出現下一個胡惟庸氏的權臣,所以朱元璋想要的是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徹底消除相權對君權的制約和威脅。朱元璋是要借“胡惟庸案”掃除障礙,廢除宰丞制度,加強皇權,重建歷史格局。這才是朱元璋大費周章、耗時十載除“胡黨”的原因。
-
4 # 盞茶論古今
胡惟庸案可謂是明初四大血案之一,這個案件前後十餘年,牽連的官員不計其數,被殺頭的官員以萬起步。
胡惟庸死後,明太祖覺得宰相這個百官之首太不靠譜也太礙事,於是大筆一揮就廢除了這個制度和職位,自此明朝和清朝兩代封建王朝再也沒有出現過宰相,在明朝權勢滔天的張居正,嚴崇也都只是內閣首輔,胡惟庸作為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宰相,代表著帝王與相權間博弈的結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封建制度由盛轉衰。
胡惟庸案牽扯更多的是權力之間的相爭,胡惟庸只是一個背鍋的人,明太祖的根本目的是想借此案件掃除異己清除腐敗,並透過胡惟庸案加強中央集權,把權力都攢在自己手中,至於朱元璋給胡惟庸定的謀反之罪,這是無法考證的了,只能說皇帝說他有罪他便有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
5 # 宇宙裡的銀杏樹
胡惟庸是較早投奔朱元璋的幕僚之一,早在1355年,他就已經為朱元璋所用。到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前,他歷任元帥府奏差、寧國主簿、知縣、吉安通判、湖廣僉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職。在此期間,雖不是位高權重,但在諸官職之間流轉,大大鍛鍊了他的才能。朱元璋稱帝以後,胡惟庸作為開國功臣之一,逐漸步入明王朝的政治核心層。
被誅殺達三萬餘人,胡惟庸案牽連到底有多廣?僅僅是權力之爭嗎?
洪武三年(1370年),胡惟庸官拜中書省參知政事,由此進入高階官員的行列。由於胡惟庸辦事比較嚴謹,所以逐漸得到朱元璋的寵信和重用。洪武六年(1373年),在明朝的另一位開國功臣,也是洪武初年擔任左丞相的李善長推薦下,胡惟庸任右丞相。
這個李善長,熟悉明史的人一定不陌生。李善長足智多謀,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出生入死,頗得朱元璋的信任,是能夠與漢代丞相蕭何比肩的人物,在建國後即被委以重任。更為重要的是,李善長與胡惟庸乃是同鄉,都是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
到了洪武十年,胡惟庸更進一步,任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在中國古代,這已經是為人臣子所能達到的最大高度,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被誅殺達三萬餘人,胡惟庸案牽連到底有多廣?僅僅是權力之爭嗎?
根據歷史規律,皇權強則相權弱,反之亦然。朱元璋作為從農民起義中成長起來的皇帝,也深知這個道理,尤其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對於皇權十分在意,容不得別人指染。
道理人人都懂,但在中國歷史上總會有人重蹈覆轍,而且是前赴後繼。胡惟庸也知道這個道理,但已經站在頂端的他卻沒能收斂自己,最終葬送了自己,也在無意中影響了中國歷史。
胡惟庸當了丞相後便大肆培植黨羽,不遺餘力地打擊異己,更為嚴重的是,他往往不向朱元璋請示,就擅自加以處理。這自然讓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深感宰相專權、皇權旁落的危機。
到洪武十二年,嬌縱跋扈的胡惟庸已經不能讓朱元璋容忍。導火索是一次例行的朝貢。這年九月,占城國前來朝貢,但胡惟庸並沒有稟報給朱元璋,但此事卻被宦官知曉並告訴了朱元璋。得知此事的朱元璋勃然大怒,下令徹查。在朱元璋的鐵血手段之下,胡惟庸及其黨羽盡數下獄賜死,而且肅清逆黨,詞語相連,被誅殺者達三萬餘人。這其中就包括舉薦胡惟庸擔任丞相的李善長。
被誅殺達三萬餘人,胡惟庸案牽連到底有多廣?僅僅是權力之爭嗎?
歷史上關於胡惟庸被處死還有另一種說法。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家中有祥瑞為由邀請朱元璋前去家中,皇帝欣然前往。行至西華門,一太監拉住朱元璋,急不能言,朱元璋頓覺事態嚴重遂返回宮中。登上城牆的朱元璋發現胡府塵土飛揚,疑似藏有大量士兵。大怒的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了胡惟庸,但這一說法並未得到證實。
被誅殺達三萬餘人,胡惟庸案牽連到底有多廣?僅僅是權力之爭嗎?
胡惟庸被殺後,朱元璋遂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嚴格規定嗣君不得再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說立者,處以重刑。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
胡惟庸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丞相,自他以後,"丞相"這一官職消散於中國歷史的長河中。
-
6 # 卮言漫衍
換個角度看這案件。
明代史籍中關於胡惟庸案的記載多有矛盾,因此關於其是否確實謀反,當時便有人懷疑,明代史學家鄭曉、王世貞等皆持否定態度。
也有學者指出:所謂的胡惟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大大加強了皇帝專制集權。
晚明學者錢謙益說:“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明史》說“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
後世懷疑這根本是朱元璋對相權威脅君權恐懼,故引發殺機,甚或濫殺無辜。早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就命令以後臣下上奏書,不許“關白”中書省(大臣奏事時,中書省不必知道)。洪武十三年(1380年)廢除丞相制度之舉,只是不許“關白”中書省的延續,意思是大權獨欖,集自古以來皇權、相權於一身,從此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六月,太祖御奉天殿,敕諭文武群臣說:“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以後嗣君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
7 # 二馬聖達
洪武十三年正月,丞相胡惟庸稱他家的舊宅井裡湧出了醴泉,邀請明太祖前來觀賞。這是大明的祥瑞呀,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華門時,一個名叫雲奇的太監突然衝到皇帝的車馬前,緊拉住韁繩,急得說不出話來。衛士們立即將他拿下,亂棍齊上,差點把他打死,可是他仍然指著胡惟庸家的方向,不肯退下。朱元璋這才感到事情不妙,立即返回,登上宮城,發現胡惟庸家牆道里都藏著士兵,刀槍林立。於是立即下令將胡惟庸逮捕,當天即處死。
雲奇身為內使,居西華門,離胡宅非常近,既然知道胡惟庸謀逆,為何不先期告發,一定要事迫眉睫時,才攔駕告發?況且如果胡惟庸真要謀反,也是秘密埋伏,即使登上城牆也不可能看到刀槍林立。謀反這麼大的案件,胡惟庸當天下獄,當天就被處死,處置得如此匆忙,實在蹊蹺。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四天前,也就是正月甲午,中丞塗節已經告胡惟庸謀反,以明太祖猜忌多疑的性格,怎麼還會去胡惟庸家看所謂的祥瑞?可見,雲奇告變純屬子虛烏有。
胡惟庸案前後株連竟達十餘年之久,誅殺了三萬餘人,成為明初一大案。事後朱元璋還親自頒佈《昭示奸黨錄》,告誡臣下,切以胡惟庸為鑑。
胡惟庸案真相到底如何?明代法令嚴峻,多諱言此事。即使到清朝修《明史》時,也只是說胡惟庸被誅時“反狀未盡露”,這不免讓人生疑。
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鳳陽府定遠縣(今屬安徽)人,為李善長的同鄉。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時,歸附紅巾軍,頗受寵信。
朱元璋登基,任命李善長為左丞相,徐達為右丞相。李善長是朱元璋攻下滁陽後,接納下來的謀士,指揮作戰,組織供應,事事皆能妥善處理。還在朱元璋稱吳王時,李善長便出任右相國,充分展現他裁決如流的才幹,為功臣之首。洪武元年任左丞相,封南韓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徐達常年帶兵在外作戰,實權掌握在李善長手中。之後,他的兒子李祺又被朱元璋招為駙馬,權勢更加顯赫,成為朝廷中掌握實權的淮西集團首領。
淮西集團勢力的日益膨脹,威脅到皇權。朱元璋對他頗存顧忌,於是在洪武四年,以年高有病為名,讓李善長告老還鄉,時年五十八歲。其實,朱元璋早就有意撤換李善長,還曾經向劉基請教合適人選。
劉基說:“善長為元勳舊臣,能調和諸將,不宜驟換。”朱元璋道:“善長屢言卿短,卿乃替他說情麼?朕將令卿為右相。”劉基連忙頓首道:“臣實小材,何能任相?”可能劉基預料到在淮西集團當權的情況下,必然會受到排擠,故而堅決不肯任相職。朱元璋又問:“楊憲何如?”劉基答道:“憲有相材,無相器。”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道:“器量褊淺,比憲不如。”
太祖又問及胡惟庸,劉基連連搖頭道:“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且不淺了。”朱元璋默然無言。但是後來朱元璋還是根據李善長的推薦,任用了善於逢迎的胡惟庸。劉基嘆道:“惟庸得志,必為民害。”胡惟庸得知後,便對劉基忌恨在心。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劉基的話還是有道理的。
因李善長的提攜,胡惟庸於洪武六年,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同任右丞相,左丞相空缺。胡惟庸入相後,他的精明幹練很快得到朱元璋的賞識。這期間,胡惟庸還將自己的侄女嫁給了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的兒子李佑為妻,結成姻親,使得他與李善長關係更進一步。有這樣的元老重臣為後盾,胡惟庸更加膽大妄為。加上李善長的舊屬們也極力幫助他,胡惟庸可謂如魚得水。由於他逢迎有術,漸得朱元璋寵任。到洪武十年,進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獨攬丞相之權。
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胡惟庸日益驕橫跋扈,獨攬丞相大權,生殺黜陟,為所欲為。內外諸司所上的奏章,胡惟庸必先取閱,對自己不利的,就隱匿不上報。他任意提拔、處罰官員,各地喜好鑽營熱衷仕進之徒、功臣武夫失意者,都奔走於他的門下,送給他的金帛、名馬、玩好,不計其數。胡惟庸一時間權傾朝野,許多人都看他臉色行事,敢怒不敢言。
大將軍徐達對胡惟庸的擅權亂政,深惡痛絕,便把他的劣跡上告朱元璋。
對於異己者,胡惟庸必定會打擊報復。之前,因入相問題,胡惟庸就與劉基有過節。恰恰甌閩間有一片空地名叫談洋,一向為鹽梟佔據,劉基奏請設巡檢司進行管轄,鹽梟不服,反而糾眾作亂。劉基兒子劉璉將實情上奏,沒有事先向中書省報告。掌管中書省的胡惟庸認為劉基蔑視他,越加憤怒,於是唆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基,誣稱談洋有王氣,劉基想據為己有,用來修墓,應嚴加懲處。朱元璋便對劉基奪俸,劉基憂憤成疾,沒過多長時間就去世了。
大將軍徐達對胡惟庸的擅權亂政,深惡痛絕,便把他的劣跡上告朱元璋。誰知竟被胡惟庸聞知,忌恨在心,企圖誘使徐達家的守門人福壽謀害徐達。但因福壽揭發,未能得逞。可見胡惟庸氣量狹窄、心計毒辣。
對於胡惟庸的所作所為,朱元璋也略有察覺,對他的擅權更是感到不滿。洪武十二年九月,又有阻隔占城貢使一事發生,胡惟庸等人未及時引見占城貢使,又與禮部互相推卸責任,朱元璋一怒之下,將他們盡行囚禁,不難看出,此時胡惟庸已經受到朱元璋的嚴重猜忌。就在這年十二月,又查出汪廣洋被賜死時,有個從死的妾陳氏,竟是獲罪後妻女並皆入官的陳知縣的女兒。朱元璋得知後,更為震怒,說道:“沒官婦女只給功臣家,文臣何以得給?”敕令法司要徹底追查此事,因此從胡惟庸以至六部堂屬各官都難辭其咎、負有罪責。此時胡惟庸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了。
在胡惟庸已明顯失寵的情況下,大概是揣度到朱元璋的心理,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塗節首先告胡惟庸謀反。與此同時,被謫為中書省屬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發了胡惟庸的許多隱私。
朱元璋接到告變後,立即命廷臣進行審訊,隨即就把胡惟庸處死了。告變人塗節,也因朝臣參劾說他本來準備參加謀反,因事不成才告變,連同胡惟庸和另一主犯,曾與汪廣洋一同參劾李善長的御史大夫陳寧,同時被殺。
罪名升級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處死後,胡惟庸案遠沒有結束,對於胡惟庸的罪狀一直都在蒐集查證。
洪武十八年(1385),有人告發李存義和他的兒子李佑,不僅是胡惟庸的至親,還曾經夥同胡惟庸謀逆。胡惟庸雖已被誅,李存義也必須連坐。這可是禍從天降,並且為禍不輕,李家揣揣不安。但是朱元璋對此事並未嚴懲,還特別下詔,李存義與李佑都免於死罪,只是被貶到崇明島閒住。可能是因為李善長為功臣元老,朱元璋念及舊情,因而特地從輕發落。按理李善長受到如此殊遇,應該上書謝恩,但是李善長對此事全然不予理會,這種態度令朱元璋感到非常不快。
胡惟庸案的查證一直都在繼續著,並且有了新的進展。洪武十九年(1386)明州衛指揮林賢通倭事發,經審訊得知,他是奉胡惟庸的命令下海通倭的,胡惟庸謀反案有了進一步的證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捉拿到奸人封績。封績本是元朝的舊臣,後來歸降於明,據說他經常往來於蒙、漢之間,曾經為胡惟庸給元嗣君送過信,胡惟庸在信中稱臣,並請元嗣君出兵為外應。其實早在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將軍藍玉出塞時,在捕魚兒海地方就捕獲過封績,但是由於李善長施加影響,並未上奏,就把封績給放了。直到這次,由於封績再次被捕入獄,李善長終於也被牽連進來了。
恰在此時,李善長為了娛老,大興土木,因缺少工人,向信國公湯和借用衛卒三百名,以供營建。以營卒為工役,這種事情本是常事。但湯和膽小怕事,又不敢得罪李善長,因而表面應允,暗中卻向朱元璋報告,這無疑是說李善長私自集結兵力。湊巧,京中吏民為黨獄誅累,坐罪徙邊,約有數百人,中間有一個叫丁斌的,為李善長私親,李善長便替他求免。由於朱元璋對李善長的猜忌之心日重,他不但沒有答應李善長的請求,反而命令將丁斌拿獲。經審訊得知,丁斌偏巧曾經供事胡惟庸家,於是供出不少李、胡兩家的往來之事。這樣,便認定了李存義、李佑父子夥同謀叛的罪狀,立即將他們從崇明島拘捕進京,重新審理定罪。
接著,朱元璋便頒佈嚴敕說,李善長以“元勳國戚,知逆謀不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於是,七十七歲的李善長被賜死,其妻、女、弟、侄等一門七十餘人被殺。只有李善長的長子李祺及兩個兒子,因為臨安公主的緣故,得以免死,流徙江浦。
然而胡惟庸的獨斷專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更為明朗化了。
與此同時,朱元璋又策劃陸仲亨的家奴告發陸仲亨與唐勝宗、費聚、趙雄三名侯爵,曾串通胡惟庸“共謀不軌”。一場“肅清逆黨”的政治運動鋪天蓋地而來,到處偵捕,牽連蔓引,共有三萬餘人被誅戮。連一向與胡惟庸關係疏遠的“浙東四先生”也未能倖免,葉昇以“胡黨”被殺,宋濂的孫子宋慎也牽連被殺,宋濂本人則貶死於四川茅州。
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頒佈《昭示奸黨錄》,刊印多冊,發往各地,曉諭臣民,以此為戒。胡惟庸案至此才算告一段落,前後遷延近十年。
朱元璋如此煞費苦心,興此大案,究竟是何用意?
廢相的藉口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初,設有宰相制,宰相都稱為丞相,當時丞相共有左、右二員,左比右大,分任左、右丞相的是李善長和徐達兩人。
朱元璋即帝位後,逐漸感到帝權與相權的衝突,唯恐臣下權力太大,會導致元末“宰相專權”、“臣操威福”的局面重演。有鑑於此,幾次設法試圖調整,以加強皇權。最早被殺的是中書左丞相楊憲。楊憲於洪武二年九月入為中書右丞,洪武三年李善長病休時,便實際操縱中書省大權,升為左丞。他玩弄權術,陷害同僚,“市權要寵”,很快被朱元璋殺死。
接著是右丞相汪廣洋被殺。朱元璋鑑於李善長權力過大,威脅帝權,於是在撤換李善長後,最初選中了汪廣洋接替李善長的相位。汪廣洋遇事小心謹慎,又以“廉明持重,善理繁劇”而著稱。
洪武六年,胡惟庸進入中書省,與汪廣洋共任右丞相。之後,汪廣洋以“無所建白”貶為廣東參政。但是汪廣洋一離相位後,胡惟庸遇事專斷與李善長相比有過之無不及。況且李善長還借胡惟庸等人,遙執相權,勢力更甚於前。
汪廣洋被貶後,當然也不服氣,便暗中收集李善長的不法證據,於洪武九年(1376)與御史大夫陳寧,合疏參劾李善長有“大不敬”之罪。這當然正中朱元璋的下懷,於是洪武十年九月,朱元璋先升胡惟庸為左丞相,再調回汪廣洋為右丞相,以牽制胡惟庸,改變胡惟庸獨相的局面。
然而汪廣洋復相後,整日喝酒,並沒有起到應有的牽制作用,反而事事調和,公事“惟以他官剖決,不問是非,隨而舉行”。這令朱元璋大為失望,又把他貶往廣南地區。即使這樣,仍未能平息朱元璋的怒氣,便又追加詔書,下令追到後,即將汪廣洋就地處死,洪武十二年十二月汪廣洋被貶殺。
由上可知,明初的丞相擅權不行,尸位素餐也不行,放權、抓權均無好下場。朱元璋對於相權的存在實際上已深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權過大,絕不希望有凌駕於眾人之上的權臣存在,廢相只是時間問題。
然而胡惟庸的獨斷專行,使相權與皇權的衝突更為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長小心謹慎,徐達經常帶兵在外,汪廣洋只知飲酒吟詩,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尚不突出。但胡惟庸為相七年,擅權亂政,使得朱元璋感得大權旁落,除了剪除別無選擇。
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
早在洪武十一年三月,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朱元璋就下令凡奏事不得先“關白”中書省。在此之前,凡是各地送給皇帝的奏章都要關白中書省,就是給皇帝一份,同時也要給中書省丞相送一份。接著,又令六部奏事不得關白中書省,這樣就大大削弱了中書省的權力。然而即使這樣,也還不能令朱元璋滿意。
於是就有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朱元璋接著就宣佈裁撤中書省。丞相廢除後,其事由六部分理,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元璋大權獨攬。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從此廢除,皇權得到進一步加強。稍後,朱元璋還宣佈以後嗣君不許議置丞相,大臣如敢奏請者,處以重刑,並立為祖訓。
我們再回頭看一下胡惟庸案就可明白,說胡惟庸獨斷專行確有其事,但謀反其實是子虛烏有,它只不過是朱元璋廢丞相的一個藉口。胡惟庸被告稱謀叛時,證據並不充足,如果深究下去,胡惟庸可能不會被坐成死罪。因此朱元璋才迅速認定謀逆是實,即行殺掉,連告發的塗節也全不放過,只是為了死無對證,並可以藉此另做文章。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後,仍然能時時刻刻感受到李善長的威脅。李善長為功臣之首,雖已退位,但勢力還很大,加之與胡惟庸的姻親故舊關係,始終令朱元璋耿耿於懷。為了鞏固帝業,就必須徹底消除這一隱患,因而胡惟庸案不斷升級。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虜南倭”,於是又為胡惟庸添上了一個“通倭通虜”的罪名,就是說他G結蒙古和日本,企圖謀反。但是據吳晗先生《胡惟庸黨案考》,通倭通虜都是“莫須有”的罪名。胡惟庸事件正像一個傳說中的故事,時間越長,故事的範圍便越擴大。到後來胡惟庸東通日本高麗,西通卜寵吉兒,南通三佛齊,北通沙漠,東西南北諸夷,無不與胡惟庸叛逆案發生關係。朱元璋在殺胡惟庸若干年後又給他加上這些謀逆罪名,是想借胡案興起大獄來誅殺文武功臣,以防功臣們日後威脅朱姓子孫。平心而論,胡惟庸的被殺完全是咎由自取,但是所謂的“胡黨”卻未免牽強附會。胡惟庸案實際上成為朱元璋整肅功臣的藉口,凡是他認為心懷怨望、行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黨”的罪名,處死抄家,開國功臣李善長也最終被牽連進此案。
有明一代任丞相的只有四人,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有三人被殺。據說徐達也未能善終,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極為兇險的背疽,按中醫的說法,忌吃蒸鵝。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隻蒸鵝給他吃。徐達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繼續活下去,只好當著來人的面,流著眼淚吃下蒸鵝,沒過幾天就死了。
李善長是受禍最慘的,不僅本人被賜死,還被族誅。他死後一年,郎中王國用為其鳴冤,由御史解縉起草《論南韓公冤事狀》,疏中論道:李善長與陛下同心,出萬死以取天下,勳臣第一,又何必為胡惟庸謀事,況且他已經年邁,根本沒有精力再折騰,何苦如此!當時正值胡黨株連,氣氛異常恐怖,很多人擔心會招來禍事。但朱元璋看了以後,未作任何批示,可見他也預設是枉殺。
所謂的胡謂庸案只是一個藉口,目的就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結果是徹底廢除了宰相制度。胡惟庸案實際是一個冤案,明初的冤案又何止這一個?胡案剛剛結束,藍案又興起。
-
8 # 晨四郎
朱元璋第一是斬草除根,以絕後患,他覺得太子太孫比較仁弱,要為兒孫鋪平道路。
其次,朱元璋極端仇視商業,國庫空虛,利用胡惟庸案,故意擴大打擊面,沒收富戶的財產,充實國庫。
朱元璋覺得打擊富戶是維持國家穩定的重要手段。對富戶要打擊,對窮人要嚴控,惟其如此,朱家王朝才能千秋萬代。
-
9 # 洱海107758846
有人說朱元璋太殘忍,要知道這些人可都是曾經和他共患難的,為何天下取得了就殺掉。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為了鞏固政權。朱元璋殺10萬人都不含糊,是不是他就天下無敵,誰也不怕了呢?其實並不是這樣,老朱厲害,也有怕的人,這個人,不用猜,就是馬皇后。
是不是一點都不誇張啊,這麼厲害的皇帝,竟然懼內。馬秀英就是馬皇后的名字,而在現在一提到馬皇后,大家也有很多想說的,因為她的名氣很大,所以對於她祖宗幾代都被人翻出來了。看看一代皇帝喜歡的女人到底怎麼樣。
在馬皇后的父親犯了事之後,就把年幼的秀英託付給了好友,後來就成了郭子興的義女。而郭子興手下有個很厲害的戰將,這就是朱元璋了,為了表彰朱元璋,所以就把自己的義女馬秀英嫁給了朱元璋。而這兩個人婚後,真正的是琴瑟和諧,伉儷情深了。
兩個共患難的夫妻,說明朱元璋是不忘本的,那個時候朱元璋因為受到了郭子興的責罰,於是被罰關小黑屋,還不給飯吃,天又很冷了,為了讓老朱吃上滾燙的燒餅,馬皇后竟然做了這件事,就是偷拿了幾個熱餅放在自己的胸口,後來在給朱元璋拿出來吃的時候,連胸部都被燙的都是水泡了,難怪朱元璋會對她念念不忘的。
再到後來,老朱和陳友諒決戰的時候,馬秀英為了鼓舞士氣,親自帶領將士家屬給士兵縫衣服,後來還把自己的陪嫁手飾賣掉來犒勞士兵。而最後終於到了苦盡甘來的時候,很多皇后都去享福了,但是身為皇后的她,依然還是過著很節儉的日子。
有的時候老朱也會給髮妻一個小驚喜,比如和現在人一樣,拿些小手飾讓馬皇后挑,她總是挑一點中等的,這就讓老朱很疑惑,而馬皇后給的回答是,如果挑最差的,會顯的虛偽,挑最好的那就是奢侈了。現在百姓的日子還不是很好,我這個做皇后的肯定不能開奢侈之風的。這讓老朱很欣慰,在馬皇后死了之後,朱元璋更是傷心的一個多月沒理朝政。
-
10 # 文史劉磚家
胡惟庸是明朝開國功臣,早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深得朱元璋信任和寵愛。歷任寧國主簿、湖廣僉事、太常少卿。洪武三年(1370年),官至中書省參知政事,洪武六年,升右丞相,再升左丞相。胡惟庸任相七年,權勢顯赫。但是細數歷史上那些專權、擅權的重臣、權臣都沒有好下場。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等數人。事情到這一步還遠遠沒有結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頒佈《昭示奸黨錄》,以夥同胡惟庸謀不軌罪,處死南韓公李善長、列侯陸仲亨、已故的滕國公顧時的子孫等開國功臣。後又以胡惟庸通倭、通元為藉口,究其黨羽,大開殺戒,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朱元璋如此大開殺戒,並且極力相把事情搞大,其中必有深層次的原因。
一是廢除宰相加強皇權的政治需要。胡惟庸擔任宰相時間長達七年,他為人過於獨斷專行,權傾朝野,獨掌生殺大權。由此造成朝中官員逐漸依附於胡惟庸。大將軍徐達跟他對著幹過,在朱元璋面前揭露過胡的種種權勢極盛的跡象,後來差點遭到迫害。御史中丞劉伯溫也彈劾國胡,到後來被胡陷害。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限制胡的權勢,反而使他的權勢更盛,往往不把皇帝放在眼裡。這引起了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的深深厭惡和擔憂。因為按照原來的這個制度,皇帝把權力下放給宰相,他怕宰相權力過大,會危及皇權。如果收回權力,又與現存的宰相制度不相符。所以朱元璋對於相權的存在深為反感,他不能容忍相權過大,絕不希望有凌駕於眾人之上的權臣存在。處在這樣的困惑當中,他一直在找機會解決這個問題。剛好胡惟庸做了出頭鳥。胡惟庸的獨斷專行,使相權與皇權的矛盾更加突出。最終,他做出了犧牲胡惟庸的選擇,透過這個口子走上廢除宰相的路子。所以朱元璋在除掉胡惟庸後,並沒有就此停止,緊接著他立即罷左右丞相,廢中書省,直接統領六部掌管朝政,另設殿閣大學士供皇帝做為顧問,國家大事集中於皇帝一人。一切都是事先計劃好的,胡惟庸成了大明宰相制度變革的犧牲品。
二是大搞政治鬥爭進行權力洗牌的藉口。既然是胡惟庸謀反,那麼在查辦胡惟庸、廢除宰相之後,該案件應該可以停止了吧。但是事實上胡惟庸前後持續時間長達十餘年之久,因為“胡黨”而受株連至死或已死而追奪爵位的開國功臣涉及到李善長、南雄侯趙庸、滎陽侯鄭遇春、永嘉侯朱亮祖、靖寧侯等一公二十一侯。這些公侯都為明朝建立立下了大功。由於他斷定胡惟庸謀反,加上他自身疑心很重,對周邊大臣猜忌不斷,所以由此聯想到跟隨他建立大明的功臣集團都有謀反的可能,鑑於此種考慮,他以胡惟庸為突破口,接著這把刀,不斷剷除那些他認為對他不忠的朝中大臣。“胡惟庸案”與後期“藍玉案”矛頭都直接指向開國功臣。
不管皇帝殺誰,處理哪個大臣,背後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加強皇權,穩定江山。正所謂誰不聽話就收拾誰,誰跳出來就拍死誰。表面的起因看似都是大臣專橫跋扈引起的,但是背後有深刻的政治意義。
-
11 # 花開花落緩行客
據說,洪武年間,胡惟庸案明太祖朱元璋前後殺了三萬多人,我覺得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消除潛在的威脅,保證大明王朝的穩定傳承和長治久安。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胡惟庸案,朱元璋所殺的人基本上都是功臣悍將,和隨同功臣悍將們,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相關人員。
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之身,憑藉農民起義,以三尺劍得天下。大明的開國功臣基本上都是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從過往的歷史來看,農民起義軍在功成之後是很難經受得住糖衣炮彈的襲擊的,很容易貪汙腐化,橫行霸道,逍遙法外,明末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就可見一斑。
而朱元璋是布衣天子,對貪汙腐化,橫行不法是零容忍的,而且大明建國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朱元璋透過胡惟庸案來將影響治理天下的功臣悍將一起清除,消除潛在的威脅,保證大明王朝的穩定傳承和長治久安。
要麼不做,要麼做絕。朱元璋能夠元末群雄並起之中,笑到最後,登基稱帝,建立大明,其本身就是非常英明神武,英雄了得的,其一向做事的原則就是要麼不做,要麼做絕。
胡惟庸當宰相數年,權傾朝野,不可一世,黨羽眾多,門生故吏遍佈朝野,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而朱元璋是一個精力旺盛的皇帝,一生勤政,是決不允許胡惟庸這樣的人物存在的,所以透過胡惟庸案,以自己要麼不做,要麼做絕的行事準則,將與胡惟庸相關的人員一網打盡,同時廢除丞相制度,消除潛在的威脅,保證大明王朝的穩定傳承和長治久安。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回覆列表
水井能噴出美酒?想都不用想,這肯定是假的。
但是,就是這麼一件看起來不可思議,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卻是明文記載於史書之上。
據清末史學家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一書記載:
“正月戊戌,惟庸因詭言第中井出醴泉,邀帝臨幸。帝許之。駕出西華門,內使雲奇衝蹕道,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駃,不能達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撾捶亂下,雲奇右臂將折,垂斃,猶指賊臣第,弗為痛縮”。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胡惟庸上奏朱元璋,稱自己舊宅水井裡湧出美酒,想讓朱元璋一同觀賞。然而,水井湧出美酒是假,行謀反之事卻是真。胡惟庸的真實目的是想將朱元璋誆出皇宮,然後在舊宅中埋伏兵馬,待朱元璋來到舊宅時,就將其就地格殺,之後再率兵控制京城,直驅皇宮,而後登基稱帝,號令天下。
最初,朱元璋對胡惟庸的陰謀,是絲毫不知,見有如此奇景,自然想著去一探究竟。之後,朱元璋就帶著宮中奴僕和侍衛,坐著龍輦,浩浩蕩蕩的趕往胡惟庸老宅。行至西華門時,朱元璋的儀仗突然被一個叫雲奇的太監給攔住,無論侍衛如何驅趕,如何毆打,被打得半死的雲奇是打死都不讓,因為跑得過急,不能說話,他只能目不轉睛的盯著胡惟庸老宅方向看,同時用手指著。
見雲奇如此奇怪,一直攔著自己的儀仗不讓走,目光一直朝著那個方向看,而胡惟庸的老宅也恰好就在那個方向,生性敏感的朱元璋頓時就覺得很有問題,於是忙令儀仗回宮。之後,朱元璋回到皇宮後,就立刻登上城牆,遙望胡惟庸老宅,結果就發現胡惟庸老宅的牆修了夾牆,有全副武裝的甲士暗藏其中。
胡惟庸謀反昭然若揭,朱元璋這才發覺胡惟庸根本就不是想讓他去看什麼水井噴酒的奇觀,而是壓根就是想要他的命。雲奇攔住他,是在救他的命,可是當朱元璋想要厚賞雲奇時,卻發現雲奇早已被打死,朱元璋遂下旨追贈其為某監左少監,並將其厚葬。
這就是誘發胡惟庸案的導火索—雲奇告密事件。
此事過後,朱元璋自然不會放過胡惟庸,不久就下旨將其誅殺。
僅憑這段記載,可以看出,朱元璋殺胡惟庸(史書未記載胡惟庸被誅九族,為野史之說,可信度較低),不是因為他說自己老宅的水井冒美酒,而是因為胡惟庸在借水井冒美酒之辭,行謀害朱元璋之實。試想,胡惟庸都想殺朱元璋,朱元璋又豈能放過他呢?
當然,這段記載可信度似乎很低,整件事是漏洞百出。
其一、雲奇只是一個西華門內使,他是怎麼知道胡惟庸謀反之事的?想想看,連朱元璋手下那幫無孔不入的錦衣衛都不知道胡惟庸想要謀反之事,雲奇這麼一個小太監又是怎麼知道的?顯然不符合實情。
其二、朱元璋既然一站在皇宮城牆上,就能看到胡惟庸老宅的情況,那就說明守衛皇宮計程車兵們也能看見。胡惟庸做宰相這麼多年,他怎會不知道站在皇宮城牆上,是能看見自家老宅的!肯定知道,既然知道他又怎會做出這樣愚蠢的事情呢?
其三、胡惟庸真傻到以為殺掉朱元璋,就能號令天下?別開玩笑,就算朱元璋死了,還有朱標,以朱標的威望,他隨時可以調集京中精銳將胡惟庸軍一網打盡。就算朱標也不行,朱元璋分封到邊境的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等藩王,那也是可以隨時起兵,以誅奸臣的名義召集天下兵馬入京對付胡惟庸的。以胡惟庸的聰明勁,他不可能不知道他殺掉朱元璋會面臨著怎樣的後果。
綜上所述,這段記載真實性存疑,正所謂“雲奇之事,國史野史,一無可考”,雲奇告密之事實在真假難辨。
以正史而言,朱元璋早就對胡惟庸有防範,不可能在胡惟庸說老宅有水井噴酒,就傻乎乎的去看。而朱元璋殺胡惟庸,這倒確是因為胡惟庸想謀反,自古臣子想謀反,皇帝是絕對不會放過他的,多數是會直接殺掉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