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吐槽機

    苛刻到差點讓蘇俄內部分裂

    一條一條分析這個和約的內容估計感受不太直觀,吐槽機換個辦法來說明,要知道和約苛刻到什麼程度很簡單,首先在籤這個協議的過程中新生的蘇俄政權差點分裂,逼得列寧要辭職撂挑子。

    在整個談判的三個月時間裡,布林什維克們分成三派吵得不可開交,無論哪一次爭吵列寧代表的妥協派都沒佔據過上風。第一次大爭吵布哈林的生死看淡派佔絕對多數,但現實情況是蘇俄當時絕沒有和德棍繼續幹的本錢,只能讓排第二的托洛茨基上。

    托洛茨基代表的是鴕鳥派,主張停戰、士兵復原,但也不跟德國簽約,試圖兩面討好。但德棍也不是傻子,用一輪瘋狂進攻教會托洛茨基什麼叫帝國主義鐵拳,兩條路都走不通的蘇俄只能選擇列寧方案。

    苛刻到讓反蘇俄勢力瞬間結盟

    和約簽訂後整個俄國陷入了一片哀鴻,本來各有主張的孟什維克派、保皇派、民族主義者及無政府人士瞬間找到了共同利益點,群起反對和約,其場景大致可以類比一下巴黎和會之後的中國。

    列寧、托洛茨基等人全都被打成賣國賊,甚至連被收買的價碼都從小報裡傳了出來,可憐的托洛茨基價值40萬克朗、卡姆科夫大約是82萬法郎,最狠的是弗拉基米爾同志,他被66.2萬枚郵票收買(難道列寧是集郵愛好者)。

    彼時所有的反對派抱團抵制和約,連東正教大佬都出來喊話,他用《馬太福音》裡的句子鄙視了布林什維克們,“凡持劍的人,必因劍而亡”,你們自稱為人民,卻只給俄羅斯帶來可恥的和平,其中羞辱的條件甚至連你們自己都不敢透露。

    到底苛刻到什麼程度?

    這個和約大抵上可以從領土、軍事存在、金錢和外交等幾方面說,領土方面要求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獨立,並立刻無條件與烏克蘭簽訂和平條約。烏克蘭對於俄羅斯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你可以試圖理解我國不能失去儒家搖籃的山東,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然後還要割讓包括愛沙尼亞、立陶宛、俄屬波蘭給德國和奧匈帝國,甚至連在俄土戰爭中拿到的土地都得退回奧斯曼帝國。總得來說,俄國失去了126.7萬平方公里土地,佔全國面積5.7%,相應的失去了6200萬人口,佔全國34%。

    跟上面這些比起來,60億馬克的賠款顯得微不足道,雖然蘇俄已經無力一次性交付。在軍事上蘇俄需要解除武裝,連艦隊都得解散,在阿蘭群島上的防禦工事也必須主動拆除。更具羞辱意味的是,蘇俄必須承諾不向德國極其任何盟友輸出革命,連進行宣傳都不可以......

    當然,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列寧這步棋走的非常高明,屬於替政權爭取到最優的結果,當時一戰如果協約國贏了和約自然無法執行,如果德國贏了,起碼這個和約比起那時候再籤要有利很多。無論如何吧,那份《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確實苛刻的難以忍受,你可以類比下《辛丑條約》的感受,扯淡完畢。

  • 2 # 蘭臺

    《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對於列寧以及布林什維克來說並不苛刻。可以說沒有《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就沒有未來輝煌的前蘇聯九十年。

    老人家曾經說過一定要搞清楚“為了誰?依靠誰?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

    這真是至理名言。

    事實上十月革命前的vote已經證明,布林什維克並沒有獲得多數俄羅斯人的支援;而支援布林什維克的主要是哪些人呢?

    或者說十月革命衝進冬宮的是哪些人?

    是不願意上戰場的俄國士兵。

    為什麼1917年“二月革命”後臨時government最後倒臺?就是因為“二月革命”爆發原因就是前線回到後方計程車兵不願意再上前線,幾年的艱苦作戰下來,沙俄士兵的民族主義熱情早已經耗盡,他們不願意再為沙皇或者其他什麼別的人流血了。

    所以這才有了二月革命,而二月革命後的臨時government居然堅持要履行俄國對協約國的義務,這讓士兵們非常的不滿意。

    事實上許多研究這段歷史的學者,不管是前蘇聯的還是西方的都一致認為當時瀰漫在沙俄軍隊中的只有一種情緒,就是“厭戰情緒”。

    對於沙俄士兵和基層軍官來說,誰堅持戰爭誰就是他們的敵人。

    列寧是布林什維克裡唯一敏銳觀察到沙俄軍隊裡瀰漫著“厭戰情緒”的人,是唯一不被民族狂熱迷惑的人。

    列寧證明了自己是天才的領導者,事實上布林什維克當時處境很危險,絕大多數軍隊並沒有真正掌握在布林什維克手裡;對於列寧來說,繼續戰爭討好沙俄後方的民族主義份子沒有任何意義,而且布林什維克也會被厭戰計程車兵依靠其他政治力量幹掉。

    而列寧結束戰爭,哪怕是以嚴重損害俄羅斯國家利益的方式結束戰爭,那麼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列寧得罪了俄國內部的民族主義份子、資產階級份子以及舊貴族階層,但是這些人並沒有什麼力量,而他簽署了《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立刻就能得到幾百萬身經百戰的沙俄士兵的擁護。

    為什麼一戰後英國人嚇得連參加了德國革命的德國士兵都不敢放他們進入英國本土嗎?因為英國人擔心這批德國戰俘上岸後傳播communism,讓英國本土士兵直接倒戈。

    就是因為殘酷的一戰讓歐洲所有國家士兵充滿了對自己國家的怨恨,一戰後communism在歐洲風起雲湧也是因為殘酷一戰實在是打光了全歐洲所有人的Patriotism。

    對於列寧以及布林什維克來說,他不需要得到“虛假”的俄羅斯全體國民的尊敬,在當時他只需要得到實實在在的幾百萬厭戰的沙俄士兵的擁護就足夠列寧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家。

    換言之,如果列寧拒絕簽署《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導致他和布林什維克被厭戰計程車兵搞下去了,那麼就算未來俄羅斯有再大的輝煌,這和列寧以及布林什維克有什麼關係?

  • 3 # 航空之家

    單純從賬面上看,德俄簽訂的《佈列斯特合約》對新生的俄羅斯政權而言打擊相當沉重。俄羅斯將失去126.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1/4的國土面積;失去6200萬人口,相當於全國的44%;農業損失33%;工業損失54%;製糖業損失80%;鐵礦業損失73%;煤礦業損失75%;還有27%的財政收入。這樣的條款能不苛刻嗎?

    1914年,俄羅斯帝國捲入一戰,但是戰場的失利和國內經濟的崩潰引發了俄國的二月革命。俄臨時政府又投入一戰戰場,並發動了“克倫斯基攻勢”,然而他們很快便被同盟國擊敗,折讓俄國的形勢更加嚴峻。俄國決定退出戰爭,並尋求和同盟國的談判。

    武力就是真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別想從談判桌上得到。

    1917年,雙方開始談判,德國提出要將波蘭、立陶宛、部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白俄羅斯割讓給德國,並賠償30億盧布,這種嚴苛的條件也引發了蘇共的嚴重分歧。列寧同志主張接受條約,為新生的政權緩口氣。然而他的意見被黨內同志否決了。1918年1月,列寧的主張被接連否決兩次。德、俄繼續談判,前者還向後者發出了最後通牒。直至德國執行“拳擊行動”,對俄羅斯大舉興兵時,蘇俄中央政府才又召開緊急會議,列寧的建議勉強透過。

    佈列斯特合約主要內容:

    1. 蘇俄停止和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狀態;

    2. 蘇俄軍隊全面復員,海軍軍艦歸港並解除武裝;

    3. 蘇俄承認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獨立;

    4. 蘇俄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庫爾蘭、俄屬波蘭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

    5. 蘇俄將阿達罕、卡爾斯、巴統地區歸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6. 蘇俄拆除阿蘭群島所有防禦工事。

    7. 1918年底前,蘇俄需向德國支付60億馬克賠款,分5期償還。

    但是德國又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這又讓蘇俄中央炸了鍋,他們再度否決了列寧的意見,最後在列寧威脅致辭的情況下才通過後者建議。簽約後,俄國正式退出一戰,德國和協約國的戰事還在繼續。

    人算不如天算,結局迎來逆轉

    1918年10月29日,德國發生十一月革命。當年11月9日德意志帝國崩盤,11月11日德國宣佈戰敗。德國和協約國簽署的停戰協議中,就提到放棄《佈列斯特合約》。蘇俄中央也廢止了該條約。苛刻的條件也變成了一紙空文。

  • 4 # 清水空流

    從列寧力主簽訂《佈列斯特合約》。(蘇聯政府三度否決列寧提議)。就可以看出列寧是一個多麼高明和負有戰略眼光的大外交家,歷史證明了他的正確。而當列寧面對國內強烈反對,說了那句名言:“XXXXX,愛國主義的破布就會高高飄揚”。在列寧以辭職相威脅情況下,蘇聯政府批准了苛刻的《佈列斯特合約》。但僅僅八個月以後,德國戰敗,蘇聯政府宣佈廢除《佈列斯特合約》。實際上蘇聯沒有任何損失,那德俄簽訂的《佈列斯特合約》的主要內容以及如何產生的呢?

    佈列斯特和約,全稱《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剛剛成立的蘇聯政府與德國政府為首的同盟國在1918年3月3日簽訂的和約。合約一共包括14條正文、5個附件和7項補充條約,核心內容是:蘇聯政府放棄在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和愛斯特蘭的主權(間接割讓給德國)。俄國承認烏克蘭、芬蘭獨立,蘇聯政府支付給德國政府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而德國付出的僅僅是承諾不干涉蘇聯內政,不武力入侵蘇聯。

    首先,我們不能把列寧簽訂《佈列斯特條約》的簽訂當作是列寧賣國的事實。在此之前,蘇聯政府透過的了列寧起草的和平法令 該項法令要求以不割地,不賠款的方式讓蘇聯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換取蘇聯國際和平環境。列寧做法就是以犧牲部分利益,保全整體利益的體現。實際上,就當時蘇聯的具體環境來說,這是唯一的選擇,此舉雖然是無奈,且吃虧很大。但也是必然的選擇。因為這是 新成立的蘇維埃唯一選擇,別無他法。面對毀滅與苟且,死亡與恥辱。列寧只有選擇後者。只有如此才能鞏固政權。讓新生的蘇維埃政府得以生存。但這和以時間換空間是兩個概念。妥協不等於賣國 。主和派不是投降派。

    還有就是,列寧已經清楚地預見到,德國必敗。現在不過是迴光返照強弩之末罷了。德國是在以一國之力在挑戰整個歐洲,失敗是德國的唯一結果。蘇聯政府承諾支付給德國的所有利益,完全可以做到口惠而實不至。只要拖到德國輸掉這場戰爭,那麼無論之前簽了多恥辱的條約,也就是說廢紙一張,也能自動作廢。換句話說,蘇聯向德國妥協,不過是表面上認慫而已。而對於德國政府而言,德國光是簽訂條約是不行的,關鍵在於得到實際利益。而前提是德國就必須戰勝協約國(英法)可惜德國失敗了,一切自然就無從談起。

    站在今天的角度來看,列寧的主張無疑是正確的,歷史無法假設,如果列寧不簽訂《佈列斯特合約》會如何?而德國失敗其中一個方面就是急於和蘇聯簽訂 條約,實際上是一種累贅。德國贏了面子輸了裡子,贏了戰術輸了戰略。而列寧則是恰恰相反。總之,《佈列斯特合約》的簽訂,蘇聯笑道了最後。

  • 5 # 澹奕

    苛刻到幾乎窒息的地步,與《馬關條約》比起來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先看一下《佈列斯特和約》的主要內容:

    一,蘇俄與德國宣佈停戰,俄軍全部復員,不過在簽訂正式普遍性和約之前,俄方的海軍艦艇都要返回自家港口,或者就地解除武裝;

    二,俄國放棄對於波蘭、立陶宛、庫爾蘭、利夫蘭、愛斯特蘭等地的所有權;

    三,原本被德軍佔領的地區,在正式普遍性和約簽訂之前,仍由德國佔據;

    四,俄國要立刻撤出巴統、卡爾斯與阿爾達罕等地,承認烏克蘭、芬蘭的獨立,俄軍要從這些地區撤走,同時要保證承認烏克蘭、芬蘭與其他國家締結的條約;

    五,德國不干涉俄國,不從北歐進攻俄國,但俄國要賠償60億馬克給德國。

    按照佈列斯特和約,當時的俄國失去了超過323萬平方公里的領地,超過五千萬的人口,賠償60億馬克的鉅款。

    323萬平方公里,這個土地規模相當於整個歐洲的三分之一,更關鍵的是,俄國失去的土地上還有當時90%的煤炭產區、七成的鐵礦石產區、半數工業區與三分之一鐵路。

    按照當時的匯率來算,這60億馬克,相當於白銀40多億兩,而《辛丑條約》的賠款銀是4.5億兩,相比之下居然還少了很多。

    至於割地,我們算得上是深有體會,晚清時期外東北、外西北等大片土地都拱手讓人,幾乎整個東北的海岸線都至此失去,而得到這些好處的,就是俄人,沒想到俄人自己也有這一茬。

    至於俄國當時割出去的土地,意義非凡,按照和約的規定,那些其實都是俄國真正心尖尖兒上的土地,就像長三角、珠三角、東南沿海等區域地位類似。

    蘇俄不僅要給最精華的土地、天文數字般的賠款,還要受到顏面上的折辱。俄國之所以要簽訂這種條約,還是因為無可奈何。

    由於一戰的影響,催動了沙俄內部積累許久的諸多矛盾,最終引發革命,直接終結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新的蘇俄誕生,不過此時的蘇俄依舊在參加著戰爭。

    蘇俄誕生之初,處境艱難,當時對外還在跟德國對峙,其內部依舊有很多的反對力量,所有的一切都很不穩定,這個時候,蘇俄開始與德國進行了秘密談判。

    1917年12月3日,德國要求蘇俄將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白俄、拉脫維亞等全都讓給德國的同時,再另外賠償30億馬克,由此在蘇俄布林什維克內部引起巨大爭論。

    對於德國的條件,列寧主張接受這些,藉此為蘇俄贏得喘息的機會,但如此條件實在過分,布哈林等左派紛紛反對德國的要求,並主張繼續與德國作戰。

    除了這兩種意見之外,托洛茨基主張停戰,全面復員軍隊,但又不與德國簽約,既不再戰也不講和,這樣的主張,也獲得了很多的支援。

    1918年1月的會議投票,一共60人投票,支援布哈林的32票,托洛茨基16票,列寧僅15票。

    兩天後重新表決,結果又是托洛茨基的意見被透過,列寧再次落選。

    然而在月底,德國與蘇俄恢復了佈列斯特談判,當時前去談判的托洛茨基臨行前與列寧約定,若德國下最後通牒就讓步簽約,若德國鬆口,就進一步談判。

    沒想到,德國真的下最後通牒,可托洛茨基並沒有按照列寧的吩咐簽約,而是率團折返,德國因此開始大規模對蘇俄進攻。

    危急之下,蘇俄再次進行投票,結果列寧的主張再次被否,直到後來托洛茨基突然倒戈,才使得列寧的提案以極弱優勢透過。

    蘇俄連忙通知德國,可德國非但沒有停止進攻,反而提出更加苛刻的條件,因此蘇俄又開始內部爭吵,這回列寧受不了了,以辭職威脅,再次使得簽約主張被透過。

    很快,蘇俄派出了新的代表團前去與德國談判,大概兩個星期的時間,《佈列斯特和約》得以正式簽訂,與此同時,蘇俄直接退出了一戰。

    《佈列斯特和約》的內容,苛刻到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如果真的按照和約認真履行,恐怕蘇俄就要變成一個亞洲國家了,不過沒多久,德國戰敗,條約作廢。

    1922年,蘇俄與魏瑪德國簽訂《拉帕洛條約》,宣佈正式放棄《佈列斯特條約》。

    對於當年的《佈列斯特和約》與極力主張簽訂此和約的列寧,俄人的內心感受一直很複雜,既有人選擇體諒理解,也有很多人覺得無法接受。

    《佈列斯特和約》的確為蘇俄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壯士斷腕一般,不過很多白軍與高爾察克的支持者們,覺得同意該條約的布林什維克賣了俄國,畢竟沒人預料到德國那麼快投降。

    不僅是在俄內部,這個和約也讓當時的協約國覺得單方面退出大戰的俄國是背叛者,因為俄國的單方面停戰,數十萬德軍後撤攻擊英法聯軍,這也成為多國後來支援白俄的原因。

    在此和約簽訂之後,蘇俄又經歷了長達四年的內亂,最終花費了超過整個一戰損失還要大的代價之後,才收拾了殘局,讓俄國重新歸於平靜。

    試問,若是當年和約被徹底履行,德國並沒有失敗,那麼會發生什麼事情?恐怕不僅是俄國與歐洲,世界的局面都要發生極其巨大的改變。

  • 6 # 憤怒野虎

    德俄簽訂《佈列斯特》條約,內容很苛刻。但是,作為站在最高處的蘇俄領導者,同意簽訂這個條約,為蘇俄獨立,以及以後的發展壯大,起到不可估量的意義。有歷史老師一直說苛刻,只是表明這些歷史老師,只可做紙上談兵的迂腐的死讀書者,永遠當不了領導。

    蘇俄成立之初,既面臨著白俄沙皇軍隊內戰消耗,又面臨著英法美日等協約國列強封鎖與打壓,還需要與德奧聯軍作戰。此情之下,新生的蘇俄,隨時面臨被消滅的可能。而且,倘若蘇俄被消滅,那麼俄羅斯將被徹底解體並被瓜分。既然如此,何不與德國簽約,退出一戰。讓英法美與德國互相消耗。若德國戰敗,蘇俄可以不承認這個條約。若德國戰勝,蘇俄政權還可以保持獨立,只不過,需要更長時間,去發展壯大。

    縱觀世界,英法為當時最強國家,德國戰勝,則意味法國可能亡國,英國至少退守英倫三島。這個情況,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而,結合當時情況,作為當時蘇俄領導人列寧,可畏“站得高,看得遠,不會計較眼前暫時得失”。具備一個領導人的基本素養。

    我們的很多歷史老師,雖然其學識豐富,卻沒有長遠眼光。只可會在教室,忽悠那些懵懂半解的學生。當然,蘇俄為紅色政權,不排除這些歷史老師,藉機批評蘇俄,以對映我們國家政府領導的可能。

  • 7 # 汗青正浩

    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俄羅斯帝國來說,他們是感覺非常窩囊的,因為他們在德國的威逼利誘之下,竟然簽下了堪稱恥辱的條約《佈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約》。

    據說,這一紙合約雖然是發生在歐洲強國之間的較量,卻一點也不比當年大清朝的賣國條約差多少。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件事在歷史上都被認定為極為苛刻的條約。

    《佈列斯特合約》的內容是這樣的,看過的人才瞭解它的苛刻

    有人很不解,兩國籤合約實際都談不上真正的平等,俄羅斯帝國當年與德國簽下這樣的條約,那也是深思熟慮的,如此還能有多苛刻呢?這恐怕就要從《佈列斯特合約》的整篇來看一看了。條文中的各項幾乎都讓俄羅斯想要跳起來罵人,只不過他們在當時的狀態下只能忍受罷了。

    合約第一條:蘇俄停止與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奧斯曼土耳其的戰爭狀態。

    一言以蔽之:大家停戰。這當然是個好事情,畢竟俄羅斯帝國之所以要籤這個合約就是想要停戰。但他沒有想到的是,合約是簽了,但與德國合約國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是不是有點花了錢沒買到東西的感覺?

    合約第二條:蘇俄軍隊全面復員,海軍軍艦歸港並解除武裝。

    這一條與其說是苛刻,不如直接說是霸道。當時俄羅斯有多少兵力?如此偌大的國家沒有軍隊又意味著什麼?這樣的條約是出於什麼目的?那完全就是司馬昭之心呀。

    合約第三條:蘇俄承認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獨立。

    好吧,怪不得人家說比起大清朝的賣國求和還要可恥,這些領土可不是小數目,據統計,這些地方當時人口就超過了5000萬,而它意味著佔了俄羅斯帝國的44%,它佔全國農業的33%,至於糖業、鐵礦業、煤礦業等損失就不用一一計算了,都超過俄羅斯帝國全國的一半以上。這樣的合約僅僅用苛刻來形容是不是已經很寬容了?

    合約第四條:蘇俄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庫爾蘭、俄屬波蘭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

    這些損失當然就可以包含在前面一條說過的損失之中去了,反正俄羅斯帝國的地盤大幅縮水,從原來的幅員遼闊,一下就減少了四分之一。這可不是個小數目,俄羅斯帝國當年有多大人盡皆知。

    除了以上四條讓人難以接受的合約之外,還有五、六、七三條,即蘇俄將阿達罕、卡爾斯、巴統地區歸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拆除阿蘭群島所有防禦工事;1918年底前,必須向德國支付60億馬克的賠款,分5期償還。

    由此可見,俄羅斯損失的絕對不是隻是地盤、金錢,還有就是國家多年以來所打下的工業基礎。當時他們本來就比歐洲的其他國家要落後,而煤炭、鐵礦等工業是國家的經濟支柱產業,加之耕地更是養活國民的重要條件。

    簽下這一合約之後,俄羅斯剛想邁步向前的步子便被打到“跪”爬了,這就是辛辛苦苦若干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俄羅斯為何要籤這樣一紙不平等的合約?結局又怎麼樣呢?

    既然這一合約如此喪國辱權,那俄羅斯帝國為何還要籤呢?這就有些無奈之舉了,畢竟,如果有能力,誰會這樣窩囊,這樣被動地讓人吊起來打呢?

    當年,俄羅斯帝國於1914年加入到一戰中去,他們當時必定是想著謀取一些利益而開戰的。可惜的是,隊伍一上戰場,那叫一個被動,第一年打下來便一下被抓了75萬的俘虜,而死亡的就更別提了,超過100萬人。這是不是損失過大了?完全出乎俄羅斯的意料,特別是德國,當時作為西線主戰國,直接將東線的立陶宛與俄屬波蘭給佔領了。

    俄羅斯不斷向戰場補充人力,想的就是挽回損失,從1916年到1917年,兩年間共補充兵力400萬人。可惜,在失去了波蘭之後,其作戰半徑還是變得越來越小。不過,這也不是壞事,因為半徑小,後給方面就被無意間提升了效率。與此同時,俄羅斯因為武器等需求的增加,國內工業也被提高起來。

    但德國太厲害了,他們當然不能眼看著俄羅斯帝國回血復活,於是他們將在蘇黎世流亡的列寧給帶進了戰事之中。列寧當然也不傻,他不可能白白為德國做嫁衣,所以向德國要了很多資本。德國非常大方,只在1917年一年就給了列寧2100萬馬克。後來,德國又支付給他5000萬馬克,在這樣的情況下,布林什維克得到了大力復活。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彼得格勒二月革命爆發了。沙皇被迫從位子上退下來,緊拉著十月革命又爆發,於是俄羅斯帝國徹底失去了生命力。在這樣的情況下,列寧成為了主宰俄羅斯帝國的人選,他認為必須要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空間換時間。於是1918年,列寧主張的停戰協議被兩次否決之後,最終達成了。

    當時德國也對俄羅斯發動了大規模的舉兵意向,這讓俄中央政府受壓力不小,所以最後這一連歷史研究學者普遍認為苛刻至極的《佈列斯特合約》得以透過。這樣一來,德國前期支付給列寧的,那是悉數收回,而且還有得賺。

    只不過有一點必須要說,這紙合約籤是簽了,蘇俄也真的支付了一部分。可惜的是後來德國在大戰中成了戰敗國,這樣一來他們與蘇俄簽下的合約就直接被廢除了。這也算是列寧運氣好吧?不然的話,蘇聯想要起步恐怕還沒這麼容易。

    只不過,哪怕蘇俄不用再賠德國60億馬克的賠款了,但也虧得不得了。畢竟,他們簽出去的那些地盤,那些獨立的國家是再也回不來了。而且,因為這個合約的單方面廢除,後來蘇聯在國際舞臺上受到孤立。這其實也算是《佈列斯特合約》所帶來的副作用之一了吧,當然還有其它的問題,只不過都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這些已經成為了歷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裡一幅畫,不知道誰畫的,認識的幫忙看看怎麼樣?